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內容

本研究透過觀察、訪談、文獻探討、文件分析與自省反思,探討應用靜思語教材時 所遭遇之困難問題及因應策略,使研究者對教學品質進行深度之反思。並就實施班級之

「孝順」、「感恩」、「服務」、「環境保護」四面向(參見第 14 頁)探討學生學習之改變 情形。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旨在了解以靜思語教學實施國小低年級品德教育之影響,受限於研究者個人 的時間、能力,僅能以所任教的一班二年級生為研究對象,共有 17 名學生參與本課程。

三、研究時間

本研究以一個學期時間進行探討,於開學的第二週開始進行為期三週的實施教學方 案前的觀察及訪談,繼之以每三週時間實施一個教學主題,共以十二週時間實施四個主 題,最後三週再進行教學方案後的觀察及訪談。每週教學方案以綜合活動及彈性課程各 一節的時間進行,觀察及訪談活動則利用導師時間、整潔活動、晨光活動及下課時間進 行。

四、成效評估

品德方面的評量,有些是可以量表來測量的外顯性行為,有些是短時間內無法看出 效果的內隱性行為,故品德的評量有其困難及可議之處。諾丁認為在關懷主題的課程 中,評量的目的不在於分數上的競爭,而在於追求成長,評量應鼓勵開放式的自我評量、

同儕互評及邀請社會人士評量,除了解學生發展與成長的情形外,並可成為共同反省之 事(方志華,2004:243)。關懷主題亦屬於品德的範疇,所以,本研究將採靜思語教學 方案實施前後的學生自我評量、教師評量(觀察、訪談紀錄)及家長評量(家長回饋單 及聯絡簿)三方面進行,藉以評估學生在孝順、環保、服務、感恩面向的成長情形。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者本身的限制

研究者即教學者的行動研究,最令研究者倍感分身乏術,且由於研究者主導整個課 程並教學,使得教學活動實施潛藏著實驗性質,加以品德教育歸因錯綜複雜,故研究結 果可能受到研究者本身能力、人格特質、教學理念、學識基礎等因素所影響與干擾,故 推論所得結果時,也需考慮此一因素。

二、合作夥伴的限制

研究中的合作夥伴有三位,兩位是擔任本班最多節數的科任老師,一位是研究對象 一年級時的級任老師。基於時間限制,無法參與每一節靜思語教學,僅能就其學養經歷 及任課時間所觀察到的情形提出建言。

三、研究時間的限制

現行國民小學並無品德教育課程,只能利用導師時間、綜合活動、彈性課程時間實 施靜思語教學及觀察,加以級任教師教學課程時數多、復以行政工作量繁重,導致時間 的不足、中斷、切割,且本研究教學及觀察時間僅一學期,使得本研究進行的行動研究,

沒有辦法有很完整或是較長的時間作深入探討。因此,只能就此時期的研究加以歸納分

析,在結果的解釋亦不能做延伸的推論及後續延宕效果的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