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實施靜思語教學方案中學生於品德方面的表現情形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討論

第二節 實施靜思語教學方案中學生於品德方面的表現情形

本節將陳述研究者運用靜思語教學方案,幫助學生於「孝順」、「環保」、「服務」以 及「感恩」四個品德面向的成長,探討學生學習改變的情形。

壹、孝順方面 一、依孝順主題所選取的靜思語

靜思語是教學方案的精髓所在,藉由淺顯易朗朗上口的靜思語智慧,啟迪小朋友的 善根良能。因此,每個教學主題皆選取相關的靜思語加以背誦、應用,作為品德規範的 指導原則。以下為配合「孝順」主題的教學單元,從《大愛引航》所選取的靜思語:

1. 對父母說話要和顏溫順,態度要謙恭敬重。

2. 孝順父母的孩子最有福。

3. 多做好事,就是報父母恩。

4. 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是孝順,一是行善。

5. 真正的孝順是當父母需要你時,能歡喜付出。

6. 愛不是要求對方,而是要由己身付出。

7. 人要知福、惜福,再造福。

小朋友第一次接觸靜思語,大都感到新鮮又有趣,但大部分小朋友語文理解力弱,

對靜思語意涵一知半解,需透過事例討論說明方解其意。例如第一句-對父母說話要和 顏溫順,態度要謙恭敬重。研究者解釋很久,小朋友對「和顏溫順」與「謙恭敬重」還 是一臉茫然,後來 S15 說:講話就是要輕聲細語、態度要有禮貌,雖然詮釋的不是很精 準,小朋友竟恍然大悟。經歷此事後,啟發了研究者對靜思語的詮釋不再自己獨自解說,

而是與小朋友共同舉例討論,透過同儕間的對話互動,小朋友比較有參與感,同儕所舉 的例子也比較能明白。

一開始在討論靜思語時冷清至極,往往僅有兩三位小朋友舉手發表,研究者後來參 考國語領域「照樣造句」的教學模式,例如討論「真正的孝順是當父母需要你時,能歡 喜付出」,研究者先提示-當爸媽怎麼樣時,需要我們怎麼樣幫忙,我們應該怎麼做。

小朋友終於有些反應,其舉的例子如下:

S15:當爸媽很疲倦時,需要我們按摩,要溫柔的幫他們按摩。

S2:當爸媽心情不好時,需要我們安慰,要輕聲細語的安慰他們。

S8:當爸媽在忙時,要我們陪弟弟妹妹,不可以故意欺負弟妹。

S10:當爸媽叫我們去工作時,我們要心甘情願趕快去做。

(教 20081017)

小朋友在背誦靜思語後,慢慢由提示引導討論靜思語,期望能懂意涵,也能真正運 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孝順」的實踐規條

「孝順」的實踐規條是擷取《大愛引航》教材中與訪談家長期望而訂定,希望有明 確而具體的方向引領小朋友實踐。

以下為訪談家長「在孝順方面,你覺得自己的孩子最需要加強的是什麼?」內容:

P1:自動寫功課,不要亂跑(訪 20080220)。

P2:聽大人的話,不要頂嘴(訪 20080221)。

P3:不頂嘴(訪 20080222)。

P4:寫家課要快一點(訪 20080218)。

P5:說話要有禮貌(訪 20080215)。

P6:多幫爺爺奶奶做點事(訪 20080218)。

P7:隨便(訪 20080218)。

P8:不頂嘴(訪 20080222)。

P9:認真做功課(訪 20080221)。

P10:認真讀書(訪 20080215)。

P11:兄弟間爭吵少一點(訪 20080221)。

P12:不頂嘴,態度要好(訪 20080214)。

P13:與哥哥和睦相處(訪 20080218)。

P14:多做點家事(訪 20080218)。

P15:能做好自己的事(訪 20080222)。

P16:能陪爺爺奶奶聊天,並幫忙做家事(訪 20080220)。

P17:自動寫功課(訪 20080221)。

由以上資料得知父母對「孝順」方面的期待:自動寫功課及認真讀書的有 5 人、不 頂嘴的有 4 人、多做點家事的有 3 人、與兄弟和睦相處的有 2 人、要有禮貌的有 1 人、

做好自己的事的有 1 人、沒意見的有 1 人。由家長期待衍生的實踐規條如下:

1. 每天幫父母做一件事。

2. 每天擁抱父母,並對父母說:「我愛您!」

3. 父母教導時不頂嘴。

4. 友愛兄弟姐妹。

5. 用溫暖的語氣對父母說話。

6. 稱讚父母一句話。

7. 學習做好家事。

之後在施行時,小朋友不斷反映太繁雜,經師生一番討論後又修正簡化為以下四項:

1.我會自動做家事。

2.我會陪長輩聊天。

3.我會自動做好家課。

4.我會和氣對待家人,友愛兄弟姊妹不吵架。

這四項規條是由師生共同認定重要的孝順實踐要項,也是小朋友能力可以做到的,

因此亦據此檢核小朋友的表現。

三、「孝順」表現情形

小朋友的表現是由學習單、訪談、聯絡簿、自評表及家長回饋單檢核。在教學活動 前,先以前列的四項實踐規條讓學生自評及家長評定來了解學生的現況,如表 5-2-1:

表 5-2- 1 教學活動前學生於「孝順」方面的表現狀況 表現狀況

評定者

很好

(做到實踐規條 3-4 項)

普通

(做到實踐規條 2 項)

待加強

(做到實踐規條 1-0 項)

家長評定 10 人(59%) 7 人(41%) 0 人(0%)

學生自評 6 人(35%) 9 人(53%) 2 人(12%)

由表 5-2-1 資料中發現家長與學生評定的狀況落差頗大,研究夥伴的見解如下:

T1:有沒有可能小朋友隨便亂填?

T3:是有可能,但更有可能的是家長認為會影響孩子的分數而給於好評價。

RT:也許是家長與孩子間認知有差距吧!

T3:跟家長溝通-這些問卷或回饋單的資料都沒有要列入學業成績,只是要幫助孩 子成長,請依平日表現勾選即可。

T2:對孩子也要強調誠實、認真看待這些資料。

(會 20080924)

由研究夥伴的猜測與建議,持續與家長溝通填答正確觀念,也與小朋友一再強調負 責任的填寫態度。

在教學活動中,有一張學習單「孝順好寶寶」(附錄六),是請小朋友在一週內每天 完成三件事:幫父母做一件事、擁抱父母,並對父母說:「我愛您!」、父母教導時不頂 嘴。一週後統計實踐結果如表 5-2-2:

表 5-2- 2 「孝順好寶寶」實踐情形 表現情形

實踐項目

很好

(4-6 天有做到)

普通

(2-3 天有做到)

待加強

(1-0 天有做到)

幫父母做一件事 11(65%) 5(29%) 1(6%)

擁抱父母,並對父母 說:「我愛您!」

10(59%) 0(0%) 7(41%)

父母教導時不頂嘴 8(47%) 4(24%) 5(29%)

研究者對於結果甚感訝異,認為實踐項目並不難做到,為什麼還有小朋友無法完 成?尤其是-擁抱父母,並對父母說:「我愛您!」,竟有 7 人完全沒做。訪談了幾位沒 做到的小朋友,他們一致表示是因為覺得不好意思才沒做。研究者決定做個示範:

RT:你們 7 個沒完成任務,老師要處罰。(小朋友一聽要處罰,個個如坐針氈。)

S15 你來一下(S15 平時很大方,嘴巴也很甜)。喜不喜歡老師?

S15:當然喜歡!

RT:好!那請擁抱老師,並說-老師,我愛您!(S15 照做。)

RT:這就是你們 7 個的處罰,來吧!(7 個小朋友如釋重負得照做。)

RT:做得很好啊!回去可以補做了嗎?

(教 20081009)

隔週訪談這幾位沒做小朋友的家長,僅 S7 還是沒做,其他家長皆表示好久沒抱抱 孩子,抱一抱感覺還挺不錯的,順勢告知家長-多跟孩子擁抱,跟孩子關係會比較親密,

孩子也會比較乖的。

孩子擁抱父母竟會感到不好意思,但親子皆能感受到溫暖,原來保守的中國人到現 代仍拘謹、肢體互動放不開,尤其鄉下人更拙於表達情感,因此鼓勵常常做,習慣 成自然(省 20081016)。

至於「幫父母做一件事」這一項,沒做到的理由:3 位是忘記做,有 7 位是家長不 願意他們做,認為他們越幫越忙。請小朋友轉知家長這是功課(家長一聽到功課都會配 合)務必實踐。成效比較差的「父母教導時不頂嘴」這一項,研究夥伴 T3 的看法如下:

T3:孩子有可能看電視模仿不雅的言語或不良的態度,在學校會懾於老師的威嚴不

敢表露,但在寵溺的父母面前就沒大沒小顯露無遺了。還有一種情形是現在的 孩子比較自我,做錯事不認錯、沒做錯更不讓人冤枉,狡辯或澄清的態度應該 也不會很好(訪 20081016)。

由 T3 的一番分析,補救措施應在禮貌上加強,之前教過的靜思語-「對父母說話 要和顏溫順,態度要謙恭敬重」有待重新強調,同時也提供良好態度示範的討論:

RT:S8 常會回應一句-好啦!知啦!(閩南語)你們聽起來感覺如何?

S2:聽起來很不耐煩。

S15:不太有禮貌。

S5:聽起來不舒服。

RT:你在家裡常會講這一句話的請舉手。(全班有一半小朋友舉手。)那現在知道 這種回應方式不好,怎樣回答比較好呢?

S14:要注意-「對父母說話要和顏溫順,態度要謙恭敬重」。

RT:你說得很棒!比如說你在看電視,媽媽要你馬上關掉電視去寫字,你要怎樣 回答比較好?

S6:好!我馬上去。

S15:讓我這一齣看完,我一定去寫。

(教 20081017)

經由示範演練良好的對話回應,期裨益小朋友轉化態度的學習。

在教學活動進行中,持續發現小朋友沒做到的部份,經由不斷探究原由再提供補救 措施,希望能達到品德教育的成效。在兩週的教學活動中,歷經摸索、調適、修正後,

從回收的自評表與家長回饋單,得知「孝順」方面的教學成效,如表 5-2-3:

表 5-2- 3 教學活動後學生於「孝順」方面的表現狀況 表現狀況

評定者

很好

(做到實踐規條 3-4 項)

普通

(做到實踐規條 2 項)

待加強

(做到實踐規條 1-0 項)

家長評定 5 人(29%) 10 人(59%) 2 人(12%)

學生自評 5 人(29%) 11 人(65%) 1 人(6%)

這樣的結果與預期的落差頗大,研究者自覺努力並沒有得到對等的回報,甚感沮 喪。研究夥伴針對第一個教學主題召開檢討會,討論內容如下:

T2:這個數據雖不是很理想,但你們可否發現家長與學生評比的結果都差不多,至 少可說明小朋友誠實自評,家長也改變初始的態度配合據實評定。

T3:不要太期望品德教育活動實施後,即會看到學生有什麼立即的表現或成效,反 而會有無力感,所以應該要將結果看淡一些。

T1:第一次實施這種課程,雖然剛開始過程有些混亂,但也一一克服並掌控了流程 節奏,以教學部份來說算是不錯了,至於成效方面,應該沒辦法馬上有突破性 的表現吧!

T3:應該要求學生持續進行實踐行動,等一段時間後再做評估效果。

T2:「孝順」方面是在家裡進行的,家長的態度也是影響成效的關鍵之一;你不是 曾提及家長「愛的叮嚀」每次只有一半的家長寫嗎?那你有沒有比對一下,家 長有寫的孩子實踐力會不會比較好?

RT:的確,家長有寫「愛的叮嚀」的孩子實踐力比較高。

T2:這就對了,在持續要求小朋友實踐時,同時也不忘請家長給予孩子鼓勵、關心 與期待,相信會有所進展才對。

(會 20081024)

經由研究夥伴不同角度的見解,對成效不佳的結果比較能釋懷,也決定調整教學活

經由研究夥伴不同角度的見解,對成效不佳的結果比較能釋懷,也決定調整教學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