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限制與未來建議 一、 網路民族誌的侷限 一、 網路民族誌的侷限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建議 一、 網路民族誌的侷限 一、 網路民族誌的侷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0

試從較為宏觀的層次去探討:實況媒介技術本身的傳播形式及特性為何、如何形 塑人們的感官與生活型態、以及在當代科技社會下蓬勃發展的意涵。

本研究認為,這樣的研究途徑需要在抽象化的層次上進行辯證,並且也需要 考量媒介技術與整體社會文化的互動,雖不容易但卻有其必要性,筆者也期待未 來能有更多對於媒介技術本質的討論。

四、 實務層次:直播作為網路新戰場

在行動裝置的普及下,任何人都能隨時隨地開設實況直播頻道,對此,首當 其衝的自然是傳統媒體產業,諸如新聞、廣告公關、音樂、影視或遊戲產業等,

都需要正視實況直播趨勢所帶來的改變與挑戰。以本文的研究場域-遊戲實況平 台為例,其發展對傳統遊戲產業就造成莫大的影響,因為遊戲實況主的遊玩過程 會直接影響一套電玩遊戲的評價、宣傳效益或是遊戲情節的保密性。

筆者無法一一探討各個產業的「直播化」趨勢,但從本文的研究結果來看,

相關產業除了須熟悉實況平台以及各類型直播的效益外,更要理解實況並不只是 將既有影音原封不動地轉移至直播上,而是要注重直播者與網路群眾間的互動情 境與氛圍,更可以藉由群眾即時、直接的回應來改善影音內容的問題。

此外,直播者也必須瞭解,人們之所以參與實況,其實意在紓解日常壓力,

並與他人有所連結互動,也因此他們在實況場域中的言行時常偏向極端、唯恐天 下不亂,筆者認為這是網路空間、尤其是實況場域的傳播特性而必然形成的狂歡 化情境,因此不應單純以日常生活的規範來看待,相反地,當一個實況頻道愈加 開放與喧鬧,其實也代表著聚集的群眾愈多、使用者的參與程度也愈高。

第三節、研究限制與未來建議 一、 網路民族誌的侷限

1. 不同實況平台可能存在的差異

為了實際研究操作上的可行性,本文以特定實況平台為資料蒐集的場域。然 而,不同的實況平台可能因功能、制度或營運方針等因素的影響下而有所差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1

研究者難以全盤顧及,也可能存在本研究未能處理的實況直播情境。

這項研究限制也反映在深度訪談的部分,有些使用者可能在其他實況平台上 的使用經驗豐富,但受限於本研究在資料蒐集的場域上仍須考量一致性,因此無 法採用這些受訪者所描述的額外相關經驗,非常可惜。或許未來的研究者能考慮 探索不同平台的次文化場域、或是專注在使用者參與實況直播的總體經驗上。

2. 無法全程觀察及描寫目標實況主的直播內容

由於實況主能夠隨時隨地開設直播,不管在開台的時段或時長都非常隨興、

不固定,儘管研究者在能力所及範圍盡量參與直播過程,並且也回看他們自動留 存的 VOD 來彌補無法即時參與的實況內容,但仍然導致部分事件和情境未能被 記錄。這也是未來對於直播內容研究勢必會面臨到的問題,而從現實面來說,研 究者要完整參與並記錄實況主的直播內容並不實際,應考慮以多重研究方法同時 並行,以彌補研究者未能觀察到的部分。

二、 深度訪談法的侷限

1. 知名實況主約訪不易

本文原先希望能訪問大眾與小眾頻道的實況主,以對比實況人數所造成的差 異。然而,礙於行程或經紀公司的規定難以配合,較具知名度的實況主大多無法 受訪,最後實際訪問到的實況主,在本研究的分類下仍是屬於觀眾人數較少的小 眾頻道,雖然這 2 位實況主仍然就實況人數差異的議題給予研究者相當多寶貴的 意見,但在最後的結果與討論部分仍不免有些許缺憾。

2. 未能訪問到常態性付費參與的使用者

就研究者的觀察,實況場域中通常會有幾位熱衷於付費留言(訂閱與贊助)

的使用者,而他們在整體實況過程中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可惜的是,在本 研究的受訪者中,雖然有半數曾經有付費訂閱或贊助的經驗,但嚴格來說並沒有 常態性的付費參與/留言的習慣。未來研究若能針對這些積極付費參與實況的使 用者,應該會有更多不同的研究發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2

三、 未來研究建議

近年來實況直播技術逐漸擴及到社會的各個不同層面,但社會對此的瞭解仍 然停留在新科技的層次,還未能察覺實況直播所帶來的諸多變化,亦即實況直播 的「媒介化」趨勢,而這自然需要仰賴未來更多的學術研究加以探討。

事實上,在本文的研究過程中就浮現一些有趣且值得探索的議題:

1. 實況主的勞動型態分析

所謂的實況主其實已經是一種近似於藝人/公眾人物的職業,但其工作型態 與營造的形象卻迥異於傳統的明星產業。例如實況主 B 曾在直播中表示:「我不 是關台之後尌不是在工作了,我還要在乾爹群講話、想一想粉絲的禮物啊,而且 我每次開台都要像機關槍一樣一直講話的。」

而此一議題在本質上其實是關於商業資本如何與實況媒介技術互動、甚至可 能主導實況平台的發展,使其能夠被收編入既有的明星與演藝工業之中;但相對 地,實況場域所隱含的平等參與及顛覆性,也可能抵抗甚至改變既有演藝工業的 結構。筆者認為,與此相關的議題必然會成為未來備受關注的傳播研究課題之 一。

2. 實況場域的性別權力關係

本研究在第四章的討論中曾提及,性相關的話題是群眾在實況場域中時常討 論/起鬨的言論主軸之一,而男性觀眾對於女性實況主身體的意淫甚至成為現今 各個實況直播平台上的常態。但不可否認的是,許多女性實況主是有意識地運用 自身外貌上的優勢來吸引觀眾,藉此獲取實際的收益。

為何在實況場域中會形成此種性別關係差異?性別產生了什麼樣的權力關 係,又是否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性別結構?這些問題在本文的研究過程中一再浮 現,需要後續更多研究者的關注。

李信漢、杜綺文(2007)。〈Web 2.0,麥克魯漢知多少?〉。《新聞學研究》,92,

頁 183-192。

汪益譯(1999)。《預知傳播紀事》。台北:商務。(原書:McLuhan, M., McLuhan, E. & Zingrone, F. (1995). Essential McLuhan.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宋偉航譯(2000)。《數位麥克魯漢》,台北:貓頭鷹。(原書:Levinson, Paul. [1999].

Digital McLuhan: A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Millennium. London: Routledge.)

周庚瑜(2012)。〈惠欽格(J. Huizinga)的【遊戲人】(Homo Ludens)人類圖像 及其在教育上的蘊義〉。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位論文。

林意仁(2011)。〈網路群眾文化及其民主意涵-以 PTT Gossiping 看板為例〉。

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皇甫旭梅(2015)。〈彈幕視頻的解構與狂歡〉。《新聞世界》,(12),頁 64-66。

施伯燁(2007)。〈媒體即使用者, 使用者即訊息〉。《新聞學研究》,(92),頁 193-202。

唐士哲(2002)。〈「現場直播」的美學觀:一個有關電視形式的個案探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