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實驗教學設計

本研究依據 Bondy 和 Frost(2002)的「圖片兌換溝通系統訓練手 冊」進行改編,過程中依循主要原則和理念實施,而因研究對象現況

能力限制,此實驗僅取用第一至第五階段作為教學,以下將測驗前須

準備事項依序列出:

一、教學前準備

(一)調查增強物

透過觀察與訪談利用「增強物調查表」找出研究對象喜歡與不喜 歡物品、活動或食物的明細,作為往後實驗教學之增強物。調查對象 有:家長、教師助理員、特教班其他教師。

(二)整理增強物資料

將所蒐集到的增強物資料做整理,並依據此作為實驗處理中紀錄 研究對象反應情況之表格。

(三)準備教具 1. 照片

將研究對象喜歡的物品使用數位相機拍攝下來,利用電腦 製作成約 5x5 大小的圖片,列印後護貝,並於背面貼上魔鬼粘。

2. 圖卡

86

使用科技輔具中心出版的 U3 溝通圖卡,列印出生活中常用 的溝通圖片,利用電腦製作成約 5x5 大小的圖片,列印後護貝,

並於背面貼上魔鬼粘。

3. 句型條

利用塑膠 PP 版剪裁成長 10 公分、寬 8 公分的長方形,在 中間部位貼上一長條魔鬼氈,以利黏貼圖卡,塑膠板正反面皆 須黏貼魔鬼氈。

4. 溝通簿

運用打孔活頁簿,封面為硬殼材質,製作成一本隨時可增 減之溝通簿,在其封面處貼上三條長條魔鬼氈。

二、圖片兌換溝通系統教學方案

參考鄭君璧於 2005 年分享於香港教育城資源中心資源庫的「運 用圖片交換系統改善自閉症學童溝通能力經驗分享」之教案及改編

《自閉症兒童的治療與療育》一書第 11 章圖片兌換溝通系統教學 法;本溝通系統教學者為研究者本身,以下所稱之教學者即為研究 者,學生即為研究對象。

(一) 階段一:圖片兌換 1. 目標行為

學生「主動」拿起想要物品的「圖片」給教學者,換取想要

87

的物品(增強物)。

2. 準備工作

從試驗中得知學生的增強物,將這些增強物依喜愛程度評 級,分為「最愛」、「喜愛」、「普通」三級。

3. 安排的訓練環境

訓練環境主要成員有「學生」、「協助者」、「教學者」,教學者 與學生面對面坐著,協助者則於學生身後隨時提供引導,用肢體 動作引導,不發出聲音引導。將學生喜愛之增強物放在桌上,學 生可輕易看到,但無法輕易接觸的地方,而該物品之「圖卡」則 放在學生面前。如下圖 3-2 所示:

圖 3-2 階段一安排的訓練環境

4. 教學活動 (1) 完全協助

學生伸手拿取想要的物品時,位於學生身後的協助者用手 抓住學生的手腕,引導學生拿取想要物品之「圖卡」,送到教

教學者

學生

協助者

88

學者手中。教學者取得「圖卡」後,應立即用口語回應學生(說 出圖卡名稱,例如「拼圖」,手指圖卡說:「拼圖」)。

(2) 逐漸減少協助者的動作協助

當學生逐漸掌握目標行為(拿取圖卡,交給研究者,得到 增強物)後,於身後的協助者角色可漸漸減少提供肢體協助,

接下來由教學者開始用「張開手」來提示學生,讓學生一看到 研究者張開手,即能完成目標行為。

(3) 教學者減少「張開手」的協助

教學者逐漸減少提供「張開手」的提示,直到學生能主動 及自行完成目標行為。

(4) 目標達成標準

學生須連續三天每天 20 次,共 60 次溝通行為,觀察獨立 完成目標行為率,連續三次目標行為達 80%,才表示通過此階 段,方可進入下一階段。

5. 注意事項

(1) 此階段教學者的手需握著增強物,注意不能讓學生碰觸此 物,在未提供圖卡兌換前須握緊增強物,直到提供圖卡兌換才 能將增強物交至學生手中。

(2) 不能使用除了命名物品名稱以外的口語提示。

89

(3) 隨時審視增強物對孩子的影響,是否需調整。

(4) 可使用不同增強物,但一次只用一種訓練。

(5) 在日常生活之自然環境中訓練。

(二) 階段二:增加自發性訓練,距離的建立-延長學生與教學者 間及溝通簿間的距離。

1. 目標行為

學生能自行走向「溝通簿」,拿起「圖卡」,走向溝通者,將 圖卡放在教學者的手上。協助者角色褪除。

2. 準備工作

完成圖卡兌換階段後,即可準備「溝通簿」,將須兌換的圖卡 黏貼在溝通簿封面上,方便學生拿取,也讓學生意識到溝通簿的 存在,內頁部分可慢慢增加增強物圖卡,但不讓學生作翻頁拿取 其他圖卡的動作。

3. 安排的訓練環境

把學生喜愛的圖卡黏貼於溝通簿上,學生和教學者的座位安 排和第一階段相同,預備多一些學生喜愛的物品和其圖卡,將圖 卡黏貼於溝通簿內頁中。如圖 3-3 所示:

90

91

漸漸淡出,建立距離長度須由學生當時意願作彈性調整。

(3) 增加溝通簿與學生的距離

在一平面桌子上移動溝通簿的距離,漸漸移到學生須起身 拿取圖卡的距離,最後移到一處固定擺放溝通簿的位置上,同 樣的操作以上的步驟,當學生繳交圖卡至教學者手上時,應立 即提供增強物與口語回應。

(4) 增加增強物與學生的距離

在訓練增強物與學生的距離前,增強物皆置於教學者手 中,此階段將改放置其他處,他處為學生視線可及之處,非教 學者手中,而溝通簿放置於學生前方。學生拿取圖卡至教學者 手中後,由教學者到他處拿取增強物給學生,並同樣在給予同 時提供口語回應。漸漸把增強物移開到學生看不見的地方,也 同樣依據以上步驟訓練。此階段目的在教學生「等待」。

(5) 目標達成標準

學生須連續三天每天 20 次,共 60 次溝通行為,觀察獨立 完成目標行為率,連續三次目標行為達 80%,才表示通過此階 段,方可進入下一階段。

5. 注意事項

(1) 不能使用除了命名物品名稱以外的口語提示。

92

(2) 隨時審視增強物對學生的影響,是否需調整。

(3) 可使用不同增強物,但一次只用一種訓練。

(4) 在日常生活之自然環境中訓練。

(三) 階段三:圖片區辨 1. 目標行為

學生要自己走到溝通簿前,從一列圖片中選擇適當的圖片,

然後拿取圖片走向教學者,將圖片交給教學者以換取想要的物品。

2. 準備工作

預備學生最喜歡與不喜歡或不相干的物品及圖卡。

3. 安排的訓練環境

教學者與學生在桌子前面對面坐著,最好在一個熟悉情境,

適宜擺放這個情境的物品,讓學生在想要某項物品時可隨即派上 用場。

4. 教學活動

(1) 辨別「非常喜歡」的物品圖片與「不相關」的物品圖卡 使用兩種物品引誘學生,學生拿對最喜歡物品圖卡立即給 予口語回應,如「是的」「恩哼」「對了」加上「這是你要的 xx」的句子回應;若學生拿成不相關圖片,教學者不提供任何 反應,應給予不相關物品,並觀察學生反應,假使學生有負面

93

回應,例如拒絕,則是好現象,此時可使用「四步驟錯誤矯正 程序」糾正之。

(2) 分辨「兩張喜愛物」的圖片差異

呈現兩種物品都是學生想要的,但在第一次交換前,尚未 得知哪項為學生此時真正想要的物品,因此在這之時應先檢驗 學生是否用對圖片已獲得他想要的特定物品,此步驟名為「符 合檢驗」。

(3) 在「多項圖片」之間的分辨訓練

先由三項學生喜愛物品開始訓練起,同樣在訓練前應做

「符合檢驗」步驟,若犯了錯也應用「四步驟錯誤矯正程序」

糾正。若學生在三項選擇中發生困難,可調整為兩項喜愛配上 一樣不相關圖片,來幫助學生分辨,假使學生可做到,就能繼 續進行三項物品分辨訓練。能精熟三項物品選擇後,即能繼續 增加圖卡訓練四項至五項,並執行符合檢驗;若學生能通過五 項分辨訓練,即可將黏貼方式改變成交叉、垂直方式,以增加 用視線掃描不同位置圖卡的能力。

(4) 能主動打開溝通簿找尋想要兌換物品的圖卡

將學生非常喜愛的物品圖片一項或兩項放入溝通簿內,接 著以其物品引誘學生,當學生將伸手到溝通簿找圖片時,教學

94

者應輕輕把溝通簿闔起,讓學生自己翻開它,以找尋符合的圖 卡出來兌換。

(5) 目標達成標準

學生須連續三天每天 20 次,共 60 次溝通行為,觀察獨立 完成目標行為率,連續三次目標行為達 80%,才表示通過此 階段,方可進入下一階段。

5. 注意事項

(1) 辨別「非常喜歡」的物品圖片與「不相關」的物品圖卡階 段時,可依學生能力將兩種圖卡用彩色和黑白區別或是放 大縮小區別,也可將「不相關」的物品圖卡調整為空白圖 片。

(2) 「符合檢驗」步驟

a. 展示一盤裝著兩種學生都很喜愛的物品,準備好溝通簿在 旁邊,封面上放著兩張對應的圖片。

b. 當學生給你一張圖片時,指出它所要拿的適當物品,教學 者伸出盤子說「很好,你拿吧!」

c. 在階段三之(3)步驟時,新的行為是要學生拿到與圖片相 符的物品,所以當見到學生將要拿起正確物品時,應立 即提供口頭回應,並在他拿起正確物品時,立即讚美他,

95

讓他拿走自己所要求的物品。

d. 假定我們說「你拿吧!」學生拿起他想要的物品,此時應 趕緊展示圖片來符應學生拿走的物品,此稱為「教導取 得」(teach the reach)。假使學生拿了不正確圖片,要立即 阻止他取得物品,並使用「四步驟錯誤矯正程序」糾正 錯誤。

(3) 「四步驟錯誤矯正程序」為示範、提示、轉換、重複:

a. 示範:左右手各拿增強物與圖卡,大聲命名出圖卡名 稱。示範完將圖卡放回溝通簿封面。

b. 提示:用手指著溝通簿上的圖卡。無口語提示。

c. 轉換:學生拿對圖卡後,將圖卡放回溝通簿封面,並用

「做做看」的模仿動作轉換情境,例如「擊掌」「拍拍手」。

d. 重複:等待學生再次做出拿圖卡兌換動作,交給教學者 後,教學者大聲拿著圖卡及增強物命名名稱,接著將增強物

d. 重複:等待學生再次做出拿圖卡兌換動作,交給教學者 後,教學者大聲拿著圖卡及增強物命名名稱,接著將增強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