•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實施步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2

第二節 實施步驟

採用後設分析的研究和進行其他類型的研究一樣,需要清楚地呈現出研究步驟;

是否能得到有效的結論,取決於每一個研究步驟的嚴謹度。綜合國內外學者(張紹 勳,2014)所提意見,茲將本研究之實施步驟分敘如下:

壹、嚴格定義研究主題

在作後設分析之前,先嚴格定義研究主題,才能找出真正有相關之論文。本研 究係以國內校園危機管理之相關研究進行後設分析,以探究教育人員在校園危機管 理知覺之差異。因此,研究者先以校園危機管理或學校危機管理為關鍵詞,在「臺 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進行搜尋,在確定與校園危機管理之相關研究論文篇 數超過30篇後,即以此作為本研究分析之母群體,因考量大專院校之體制與高中職 及國中小明顯不同,於是將學校層級鎖定在高中職及國中小,並將本研究主題訂為

「高中職及國中小校園危機管理研究之後設分析」。

貳、定義納入條件和排除條件

在研究方法上須明確地描述納入或排除的定義並審慎執行,以減少個別研究間 之異質性,降低選文偏差及扭曲分析結果,此步驟亦決定文獻中所發現的研究結果 是否納入後設分析之研究,因此,本研究界定所選用文獻之標準如下:

一、研究主題是必須與校園危機管理有關。

二、搜尋截止時間:西元1997年至2015年。

三、研究文獻必須有足夠的數據資料,包含以下三者之一:

(一)平均數與標準差及樣本數;

(二)F值及樣本數;

(三)t值及樣本數。

三、本研究僅以國內學位論文為限。

四、各研究在背景變項之分類方卻不盡相同,因此需重新整理分析,才能作進一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3

的分析考驗,若原始研究未能提供完整的數據或分類方式與其他研究不同,則無法 納入分析,先將相關研究樣本特徵(包含:研究者、研究主題、學校層級、抽樣地 區、出版年份及總樣本數)及背景變項數據(包含:性別、服務年資、教育程度、

職務、學校規模及學校危機管理經驗)登入「高中職及國中小校園危機管理研究之 後設分析登錄表」,如附錄四。

參、搜尋論文時要減少漏抓的疏失

文獻收集的周全性,將影響分析的效度。搜尋論文的標的包括:已出版的書籍、

雜誌論文、未出版之博碩士論文、研究報告、研討會發表論文、個人檔案電腦資料 庫、現有文章所附之參考文獻、諮詢專家、政府或機構委託研究報告,並盡量補足 所有新舊文獻資料。

依據上述論文標的,本研究初步搜尋到69篇相關論文,接著研讀所蒐集到的博 碩士論文,並依據上述標準嚴格篩選。而所選出與校園危機管理有關之研究文獻中,

有部分研究是屬於個案研究或質性研究,則先予以排除;其中,有研究主題雖相類 似,但所呈現的量化數據不足者,也一併排除不納入本研究。初步選定符合標準共 37篇,作為本研究之分析對象。

肆、篩選符合本研究之相關論文

依據資料檢索設定的關鍵字,經過初步搜尋、檢定相關研究結果後,再檢視每 篇論文第四章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之相關數據。後設分析之數據應從文獻中直接取 得,因此,將初步篩選出的37篇論文,依其校園危機管理知覺構面彙整出總體知覺 及分階段知覺數據進行分析,其中研究結果包含校園危機管理總體知覺之論文共19 篇、區分為二階段構面之論文共5篇、區分為三階段構面之論文共20篇、區分為四階 段構面之論文共4篇及區分為其他構面之論文共7篇。最後,依據論文數據提供之完 整性,韜選出具有校園危機管理總體知覺之論文及區分為三階段之論文進行後設分 析之研究,如表3-1所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5

趙振傑(2008) !

鄭夙雅(2008) ! !

呂隆義(2008) !

魯和鳳(2009) !

吳青秀(2009) ! !

陳怡旬(2010) ! !

周志明(2010) !

陳信良(2010) !

陳宥然(2010) ! !

洪毓琪(2010) !

盧子雋(2010) !

蔡銘燦(2011) ! !

陳家祥(2011) !

吳欣穎(2012) !

吳睿姍(2012) ! !

莊惠嵐(2012) !

葛裕如(2014) ! !

蔡寶鳳(2014) !

陳敏輝(2014) ! !

蔡惠雯(2015) ! !

合計 19篇 5篇 20篇 4篇 7篇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本研究所挑選校園危機管理知覺構面之論文,皆使用問卷作為統計工具,其研 究結果,皆有呈現出樣本數、平均數及標準差等數據,可依此進行合併分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9

計;若個別研究間之異質性高,則採用隨機式模式估計。本研究則依以下八個程序 計算出個別論文之效應量及平均效應量:

一、製作登錄資料之表格

先製作登錄資料之表格(如附錄四),再詳實地將研究論文變項之相關數據,

登載在登錄表上,作為後續研究分析之依據。本研究為探討性別、教育程度、職務、

服務年資、學校規模及學校危機管理經驗對校園危機管理知覺之差異,於是將每個 變項重新分類,並登錄樣本數、平均數及標準差。

在後設分析的研究步驟中,編碼者信度至關重要。為了降低個人主觀因素,並 提高編碼的可信度;每一篇研究文獻,均由研究者與1位碩士生分別編碼並檢核,以 期結果一致。

二、效應量的計算與轉換

後設分析在估計效應量時,其基本假設為相同主題之研究,都視為同一母群體。

因此,必須將各研究文獻之效應量予以標準化;最常見的為相關係數r值以及標準化 平均差d值,兩者可以互相轉換;Field(2001)認為,相關係數r值或標準化平均差d 值,只是在標準誤與偏誤校正的計算上有所不同;至於採用何種量尺進行分析,並 無差別。對於每篇論文之效應量以及合併後平均效應量的解釋,都可用森林圖(forest plot)或平均效應量公式的「顯著性檢定」來呈現。本研究為探討差異性所以需計 算出標準化平均差d值。

三、計算權數

Hedges與Olkin(1985)認為,研究文獻不管是大樣本或是小樣本,其效應量都 會有所偏誤;但是小樣本偏誤較大,因此不可直接將兩者之效應量加以合併,而須 先作加權計算。Hedges(1985)所使用的加權數,就是利用變異數的倒數,因為變 異數愈小,代表效應量的估計愈準確,相對應具備較大的加權;理想的權數,應是 效應量標準誤SE(standard error)平方的倒數。

四、計算信賴區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0

計算平均效應量並透過Z檢定,以作為結果的分析,如此也可得到信賴區間,以 研判效應量是否不等於0。

五、同質性分析

在進行分析解釋研究結果之前,Hedges與Olkin(1985)認為,必須先作同質性 檢定,以確定這些個別研究所測得的效應量是等值的。若同質性檢定結果未達顯著,

表示各研究可以合併進行後設分析;若達顯著水準,表示效應量具異質性,需先將 某些異於其他研究者刪除,方可進行後設分析。

六、分析異質性效應量

是否具異質性可使用Cochran Q異質性(heterogeneity)檢定來分析,Cochran Q 係符合卡方分配,若P < 0.05,則表示異質性達顯著,此時可採隨機效果(random effect)

模型來估計平均效應量。

Hedges與Olkin(1985)認為刪除異質性研究的標準有三種方法:

(一)以個別研究的信賴區間,加以判斷。

(二)以標準化殘差法(standardized residual),將殘差最大者,依序刪除。

(三)以同質性檢定法,求出各研究的Qi值,再依序刪除最小者。

但是,黃寶園(2004)認為利用標準化殘差法,來處理異質的研究是比較可靠 且正確的方法。因此,本研究運用CMA2.0軟體所提供之標準化殘差值,從殘差最 大者(即差距最大者)依序刪除,直至整體研究之同質性檢定,未達本研究設定之 α < .05顯著水準為止。

七、敏感度分析

敏感度分析主要的目的是將某些不適合的論文刪除後,其餘論文的合併效果是 否會因此而改變,藉以測試綜和性效果的穩定度。

八、調節變項之考驗

本研究採「固定效應模式」(Hedges & Olkin, 1985;詹志禹,1988)進行同質 性考驗。「固定效應模式」分為「類別模式」(categorical model)和「連續模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1

(continuous model)兩種;主要用來分析可能造成研究間異質的因素,也可利用這 兩個模式來尋找影響研究的調節變項。

Hedges與Olkin(1985)將此一程序分為四個步驟:

(一)計算全部效應量的同質性QT。先考驗全部效應量的同質性;若是同質,則不 再進行考驗。若不同質,意即QT顯著,則繼續進行組內同質性QW和組間同質性QB

的考驗。

(二)選擇適當的分類再計算QW。找出可能影響效應量的潛在變項,將所有研究分 成適當的組別,分別計算組內同質性QW,然後再計算組間同質性QB。若QW不顯著,

而QB顯著,則代表此一類別同質,此分類即為調節變項,可以計算組內的加權平均 效應量。若QW顯著,則代表組內異質,則繼續第三步驟。

(三)如果QW顯著,仔細檢查每一個QWi(將QW分成p個QWi),尋找那些是組內異 質的,找出其影響的因素。若此時QB也顯著,則表示調節變項和這些效應量有關,

但解釋力不強,還有其他潛在的調節變項。

(四)再嘗試用其他的分類,重複(二)至(四)的步驟。

一般來說,「類別模式」比「連續模式」較常被使用,本研究則採「類別模式」

進行評估。

九、平均效應量之評判標準與解釋

首先求出各變項對校園危機管理知覺之平均效應量,並檢視是否通過同質性檢 驗,再分析解釋平均效應量。本研究採Cohen(1988)的解釋標準,依序訂定了大、

中、小效應量的判斷標準;而本研究採用標準化平均差d值,故對應的小效應量數值 為.20、中效應量數值為.50、大效應量數值為.80。小效應量代表組間是小程度的差 異;中效應量代表組間是中程度的差異;大效應量代表組間的差異程度甚大。

十、計算成敗估計值(Nfs

利用CMA3.0軟體所提供之classic fail-safe N值,來說明各變項在.05的顯著水準 下,所得之Nfs值為何,代表綜合(Meta)結果的穩定性。用以判斷分析結果的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