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第貳章 新聞自由是普遍人權的契機

第一節 專業新聞公害橫行

「第四權理論」劃分「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的界限,賦予新聞自由獨 立的特殊地位,跳脫承襲言論自由的理路,新聞媒體依此理論宗旨,扮演「第四 權」的角色,承當監督政府的功能,因而享有新聞自由。此學說強化新聞媒體在 民主社會不可或缺的地位,成為新聞實務工作的一劑強心針。

然而,當新聞專業主義日漸發展成熟,其潛在弊端也逐一浮現,(姜華,2014:

196)顯見並非託付代理式新聞體制就可毫無後顧之憂。台灣報禁開放後,新聞 媒體如雨後春筍般設立,享有充分新聞自由,卻對專業倫理視如敝屣,一心追求 私利,報導一再踰越常軌,作風惡劣,案例不勝枚舉,終究因辜負公眾所託而致 公信淪喪,各界怨聲載道,不分產學界、職業領域與地理疆界,著實為社會公認 亂源。

1990 年以來的電視新聞可謂「失控的商品」。(馮建三,2012: 303-27)代表 作盤點如下:1997 年白曉燕命案;2001 年呂秀蓮控告《新新聞》案、《獨家報導》

偷拍璩美鳳光碟案;2002 年涂醒哲舔耳冤案;2004 年總統大選灌票;2005 年東 海大學生劈腿烏龍、陳勝鴻緋聞、倪敏然自縊;2006 年《TVBS 新聞》瀝青鴨報 導烏龍、王育誠造假腳尾飯、徐巍豪捷運強吻、張鴻鈞師生戀;2007 年《TVBS 新聞》記者自拍黑道持槍恐嚇影片。(朱立熙,2008;林育卉,2008;盧世祥,

2008;關魚,2010)近年案例依舊屢見不鮮,每當社會發生重大事件,便是媒體 大顯身手的時機。事件期間全天候大幅報導,所有細微末節都可能是新聞素材,

幾乎淹沒其他重要新聞,但報導往往激情一時,當新聞熱潮過後,後續報導不是 深度不足,就是不見蹤跡。

2012 年的留日台灣女學生命案,日本警方尚未證實張姓學生是嫌疑人前,

不論警方或媒體皆採用「關係人」一詞。台灣媒體則搶先辦案,不僅直接以「兇 嫌」稱呼,刊登其局部馬賽克的照片,更藉其臉書的蛛絲馬跡,大膽推測犯案動 機,又披露渲染援交前科,(黃若深,2012/1/9)同時大量翻攝兩名被害人的臉書,

甚至有平面媒體公布連結網址。(顧爾德,2012/1/9)

2013 年的八里雙屍案,媒體未審先判再添一例。媒體與名嘴一同化身偵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另一會又各自擔綱編劇與演員,行為荒謬絕倫,報導積非成是,日日放送,猶如 一齣鬧劇。最後,司法偵辦終結,僅起訴被告謝依涵一人,遭影射涉案的呂炳宏、

歐石城與鍾典峰,則獲不起訴處分。(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2013)

2014 年的臺北捷運隨機殺人案,媒體不但未以馬賽克處理案發現場照片,

更不斷播送放大畫面強調案發慘況。真相未明前,又輕率替嫌犯貼上諸多負面標 籤,武斷歸因下定論,依然以徒增恐慌及製造對立為能事。2015 年的臺北市文化 國小隨機殺人案,仍舊不改習性,這次利用社會同仇敵愾,擺出討公道的姿態,

順手推舟大賺收視率,加上「廢死」與「反廢死」兩造對峙,又借力使力隨之起 舞,火上加油。描述嫌犯不離「冷血」、「人魔」或「人渣」等煽情用詞,形容割 喉的行凶手法如「殺雞放血」及「IS 恐怖分子」,(王啟安、蔡佩蓉、錢震皓、楊 棋宇,2015/6/3)更有媒體於頭版刊登受害學童照片及全名,揭露其家庭背景,

(蘋果日報,2015/5/31)或挖出受害者父親臉書的全家出遊照,同時不忘強調為

「獨家」新聞。(TVBS 新聞,2015/5/30;姜翔,2015/5/30)

2015 年的高雄大寮監獄挾持事件,仍不改荒腔走板,這次憑藉科技進步,有 過之而無不及。中天政論節目《新聞龍捲風》直接與被挾持的典獄長電話連線,

全程現場直播,主持人口吻極盡煽情。凌晨媒體出動無人直升機空拍監獄內的狀 況,激怒受刑人對空鳴槍。為了創造收視率,不惜干擾警方辦案,無視任何潛在 風險,徒讓現場更混亂。(嚴文廷、鄭語謙,2015/2/12)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於當地時間 2015 年 9 月 9 日舉 行「海峽系列:台灣選舉研討會」。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研究員葛來儀(Bonnie Glaser)在會中推測,當月即將 登場的歐習會,習近平可能表態要求美國扮演積極穩定兩岸關係的角色,盼美確 保台灣下屆總統接受九二共識及一個中國。然而,《聯合報》於11 日 A12 版(兩 岸)登載〈葛來儀:下任台灣總統 須接受九二共識〉報導,另於《聯合新聞網》

刊登〈美智庫學者:下任台灣總統須接受九二共識〉。其實,不僅標題扭曲原意,

內文語意也有模糊空間,易誤導此言為學者個人主張:「美國在確保兩岸穩定上 扮演更積極的角色;而為了兩岸穩定,下任台灣總統必須接受九二共識。」(曾 韋禎,2015/9/12;翁嫆琄,2015/9/12)

從預測會晤談話變為發表教誨喊話,葛來儀先在臉書澄清未說過此番言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表示「台灣媒體錯誤引述令我感到相當厭煩」,並詢問如何要該報撤下該則報導,

斥責「是哪個笨蛋寫的?」,更考慮提告。稍後,她再重述當時研討會談話的來 龍去脈,直指標題蓄意誤導讀者,表示某些台灣媒體並非首次扭曲她的發言來支 持其政治立場。她強調自己是獨立美國學者,不想在大選期間扮演台灣政治的馬 前卒。(李忠謙,2015/9/12)隨後《聯合新聞網》的標題改正為〈葛來儀:歐習 會可能觸及九二共識議題〉,並於13 日刊登道歉啟示,聲稱標題不夠精確,但記 者報導無誤亦無誤導意圖。(聯合新聞網,2015/9/13)

根據「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年度發布的「台灣媒體烏龍新聞報告」顯示,

媒體報導不但錯誤百出,錯誤率甚至有逐年攀升趨勢,主要缺失可歸納如下:查 證不足、夾敘夾議、未審先判、製造恐慌與揭人隱私。(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不僅新聞產學界齊聲批判,連其他行業也對媒體的種種作為難以苟同。台灣 導演李安批評,台灣電視新聞「真的很不像話」,盡是圍繞雞毛蒜皮的瑣事打轉,

國際情勢報導寥寥可數。(黃麗芸,2013/5/12)

醫界則視媒體為洪水猛獸,避之唯恐不及,惶恐與其交手,就怕成為任媒體 宰割的砧上肉。首先,醫師多半體認媒體如兩面刃,可宣傳亦可毀人名譽;其次,

非醫療專業溝通不僅費時又有落差,報導常讓人匪夷所思,甚至斷章取義;再次,

媒體經常窮追猛打干擾執行醫療業務;又次,醫療糾紛真相未明,媒體便在報導 中對醫生未審先判。(呂淑妤,2011)醫界認為,苛求媒體具有充足醫學專業知 識實在說不過去,但其最大問題在欠缺敬業精神,未確實尋求專業諮詢奧援,例 如報導常見翻譯、拼字與數字錯誤,或誤解引用國外醫療新聞,或訪問醫師時誤 植、遺漏醫師姓名,更不乏張冠李戴、曲解原意,甚至訪談片段慘遭消音,畫面 淪為背景,只配上記者旁白,大幅降低醫師受訪意願。而爭議報導可歸納為三:

一、助長迷信違背醫學常識;二、談治病重偏方或個人經驗談;三、醫療重大突 破照單全收。(楊智超,無日期)因此,勸告讀者閱讀或收看醫藥新聞須步步為 營,裡頭真假參半充滿陷阱,不僅充斥未經查證的謠言,更可能是公關稿或付費 報導。此外,對醫療個案控訴報導過於著重衝突場面,絲毫無助釐清真相,因而 有醫院在候診室的電視機建議病患不要收看有線電視新聞台。(林靜靜,2014)

國際亦批判台灣新聞媒體。美國國務院(U.S. Department of State)2003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與2004 年發布的人權報告,以「反常/不按牌理出牌」(erratic)形容台灣媒體 的報導品質,且經常侵害隱私,例如跟拍警方偵訊,或闖入醫院病房採訪無力制 止的病患。(美國國務院,2003; 2004)

美國《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與《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更專文探討台灣媒體,不約而同以「毫無節制」(no-hold-barred)描述種種脫軌 行徑。《洛杉磯時報》2005 年指出,台灣新聞媒體無法處理真實(can’t handle the truth),不遺餘力找尋新聞題材,卻不顧真相,不但不常查證消息來源,更極少更 正錯誤,只為搶先報導以求上級重賞。此外,對採訪對象窮追猛打,更會毀人名 譽,堪稱亞洲最具攻擊力。自威權時代至民主體制,媒體角色從過去的「哈巴狗」

(lapdog)轉變為「瘋狗」(mad dog),倡議媒體改革的人士憂心忡忡卻束手無策。

《外交政策》2014 年提到,縱然台灣新聞自由位居亞洲第一,媒體眼中卻盡是微 不足道的瑣事,如黃色小鴨爆炸與台巴混血兒吳憶樺返台的花邊新聞。另引述學 者與從業人員的評析,說明媒體目光短淺,缺乏國際視野。報導充斥駭人聽聞

(macabre)、淫穢不堪(salacious)與荒謬絕倫(ridiculous)的新聞,出名的採 訪行為是以麥克風圍堵訪問。文末引述台灣《商業周刊》專欄一文,唯有大眾拒 絕劣質新聞,才能迫使媒體改進,否則下一代仍須受腦殘新聞轟炸(bombarded by brain-dead news)。(Fuchs, 2014/2/21; Magnier, 2005/2/28)

一般民眾同樣對媒體亂象深感不滿。早年新聞業人人景仰,記者頗有呼風喚 雨之勢,因此多以己職為榮,外人敬畏有加,風光一時。如今殊榮不再,猶如過 街老鼠,坊間戲稱新聞業為「製造業」或「修理業」,甚至諷為「文化流氓」。本 有「無冕王」的美稱,而今記者的身分就代表罪過,「腦殘」、「白癡」或「弱智」

是常見形容,更有甚者將記者改寫為「妓者」。(關魚,2010)近來更流傳「小時 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的說法。

此外,大眾也架設網路平台批判不當報導,如批踢踢(Ptt)的「媒亂」 (media-chaos)板,或是臉書(Facebook)的粉絲專頁皆是顯例。臉書專頁「媒體自律與 監督」提供網友監督與評論;「杜絕惡質媒體! Taiwanese Media SUCKS!」則以拒 看無謂新聞,杜絕惡質媒體為宗旨,並以提供各類優質資訊為理念;「『反』白目 腦殘媒體記者!!!」的成立使命是為讓「白目腦殘」的記者聽見民怨,認為媒 體素質以「驚人速度」墜落,不僅查證不慎,發布錯誤資訊,又以「腦殘提問」

傷害被害家屬,毫無人性與同理心,要求媒體停止這種「白目腦殘的顧人怨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