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差異情形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二節 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差異情形

本研究探討將遊戲融入數學科教學,讓弱勢族群學生在課後學習之 後,對學習成就的影響,利用四個單元的實驗教學,以實驗處理作為自變 項,「數學科成就測驗」研究工具所得之分數,進行t檢定分析。研究樣本 的人數總共15人,實驗組8人,控制組7人,採用準實驗設計研究法。研究 結果說明如下:

經過一個月的實驗教學後,研究者針對兩組學童進行數學科成就測驗 後測,此分測驗共20題,每題一分,總分20分;將得分結果進行獨立樣本 t檢定如表4-2-1,結果發現實驗組的平均數為18.25分,標準差為2.375,

控制組的平均數13.57分,標準差為4.392,兩組後測成績的獨立樣本t 考 驗的結果,p=.021<.025,表示實驗組後測成績與控制組後測成績達顯 著差異,也就是說經過一個月的實驗教學後,遊戲融入數學科教學的成效 明顯使得實驗組的成績比控制組的傳統教學來的有進步。

5 10 15 20 25

0 1 2 3 4 5

控制組

實驗組

4-2-1 兩組學童數學科成就測驗後測成績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組別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值 p值 實驗組 8 18.25 2.375

控制組 7 13.57 4.392

2.616 .021*

* p<.025(雙尾檢定)

壹、兩組學童在「乘與除」單元後測的表現

4-2-2 為 SPSS 所輸出兩組學童在「乘與除」單元測驗的獨立樣本 t 檢定。由表得知,實驗組平均數22.50 分,標準差是 2.673,控制組平均數 15.71 分,標準差是6.726。另外,以 t 檢定來檢驗結果,t 值為 2.637,p

=.021<.025,達顯著差異。表示實驗組學生在接受「來玩撲克牌-乘除大 會串」這個遊戲融入「乘與除」單元教學活動後,對於其提高數學學習成 就,具有顯著效果。

表4-2-2 兩組學童「乘與除」單元後測獨立樣本 t 檢定 單元名稱 組別 平均數 個數 標準差 t值 p值

實驗組 22.50 8 2.673

乘與除 控制組 15.71 7 6.726 2.637 .021*

* p<.025(雙尾檢定)

研究者發現,透過小朋友的數學遊戲日記,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學童的 真實想法。

例如學童寫道:「原來數學也可以當遊戲來玩。」「原來數學可以玩到很 多很多遊戲。」「以前覺得數學很無聊,沒想到,數學也可以玩遊戲,真 好玩。」「乘除要動腦。」「寫算式要思考。」。可見,「來玩撲克牌-乘除大會串」這個遊戲帶給小朋友的新鮮感,與喜愛程度,促進了小朋友 動腦思考數學的學習意願,進而提升了學童的成就測驗成績。

貳、兩組學童在「分數」單元後測的表現

表4-2-3為SPSS所輸出學生在「分數」單元成就測驗的獨立樣本t檢定。

從表得知,實驗組平均數24.38分,標準差是1.768,控制組平均數16.43分,

標準差是7.480。另外,以t檢定來檢驗結果,t值為2.744,p=.031>.025,

未達顯著差異。表示實驗組學生在接受「抽抽樂」這個數學遊戲融入「分 數」單元教學活動後,對於其提高數學學習成就,不具有顯著的效果。

4-2-3 兩組學童在「分數」單元後測獨立樣本 t 檢定 單元名稱 組別 平均數 個數 標準差 t值 p值

實驗組 24.38 8 1.768

分數 控制組 16.43 7 7.480 2.744 .031

* p<.025(雙尾檢定)

當初在設計「抽抽樂」這個數學遊戲時,最主要是要澄清小朋友的

「分數」概念,讓學童清楚分數概念起源於「分」,是人們為了描述不滿 一個單位量的零頭部分的數值問題,將原單位量「等分割」形成單位分量,

再把幾個單位分量合成一個量,用幾分之幾來描述它的數值,這是一種最 基本的分數概念 ,所以不斷的加強「等分割」,及分割後單位分量的比 較,希望能讓小朋友有「分數」的數感。所以雖然實驗組的成績比控制組 的成績來的好,但仍未達顯著差異。透過小朋友的數學遊戲日記,研究者 看到:

雖然希望透過「等分割」這個活動,及分割後單位分量的比較,想讓小朋 友有「分數」的數感,但從日記中,研究者發現這些低成就學童在二年級 時建立單位分數概念、等分概念及單位量概念時,因為概念建立得不夠清 楚,對於怎麼找3

4 圓,這種基本分數概念,仍然不是很清楚,以致到三年 級時,解決同分母分數的比較與加減問題,仍會有困難,可見「分數」對 這些低成就兒童,是一個很抽象難理解的概念。

參、兩組學童在「時間」單元後測的表現

表4-2-4為SPSS所輸出學生在「時間」單元成就測驗的描述統計量。由 表得知,實驗組平均數23.75分,標準差是3.536,控制組平均數20.71分,

標準差是7.868。另外,以t檢定來檢驗結果,t值為.941,p=.374>.025,

未達顯著差異。表示實驗組學生在接受「轉轉樂」數學遊戲融入「時間」

單元教學活動後,對於其提高數學學習成就,並不具有顯著的效果。

4-2-4 兩組學童在「時間」單元後測獨立樣本 t 檢定 單元名稱 組別 平均數 個數 標準差 t值 p值

實驗組 23.75 8 3.536

時間 控制組 20.71 7 7.868 .941 .374

* p<.025(雙尾檢定)

從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平均數,我們看到兩組的差異並不大,實驗組 23.75分,控制組20.71分,可見在「時間」這個單元,實驗組和控制組這 兩組學童都學得不錯,數學遊戲教學和傳統教學,在這個單元的成就測驗 上成績都不錯,因此兩組學童的獨立樣本t檢定,並未達顯著差異。

從活動學習單中,研究者看到:

我的想法和做法:

因為時間的學習涉及時刻和時刻、時刻和時間、時間和時間交互作用,因 此有複雜不同時間進位制的時間化聚;而低成就學童又常常「時刻」和「時 間」分不清楚,甚至對於題目中的時間表達敘述看不懂,所以對「1 日=

24 時」、「1 時=60 分」及「1 分=60 秒」的時間計算概念學習常有計算 錯誤的情形發生,甚至不知題目真正的意思是什麼,而不知如何解題;另 外從學習日記,研究者發現對於時針、分針、秒針在鐘面上的走動、移動 的快慢、位置關係變化,讓低成就兒童對於時間的學習產生很大的混淆與 無法理解。

肆、兩組學童在「長度」單元後測的表現

4-2-5 為 SPSS 所輸出學生在「長度」單元成就測驗的獨立樣本 t 檢 定。由上表得知,實驗組平均數20.63 分,標準差是 6.232,控制組平均數 15.00 分,標準差是8.165。另外,以 t 檢定來檢驗結果,t 值為 1.512,p

=.155>.025,未達顯著水準。表示實驗組學生在接受「數學步道-校園 巡禮」這個數學遊戲融入「長度」單元教學活動後,對於其提高數學學習 成就,並不具有顯著的效果。

4-2-5 兩組學童在「長度」單元後測獨立樣本 t 檢定 單元名稱 組別 平均數 個數 標準差 t值 p值

實驗組 20.63 8 6.232

長度 控制組 15.00 7 8.165 1.512 .155

p<.025(雙尾檢定)

雖然從平均數來看,實驗組的確較優於控制組,但研究者也發現,實 驗組的平均分數並不像前三個單元那麼好,可見得,「長度」這個單元對 學童來講是比較難理解的,而「數學步道-校園巡禮」這個數學遊戲融入

「長度」單元教學活動,並沒有真正解決了學童的盲點,釐清了學童的長 度概念,以至於在成就測驗的獨立樣本 t 檢定中未達顯著差異。

從活動學習單中,研究者看到:

對部分低成就兒童而言,什麼是「長」?什麼是「寬」?「五支粉筆排成 一條直線一共有多長?」這種長度保留概念,仍然不是很清楚,以至於影 響了學童的長度的測量與計算。有的兒童甚至對於題目出現「一支粉筆有 7 公分 1 毫米,五支粉筆排成一條直線一共有多長?」兒童的解法是「7×

5=35 35+1=36 答:36 公分」,從這裡研究者看到「毫米」這個長度 單位,對學童而言是沒有意義,是不知為何物的,所以對於要學習長度單

位「毫米」,及「公尺」、「公分」、「毫米」間的關係,並做相關的實 測、估測與計算,是有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