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寫作意涵

一、何謂寫作

寫作是運用某特定語言的書 寫符號將意念表達出來的一種歷程( Gagne, Yekovich & Yekovich,岳修平譯,1998)。寫作乃是「寫字作文」,基本上就是「我 手寫我口」,將語言化為文字來呈現。透過組字成詞,組詞成句,組句成段,組段 成篇的步驟,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有系統、有條理的用文字表達出來。把寫作 看成是一個過程,是它本身的一個重要結束(是一種人們表達自己的方式),也是 一種學習思考什麼和如何思考的方式(Dixon-Krauss,谷瑞勉譯,2001)。寫作是 一種腦的運動,鍛鍊的是自己的思想、組織和邏輯(桂文亞,2003)。

二、為什麼要寫作

就人類社會而言,符號(如文字),做為心智工具的功能,能夠讓人類去參與 像自動的注意力、記憶及控制等這些高層次的心智功能(Vygotsky,李維譯,

2007)。語言和文字都是個人在與社會群體進行互動溝通的重要仲介工具,而文字 具有保留和傳播性,也正因此人類的文明才得以傳承延續並獲得進一步的發展的 機會。寫作一般被描述為思想的表達、思想的結構,使思想永存,它的表達過程 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林建平,1989)。就是這股創造的動力,牽引出一頁頁的文明 進步史。

對學校教育而言,通過對學生寫作的了解,教師可明白學生的發展曲線裡已 準備好了什麼─他們的最近發展區,同時也學到許多有關他們的歷史,和那些隱 藏的可能影響這個區域的因素(Dixon-Krauss,谷瑞勉譯,2001)。故透過學生在 各學科領域各形式的寫作,才能了解學生對目前學校所進行課程教材的吸收理解 程度為何;可作為學校形成性評量的一部分,更重要是可為教學者反思教學狀況,

並憑判調整教學策略的依據。

就個體本身而言,可以透過各種型式的寫作形式,如日記、寫信、留便條紙……

等,來傳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甚至是渲洩自己的內心各種的情緒,故寫作是充 斥在現實生活的每時每處。

對擁有旺盛想像力的兒童而言,能將自己天馬行空跳躍的思緒化為一句句紮 實存在的文字,可以自己記錄留存,更可隨意的、方便的與他人分享;就如同桂 文亞(1997)所提:「心裡有那麼多奇妙的感覺,像奔流的瀑布,想找一個傾瀉的 缺口,一疊稿紙一枝筆,正可以使我盡情歡暢,在想像的天地裡浮沉」(頁 125)。

並且讓孩子因為「想要寫而寫」,而不是「一定要寫才寫」。一旦孩子真情地「想 要寫」,他們的生命就會因為文字的深耕變得很深刻(黃秋芳,2005)。

紐伯瑞文學獎得獎作家蓋兒.卡森.樂文(Cail Carson Levine,2008)在寫小 說的理由很多,其中之一是能擁有權力,在創作時操控全局,並訂定一切規則。

研究者將透過訪談學生,了解學生寫小說最大的感受與動力為何!是否也是因能 將自己天馬行空的念頭化為文字來呈現,也對自己能主導整個故事、可以宰制主 角的死活喜樂而感到樂趣十足。

貳、寫作歷程

寫作是一個高度繁雜的活動歷程。成功的寫作需要具備對於寫作的本質與目 的的概念性理解、自動化的基本寫作技能,以及有關如何達成與讀者溝通意義的 目標之策略性知識。Flower 和 Hayes(1980)所設計的寫作歷程模式,如下圖所示

(引自林建平,1989,頁 31):

圖 2-4-1 寫作歷程模式圖 資料來源:引自林建平(1989,頁 31)

此模式強調影響寫作者的寫作歷程主要是寫作環境與寫作者的長期記憶。寫 作環境指的是書寫的題目和已寫出的文章內容部分;而長期記憶包含作者欲進行 寫作的先備知識,即為已具備的寫作技巧與累積相關的寫作題材知識。而 Flower 和 Hayes 所提的三組寫作歷程為計畫、轉譯和檢視(Gagne, Yekovich & Yekovich,

岳修平譯,1998):

「多閱讀」和「多練習寫」(King,2001;Levine,2008;張玲霞,2006;桂文亞,

寫作者的

2003),而這乃是加強寫作者的長期記憶的重要步驟。

寫作無非是把自己所想的用文字記錄下來,怎麼才會有「想」的衝動呢?首 先是有迫切的實用性,舉凡寫張留言紙條、日記書寫或繳交學校課程的作業報告,

都得經由寫作來完成。再進一步就是有精雅的文學性,寫作強調文體的結構布局、

修辭技巧、文旨有新意等,是自發的願意雕琢出一篇屬於自己的文章,用遣詞用 字的舖陳之下,將自己的情感與想像娓娓敘述呈現而出。

寫作是一種思緒產出的行為,既要產「出」,必要有所「入」。「入」最基本當 然是從自身的生活經驗而來,透過對周遭人事物的仔細觀察,留心注意在日常生 活所發生的點點滴滴的小事件,這些都是寫作的好素材。另外就得依賴間接經驗,

所謂的間接經驗即是「閱讀」,閱讀是作家創作的泉源。閱讀能將讀者拉進古今中 外任何的場域,跟著作者經歷喜怒哀樂的情緒與高潮迭起的事件,擴大了生活經 驗,豐富了見識閱歷。

腦裡的東西累積到一定程度,竟形成一股「氣流」,急需找一通路,不吐不快

(桂文亞,2003)。於是動筆寫作便是渲洩這股氣流的最佳通路。從基礎的使用適 切的字詞,再輔以正確標點符號的使用,注意分段並符合全文旨意完成篇文;如 同建築一棟房屋般,有藍圖架構後,便要一磚一鋼筋去堆砌,每個環節都馬虎不 得,寫作沒有捷徑,只有多寫、多寫再多寫。而模仿是一個好方法,這是無可避 免的,不同型式的模仿,可以幫助作家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發展(King,2001)。 研究者觀察學生自主的將創意文章寫作轉以小說創作模式來進行,學生的創 作類型多樣,囊括軍事戰爭、偵探推理、科幻冒險、武俠的、學校家庭生活的等 主題,類型各為不一,而其是否以最感興趣的閱讀類型為題材進行創作呢?甚至 在閱讀學生創作作品時的內容就有其它熟悉文本的情節架構和主角人物性格。故 本研究要探究學生是如何進行寫作,亦可了解閱讀與寫作的相關性。

參、小說創作

一、何謂小說

中國小說最早的起源大多根據漢書、藝文志所載,是最原始的記聞。目前學 者只能說中國小說是形成於宋代,元明兩代承繼要發揚壯大。而在民國「五四運 動」進行文學革命,採用白話方式,接受西洋小說創作的技巧,便邁入新的里程 碑(李銘愛,1998)。

近代文人們對小說的定義闡述已經不少,各有高見,余我(1999)認為以下的 說法較為合理:

1、用語言講出,或文字寫出忠奸、智愚、美醜、強弱、男女老幼的「人」。 2、所發生的生死成敗、是非、本末、反正、分合的「事」。

3、配合大小、動靜、明暗、冷熱、淺深、疏密的「景」。 4、而表現愛憎、敬畏、憂怨、疑妒、喜怒哀樂的「情」。

5、予人以智慧,同時予人以趣味,予人以教育,同時予人以娛樂的一種文 藝作品。(頁 13)

而構成小說的要素為下:

1、主題:作者在作品中,表現對人生的看法。

2、題材:是故事的類別。

3、情節:事情的委屈,事情的發生。

4、人物:如人的骨幹,小說先要有人,才能發展故事。(頁 16)

小說裡說人、說事、寫景、寫情,有時是真實生活的呈現,足以反映人生;

有時想像憑空的延伸,引領進入奇幻怪誕的時空。而主題、題材、情節、人物都 是構成小說的必備要素,將這些要素加以不同多樣的排列組合,一個個扣人心弦、

細嚐品味的文學作品便於焉而生。小說的藝術世界是虛構的,卻由具體的人事物 與環境構築起來的,又讓我們感覺到是真實的(程紅、吳志強,2002)。而自古文 學都把愛情、戰爭和死亡作為永遠的題材,李喬(1996)認為:「這三大課題交織

形成的生之網,死之悲哀與莊嚴,還是今後小說描摹的主要對象」(頁 252)。

小說的創作必須源自於作者生活經驗的扭曲變形,寫作素材大多不脫生活經 驗範圍。生活經驗範圍可分為直接和間接,對學生而言直接經驗就是自身生活點 滴,主要來自學校與家庭生活;而間接經驗就是透過閱讀所吸收,拉大拉廣自己 的生活經驗,提供更高更廣的認知視野。小說中所呈現的思想基礎必來自作者,

是作者借情節故事來表達自己的理念,借人物來完成自己的理想,甚至可由小說 作品窺知作者的人格(李喬,1996)。

研究者所研究對象是國小高年級學童,研究的文本是學生自行創作的小說,

故在為學生的創作作品要定位為故事?抑或是小說?其實內心著實苦惱不已,因 為覺得「故事」和「小說」二種文類的分野界線並不明確,有許多的模糊地帶。

李喬(1996)認為一個較完整的說法是:「小說是以散文寫成,包含許多成份的虛 構故事」(頁 5)。而沈石溪(2005)對此點亦提出看法:

小說和童話在行文表達上幾乎沒有什麼差別,也需要曲折的故事情節,

也需要深邃的思想內涵,也需要塑造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小說的所有表現 技巧,只要掌握得適度,都可以在童話創作中發揮運用……小說耶?童話耶?

小說和童話究竟該如何界定,我怕是一輩子也弄不明白,乾脆就不要明白 它。……說實在的,作品只要寫得有內涵有新意生動有趣,究竟是童話還小 說無關宏旨。……一個精采的故事,配上相襯的結構和流暢的語言,就是一 篇好小說。在所有小說要素中,故事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人們喜歡聽 故事,有人善於講故事,膾炙人口的故事代代相傳,修改潤色一番,就成了 小說。可以這麼說,故事是小說的本體。(頁 22-23)

由於本研究創意文章作業歷時兩年,兩年中學生的創作的作品都產生質與量 上的精進,早期的作品較屬故事形式,慢慢的在人物性格的刻畫、情節的鋪陳、

對話的使用都趨向較為成熟完善,故本研究將學生在六年級下學期所進行的創意

對話的使用都趨向較為成熟完善,故本研究將學生在六年級下學期所進行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