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節、 實況直播的遊戲與狂歡 一、 使用者作為「遊戲人」? 一、 使用者作為「遊戲人」?

二、 實況直播的狂歡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遊戲者本身,更擴及旁觀者。這正如同前述 Cheung&Huang(2011)所說,在旁觀 他人的遊戲時,Huizinga 所謂的魔幻圈秩序並不會是固定且單一的,而是會隨著 參與者的行動及角色位置,而形塑出多重、異質的情境。然而,Cheung&Huang 並未繼續探究旁觀者與遊戲者之間的互動,而是轉而分析旁觀者本身的類型及其 娛樂感的成因。相對於此,筆者反而對於旁觀者實際上如何使用、參與實況直播 的場域,進而成為實況媒介主動參與者的過程與動機感到好奇,而實況媒介的傳 播形式相對於其他媒體又有甚麼特殊之處,更是本研究希望探究的關鍵問題。

觀察實況直播的平台,可發現大部分的頻道都呈現一種娛樂、輕鬆與詼諧的 氣氛,這一方面自然是來自實況主正在直播的影音內容,但更重要的影響則是來 自於實況主與觀眾的溝通互動過程。在一些規模較大、以電玩遊戲為主要內容的 實況頻道上更是時常出現「聊天室暴動」的情形,而這些數量龐大、速度飛快、

並且幾乎難以控制的觀眾回應往往與實況台的內容並不相關,這種現象似乎與 Bakhtin(1939)所說的狂歡節或狂歡化論述相當類似。以下本研究將介紹狂歡 化理論,並比較狂歡化與遊戲人概念之間的異同,藉著爬梳 Bakhtin 的論述發展 來試著詮釋當代實況直播的運作特性及氛圍。

二、 實況直播的狂歡化

「狂歡化」是 20 世紀俄國思想家 Bakhtin(1939/劉虎譯,2010)在其著作

《杜斯妥也夫斯基詩學問題》及《佛朗索˙拉伯雷的創作與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 期的民間文化》中所闡釋的概念。在對杜斯妥也夫斯基與拉伯雷等文學巨擘的著 作進行文學及語言分析的過程中,啟發了 Bakhtin 對於社會歷史及文化變遷的思 考,而藉由探討歐洲中世紀的傳統宗教節慶「狂歡節」現象,Bakhtin 進一步論 述「狂歡化」概念在社會發展歷史當中的意涵,也成為後世重要的政治及文化轉 型理論之一。Bakhtin 的狂歡化理論所蘊含的寓意深遠,且其所指涉的現象與人 們的溝通、互動過程有密切關聯,因此不少傳播相關研究皆援用 Bakhtin 的狂歡 化論述來詮釋媒介傳播的內容以及使用者的互動(余建清,2007;皇甫旭梅,2015;

莊郁茹,2012;謝君臨,2012)。

那麼何謂「狂歡化」?此概念可追溯自歐洲中世紀甚或古希臘、古羅馬時期 的「狂歡節」,是以對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崇拜為基礎,進而拓展到歐洲各地的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教及文化現象(夏忠憲,2000)。在狂歡節期間,人們得以暫時性地擺脫充滿保 守宗教禮俗與階級制度的日常生活,一起走進城市中的公共廣場,肆意地在開放、

歡樂的氛圍中從事各種瘋狂的享樂活動,例如飲酒吃肉、歡歌舞蹈、笑罵互毆、

裸露性交等在日常生活中所不容見許的行為。

Bakhtin 認為,狂歡節的現象其實存在更深層的社會與文化意義,而人們在 狂歡節期間所表現的行為及儀式則稱之為「狂歡式」,其形式相當多元,隨著時 代與場域的不同而以各式各樣的形式來表現「狂歡」的氛圍及意涵,也就是說,

「狂歡式」的表現逐漸脫離了固定的時間與空間,滲透至社會的各個不同層面並 成為一項普遍的文化形式(轉引自葉虎,2006),進而延伸為 Bakhtin 思想中的 核心概念之一:「狂歡化(carnivalization)」。在一個狂歡化的場域當中,大眾自願 自發地暫時棄置日常生活中的階級、權力、秩序與規範,以平等的地位共同參與 這個充滿歡愉笑鬧、嘲諷戲謔的享樂過程。Bakhtin 曾如此描述:

「狂歡節不是一個為人們觀看的場景,人們在其中生活、人人參與,因為狂歡節 的觀念包容全體大眾。狂歡節進行時,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生活。狂歡節之中的生 活只從屬於它自己的法律,即它自己的自由的法則。」(轉引自劉康,2005,頁 267)。

在此,我們能夠辨認狂歡化的幾個先決條件,亦即「自願性地參與」、「平民 大眾為主體」、「平等的權力關係」及「暫時性的時空」,筆者也認為,Bakhtin 的 狂歡化在相當程度上與前述 Huizinga 的遊戲人概念頗有雷同,在本節的後半段 將會嘗試探討兩者間的異同與可供辨證之處。

而狂歡化的表現形式具體為何?楊巧(2009)彙整 Bakhtin 的描述,指出人 們在狂歡化場域中的行為表現共有四種:1.隨意而親暱的接觸,而這樣的接觸建 立在狂歡群眾的平等關係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人際關係的禮俗秩序都暫時消失 了;2.插科打諢,大眾從日常規範中解放出來,其互動的行為與言談都成為不得 體的插科打諢、笑鬧咒罵;3.顛覆、懸置及解構日常秩序,狂歡將「神聖崇高」

等同「粗俗卑賤」、「皇帝教宗」等同「平民乞丐」、「明智」等同「愚蠢」,從而 讓一切人事物在其中平等對話、狂歡,例如為街頭乞丐進行如同皇帝一般的加冕 儀式、卻對真正的教宗或皇帝極盡嘲諷之能事;4.對於一般被視為是卑賤粗鄙、

冒瀆不敬之事物的弘揚,例如有關肉體或生殖能力的汙言穢語及裸露行為、對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聖事物(例如聖歌、聖經與耶穌雕像)的模仿、譏諷等等,劉康(2005)認為,

巴赫汀在此的隱喻其實是為了肯定狂歡節所蘊含的強大生命力、創造性與開放性,

更是對於民間及大眾文化的高度讚揚。

夏忠憲(2000)分析 Bakhtin 的狂歡節則認為,大眾的狂歡化表現出獨特的 外在與內在特色,外在特色包括:全民性、儀式性、破除階級、插科打諢;內在 特色則包括了:狂歡性世界的感受、雙重二元性與相對性。而其中幽默的插科打 諢,或者說是笑話與笑聲更是狂歡節中相當重要的元素,狂歡的大眾會以各種不 同的方式來表現幽默,因而狂歡的大眾會透過誇張的方式來說笑話、咒罵、譏諷 或讚美,這也是 Bakhtin 所描述的狂歡節幽默的雙重、曖昧性質,既褒且貶,藉 此引人發噱。

儘管狂歡化是 Bakhtin 自文學及語言領域的分析延伸而生的概念,但其所蘊 含的豐富多義性無論在文學、歷史、政治或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面都有其適用的空 間,也因此引發後世學者持續不斷的辯證。劉康(2005)即指出,要理解狂歡化 理論須從三個方面著手,分別是政治、文化與審美、語言與形式等三個層面。在 語言形式的部分,我們或可將其理解為有關狂歡化的具體展現方式,例如前述的 插科打諢、親暱接觸等言語或行動的具體形式,但更重要的部分仍然在於文化與 政治層次的意涵。

從前面所強調的平民大眾作為主體、顛覆既有權力秩序等特點,狂歡化情境 所反映的是對於敘事神話、專制威權等 Bakhtin 稱之為「向心力量」的政治及文 化意識形態所進行的抵抗與顛覆,人們戲謔、模仿與譏諷的狂歡行動所代表的,

則是一種相對於這些向心力量的「離心力量」,在此,人人皆可進入的公共廣場 中所發生的狂歡化現象也就成為在語言、政治及文化層次上的一種「眾聲喧嘩 (Heteroglossia)」,多元化的意見共同存在其中,不斷進行交流、對話與競爭,挑 戰並打破了以往單一、統一的中心意識形態獨霸的地位,進而達成政治與文化上 的轉型(王孝勇,2016;劉康,2005)。

事實上,我們應將狂歡化理論視為一門宏觀的社會及文化轉型理論,其範疇 涉及文學、政治、大眾文化、日常生活及傳媒研究,更重要的是,隨著網路時代 的來臨,在網路世界中的諸多現象似乎都再次體現了狂歡化的精神。葉虎(2006)

就指出,網路世界的自由開放與交互主體性讓人們得以消除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作為一個自由且平等的主體與全世界的人們對話、互動,形成一種人人皆可表述 自我意見的眾聲喧嘩的場域。而網路身分的匿名性與虛擬性也像是狂歡節中人人 佩戴的面具,在相當程度上使得大眾在網際網路中的言行迥異於日常生活,變得 更加自由而不受限制,甚至敢於表現出日常線下生活中所不被允許的舉動。

因此,當人們進入網際網路的虛擬空間時,就像是進入一場又一場的狂歡節 慶,並希望藉此跳脫充滿規範與拘束的日常生活秩序。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麼大眾 在網路上的互動過程、發表的言論往往帶有誇大的戲謔、嘲諷與謾罵性質(莊郁 茹,2012;謝君臨,2012),並交錯形成一種類似 Durkheim(1893;渠東譯,2006)

所描述的集體亢奮、而林意仁(2011)稱之為「網路起鬨」的狂歡及眾聲喧嘩現 象。簡言之,網路世界不同於現實生活,但也不是完全虛假而無意義的虛擬空間,

而是一個相對於日常生活秩序、充滿創造性與顛覆性的「第二種生活」(葉虎,

2006)。

欲從狂歡化理論來詮釋實況直播的場域,除了是因為實況是新興的網路媒介 之外,使用者在實況頻道中所表現的言談內容、互動過程以及實況社群所共同形 塑的集體氛圍其實相當接近狂歡化的特性與精神。舉例來說,實況主在直播時的 發言及觀眾的回覆常常都充滿了低俗與淫穢的玩笑,而大部分觀眾也較喜愛風格 誇張、幽默的實況台,更重要的是,實況直播平台的開放性與互動性令所有使用 者,無論是實況主或觀眾,都能夠各自作為平等的主體參與其中,共同建構了頻 道的內容,也使得實況的傳播場域更像是人與人當面、隨意且親暱的溝通互動,

並形塑一股滑稽幽默的集體氛圍,而人們在其中獲得人際互動的快感(陳威珞,

2012;簡伯翰;2015)。相較於傳統影音媒介,這除了代表著一種新型態的社交 型態之外,似乎還帶有一層不斷解構文本與傳播權力關係的「眾聲喧嘩」的意涵

2012;簡伯翰;2015)。相較於傳統影音媒介,這除了代表著一種新型態的社交 型態之外,似乎還帶有一層不斷解構文本與傳播權力關係的「眾聲喧嘩」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