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從 1968 年起,由賈馥茗博士首先倡導一系列的創造力訓練教學實驗工 作。毛連塭博士在擔任台北市教育局長時便大力提倡「創造思考教學」下,帶動 了教師從事各科教學的多元活潑、自由與創意的,使學生思考更富創造性。不少 學者投入創意思考教學此一領域,有創造思考相關專書問世(陳龍安,1988;林建 平,1989)。目前坊間出版出許多有關寫作的工具書,提供多元有趣的方式來提升 學生的寫作能力(賴慶雄,2006;朱天衣,2007;葛琦霞,2007)。此部分提供許 多創意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教學的策略,但無法反映在現場實際教學對學生的 影響成效部分。

此外有學者與現場實際從事的教師一起合作的專案計畫,如試以「限制式寫 作」突破了作文教學的許多困境,替寫作教學開展出新的活路,讓師生兩方面都 享受到美好的成就感(仇小屏,2003)。其它有關創意思考結合實際教學的狀況就 有賴各相關的學術論文給予此方面的經驗分享。

研究者於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中,輸入「創造思考」與「寫作」兩個關鍵 字後,出現 539 筆論文資料,再從中聚焦於國小階段國語領域部分之論文作為探 究。藉由綜觀目前學術論文對創造思考教學與寫作結合所做的現有研究,試圖為 本研究的研究主題與面向予以定位並加以區隔。目前對國小國語領域將創造思考 運用於寫作教學的論文依研究方式可分為二大類別,在此僅就與本研究之研究對 象年段相同(即為國小五、六年級之學生)的論文作為參照。

(一)採用準實驗法研究:

以兩個班級為控制組與對照組,研究時間為八~十二週,分為十六~二十節 活動單元;實施後以「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或接受「寫作動機量表」與「作文 評定量表」等相關量表為研究工具,整理如表 2-1-1。

表 2-1-1、創意思考教學與寫作採用準實驗法研究之相關研究

造思考作文教學法的學生,且寫作

評定量表」。量化資料分析以獨

八、 促使兒童對自身情意的覺察與流

作的良好輔助,對於程度中上的學生,

的創造思考寫作教學。 三、適合國小五年級學生之創造思考寫

析。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而成)

以上所例舉學術論文與本研究皆採用質的研究法,藉由觀察、文件蒐集、訪 談、量表與問卷、教師省思手札及教學成果分析等方式,蒐集豐富的資料,進行 資料的分析、描述,架構出研究對象在研究現場的種種思考、行動等等。

上述的學術論文所進行的教學活動主要都是以教學者主導,已有明確欲達成 的教學目標與探究的研究目的,進而設計不同單元的創意思考寫作教學策略,由 學生作品去觀察、分析和紀錄與對學生進行觀察訪談,便總結研究結果。然本研 究不同之處在於研究的重點是以兩年的時間去觀察學生同一項創意思考作業的寫 作形式的轉變,而這樣的轉變是由學生自身來主導的,因此便更能看出創意思考 教學對學生的影響。

其次,目前學術論文在研究對象由國小學生為主體時,並無將創意思考教學 與小說創作相結合以進行研究,此領域仍尚屬蠻荒之地。故本研究將提供學生以 創意思考理念引導下,主動進行小說創作的歷程,探究其中的原委和對寫作能力 的影響之研究結果。

從六年級下學期開始,在學生豐富且多樣令人驚豔的小說創作作品裡,不禁 觸發想要探究這樣亮眼的寫作表現究竟是如何產生的?這一顆顆創作能量十足的 種子是否與教師從五年級開始所實施一連串與創意思考相關的教學活動或作業有 關?另外,應進一步去思索的是當教學者提供一個適切的創意思考的學習環境 時,會如何影響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呢?

第三節 兒童思維發展與學習

在學理上,對於兒童思維發展與學習不同心理學派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節 就與研究相關之「自主學習的影響因素」與「社會互動下的兒童思維發展」兩方 面進行探討。

壹、自主性學習的影響因素

一、學習與動機

動機(motivation)是指引行為的方向與強度,沒有任何一個人不需外界的刺 激或誘導,完全自動的去學習或是創造。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學派對於動機有不 同的觀點,雖然兩者都強調一個外在刺激,會引起一個反應及一個增強物,但認 知主義學派更重視在刺激與反應的聯結當中尚包含了一些內部事件(Gagne, Yekovich & Yekovich,岳修平譯,1998)。

許多內部事件的型態對動機而言,的確扮演了一項重要的角色,其中這 些事作包括了(1)衝突性想法或不確定性;(2)對於過去有興趣事在達成目 標方面導致成功(或失敗)的因果歸因,與對於未來達成目標是否會成功(或 失敗)的期望;以及(3)對於他人從前達成某一目標所做的行為之記憶。(頁 593)

人本主義學派的心理學家馬洛斯(A. Maslow)和羅吉斯(C. Rogers)認為人 有為努力、尊嚴和自決而積極努力的內在動機,能讓自己好還要更好。馬洛斯的 自我實現論包括了五個由低至高的需求階層,下層的需求滿足才進而生成上一層 的需求欲望,此五個需求階層由低而高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接納需求、

自尊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而羅吉斯認同馬洛斯的部分觀點,其認為人只要能在 提供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一個被接納、能提供安全感和心理自由的正向環境裡成 長,就會健全並發揮自我特質與潛能,包含創造力的激發。

兩位心理學家都強調了外在環境的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一旦種子能在沃土 裡成長,必能茁壯、開花結果;是否能夠將兒童生活成長中所阻礙的情境因素移

除,便是兒童是否能發揮潛質、實現自我的重要關鍵。外在環境最重要的莫過於 家庭,其次是學校,故家庭教養和學校教育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那麼以學校 教育者的立場,如何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呢?

在整個教育活動過程中,動機是重要的一個關鍵條件,是學習與創造的原動 力(李德高,1990)。發揮動機的作用力,可使學生在學習上行動速度加強增快,

並加強創作的意願與興趣,且使容忍力增強,即是最後力盡精竭還是要持續到最 後一秒鐘。每個學生都應享有共同的學習理由,這個觀念稱之為「動機平等」。換 句話說,每位學生都有機會感受探索的魔力,享受解決問題的樂趣,並且體驗自 我突破的滿足感。能力、背景和天賦差異,並不阻礙學生品味上述經驗(Covington

& Teel,李弘善譯,2003)。在安全、信賴和支持的環境下,才能引發與生俱來的 學習動機。

如何讓學生在學校能保有源源不絕的學習動機?此有賴於教師的悉心形塑良 好的學習環境。首先,在班級經營方面,教師必是真誠的關愛學生,處事公正能 顧及學生感受,師生互動關係良好,能讓學生表達自我意見與情感。其次,在教 學課程設計上,是給予學生具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儘量配合個別學生的興趣與能 力,讓每個人都能去冒險探索,並有機會享受到成功的滿足喜悅。最後,在教學 實施中,能提供學生彈性自主的學生空間,讓個人能依能力限制與和任務需求,

有主導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尋找有興趣的事物,引發其精神集中、全神貫注的學 習態度;並接納學生自我學習方式,且欣賞其學習的方法或意向。

二、

學習與同儕

同儕是指具有相同地位的友伴。除了家長和師長,也就是成人對孩童的影響 之外,同儕團體是否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呢?Zahn-Waxle(1982)認為:「同儕是兒 童的模仿對象、增強物及教師」(轉引自蘇建文等,1991,頁 323)。同儕能協助從 依賴父母到尋求獨立,給予情緒支持及當作參考標竿來比較自我信念、價值、態 度和能力,以達成個人之自我認同;並以相似性、互惠性、共處、結構性和角色

模塑等因素來維持友誼關係(張欣戊等,2001)。

當學生進入學校接受正式教育,與同學朋友相處互動的時間甚至多過於與自 己的家人,生活的領域已從家庭擴展至學校。尤其到了十一、二歲國小高年級的 學生,正處兒童與青少年時期的銜接階段,社會意識漸萌發,對同儕團體的認同 與歸屬感的需求增加,競爭心理亦更強。賈馥茗(1992)於《教育與成長之路》一 書中所提:

由於興趣活動等的類似,最好的發展機會存在於同伴之間,雖然同伴中仍 要合作或服從……同伴間存在公平交易,合作或服從是雙方面的。因此驅使兒 童有尋找伴侶,另外形成依屬關係的需要。……人格素養中原有一種力爭上游 的傾向,因此不免於價值或成果的比較,在社會中兒童又學到競爭的觀念。……

兒童本來無意學習的事物,為了達到一種目的開始努力以赴。甚至在兒童之 間,不經教師鼓勵便存在著競爭的傾向,因為這是他們需要的一部分。(頁 198)

學生與同儕之中共存著尋求認同與競爭的微妙關係,是情感依附的對象又是競 爭的對手。於同儕團體所形成的學生次級文化,亦即學生間流行的事物,明顯的 牽引學生自身的注意力與興趣,主動投入的學習成效,更遠大於學校與教師的循 循善誘之教導。良性的競爭原為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趨力,亦是個體持續往前邁 進的鞭策力;故培養此階段學生正確健康的競爭態度及增加其挫折容忍力的重要 不彰而顯。

貳、 社會互動下的兒童思維發展

維高斯基(Vygotsky)創立文化─歷史的發展理論,強調兒童的心理發展應從歷

維高斯基(Vygotsky)創立文化─歷史的發展理論,強調兒童的心理發展應從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