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草莓世代的勞動生產與再生產

第二節 工作社會中的消費美學

一、 小日子與大時代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對「大時代」的推崇。於是,象徵在地、穩固、安逸的「小日子」與象徵全球化、競爭、

變動的「大時代」,反映出新自由主義的競爭邏輯,以能動性高低作為新一代的階級劃分。

新自由主義除了強調能動性,從生產者社會過渡到消費者社會,亦揭示了從「抵制 選擇」的單一化勞動到鼓勵「選擇最大化」的消費模式。於是,從微觀層面而言,當勞動 力(小我)產生對現有工作、消費模式(大我)的不信任,便將轉而尋找不同的生活風格。

弔詭的是,年輕人自我意識膨脹,看似小我發達、對生活有很多選擇,但面對大我還是得 轉化及消解自我意識,為群體提供產能。在這樣的矛盾下,草莓世代中也衍生出各種次群 體,如文青、憤青、動漫宅男等,使人們不會被侷限在勞動生產當中,尚有另外的身分認 同得以提供再生產之動能。

一、小日子與大時代

近幾年,台灣社會出現一股小日子的風潮。

療癒飲食、美感居家、簡單生活帶來的小確幸,靜靜撫慰煩躁的人弖。有人說,

這是對低成長現實的一種逃遁;有人說,這是富過三代的一種進步品味。

世代間,卻出現對此風潮的焦慮、摩擦。有人說,年輕人以開咖啡館、創意市集 擺攤為滿足,真不可思議;但也有人說,文創生活產業,將是台灣在大中華區的 最大賣點。

小日子該怎麼過?把日子過好的企圖,能不能同時轉化為國家實力(陳一姍、馬 岳琳,2013)?

小日子作為一種生活風格,近年在台灣蔚為風潮。然而,小日子到底是甚麼 ?借用 2012 年 4 月創刊之《小日子》雜誌所下的定義,「所謂的『小』, 是相對於台灣社會熱 切追求的『大』,其實大不一定最好,小才有存在感,小才真實具體。」9仔細品嘗一頓 早餐,啜飲一杯咖啡,踏上一段旅行……簡言之,認真品味生活就是小日子的最佳實踐。

「小」的內涵或許難以言說,但從他的對立面卻可略窺一二。「小」的對立面是大時代、

是主流品味,有團塊式的認同,及錯綜複雜的歷史脈絡。「小」卻不同,它意味著微小與 輕盈,是物質體現的美學品味,去脈絡化且不具反抗或反省性質。換言之,「小」是對

「大」的厭倦或無能為力。厭倦了主流品味,就以個性化文創商品表達個人風格;工作壓 力使人喘不過氣,加薪升遷機會微乎其微,至少在消費機會上人人平等,忙裡偷閒喝杯咖 啡是小員工跟大老闆都可以享有的小確幸。

9 參見《小日子》官網http://www.oneday.com.tw/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為了找出生活中個人的『小確幸』(雖然小,卻很確實的幸福),還是需要或多 或少有類似自我節制的東西。例如忍耐著作為劇烈運動之後,喝到冰冰的啤酒之類的時,

會一個人閉上眼睛忍不住嘀咕道:『嗯,對了,就是這個,』那樣的興奮感慨,再怎麼說 就是所謂『小確幸』的真正妙味了(賴明珠譯,2007/村上春樹,1996;頁 117)。」小 確幸一詞來自日本,語出村上春樹作品《尋找漩渦貓的方法》,意指「微小而確實的幸 福」。其語境不脫苦悶日常生活中、因消費而帶來的小小愉悅,或指稱喝咖啡、逛創意市 集等「小資」、「文青」式的生活態度。當年輕人不再只追求傳統定義中的成功,不再為 企業鞠躬盡瘁,反倒以生活品質作為就業考量的重點,而社會上也呼應此工作態度的轉變,

接連出現批評聲浪。

2009 年,鴻海總裁郭台銘在前 Google 中國區總裁李開復的創業記者會上,出言批 評時下年輕人只以咖啡廳為滿足,直指台灣人應該破除島國思維,以世界為舞台。2013 年,王品集團負責人戴勝益在訪問中談到其創業心得,也認為年輕人野心不足:

我認為 drive(趨動力)很關鍵。趨力如果夠,他一定可以比上一代好,因為他 的上一代,學識不如他、見聞也不如他。

所以如果趨力夠的話,他一定會超越上一代。但現在的問題尌是趨力不夠,以至 每一個人都要孜全感,都想說來開個個性化的餐廳尌好了,很可惜啦(熊毅晰,

2013)。

小確幸在資方眼中頓時成了貶抑用詞,而台灣年輕人的『三小』生活─小夢想、小薪水、

小職務,更帶起一波對於新世代裹足不前的討論,以及國家競爭力的思考。資方及官員也 屢屢在公開談話時表露對年輕人的期許與批評,引發相關討論:

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1051801+112009110700041,00.html

11〈大學生打工賺錢 王建煊:笨死了〉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2/today-life13.htm

12 〈科技老董:再吵下去 15K 都到不了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1213/34702669/

13 〈郭董批博士賣雞排「應課教育浪費稅」〉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313/34883602/

14〈領 22K 不夠花 戴勝益:跟爸媽要〉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609/35073302/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8414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

安於現狀、沒有企圖心的表現;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小日子背後所代表的文創產業,

正是台灣未來的賣點之一。然而,《華爾街日報》一篇關於台北小日子風格的文章,

直指此世代的競爭力危機,該文立刻引發討論熱潮:

小日子、小確幸、微經濟、微幸福,「小、微」成了台灣的夯詞彙。《華爾街日 報》今年三月一篇名為〈慢活台北〉(In Taipei, Life in the Slow Lane)的報導,

感嘆「附庸風雅、輕鬆閒適」的新台北,人們選擇孜逸、聽天由命的弖態。

報導中說,「一個到處在賣家庭製果醬、手工卡片和裝飾家具的世代,是不可能 出現和三星競爭的公司的。」

報導的最後,作者下了一段結語:「這已經不是祕密:如果你是個年輕、有才華 有幹勁的人,到北京或上海開創事業,對你比較好(陳竫詒,2013)。」

小日子之所以被批評為不具競爭力,能動性是其中一個關鍵所在。當年輕人選擇創業 開咖啡店、或到國外打工度假,都是相對安穩、保守的移動方式,但這卻與新自由主 義中以「移動性」(mobility)作為頂層價值的理念相悖:

台大國際事務處國際事務長張淑英觀察年輕世代,「長期忍受辛苦的能力確實下 降了。」許多交換學生,都是第一次離開家學習獨立,因為時空環境的改變,和 過往留學生冒險、想改變命運的弖態有很大的不同。

當十二年國教開始實施,年輕世代的成長過程將更加在地化。在家庭完善的保護 傘下,姜惠琳擔弖,「走一條孜全的路,什麼都選最孜全的方式,結果尌是變成 一潭死水。」

移動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美好,但是「出去即便是負面的經驗,也是一個學習,」

張淑英鼓勵年輕人。

即使是留在故鄉,孚著風和日麗的小島,世界也會迎面撞來。全球化的時代,不 想成為溫水的青蛙,才能開創更大的舞台(陳竫詒,2013)。

「小日子」和「大時代」在此出現對照:小日子是在地的、穩固的、安逸的,但大時代是 全球性的、變動的、競爭的。年輕人若習於安逸的生活,恐將難以適應大時代的變動邏輯,

這批人若未來執掌國家,也將出現鎖國、溫水煮青蛙等隱憂,之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相關批評也出現在周奕成的文章中:

「小日子」這名詞(非指該雜誌)所反映的是一種自憐、自滿的生活觀:對於所 有小小的,只要是發生在自己或身邊的事情,都給予高度的重視,而又急於讓人 知道或邀請人來窺視,目的是搏得讚嘆或同情;讓自己容易滿足,從許多微小的 事情上獲得幸福感,而忽略或忘記那些做不到的目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5

但人的生活觀並不完全是自己選擇的,而往往是社會經濟環境影響下的結果。

「小日子」在台灣所反映的其實是對於大環境現實的無力感─人們對於能夠影響 整個國家前途的可能性是悲觀的,甚至對於個人前途也不敢抱太大野弖,於是將 注意力放在生活周邊的微小事物上。

過過小日子也沒有甚麼不好,問題是在小日子可以過多久?平靜的小日子過得不 知不覺中,會不會動盪的大時代尌突然來臨呢?如果年輕人只會享受小日子,大 時代來了有沒有辦法面對呢?沉醉在小日子之中的人們也該想想這些問題(周奕 成,2013)。

作者在此所要召喚的「大時代」,預設了「萬眾一心」的集體主義。小我消解、大我抬頭,

國家前途是人人必須謹記在心並群策群力的,個人逸樂生活則應置之於度外。關於個人與 組織、小我與大我的論述,將在下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