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校園危機管理之基本概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以「高中職及國中小校園危機管理研究之後設分析」為主題,為了解 基本原理與實務,並結合相關研究理論,茲將相關文獻探討分為三節。第一節說 明校園危機管理之基本概念;第二節探討校園危機管理之相關理論;第三節分析 校園危機管理之相關研究;第四節則闡釋後設分析法。

第一節 校園危機管理之基本概念

本節之首要目的乃是說明危機的意義、特性、發展階段與各種校園危機之類 型;其次,闡述危機管理的基本概念;接著,介紹校園危機管理之意涵;然後, 說明校園危機管理機制之運作;最後,提出校園危機管理之困境。

壹、危機的意義、特性、發展階段與各種校園危機之類型 一、危機的意義

危機(crisis) 一詞源自於希臘古文,是指醫學上的「轉捩點」 (turning-point),

亦即病情轉好或惡化的關鍵時刻。危機就中文字面意義來解釋是指「危險」 (risk)

與「機會」(opportunity)之組合;韋氏大字典則將危機定義為:「事件轉機與 惡化的轉淚點,意識生死存亡的關頭。」Fink(1986)認為危機乃是產生危險與 出現機會之間的一個決定時刻(decisive moment)或關鍵時期(crucial time),

兩者發生的機率各佔一半。Everett(1991)表示危機是一種不穩定的狀況或突然 發生改變的事件,會破壞個人、團體、組織或社區的正常運作,且需立即注意和 解決,同時,會帶給人民生命、財產嚴重損失,迫使決策者須在極短時間內作成 決策,採取行動以降低損失(余康寧,1991)。黃士嘉(2000)提出危機一方面 會造成個人或組織的危險狀態,另一方面卻也帶給個人與組織轉化、成長或發展 的機會(陳啟榮,2005)。

綜上所述,危機本身是中性的,猶如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一般。

通常在危機出現時,立即會聯想到負向面或陰暗面的後果,若選擇逃避,則會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成更大的危機,因此在危機出現時需要勇敢面對,化危機為轉機,才能迎向光明 的未來。

二、危機的特性

為有效處理危機、化解危機與預防危機,須先瞭解危機之特性,以利採取適 當解決的方法,從容不迫地將危機化為轉機。國內外研究有關危機之特性,綜合 歸納為以下六項(陳啟榮,2005):

(一)危機具威脅性:危機乃是由組織內外因素所引起的一種威脅性情境並對組 織生存具有殺傷力(Hermann, 1969)。而且危機發生後常常伴隨著威脅,

會引起損失、傷害或死亡。假如不採取相關補救措施,就會對個人或是組 織產生負面的影響(Dutton, 1986);

(二)危機具複雜性:危機就像是感冒一樣,來自許多不同之管道,因為範圍太 過寬廣,因此無法列出可能的危機類型(邱昌泰,2003)。危機的產生更 非單一原因所造成的,往往是許多原因所形成的。此外,危機發生的原因

(cause)時常與後果(effect)互相錯綜複雜交織持續不斷的惡性循環互 為因果,讓危機更為複雜讓人捉摸不定(Fink, 1986);

(三)危機具不確定性:危機的出現具有高度的突發性與不確定性,危機的不確 定性可分為三種,第一是危機發生的不確定性:對危機何時會爆發與會發 生於何地並不能事先確定;第二是危機過程的不確定:當危機真正產生後 之情形並無法做預估掌握;第三是影響結果的不確定:指危機發生後之後 續影響無法正確預測(黃新福,1992)。因為危機的變數往往是不確定的,

因此,人若只是按照正常思考模式去處理問題,就會忽視一些認為發生機 率不高的負面資訊,而造成重大傷害;

(四)危機具急迫性:危機的爆發常常令人出乎意料之外,雖然任何的危機在事 前都會有一些蛛絲馬跡的徵兆可尋,不過處置的時間非常短暫而且又非常 急迫(Hermann, 1969),在時間的壓迫與資訊的缺乏下,並無法按照平常 的標準作業程序(SOP)來解決,往往在一剎那就爆發出來,若稍一不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就會適得其反,損害擴大,後果不堪收拾,讓人防不勝防,所以常常造成 個人或組織的混亂與著急(蔡培村,2002)。

(五)危機具雙面性:Fink(1986)分析危機如果發生,局勢不是會惡化,就是 會有轉機,兩者的機率常各佔一半。Armistead(1996)亦認為危機是一種 轉機也是危機。由上述可知,危機本身具有雙面性,分別是「危險」與「機 會」兩種特性。換言之,危機具有一體兩面的特性。

(六)危機具新聞性:危機所產生之效應常具有新聞性,因此,每當危機發生之 際,必定會受到大眾傳播媒體的大肆宣傳與報導。

三、危機的發展階段

Fink(1986)將危機發生之走向區分為四個階段,如以下所述(陳啟榮,

2005):

(一)潛伏期(incubate stage):當危機將要發生之前通常會透露出種種蛛絲馬 跡,與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的觀念是互通的,均強調鉅細靡遺的重 要,任何現象均隱藏特定意義,因此,對於不起眼的小事情要特別注意,

不可輕易忽略,否則就會造成更大的損失或傷害,而此階段又稱為警訊 期;

(二)爆發期(acute stage):當危機已到達臨界點,而無法制止其產生,此刻 就會爆發出來,如同河水決堤或火山爆發,一發不可收拾,倘若沒有在第 一時間立即採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處理,將會造成無法估計與預料的損失或 傷害;

(三)後遺症期(chronic stage):係指危機爆發後所產生的種種後遺症,此階 段乃是針對每個後遺症分別加以妥善處理,避免危機所造成的損失或傷害 再度擴散,又可稱為善後期。

(四)解決期(resolution stage):表示已將危機所造成之損失或傷害完全解決,

並且針對危機加以檢討與改進,記取前車之鑑並學習到如何處理危機,建 立一套危機管理機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四、校園危機之類型

歷年校園所發生之危機,其成因多半為「組織僵化,處理遲延失機。」此因 教育組織未有立即回收成本的壓力,加上組織呈現鬆散結合,只要不出大錯,蕭 規曹隨的政策尚可平安無事;然而當環境顯著改變,組織的運作還是僵化,以往 的「小事」,就可能如星火燎原,轉變成重大危機(秦夢群,2011a)。因此,

須先了解校園常發生之危機類型,才能對症下藥。以下綜合多位學者之觀點

(Everett, 1991;Harris, 1990;Kibble, 1999;Shrestha, 1990;朱愛群,2011;余 美瑩,2005;吳清山,2000;陳啟榮,2005;蔡銘燦,2011;謝謹如,2000)歸 納整合出校園常見的八種危機類型:

(一)天然災害:係指威力十足的颱風、地殼擠壓所形成的地震與大海嘯、河川 暴漲帶來的水災、超大豪雨所造成的土石流與焚風吹拂所引起火災等人力 難以抗拒的天然災害危機,這些天災均會對校園成員與設備財產造成相當 嚴重的傷害與損失;

(二)意外事件:是指集體食物中毒、疾病傳染、學校設備電線走火、校舍倒塌、

實驗操作不當產生傷亡、上體育課時造成運動傷害與上下學發生交通事故 等之危機,此即包含衛生保健及公共安全等偶發事件;

(三)學生違規:是指學生蹺課逃學中輟、彼此互毆械鬥、偷竊別人財物、性騷 擾、向師長或同學恐嚇勒索、私自濫用藥物與攻擊教師、濫用或非法持有 藥物等之危機;

(四)教師犯罪:是指教師不當管教或體罰學生造成嚴重傷害,或是在校外從事 非法事業等之危機;

(五)校園衝突:是指校長、教師、職員、學生、家長與社區人士之間的衝突之 危機;

(六)行政弊端:是指在從事學校工程建設時收受廠商的賄賂、在入學編班作弊 與洩漏學生資料之危機;

(七)外力影響:是指校外人士綁架學生、校園設施遭人破壞、民意代表的介入 關說、不明人士傷害學生與誘騙學生從事不法活動之危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八)自我傷害:是指學生自閉、自殘、自虐與自殺所造成之危機。

教育部於2014年修正之「教育部主管各級學校及所屬機關災害防救要點修正 規定」及「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如附錄一及附錄二),則將校 園安全通報事件區分為以下八類:(一)意外事件;(二)安全維護事件;(三)

暴力與偏差行為事件;(四)管教衝突事件;(五)兒童及少年保護事件;(六)

天然災害事件;(七)疾病事件;(八)其他事件。

貳、危機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危機管理的意義

危機管理(crisis management)是對危機情境維持一種持續性、動態性的規 劃管理過程,其目的是避免組織的危險與不確定之傷害,使組織更能掌握自己之 命運。組織的危機管理除了要有一套完整可行的危機管理計劃外,管理者還應從 組織環境、制度、文化和行為等層面著手進行組織設計工作,以從基本層面來防 止危機的發生(Booth, 1995;Fink, 1986;朱愛群,2011;吳宗立,2009)。

Mitroff(1986)提出危機管理乃是執行五個重點工作計畫:分別是危機訊息 的偵測、危機的準備、損害的控制與處理、危機的復原工作以及不斷的學習與修 正。周蕙蘋(1995)指出危機管理就是組織為避免或減輕危機情境所帶來的嚴重 威脅,而所從事的長期性規劃及不斷學習、適應的動態過程,也可說是一種針對 危機情境所作的管理措施及因應策略。紀俊臣(1997)以為危機管理係指如何改 變風險(risk)或不確定因素,以使自己獲致更多掌控命運之藝術,所為之危機 規劃。

孫本初(1997)也指出危機管理即是組織為避免或減輕危機情境所帶來的嚴 重威脅,而所從事的長期規劃及不斷學習、適應的動態過程,亦可說是一種針對 危機情境所作的管理措施及因應策略。徐士雲(2002)則認為透過各項計畫的擬 定,避免和預防危機的發生;並經由平日模擬各種危機情境或真正面對危機事件,

透過平日的計畫擬定、周詳的演練實施,來消弭危機對於組織的影響;並且在危 機結束落幕後,透過組織成員學習與檢討危機處理過程,來增強組織未來遭遇相

透過平日的計畫擬定、周詳的演練實施,來消弭危機對於組織的影響;並且在危 機結束落幕後,透過組織成員學習與檢討危機處理過程,來增強組織未來遭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