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節由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低年級實施靜思語教學方案之困境及解決策略、學生在 實施靜思語教學方案後,於品德方面表現情形及教師在品德教學品質的成長與反省三方 面,加以分析如下。

壹、低年級實施靜思語教學方案之困境及解決策略

在靜思語教學方案的實施過程中,以靜思語教學的五段式教學法進行,期間因低年 級學生年幼的特色,迭生困境,諸如「體驗活動」的無法掌控「角色扮演」的混亂場面、

學習易失焦的「遊戲」及「比賽」,「故事呈現」的侷限故事題材造成學習效果欠佳、小 朋友缺乏耐心看完整段影音教材、繪本故事呈現方式未盡理想,「省思活動」的參與討 論不夠踴躍、無法理解品德規範,「靜思活動」的無法理解靜思語的意涵、靜思心得書 寫表達欠佳,「生活實踐」的實踐動力隨主題結束而停滯、為完成「實踐」要求,而非 發自內心去實踐。這些困境經由研究夥伴、文獻中找出因應策略,一一付諸行動並評估 成效,其結論如下:

一、藉由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生品德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

年齡越小的孩子更需要多元的活動去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而靜思語教學的精髓不 在侷限於《大愛引航》教材的應用,只要有心則處處都是教材,因此,研究者在進行教 學活動時,對於教學的歷程以及呈現課程的方式,融入許多的活動讓學生生動活潑的學 習。在一系列的靜思語主題教學中,除了「靜思語教學」的五項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外,

又增添了學生最喜愛的繪本故事教學與角色扮演活動,以體驗不同角度的思維,提供認 同、模仿好行為的示範。並以感恩活動,鼓勵讚美的方式表揚良好表現的學生,使其產 生榮譽感與自信心,再度增強好品德的表現。另外研究者會搭配靜思語教學主題進行教 室布置,隨時為「靜思角落」更換最新的靜思語,發揮環境潛在的品德影響。如此藉由 活動的多樣性來提高學生上課的參與度,激發他們學習好品德的動機,提升學習成效。

二、善用兒童道德發展層次,落實生活實踐

低年級階段的孩子正處於皮亞傑道德發展理論的他律階段,此期孩子對道德行為的 思惟判斷,多半是根據別人設定的外在標準,其道德行為,實為一種盲目或被動的遵守 既有規約。因此,教育他律時期孩子的道德價值觀,可善用獎勵懲罰、提示因果關係及 透過同儕互動,來塑造合宜的行為。所以,本研究在教學活動進行中,常以適時的鼓勵 讚美(如感恩時間、朗誦靜思心得)為正增強、價值澄清討論法釐清事件因果關係、「好 孩子檢核表」落實實踐與同儕見賢思齊。

另外,根據諾丁的關懷理念,引導學生由關懷自己,逐漸與其他的人發展出關懷關 係,培養學生感同身受、設身處地的能力,從別人的反應中體會到被關懷者的需要。因 此,本研究在教學活動進行中,無論是繪本故事的選擇(如《小月亮》、《花婆婆》、《幫 幫聖誕老公公》、《強納生和鳥寶寶》、《聖誕老人和樵夫》)或是角色扮演,皆以強化同 理心的關懷為本,希望學生發自內心的實踐善事。

三、課程以主題設計進行系統教學

文獻中強調實施品德教育時,課程設計應有一個明確的中心主題,才可有系統的教 學,至於孩子的表現則可隨機教學。在「教學內容」方面,課程規劃的「靜思語教學方 案」是屬於系統性的教學,由《大愛引航》慈濟人文課本選取「孝順」、「環保」、「服務」

及「感恩」四個主題單元進行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設計」方面,每個單元皆有五個 教學活動,分別是「體驗活動」、「講述故事」、「省思」、「靜思」與「生活實踐」。在「體 驗活動」方面,融入競賽、遊戲以及生活化的體驗活動,讓小朋友在趣味與真實情境中 加深學習印象;在「講述故事」方面,選擇慈濟世界真實故事與一般繪本故事搭配,擴 展小朋友的道德認知層次,提供模仿的榜樣;在「省思」方面,就觀看過的故事進行省 思,以強化學生批判的能力;在「靜思活動」方面,則分享人我為善經驗及提升自我檢 討的能力;在「生活實踐」方面,師生共同訂定符合能力的目標,在生活中落實品德實 踐。

在「教學評量」方面,由師生共同研討出每個主題的實踐規條後,再落實於生活中 實踐,並請小朋友確實記錄於檢核表中,且請家長見證評量,另外輔以學習單、靜思語 心得、「給家人的真心話」、「我有話要說」及觀察、訪談,評量學生每個主題的表現。

貳、學生在靜思語教學方案實施後,於品德方面的表現

本研究在計畫時,考量研究對象背景及目前所重視的核心價值,而決定以孝順、環 保、服務及感恩四個面向為課程主題,其對應六大品格支柱中的內涵為值得信賴、公民 責任及關懷。在歷經十二週的靜思語教學活動,經由靜思語五段式教學法及情境佈置的 耳濡目染下,親師生間的互動或對週遭環境的態度皆有異於靜思語教學活動前的表現。

一、學生在品德認知、情意及實踐方面的成長

學生在品德方面的表現情形,由師生間的不斷對話、觀察其對靜思語、故事情節及 實踐規條的理解,察覺在品德認知方面,約有 67%的學生有明顯的進步。而由學習單、

聯絡簿、訪談、觀察與對話,發現學生在做好事的動機及與週遭人物互動的態度上,察 覺其在品德情意方面,大部分的學生都有正向改變。再由訪談、觀察、家長回饋單與學 生自評表檢核學生在品德實踐方面的表現,約有 62%學生能做到「孝順」實踐規條的要 求,約有 53%學生能做到「環保」實踐規條的要求,約有 73%學生能做到「服務」實 踐規條的要求,約有 68%學生能做到「感恩」實踐規條的要求。整體而言,學生在品德 認知、情意與實踐方面皆有明顯進步。

二、透過靜思語主題學習,強化品德關懷理念

在「孝順」方面,小朋友覺知家人的重要、親情的可貴,學會諾丁關懷理論的「關 懷親密和熟識之人」-懂得關懷家人,也以協助做家事、主動做好自己的事及友愛兄弟 姐妹,達到品德教育核心價值「值得信賴」要項行為準則的要求,做到建立好名聲、支 持自已的家庭。

在「環保」方面,小朋友已能慢慢體察環境保護的重要,學會諾丁關懷理論的「關 懷動植物和自然環境」-懂得關懷地球與自然生態,且大部分已會做好垃圾分類及資源 回收,更能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整潔工作,也會自動撿垃圾及盡量少買不需要的東西,

達到品德教育核心價值「公民責任」要項行為準則的要求-盡己之力使學校或社區變得 更美好、保護環境。

在「服務」方面,小朋友能由同理心轉化助人動機,懂得考量他人的處境,而心甘 情願的真誠付出,學會諾丁關懷理論的「關懷自己、親密和熟識的人」-懂得從關懷自 己做起,逐漸與其他的人發展出關懷的關係。以盡心盡力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進而樂 意服務他人,達到品德教育核心價值「關懷」要項行為準則的要求-能同情他人及表達 自己的關懷、幫助需要幫忙者。

在「感恩」方面,小朋友已較能懂得察覺與回應他人的情緒,學會諾丁關懷理論的

「關懷親密和熟識的人、不相識之人」-懂得與其他的人發展出關懷的關係,理解自己 無法與整個社會割離,學習不同的文化,培養感同身受、設身處地的能力,從別人的反 應中體會到被關懷者的需要。以關懷長輩、與同學兄弟姐妹彼此分享喜怒哀樂及向為我 們服務的人道謝,達到品德教育核心價值「關懷」要項行為準則的要求-待人寬大厚道、

能同情他人及表達自己的關懷、表達感激之意、幫助需要幫忙者。

綜而言之,學生在品德方面的成長進步不是直線上升,是起起伏伏,甚至有不良習 性故態復萌的現象,需靠教師與同儕不斷的鼓舞導正,方能持續呈正向成長。

參、教師的省思與成長 一、以身作則為品德教育最佳的示範

教師的身體力行,是品德教育絕佳示範,畢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言行舉止,皆 是學生優先學習的對象,因此欲發揮靜思語教學功效,達到品德教育的內涵,教師應以 自身作為表率,更能激勵學生學習靜思語的動機。例如研究者帶學生進入社區進行關懷 獨居老人的活動、一起動手做資源回收、率先撿垃圾、輕聲細語說話及關懷、協助與包 容學生等。當研究者以良好身教進行教學活動或處理級務,發現班級凝聚力較強、氣氛 較佳,同時也能裨益品德教學的學習效果。

二、研究夥伴回饋促進教學交流

研究夥伴的回饋,是本行動研究順利進展的助力,尤其在遇到瓶頸時,研究夥伴的 真知灼見,往往是引領研究走出迷航的明燈;雖然在與研究夥伴討論的當時,不一定每 次都會有所謂的可行性結果產出,但那種交流的過程,讓我們彼此衝擊著,衝擊著彼此 固有的思維與盲點,激盪出彼此教學生命的火花,這對於處於校小又封閉的環境,且在 忙碌教學實務中的我們,能這樣停下腳步彼此觀看、互動學習或指正,其實機會是難能 可貴的。藉由行動研究的合作,彼此身上多了一些責任與任務,也許剛開始是基於同事 之誼的難以推卻心情,但是,真正參與過後,卻發現這是最直接且珍貴的成長機會。

三、傾聽孩子聲音讓師生關係更緊密

在資料蒐集的過程中,研究者必須相當關注學生在校生活的言行舉止,包含師生對 話、打掃表現、同儕互動等,都須觀察入微,在為期近一學期的長期觀察作為中,研究 者的觀察力變得更加敏銳,也相當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習性。在這師生頻繁接觸 互動的過程中,經由不斷的聊天對話,除了能掌握學生的各種狀況外,更可以讓學生感 受到教師的關懷,拉進了師生彼此間的距離。且當研究者開始用心傾聽孩子們的聲音,

在資料蒐集的過程中,研究者必須相當關注學生在校生活的言行舉止,包含師生對 話、打掃表現、同儕互動等,都須觀察入微,在為期近一學期的長期觀察作為中,研究 者的觀察力變得更加敏銳,也相當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習性。在這師生頻繁接觸 互動的過程中,經由不斷的聊天對話,除了能掌握學生的各種狀況外,更可以讓學生感 受到教師的關懷,拉進了師生彼此間的距離。且當研究者開始用心傾聽孩子們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