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草莓世代」的建構與想像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草莓世代」的建構與想像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8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草莓世代」的建構與想像. 政 治 大 Construction and Imagination of “Strawberry Generation”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柯裕棻 博士 研究生:邱楷恩 撰. 中華民國一〇三年一月.

(2) 謝誌. 長路漫漫,在政大近七年的時光終於邁向終點。這裡終年潮濕,尤其受黑板樹與槭樹 庇蔭的大勇樓,這些年來我在此上課、書寫、絕大多數的時候晃悠著,回想起來那字裡行 間也微微泛著潮,有水鏽的氣味。對於論文題材的揀選,主要來自於對自己、對人生、對 這整個時代/世代的提問:究竟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過去總對再理所當然不過的求 學→就業(甚至立業)路途存疑,每每看著不能輸在起跑線的趨勢分析,感到如水中撈月, 那質疑似無所見又非視而不見,騷撓著心尖。於是,2012 年到瑞典交換的秋天,一個在. 政 治 大 身兼研究者與研究對象,這毋寧是個令人精神分裂的反身性研究。所幸有柯裕棻老師 立. 湖邊慢跑的暮色裡,草莓系譜學的靈感迎面而來,也就一路輾轉成為這本草莓世代分析。. 一路提點拉拔,如同全面啟動中的陀螺領我明辨現實與歧路,方得以將散落的思路整編成. ‧ 國. 學. 篇。謝謝老師如春風般和暖、思考卻凌厲精準的指導,缺乏信心的研究生老覺得自己產出 的文字一文不值,幸而有老師敦促與鼓勵,最後還是順利使論文付梓。有您為師真是最大. ‧. 的幸運與幸福。也謝謝兩位口試委員何東洪、李明璁老師精闢的指教,使論文更加完整。. y. Nat. 感謝在新聞所的兩年半間受老師們孵育啟蒙,也有許多好伙伴一路相挺。寫論文最後. io. sit. 的日子裡,有好戰友涵文、嘉薰、薛薛、蔡穎、煉煉、婷方、小米等人一同相互鼓勵(與. er. 餵食),於是向內探求的論文之路也有了向外舒放、使人不致匱乏的管道。謝謝英文系好. n. al. i n C 焦慮,願今後的旅途也有你一同探索相守。 hengchi U. v. 姊妹 Paris 和 Kero 不離不棄;謝謝蘇小咪,你是我永遠的依靠。謝謝朱陪我走過口試前的. 謝謝爹娘和姊姊妹妹們,不論我怎麼歪斜任性的活著你們仍然擔心我愛我,使我感覺 自己受寵如草莓。論文獻給你們。. i.

(3) 摘要. 以出生年份所定義的七年級生,因其富庶卻又嚴苛的生存條件而與草莓族形象疊合, 形成獨一無二的「草莓世代」。筆者身為七年級生的一員,關注此世代從無到有、經由比 較與召喚所被建構的過程。首先將勾勒出七年級生的成長背景,討論他們何以繼釣魚台世 代之後被指認,並試圖指出其歷史意義;其次蒐集七年級生在財經企管雜誌中的相關表述, 並置於時空脈絡中探討其形象如何被建構,及背後的論述形構。世代的建構與定義方式, 從曼海姆與蕭阿勤的自我定義與實踐,消費社會中以行銷為本、針對年輕族群所貼的標籤,. 治 政 大 代中的「生產力論述」中出現了工作倫理轉向,從生產者社會的全景敞視規訓,轉化為消 立 費者社會中具備彈性與動能、隨時召喚認同的生命治理模式:由內而外進行勞動主體的調. 到「草莓世代」的勞動主體建構,反映不同的命名邏輯與社會脈絡。本研究發現,草莓世. 力。. ‧. ‧ 國. 學. 理與改造,使之內化此規訓法則,進而成為個體化社會中自負盈虧、高度彈性的理想勞動. n. al. er. io. sit. y. Nat. 關鍵詞:草莓族、世代、勞動力、工作倫理、生命治理、消費社會. Ch. engchi. ii. i n U. v.

(4) Abstract. Youths born in 1980s (The Post-80s) were raised rich yet faced relatively crucial living status when grown up, and thus were defined as unique "strawberry generation." As part of the youths, I concern the process that how the generation emerged by comparison and interpellation. First of all, the article illustrates social background in the 1980s, discussing why the Post-80s were identified as “strawberry generation” after the Diaoyu/Senkaku Islands generation, and then points out the historical meaning behind. Secondly, I collected essays about the Post-80s in business magazines, analyzing how their images were constructed and the discursive formulation in temporal context. The ways that generations. 政 治 大 Hsiau have discussed, labels on youths in terms of marketing strategy of consumer society, to the 立 construction of labor subjectivity among "strawberry generation." Furthermore, the evolution reflects were constructed and defined were shifting from the self-definition/practice that Mannheim and A-chin. ‧ 國. 學. different naming logic as well as social context. In this research, I discover that there has been a work ethic turn in the "productivity discourses" of strawberry generation. It turns from the panoptical discipline. ‧. of producer society to the flexible/dynamic biopolitics that may call for identification in consumer society. In terms of the biopolitics, it manages to convert labor subjects from the inside out, making them. y. Nat. n. al. er. io. with higher mobility.. sit. internalize the discipline rules and thus become ideal labor force who takes his/her own responsibility. Ch. engchi. i n U. v. Keywords: strawberry generation, generation, labor force, work ethic, biopolitics, consumer society. iii.

(5)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草莓」世代誕生?..................................................................................................2 第二節 捍衛公平正義,草莓世代走上街頭..........................................................................6 第三節 研究問題......................................................................................................................9. 政 治 大 第一節 世代概念與研究脈絡................................................................................................10 立 一、 世代研究的兩種傳統............................................................................................10 文獻與方法 ...............................................................................................................10. 學. ‧ 國. 第二章. 曼海姆的研究取向................................................................................................11. 三、. 早期經驗與集體記憶 .............................................................................. 13. 四、. 世代研究檢討與批評 .............................................................................. 15. ‧. 二、. y. Nat. 第二節 被標籤的世代............................................................................................................17. 二、. 生產力與人力管理.................................................................................. 19. 第三節 一、. er. al. iv n C 「七年級」與「草莓族」的符號意義....................................................................22 hengchi U 小結 ...................................................................................................... 21. n. 三、. sit. 社會經濟 / 人口學 .................................................................................. 17. io. 一、. 台灣世代語彙「年級論」 ....................................................................... 22. 二、. 標籤的意義 ............................................................................................ 23. 三、. 小結 ...................................................................................................... 2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25 一、. 研究範圍 ............................................................................................... 26. 二、. 研究方法 ............................................................................................... 27. 三、. 研究架構 ............................................................................................... 28. 第三章. 草莓世代的勞動生產與再生產 ...............................................................................30. 第一節 消費社會中的工作倫理............................................................................................30 iv.

(6) 一、. 新自由主義生命治理與工作倫理再鞏固................................................... 30. 二、. 美學勞動與客體化.................................................................................. 35. 第二節 工作社會中的消費美學............................................................................................39 一、. 小日子與大時代 ..................................................................................... 40. 二、. 小我與大我 ............................................................................................ 45. 三、. 小結 ...................................................................................................... 47. 第四章. 生命週期之處境與想像 ...........................................................................................50. 第一節 立志方程式................................................................................................................51 第二節 築夢行動力................................................................................................................55. 政 治 大. 第三節 身體、健康,與休閒................................................................................................59. 立. 第四節 小結 ...........................................................................................................................62. ‧ 國. 學.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4. 第一節 研究結論....................................................................................................................64. ‧. 第二節 書寫位置:從草莓到太陽花....................................................................................65. sit. y. Nat. io. n. al. er. 參考文獻........................................................................................................................................68. Ch. engchi. v. i n U. v.

(7) 表次. 表一、財經企管雜誌中的七年級生專題......................................................................................3 表二、七年級生投入之大型社會運動概要..................................................................................7 表三、20 世紀後美國世代劃分 ...................................................................................................18 表四、分析架構............................................................................................................................28 表五、五年級生特色群集............................................................................................................31. 政 治 大. 表六、資方/官員近年爭議發言................................................................................................42.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8) 第一章. 緒論. 2011 年 8 月,《財訊雜誌》推出「憨膽世代」專題,當中對「七年級生」 有這樣的描繪: 他們染金髮、穿耳洞、踩拖鞋的比率增高了,看貣來很愛玩,帳本是可 以負面透支的;他們迅速學習運用新科技、習慣大量蒐集資訊,號稱最 在意和食道有關的新聞,只要是可以數位化的內容產品都不買,政治他 們很冷感、臉書才是他們的「要聞」台;因為時代承平、活得孜逸,他 們偶爾會「靠么」:既沒敵人、也沒英雄,不知道人生戰場在哪,因此 見到網路上的小不公小不義尌窮追猛打,但他們堅持只搞「不會痛」的 革命。他們討厭「靠爸貴族」,但在看過港片〈少林足球〉後,內弖還 是偷偷扼腕自己老爸不是李嘉誠,不能專弖當自己。「因為苦悶,所以 才要玩樂!」這是他們的世代宣言(紀淑芳,2011)。.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時間回到西元 1989 年。是時,共產政權正在崩解,北京發生六四天安門事 件,德國柏林圍牆倒塌。台灣已經解嚴卻尚未真正民主,黨外運動方興未艾,鄭南. ‧. 榕為言論自由自焚。經濟上,傳統製造業外移,台灣大舉投入高科技工業,人均 GDP 七千五百美元,失業率只有 1.5%。這是筆者出生那年、民國七十八年時台灣 的景象,時光荏苒二十餘年,吾輩「七年級生」所面對的社會已然面目全非。每個 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樣貌,雖無法當下給出定義,卻得以經由相互比較而浮現。然 而,是甚麼定義了一個時代?所謂「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生產力最盛 的二三十歲一輩往往決定了時代的走向。上述引文中提到的享樂主義、網路科技、 政治冷感與無痛小革命等符號,即簡單勾勒出時下「七年級生」所共享的樣貌。.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七年級生是以出生年分為基準的年齡口合(cohort),指出生於民國七十至 七十九年的青年,換算為西元紀年約為 1980 至 1990 年,在中國稱為「八十後」。 「年級論」可謂是台灣在地的世代論述代表。此用語最早起源於 2000 年時一個名 為「五年級訓導處」的網路新聞台,一群出生於民國五十年代的文字工作者,在此 記錄他們的成長經驗與回憶,並創「五年級」一詞以泛指民國五十年至五十九年出 生的世代(鄭亘良,2004),「年級論」於焉誕生。年級論以出生年份定義世代, 簡單明瞭,可以很方便地向前(三、四年級)或向後(六、七、八年級)類推,加 上乘載了本土文化脈絡,於是取代了歐美脈絡下的 XYZ 世代,成為台灣晚近指稱 世代的熱門用語。 「年級」所指涉的是以出生年份作區別的分類方式,這些人出生於相同時間 間隔、經歷類似的人生過程,具有同時代群(cohort)效果(李靜婷,2010),或 1.

(9) 蕭阿勤(2008)討論世代時定義的年齡口合(cohort)。此種以年齡團體作為基礎 的社會連帶,僅僅展現出世代之客觀身分;亦即,他們或許共享歷史經驗與集體記 憶,卻不必然因此構成行動基礎,並在思辨與實踐中從「自在世代」轉變為「自為 時代」。 於是,以時間軸為基準被劃歸的一群人,雖然處在同樣的時代背景,卻不 必然享有某種共性或特質。維根斯坦(Wittgenstein)曾提出「家族相似性」 (Family Resemblance)以駁斥語言的本質主義,他認為一個字詞並非特指某定義 明確的概念,而是同時指涉到不同的事物及狀態;這些被指涉物彼此之間雖不盡相 同,卻享有某些類似的特徵,如同家族裡的成員一般 (Wittgenstein,1968;轉引 自林更盛,2007)。家族相似性的概念亦可引伸到世代討論上,出生於民國七十至 七十九年的人們因處於同一年齡口合而被歸為「七年級生」,雖然彼此各不相同, 但因其共享的時代位置,而多少具有可供指認的特徵。誠如梁文道(2010)在〈這 也叫一代不如一代?〉一文中所說,「在我看來,要指出一大幫人的共性是很難的, 要辨識他們共同的處境卻反而容易得多」,據此,本研究並非試圖定義一種本體論 式的七年級生特性,而是關心此世代被建構的過程及脈絡。.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第一節、「草莓」世代誕生?. n. al. er. io. sit. y. Nat. 若論七年級生的集體記憶,「草莓族」大概是這一代最習以為常的標籤。草 莓,生長於溫室,外表美好嬌豔卻一壓就爛,台灣社會慣用以比擬沒抗壓性的年輕 一輩,並通稱為草莓族。該詞由翁靜玉 (1993) 提出,原指當時(民國八十二年) 三十歲以下的「五年級」(即出生於民國五十至五十九年)青年,隨著世代交替, 這群目前二十三至三十三歲的「七年級生」(即出生於民國七十至七十九年)進入 大學與職場,草莓族的標籤也隨之轉移到他們身上。由此可見,耐受力低、不服從. Ch. engchi. i n U. v. 權威等特質並非這群七年級青年所獨有,但在媒體持續誇大與標籤化的情形下, 「草莓族」幾乎成為七年級生的代名詞。 「草莓族」一詞幽靈般穿梭於七年級相關論述間,追根究柢,草莓族所指涉 的到底是哪個族群?若這是上一代慣於指稱時下年輕人的用語,是一種世代間落差 的顯現,則草莓族一詞是否等同於年輕的七年級生?又,若此用語並不屬七年級生 特有,也同時指稱其他世代的年輕一輩,則七年級生何以成為「草莓世代」的代言 人?他們的處境又反映了台灣社會的何種現象? 如上所述,以草莓為意象同時指涉了「美好外表」及「不耐高壓」,亦即草 莓族雖享有良好的物質基礎,卻無法承受壓力。就成長背景而言,七年級生適逢台 灣政治、經濟改革開放的時代,是「台灣富裕社會培養的一群」,且「從小是在鼓 2.

(10) 勵多於責難、開放多於威權的環境下長大」(李郁怡、邱碧玲,2010)。政治上, 他們歷經了解嚴(1987)、野百合學運(1990)、首屆總統直選(1996),以及首 次政黨輪替(2000)。經濟上,金融自由化是為大勢所趨,新自由主義遂成為台灣 八○年代以降的經濟主軸。人均 GDP 在 1980 年時還只有二千三百八十五美元, 1992 年已升至一萬零六百二十五美元,短短十年即飆漲四五倍之譜。 因此,七年級生普遍享有良好的物質條件,而當他們成為職場新血後,面貌 突然變得明確,由於其行事風格明顯異於其他世代,「如何理解/管理草莓世代」 遂成為媒體競相報導的焦點。2002 年,第一批七年級生大學畢業,其後各大財經 企管雜誌紛紛推出相關專題(見下表),無不試圖剖析這群資方眼中自我感覺良好、 工作更替頻繁、缺乏抗壓性而又眼高手低的年輕人。. 治 政 大 表一、財經企管雜誌中的七年級生專題 立 期數 日期 專題名稱 簡介 034. 2003/07 第一批七年級生踏入職場。. 商業周刊. 七年級特別企劃. 885. 2004/11 七年級生比四、五、六年級生擁有 更多資源、更清楚自己的未來,然 而也擁有更多的焦慮與危機感。. Cheers 雜誌. 膽識 567. 056. 2005/05 描述 5、6、7 年級所面臨的生涯困 境與抉擇。. Cheers 雜誌. 悶世代. 068. 2006/05 七年級生從小生活富裕,但等到他 們出社會,面對的大環境卻只有一 個字可以形容:「悶」。. y. sit. io. n. Ch. er. Nat. al. ‧. ‧ 國. 七年級來了!. 學. 刊名 Cheers 雜誌. engchi. i n U. v. 遠見雜誌. 20 世代大調查 對自 241 我樂觀,對台灣悲觀 未來我當家別叫我草 莓族!. 2006/07 草莓族世代的年輕人其實是很有自 信、想法的一代,但面對全球化競 爭,他們的未來其實有更大的挑 戰。. 天下雜誌. 迎接宅世代,百萬宅 379 男宅女的新消費革命. 2007/08 「宅世代」的主角多集中在四十歲 以下、受 Web2.0 薰陶的一群人,他 們掌握台灣未來生活、消費與流行 走向,與實體世界既近又遠、默默 主導虛擬世界。. Cheers 雜誌. 大將就是你 七年級 5 096 年出頭法則. 2008/09 七年級已進入職場 5 年,成為協助 企業承上啟下的新人才。 3.

(11) 財訊. 改變台灣的N世代來 335 了!. 商業周刊. 八○後 !. 商業周刊. 如何面對史上最難管 1198 2010/11 八O後,在富裕化、全球化與網路 的一群人! 深層灌溉下長大的世代,企業老 闆,公司主管,及未來將與這群八 O後共事的人,多少人已準備好面 對他們了?. 1197 2010/11 八O後介於 20 歲到 30 歲之間,人 數就有 2 億,是繼嬰兒潮世代之後 最重要的世代,因為他們正以全新 價值翻轉中國、改變世界。. 憨膽世代. 立. 治 政 379 2011/08 七年級生一出社會就躬逢窮忙時 大. 代,但這個族群最特別,他們縱使 每個月存不到一萬塊錢,卻是快樂 我最大,沒錢、不怕死的「憨膽世 代」。. 學. Y 世代.新勢力. 遠見雜誌. 年輕人憑甚麼贏?. 133. 2011/10 以七年級領頭的 Y 世代正式進入而 立之年。10 年來,他們大幅改寫職 場面貌,是主管們的莫大挑戰,但 也形成及一股不容忽視的新勢力。. 314. 2012/08 比較世界各國的青年就業困境,並 提供國內不同行業的成功典範以茲 參考。. n. Ch. er. io. al. sit. y. Nat. Cheers 雜誌. ‧. ‧ 國. 財訊雜誌. 2009/12 10 年前,全台灣首批接受電腦教學 的小學生,明年將大舉進入職場, 宣告「N 世代」時代的開始。. engchi. i n U. v. Cheers 雜誌. 敢夢.敢做.敢不同 145. 2012/10 《Cheers》雜誌進行「2012 年 Y 世 代工作觀調查」,發現 Y 世代看自 己、看社會、看未來,都跟「上一 代」的理解很不一樣。. Cheers 雜誌. 八年級來了!. 2013/06 第一批八年級生踏入職場。. 商業周刊. 晚熟世代來了 「郭 1344 2013/08 傳統的「成年」定義是畢業離家、 台銘世代」Out! 經濟獨立、結婚生子,如今卻是延 畢寄生、啃老、晚(不)婚生當 道。詹偉雄與王浩威認為這種「晚 熟」是年輕人的自我追尋,反而傳. 153. 4.

(12) 統定義下成熟、成功的「郭台銘世 代」,才是不成熟。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觀媒體報導,仍在就學的七年級生遭批不負責、浪費教育資源,就算已踏 入職場,也因 22K1、打工度假、高成低就等議題屢屢佔據新聞版面。從這些批評 聲浪可以發現七年級生處於動輒得咎的尷尬位置:不論是在學進修、出國打工賺第 一桶金、或考公務員圖個鐵飯碗,這些或流浪、或穩定的姿態總會引來資方議論, 媒體論述無形間強化了七年級生與草莓族的等式,也開啟一連串新新人類與上個世 代的對話。. 政 治 大. 以經濟條件而言,台灣從 1960 年代以來透過外銷導向、廉價勞力與產業政 策所組成的經濟奇蹟方程式(林宗弘、洪敬舒、李健鴻、王兆慶 、張烽益, 2011),成為亞洲重要經濟體,榮景遠勝於現今。因此若論物質條件,五、六年級 生亦受益於經濟成長的果實,則七年級何以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討論七年級時, 文化、教育、科技種種都是可以切入的面向,但經濟面向始終是討論此一世代的主. 立. ‧ 國. 學. ‧. 軸。本研究選擇由此切入並非試圖以經濟決定論做出解釋,而是想強調這種生產論 述模式何以成為七年級生被指認、且感到痛苦的重點。. n. al. er. io. sit. y. Nat. 回到草莓族「美」而「不耐壓」的比喻,前者暗示他們在富裕社會中成長所 衍伸出的高消費力,以及對生活品質之要求;後者則指涉到生存壓力的問題,當經 濟成長停滯、人口結構轉變導致扶養比上升、加以對岸「八十後」大軍襲來,這群 王子公主無疑面臨更嚴苛的生存考驗。. Ch. i n U. v. 「『這是從「有」到「無」一代,』一位五年級主管一針見血指出。比起父 母成長雖要一路過關斬將,外面卻有『愛拼就會贏』的夢想曲線等著迎接,從小什. engchi. 麼都有的七年級生,今年要邁入的就業市場,竟是台灣 50 年來首見的經濟瓶頸 (盧智芳、沈倖如,2003a)。」儘管七年級生在成長過程中普遍不虞匱乏,但這 並不預示一幅幸福快樂的生活藍圖。千禧年,網路泡沫化及國際原油上漲使全球經 濟受挫,台灣亦無法倖免,2001 年失業率由 2.99%驟升為 4.57%,2002 年更突破 5%,經濟成長停滯,開啟薪資失落的十年。2004 年 SARS 疫情爆發,2008 年美國 信貸危機演變為全球金融海嘯,台灣失業人數再創歷史新高,非典型人力開始大幅 擴張,造成工作貧窮化(林宗弘等人,2011)。若以 1980 年出生的第一批七年級 1. 教育部於 2009 年推動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受薪資補助者每月可實領 22,000 元,故俗稱 22k 政策。此方案分為九十五學年度至九十七學年度、九十六學年度至九十九學年度兩階段,第二階段已於 2013 年 6 月 3 日廢止。詳見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GL000446&KeyWordHL=&StyleType=1. 5.

(13) 生來看,千禧年時他們剛滿二十歲,隨即面臨金融海嘯、天災人禍及日漸擴大的貧 富差距,強大的競爭與生存壓力遂使他們成為「失落的一代」,甚至「崩世代」。 「一九五二年出生的導演吳念真說,他是奉養父母的最後一代,也是被兒女 棄養的第一代。不過嬰兒潮父母畢竟相對富裕,自己的日子還過得下去;一九八〇 世代更倒楣一些,他們將是被迫延後退休、臨老驚見國家財政破產的第一代(林宗 弘等人,2011)。」吳念真該輩的四、五年級生,剛出社會時約莫處於保釣運動興 盛的 1970 年代,當時以國族主義為藍本建構出歷史主體的「釣魚台世代」,如今 已成為台灣政治、經濟的領航者,也占據了最好的發聲位置。這些當年對抗政治特 權團體的年輕人,雖歷經抗爭與社會改革,但趕搭上八十年代經濟成長的榮景,大 抵都能謀得不錯的職位。. 政 治 大. 然而大破大立的日子早已過去,七年級青年除了守成,還得面對歷史共業。 台灣過去三十年來因黨國體制及經濟新自由主義而忽視的公平正義、環境保護、甚 至言論自由問題,近年幾乎進入算總帳階段。從 1970 年代保釣運動、1990 年代野 百合學運、到 2006 年以降的樂生療養院、大埔農地徵收、反國光石化運動,可以 看出各個時代青年所面臨的問題,已經從民主(政治)向民生(經濟)轉,這批七 年級青年也形成野百合學運後沉寂近二十年的新一波反動能量。. 立. ‧. ‧ 國. 學. sit. y. Nat. 第二節、捍衛公平正義,草莓世代走上街頭. n. al. er. io. 除了年齡口合外,另一種將世代辨識為分析單位的方法是以時期效果 (period effect)來判定,意指特定時間內發生的特殊歷史事件或社會趨勢,如何 對人產生影響(李靜婷,2010)。對應到蕭阿勤的研究,則是探究七年級生是否歷 經重大歷史事件,並從中透過敘事與實踐所建構出一「實存世代」?2008 年掀起. Ch. engchi. i n U. v. 的野草莓學運,是自野百合學運以來第一波大規模的學生運動,當主事的七年級生 選擇以「草莓」意象作為行動名稱,即回應了此符號的召喚,而學運本身也提供他 們一個身體力行的政治實踐管道。 2008 年 11 月 3 日,中國海協會代表團由會長陳雲林帶領訪台,先後與連戰、 江丙坤等政要會面。陳訪台期間,政府出動大批警力維安,欲防堵任何展現異議之 作為,對人民進行各種盤查、沒收、驅離,引起眾怒。5 日晚間,台大社會系助理 教授李明璁發起行動聲明,預告將於隔天(6 日)上午與其他行動至行政院靜坐, 捍衛自由人權。此活動串連了全台數所大專院校的學生,9 日夜裡共同連線表決, 「通過『野草莓』為這此學生運動的名稱與象徵。學生們認為,野草莓有反諷時下 往往稱呼年輕人為草莓族,但這次行動卻表現十分堅定,並且不願受到不正義的法. 6.

(14) 令的拘束,也是和十數年前的野百合學運相呼應。但他們強調,野百合是野百合, 野草莓會開創自己的歷史2。」 從「野草莓」的命名由來可以發現,這一代年輕人對社會具有強烈的矛盾, 一方面無奈於草莓族的身分,一方面又藉由此符號作為行動代表,試圖嘲諷、扭轉 其意涵。他們不似釣魚台世代在國民黨國族論述下成長,自小就歷經政黨輪替、多 元教育,也習於靠網路獲取知識,認同異質而多元。在此歷史條件下,七年級生究 竟如何與社會互動、是否因此產生特有的歷史意識與行動參考架構,遂成為本研究 關注的問題之一。. 表二、七年級生投入之大型社會運動概要. 政 治 運動概述 大 2008 年,陳雲林來台,因《集會遊行法》爭議,引發「野草 立 莓學運」,全台遍地開花,一群七年級青年逆寫了「草莓. 運動名稱. 學. 族」的負面形象,挺身抗議「集遊惡法」違反民主自由精 神。3 「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源於 2012 年七月底的「反旺中併購 中嘉案」運動,9/1 又發起「反媒體壟斷大遊行」,號召萬人 上街。其後旺旺中時集團牽涉到「壹傳媒併購案」,引發一 連串抗爭活動,青盟一方面主張政府應該駁回此案、立法防 止媒體壟斷,二方面要求資方簽訂《編輯室公約》以保障新 聞自主及基層工作者勞動權益。. ‧. 反媒體壟斷. ‧ 國. 野草莓學運. n. al. er. io. sit. y. Nat 華隆集團掏空案. i n U. v. 華隆集團因掏空而於 1997 年至 2008 年間陸續凍薪、取消年 終獎金、實質減薪,並逐漸將紡織廠產線外移。2012 年,勞. Ch. engchi. 資協商破裂,工會遂開啟一連串抗議行動。 樂生療養院拆遷. 樂生為台灣第一座痲瘋病院,成立於 1930 年。1994 年,台北 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選定樂生為新莊機廠預定地,並於 2003 年 陸續進行拆除。2004 年以來,保存樂生聲浪不斷,「青年樂 生聯盟」及「樂生保留自救會」陸續成立,持續為院民權益 奔走。. 大埔事件. 2010 年 6 月 9 日苗栗縣政府強制徵收農地,進而動用警力封 路毀田,居民抗議未果。大埔農民北上陳情抗議,並聯合多. 2. 見 http://action1106.blogspot.tw/2008/11/1110_10.html 楊翠 (2012 年 11 月 29 日)。〈野草莓學運世代誕生〉,《蘋果日報》。取自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1751 3. 7.

(15) 個民間團體發起「台灣人民挺農村 717 凱道守夜行動」,爭 議經過網友一再披露,終於引起主流媒體無法忽視而開始報 導,但農地仍未能照約定以地易地歸還農民,農戶生計陷入 困境中。時隔三年,2013 年 7 月 18 日,苗栗縣縣長劉政鴻出 動大批警力將抗爭中的大埔四戶民宅鄰近範圍以「安全」為 由封鎖,並趁「張藥房」屋主及大部分支持者至總統府前陳 情時,下令強制拆除十位地主之九處地上物,稱是「天賜良 機」。2013 年 9 月 18 日,張藥房屋主張森文過世。 文林苑開發案. 為一都市更新爭議,事件始於王家不同意其名下的兩塊土地 和建物,被包含在臺北市政府核定的都市更新範圍內,向北 市政府及高等行政法院提出訴訟,但均被駁回。其後,王家. 政 治 大. 建物於 2012 年 3 月被市政府依法強拆,吸引了都市更新受害 者聯盟和其支持群眾聲援。. 立. 會轉彎」一說引來強烈批評。原先預計在雲林縣離島工業區 興建石化工業區,後因環評未通過而於 2008 年轉往彰化縣, 2011 年因環評考量被終止。. ‧. io. al. n. 第三節、研究問題. y. sit. Nat.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er. ‧ 國. 學. 反六輕/國光石化 原為國光石化公司於 2005 年提出的大型投資開發案,但因濕 地破壞、對當地漁農業影響、以及與農業搶水等問題倍受議 論。2010 年時任行政院長的吳敦義為平息爭議,以「白海豚. Ch. engchi. i n U. v. 綜上所述,以出生年份所定義的七年級生,因其富庶卻又嚴苛的生存條件而 與草莓族形象疊合,形成獨一無二的「草莓世代」。草莓世代或七年級的討論不 脫兩個範疇:一是將之視為生產力的經濟論述,二是涉及資源分配的公平正義問 題。這個世代的課題和已往的家國(民族、民主)論述不同,草莓族面對競爭激 烈的職場環境與經濟條件,本身就是資本家眼中亟需被整編之勞動力,因此對於 資源與生產等議題也格外敏感。 作為台灣政治、經濟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代,前人雖披荊斬棘為他們開創出富 裕的生活環境,卻也遺留下待清理的公平正義問題。這批七年級生目前大多已脫 離學生身分並進入台灣就業體系,在這世代交替的時刻,兩造勢必會產生大量對. 8.

(16) 話。2013 年,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製作貫穿全年之「為青年尋路」專題4,針對台灣 人才培育、尼特族(NEET,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未就業、未 受教育、未受職訓者)、高等教育貶值、工作貧窮與年金改革等議題推出系列報 導。年輕族群代表了社會的未來與不確定,當相關討論大量浮現,或可暗示大眾 對社會走向的不安。當消費社會、生產力及資源分配共同勾勒出資本結構所造成 的矛盾,也埋下草莓族苦悶、無所適從、進而走上街頭反抗的因子。 筆者身為七年級末段班的一員,對於相關論述自然特別關注,也試著省思這 些討論反映出何種論述形構。因此,本文所關注的是此世代從無到有、經由比較 與召喚所被建構的過程。首先勾勒出七年級生的成長背景,討論他們何以繼釣魚 台世代之後被指認,並試圖指出其社會架構及歷史意義。其次蒐集七年級生在財 經企管雜誌中的相關表述,並置於時空脈絡中探討其形象如何被建構,及背後的 論述形構。此外,「七年級生」所指涉的是具有明確範疇的年齡團體,「草莓」 則是他們被貼上的標籤,因此也將討論七年級生如何回應「草莓」標籤的召喚, 並探討此符號對整個世代是否存有一種連帶關係、甚至行動基礎。據此,所欲回 答的研究問題為:「草莓」所指認的對象與論述構成為何?呈現出何種想像?.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七年級的草莓世代論述依然是現在進行式,筆者同時身兼研究者與研究案例 的戰略位置亦可提供具反身性之觀點。. n. er. io. sit. y. Nat. al. 4. Ch. engchi. 參見 http://vision.udn.com/event/youth_future/. 9. i n U. v.

(17) 第二章. 文獻與方法. 第一節、世代概念與研究脈絡 一、世代研究的兩種傳統 「世代」一詞常見於各媒體或生活用語,用以指稱某些具有共性的群體,如 同樣於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前途未明且難以定位的 X 世代、 慣用網路(net)的 N 世代5等。然而,世代作為一分析工具,首要之務便是將之 概念化、並與日常用法作出區分。從社會學脈絡來看,則世代研究至今已超過百 年歷史,其概念源頭眾說紛紜,歷史學者周婉窈(2003) 指出馬利亞斯 Julián Marías 和彌爾(James Stuart Mill)都視孔德(August Comte)為濫觴,Fritz Redlich 則以狄爾泰(Wilhelm Dilthey)和曼海姆(Karl Mannheim)為主要脈絡。.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19 世紀時,世代研究在當時社會快速變遷的情況下產生,且分別遵循實證主 義(Positivist school)及浪漫─歷史主義(Romantic-historical school)兩派傳統。 法國實證主義上承啟蒙運動,不論自然或文化科學皆受此影響;而在德國卻兵分 實證主義的自然科學、及浪漫─歷史主義的文化科學兩路。實證派意圖在有限的 生命及世代交替間找出歷史發展的節奏,因此將世代視為一種自外於時間的分析 工具,為人類命運及存有提供測量方法。然而浪漫─歷史主義傳統恰恰相反,世 代內在於時間且不可測,只能以質的方式體驗(Mannheim, 1952)。.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v. 在實證主義傳統下,世代研究以自然生物學的角度進行,主要關注人們的生 命歷程,尤其世代間如何傳承。Justin Dromel & Giuseppe Ferrari 提出脈搏式假設. engchi. (pulse-rate hypothesis),認為在個人的生命歷程與集體編年史之間有連結存在 (Jaeger, 1985),而此假設對連續性的強調,也影響了社會學的生命歷程(lifecycle)研究。世代研究雖始於生物性的代代相傳,但生物連續性之中其實存在社 會、文化的不連續性,必須以不同面向理解。狄爾泰認為青年時期的形成性印象 (formative impressions)會對其未來人生造成關鍵性影響,據此提出與脈搏式假 設相反的印象假設(imprint hypothesis),將生物的、歷史的時間區分開來討論 (Jaeger, 1985) 。 二、曼海姆的研究取向. 5. 由 Don Tapscott 在 Growing Up Digital: The Rise of the Net Generation 一書中提出的網路世代名稱。. 10.

(18) 猶太裔社會學家曼海姆的世代分析即是以批評上述兩種傳統為起點。他在 1927 年所發表的作品”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s”使世代首度從概念轉化為有效分 析工具,這篇文章也是他「企圖有別於馬克思主義,而以階級之外的角度理解知 識之存在基礎與社會變遷之動因的努力之一 (蕭阿勤,2008)。」曼海姆認為自 然生物學將世代歸類為自然主義問題,似乎單憑神秘的自然力量就能使種族、世 代等生物性因素產出文化事實;而歷史文化傳統又錯將知識潮流與世代視為直接 相關,兩者都忽略世代中的社會過程與歷史因素(Mannheim, 1952)。由於既有 的研究取向完全掩蓋了社會力量施展的可能性,連結世代與社會過程遂成了他關 注的焦點。雖然曼海姆對實證及歷史文化兩種傳統均做出批評,他的理論仍旨在 修正印象假設,較偏向浪漫─歷史文化傳統,唯須注意他與前人理論有所殊異之 處(張鈞凱,2012)。. 政 治 大. 對曼海姆而言,世代是種近似於階級的特殊社會位置(social location): 「『世代』的社會現象呈現的不過就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位置之相同一致,它涵蓋 了位於一個歷史的/社會的過程中相關的『年齡團體』(age groups)。階級位置 的性質可以從經濟的與社會的條件來解釋,而世代的位置則取決於世代交替的這 種自然的事實6將某種經驗與思想的模式呈現出來的方式(轉引自蕭阿勤,2008;. 立. ‧ 國. 學. ‧. Mannheim, 1952)。」因此,處在相同的世代位置,會使群體共享歷史經驗與行 動參考架構。. y. Nat. sit. n. al. er. io. 當社會處於穩定狀態時,世代差異僅止於生物性的(如不同年齡層的生理狀 態),不會有明顯斷層出現。一旦此穩定狀態被打破,且出現群體動機 (collective impluses)與形成性原則(formative principles)以因應特定環境要求 時,即意味著新環境與傳統經驗/思想的斷裂,群體也將形成新的動機與結構中心, 一個新的世代類型或世代實體(generation entelechy)於焉誕生(Mannheim, 1952)。. Ch. engchi. i n U. v. 曼海姆進一步提醒,要構成「世代位置」並非處於同樣年代即可,尚須生長 於同一歷史及文化地區中。這些有著類似背景的群體同受當下社會潮流的洗禮、 面對同一具體的歷史問題,這共同命運的參與則使他們成為一「實存世代」 (generation-as-actuality)。然而,即使處於同一實存世代,人們面對共同經驗時 仍然有各種不同(甚至彼此敵對)的反應,而那些產生一致性回應的群體即為 「世代單位」(generation unit) (Mannheim, 1952)。曼海姆強調世代形成過程 中會出現成員更替現象,而青年期的世代成員正值對世界質疑、反思的辯證時期, 因而會參與、破壞當下環境。當世代成員因共享的歷史事件與經驗形成「層化經 6. 粗體為原文強調。. 11.

(19) 驗」(stratification of experience),且不同集體間對相同事件產生不同反應,曼 海姆觀察到此「代內差異」的情形,遂以世代單位處理同時代群(cohort)內部次 團體的問題(張鈞凱,2012,頁 45-46)。 若以台灣為例,則七十年代之戰後世代因經歷同樣時代背景而共享「世代位 置」;然而,僅處於同時代的人們無法直接歸屬於某「世代」,而是面臨特殊社 會變遷力量後催生出「覺悟啟蒙」,產生意識連帶並形成「實存世代」,如台灣 北部之都市知識青年。當上述意識連帶進一步構成行動基礎,這些在共同經驗下 採取相似關懷與行動的群體,就演變為最核心之「世代單位」,如黨外人士及鄉 土派作家等。. 政 治 大. 曼海姆的理論除了分別對自然生物學及歷史文化傳統做出修正,也同時納入 自然因素與社會因素。他以「世代位置」、「實存世代」及「世代單位」三概念 解釋世代何以形成,其中特別關注世代意識、早期經驗對世代形成的重要性、以 及世代內部成員的實踐差異,這些都是曼海姆的理論貢獻。然而,他的理論也存 在兩個主要缺失:一是世代成員如何從世代位置轉化為實存世代(或世代單位); 二是世代意識為何、如何形成(張鈞凱,2012)。. 立.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針對世代成員轉化問題,Molly Andrews (2002)認為從世代位置轉化為實 存世代,需經過一「覺悟啟蒙」的過程,亦即從消極無力的個人,經覺醒而轉化 為有意識地覺察社會脈絡、甚至採取行動之個體。社會上發生之重大傷痛事件往 往使人們產生歷史的斷裂感,當他們共同意識到歷史轉折,且共同面對考驗,即 從消極的自在世代 (generation in-itself)轉為積極的自為世代 (generation foritself) (蕭阿勤,2008;張鈞凱,2012)。另外,蕭阿勤沿襲此研究脈絡,並援 引敘事理論及方法補充曼海姆的理論內涵,推展出世代意識的演化過程:人們藉. Ch. engchi. i n U. v. 由敘事將個人生命史鑲嵌於社會脈絡中,據此尋找定位與認同,爾後因歷經覺悟 啟蒙而進一步形成行動意識。也就是說,覺悟啟蒙是群體從共享歷史條件進展到 採取行動的主要觸媒,其「與人們自我的歷史定位有關,而個人對世代位置的自 覺是藉由敘事來形塑而成(蕭阿勤,2008)。」 蕭阿勤引入敘事理論來分析台灣「回歸現實」世代,有效補充了曼海姆世代 理論的不足之處,不但解釋了三個世代單位(台灣新文學、鄉土文學、黨外運動) 形成的原因,也藉由敘事分析檢驗七〇年代的世代意識。然而,李丁讚評述蕭阿 勤《回歸現實》一書,認為蕭阿勤一來雖處理了世代單位的形成,卻並未說明整 個世代如何「浮現」(emergence);二來偏重世代意識的分析,但對於意識與實 踐的關聯缺乏更明確的解釋。李丁讚引用 Michael Mann 的說法,指出集體意識浮 12.

(20) 現有賴「精神」與「物質」的相互碰撞,前者指意識形態的論述與建構,後者則 是身體實踐與組織運作等。由於理論框架的限制,《回歸世代》側重時間軸上的 辯證分析,但忽略社會空間如何催化集體意識形成,也使「行動」看似只是「敘 事」與「認同」互動下的必然後果,而非三元素相互牽引 (李丁讚,2009)。. 三、早期經驗與集體記憶 曼海姆對於「歷史文化傳統」及實證的「自然生物學傳統」雖均有修正之處, 但這兩種研究向度亦涵養了曼海姆的世代理論。以歷史文化傳統而言,曼海姆修 正印象假設(imprint hypothesis)的唯心論缺失,強調早期經驗對於歷史意識形成 的重要性 。他指出,個人對世界的認知往往奠基於其所習得的知識,而這些早期 印象直到青年時期才會真正與生命經驗結合、並進行有意識的反思,此一經驗的 辯證過程也奠定青年的認知模式及行動基礎。因此,人們若只是歷經相同事件、 或單純生長在同時代並不等於共組世代,唯有兩者結合,即共同經驗發生在同樣 的生命階段中─尤其是青年時期─才會發揮作用(Mannheim, 195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不同世代既然有著不同的各有其養成的時代背景,即使同時面臨傷痛事件, 不僅反應有所不同,所能發揮、或被影響的程度也不相當。當面臨社會變遷時, 主導歷史現場的通常是年長世代,但受其影響最深者卻是年輕世代,而此經驗也 成為後者生命中共同的銘刻,並在往後他們轉動時代巨輪時起歷史性作用(周婉 窈,2003)。因此早年經驗對於世代意識形成具有重要意義,而在討論單一世代 時,也不應忽略同時空下並存的其他世代所產生的影響。南方朔(2003)在討論 草莓族、低頭族等等「族」的概念時,則引述日常生活史學者 Philippe Aries 的研. Ch. engchi. i n U. v. 究指出,今天的世代觀念在古代並沒有相應的社會條件:已往孩童一旦能脫離照 護者獨自行動(約七歲),即加入成人的生活圈與之互動,雖然還是可依生命經 驗標記出老、中、青,但在社會群體上只存在「幼童─老人」的區別。以美國而 言,直到 1950 年代因中高等教育逐漸普及,加以戰後嬰兒潮使得人口擴張、年輕 化,介於幼童與成人間的「青少年」群體才逐漸浮現,成為可供研究的分析單位。 到了 1960 年代,「世代」開始作為一種新興的群體意識,嬉皮、雅痞等標籤也相 繼出現,並衍伸出世代分類底下的次級認同。 如此說來,客觀的時空背景對於不同世代來說,其實有著截然不同的主觀感 受。歷史學家平德(Wilhelm Pinder)提出「同時代的不同時代性」. 13.

(21) (contemporaneity of that which is not coeval7),亦即不同世代雖並存於當下,但 「時間」對他們來說卻是不同的主觀經驗,每個人實際上生活在不同的主觀時代 中 (Redlich, 1976; Spitzer, 1973, p.1363),因此也可理解為「不同世代的共時 性」。狄爾泰也注意到世代共存問題:當一群人在年少時同樣受到該時代之文化、 知識、政治影響,即形成所謂「同時代性」,亦即在世代界定上,歷史事件所造 成的影響遠比生長年代來得大。對他而言,時間的定義很主觀,「世代」由個人 經驗構成而非只是客觀的斷代區分,「當代」也指涉了一種經歷決定性影響事件 所產生的主觀狀態 (Mannheim, 1952)。然而,個體的主觀經驗既然各有不同, 則個人生命史又是如何與歷史時間交織形成集體意識?Hardy & Waite (1997) 認為歷史不單是個人生活的脈絡或總和,而是生命經驗的必要部分;此外,若要 指出個體與集體之間的關聯,必須先回答人是如何在社會中被組織、進而影響行 為。. 政 治 大 關於社會結構如何影響個人,Maurice Halbwachs 在其理論中進行較為細緻的 立. ‧ 國. 學. 討論。Halbwachs 師承涂爾幹,以社會群體如何凝聚為主要關懷,而其集體記憶 理論帶給人們的認識有二:社會中不同團體均各有其集體記憶,且記憶中均存在 集體與社會性的因素。對 Halbwachs 而言,集體架構乃是集體記憶用以重建過去. ‧. 的工具,且是基於符合社會優勢思潮的立場而重建。當事件原料經由歷史意識篩 選重組後,成為集體記憶的敘事框架,也就是歷史敘事。在統治集團運作下,歷 史論述成為形塑認同的重要依據,也是未曾經歷事件現場的年輕世代所依循的參 考架構。也因此,藉由選擇性遺忘或記憶,歷史/集體記憶可達到凝聚族群、改變 認同、甚至形成民族體的目的。然而,也正因集體記憶奠基於不同的社會框架, 年輕世代雖能藉由歷史敘事認知過去、情感層面卻難以連結,這也正是他們與年 長世代之間形成代溝的原因(夏春祥,2004;翁秀琪,2001;張家銘、鄭得興, 2011)。.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此外,翁秀琪 (2001) 討論美麗島事件中的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時,亦曾 引用 Zelizer 整理出關於集體記憶的六大特色:1) 集體記憶是過程的,並非固定 不變; 2) 集體記憶是不可預測的; 3) 集體記憶僅代表部分而非整體; 4) 集 體記憶具有社會、政治和文化聯繫的功能;5) 集體記憶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6) 集體記憶具有物質基礎,存在於論述、日記、儀式、服裝、大眾媒介等領域中。. 7. Wilhelm Pinder 的德文原文為” die ‘Ungleichzeitigkeit’ des Gleichzeitigen”,Fritz Redlich 在 Generations: A Critique and Reconstruction 一文中將 Julián Marías 的翻譯”contemporaneity of that which is not coetaneous”作修 正,改原句中的 coetaneous 為 coeval。. 14.

(22) 結合上述對早期經驗與集體記憶的討論,可以得知世代成員的早期經驗對於 他們往後面對世界的思維模式及認知均有關鍵性的影響。每個世代除了共享特有 的社會框架,集體記憶也透過「教條化、儀式化、進入傳統、納入時空因素、尋 找地標安置」(Coser, 1992 / 畢然、郭金華譯,2002) 等機制進入俗民生活,世 代成員得以從精神或物質層面,將個人生命史與歷史時間綰合而形成集體意識。 本研究參考印象假設(imprint hypothesis)概念,試圖藉由檢視七年級生共享何種 集體記憶,觀察他們青年時期經驗是否受社會脈絡影響、而衍生出特殊的行動參 考架構。. 四、世代研究檢討與批評. 政 治 大. 曼海姆的理論貢獻之一即是點出了「社會變遷」與「世代」之間的重要連結─ 即世代乃因成員享有層級化的共同意識而組成,進一步使世代成為有效的分析工 具。然而,也許因為世代研究的複雜度高,他並未在之後的作品中繼續探討此議 題。直到六○年代,由於美國的工業社會發展出現問題,加上出現大規模青年學生 抗議事件,才復有學者以曼海姆的世代概念來探討青年對同一年齡層及所處社會. 立. ‧ 國. 學. ‧. 的影響,唯稍嫌概念鬆散。此外,「這些繼起的量化取向的社會科學研究,普遍 避開 Mannheim 世代概念中關於社會變遷的能動(agency-of-social-change)的意 涵,放棄其積極的政治意義,而試圖將世代位置當做一個類似性別、種族、或宗 教信仰的社會範疇來處理(蕭阿勤,2008,頁 10-11)」。. er. io. sit. y. Nat. Norman Ryder(1965)的世代研究即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驗、實證取向, 他重新審視世代議題,改以 birth cohort 作為分析基準。”Cohort”有世代、科夥、 同時代群及口合等幾種不同中文翻譯,為避免混淆,本篇採取較為中性的「口合」 直譯,意指一群「在相同時期經歷相同事件的個人」 (Ryder, 1965, p.68) 。 Ryder 批評曼海姆所提出的實存世代 (generation-as-actuality) 非但不具代表性且 不會繼續發展,反之,以年齡團體作區分則指涉對象明確,可廣納大多數成員。 相較於曼海姆屢次強調共同意識的重要性,他認為人口的新陳代謝及代間衝突才 是造成社會結構性變遷的主因。. n. al. Ch. engchi. i n U. v. 口合作為一種分析系統,除了資料容易收集,可看出集合 (aggregation) 層 次的現象,當中成員也會因其所處的社會結構而有差不多的變異軌跡。Ryder 將 口合視為一結構性類目,對於其中成員的共同經驗具有解釋力,和階級屬於類似 的變項。由於年齡團體通常鑲嵌於特定歷史脈絡的社會關係中,因此在探討歷史 事件時,也有必要指出哪個年齡範圍受影響最深(Hardy & Waite, 1997, p.6)。 15.

(23) 當兩派世代研究傳統交鋒,西方學界也針對分析方法做出批評,主要包括量 化取向的概念混淆,以及世代界定疑慮等。首先,量化取向的世代研究多半缺乏 涵蓋長時間範圍的資料以進行分析,實驗設計難以顧及年齡團體或世代間的比較, 且不同的時間區段在統計學上容易造成干擾、混淆、與界定等問題 (張鈞凱, 2012)。Spitzer (1973)引用 Lucien Febvre 對世代位置的討論指出,由於其他變 項(如政治、經濟、社會、宗教)的界定力和複雜度都遠勝世代,後者相形之下 成了雞肋的概念。其次,年齡、歷史、世代三要素容易相互影響,世代差異往往 被化約為青年與其他群體的對立,例如「生物演替」對比「歷史演替」、「青年 普遍行為」對比「特定世代的集體行為」等,雖有不同成因但常被混為一談。另 外,世代研究在台灣多出現在政治學領域,其缺失則是未能釐清世代(generation) 與同時代群(cohort)的差異;前者指涉世代成員的主觀認同與行動,後者則單純 以年齡團體概念區辨客觀身分。.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世代研究常引發的另一個疑慮是,不論 X 世代、千禧世代或其他標籤,無 可避免都會碰觸到世代如何界定的問題。世代界定通常基於歷史顯著事實,如人 口數、戰爭、年分等等,近年來更衍伸出行銷面向,舉凡科技使用、消費習慣等 都被納入界定範疇,因此世代的定義也更加眾說紛紜。對於世代研究學者 Alan B. Spitzer 而言,世代界定具有任意性,且邊界必定模糊。他引用 Huizinga 的評語表 示:「要區辨一個世代的任意性並不比區辨階級、意識形態或政治行動好上多少, 且這些類目的邊界必然曖昧而模糊。」Spitzer 同時也質疑世代的有效性,認為生 物學認知上的世代總是任意界定,且無法對特定歷史現象的演進負責 (Spitzer, 1973)。. er. io. sit. y. Nat. al. n. iv n C hengchi U 王智明 (2007)在研究保釣運動時,沿用詹明信 (Fredric Jameson)對斷. 代思維(periodization)的討論,先區辨歷史時間是人類在政治與社會行動中產生 的意識效果,與體制有著密切關係,因此只能在人們的行動中被辨認、被累積。 當歷史意識突破自然時間的無盡重複而劃出敘事範疇,藉此反省當下與過去的延 續與變異,即產生對歷史關係的指認,是為現代性的記憶形式。 因此,時點切分成為釐清歷史關係的手法,斷裂不但意味著歷史意識的轉 換,同時也是意義發生的所在。斷代雖是敘事的基礎,但歷史意識的內涵卻也為 敘事所填充。他引用德國歷史學家柯索列(Reinhart Koselleck)的說法,認為斷 代思維主要揭示不同群體在面臨共同歷史條件時促成了何種轉變,而非討論單一 的「時代精神」。. 16.

(24) 雖然同樣涉及時間點的區分,然而「斷代」和「世代」的最大差別在於, 斷代是以歷史敘事為主體而做出年代區分,世代則是以人為歷史主體劃歸群我。 雖然世代切割也是基於歷史重大事件(如戰爭、人口數),無可避免會以時代或 年份來劃分,但與斷代的意圖不同,只是呈現出對「特定時空下的群體」之詮釋 觀點。. 第二節、被標籤的世代 如果說世代分析開始成為新興群體意識是基於「青少年」族類的浮現,則世代 標籤大行其道,則和隨後消費社會中盛行之世代行銷相關。在《世代流行大調查─從 1909 年~X 世代》一書的序文中,沈呂百 (1998) 即明確指出「研究世代差異,與 研究生活型態(包括對日常活動、時間的分配、金錢的運用、生活的意識等等)其目 的都在希望瞭解消費者的態度、消費的動機,作為行銷的資訊,涉及商品的生與死。」 因此,透過觀察政治、經濟、社會現象與流行文化等,可看出不同世代因生命經驗而 展現出獨特的價值觀,進而推測該世代觀點下的市場趨勢。.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這些世代名詞之所以形成,往往涵蓋人口學、經濟學或社會重大事件等不同面 向,也因此眾說紛紜,缺乏精準定義及界線。然而,雖然範圍邊界可能曖昧不清,這 樣的界定方式依然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解釋力。西班牙哲學家 Julián Marías 針對世代 範圍作出了精闢的比喻,他認為世代正如同兩座山之間的區域,有時兩點之間明明相 去甚遠卻依然被劃歸為同樣範圍;有時兩點雖近,卻因為身處山脊兩側而咫尺天涯 (Strauss & Howe, 1991)。. n. er. io. sit. y. Nat. al. 一、社會經濟/人口學. Ch. engchi. i n U. v. 最常見的世代區隔方式即是根據社會經濟條件定義範圍。以美國為例,光 是二十世紀前半葉就有成熟世代 (包含大兵世代與沉默世代)、二戰後的嬰兒潮 世代以及 X 世代。X 世代一詞則由加拿大小說家 Douglas Coupland 發明,指稱 1980 年代中後期因經濟衰退而憤怒徬徨的青年,”X”代表未知及前途茫茫之意。 其後,X 被視為單純的字母而衍伸出「Y 世代」。Y 世代於 1993 年首度出現,由 廣告雜誌 Ad Age 編輯提出,界定其為 1974-1980 出生的族群,因其父母輩多為嬰 兒潮世代而別稱「回聲潮世代」(Echo Boomers),又因成長於千禧年而有「千 禧世代」(the Millennial)之稱 。. 17.

(25) 表三、20 世紀後美國世代劃分 世代. 當代知名男性. 當代知名女性. 成年階段的時代. 世代所屬類型. 大兵. 出生年份 1901-1924. 約翰.甘迺迪 John F. Kennedy. 凱瑟琳.赫本 Katharine Hepburn. 英雄. 沉默. 1925-1942. 南西.裴洛西 Nancy Pelosi. 嬰兒潮. 1943-1960. 馬丁.路德.金 恩 Martin Luther King, Jr. 喬治.布希 George W. Bush. 經濟大蕭條─ 第二次世界大戰 危機 —. 意識革命. 預言家. X 世代. 1961-1981. 巴萊克.歐巴馬 Barack Obama. 立. 20052025?. 馬克.祖克柏格 Mark Zuckerberg. 希拉蕊.杜芙 Hilary Duff. 千禧危機?. —. —. —. ‧ 國. 家鄉. 流浪者. 英雄?. ‧. 19822005?. 治 — 政莎拉.帕林 大 Sarah Palin 學. 千禧. 希拉蕊.柯林頓 Hillary Clinton. 藝術家. Nat. y. sit. n. al. er. io. 資料來源:改繪自李明譯 (2007)。〈下一個二十年的工作者:人才未來式〉,《哈佛 商業評論》,12: 2-15。(原作 Strauss, W. & Howe, N. The Next 20 Years: How Customer and Workforce Attitudes Will Evolve, HBR, 85(7), 41-52.). Ch. engchi. i n U. v. 此外,在大的世代板塊(如 XYZ 世代)之下,也存在不少因科技、文化、 消費而旁支的子類目與次級認同。例如 X 世代與 Y 世代之間(約 1976 至 1984 年 間)隨著音樂文化出現的 MTV 世代,因消費文化而產生新興生活型態的布波族 (The Bobos)、樂活族(LOHAS, 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等。這類 標籤隨著科技發展及生活型態快速變化而如雨後春筍般誕生,尤其 90 年代後政治 經濟奉行新自由主義,此世代多半嫻熟於各種傳播、媒體、科技產物,於是出現 E 世代、N 世代、低頭族、拇指族等相關世代標籤。而近年來從微薄、微電影、 微消費衍伸出的「微世代」風潮,據東方線上行銷副總監李釧如所說,「不是用 年齡層、歷史事件或重要技術發明來切分,如六年級生、獨一代或工業革命,它 是以人類行為模式跟資訊傳遞模式的改變做為切點 (陳怡如,2012)。」. 18.

(26) 黃基祐 (2003) 考察「E 世代」論述背後的歷史先天條件,指出這是一套 基於西方現代知識型而推演到大寫歷史、人類科學,再導出新時代當中新穎人類 的論述系統。19 世紀後人類才成為具主體性的分析單位,人類科學透過勞動、生 命、語言等向度界定群眾,並產生相應的評判標準與脫序後的治療方針。大寫歷 史則反映了特殊的史觀,除了將時間劃歸命名為某某時代,也出現適應這套新秩 序的生存法則。於是,在大寫歷史下的「新時代」以及人類科學下的「新人類」 論述中,一種理想的 E 世代人類成為可能,他們因具有類似屬性而被指認,且面 臨了類似的社會經濟模式與價值觀;弔詭的是,他們之所以被指認,也是因為不 符合這套理想準則的緣故。作者同時指出,「E 世代」一詞得以成功移植台灣是 基於結構條件配合,也就是早已內化的西方現代知識型。. 政 治 大. 2000 年後經濟蕭條,青年失業率大增,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使年輕族群面 臨巨大壓力,2011 甚至出現佔領華爾街運動。希臘出現 700 歐元(Generation of €700 )世代,西班牙、法國、義大利也出現 1000 歐元世代,與台灣的 22k「崩世 代」相仿,在在反映出低落的薪資水平與青年生存困境。. 立. ‧ 國. 學 ‧. 二、生產力與人力管理. n. al. er. io. sit. y. Nat. 另外一種常見的世代面向與人口特質有關,此面向著重年輕族群因其教育 養成、經濟條件背景而產生的價值觀與行為特質。千禧世代原為一指涉生長時期 的中性語彙,但此世代的人口特質亦廣受討論,衍生出許多次類目。2008 年, Ron Alsop 在 The Trophy Kids Grow Up: How the Millennial Generation is Shaking Up the Workplace 一書中將將千禧世代稱作「模範兒童」(Trophy Kids),用以形容 他們從小南征北討參加各種比賽、如同在集點一般的行為,並討論千禧世代進入 職場後眼高手低、頻換工作的情形。千禧世代又被稱為迴力鏢(Boomerang)或 彼得潘(Peter Pan)世代,由於他們長於經濟條件優渥的家庭,長大後卻又面臨 高額學費、房貸的負擔,因此他們離家獨立的時間較晚,和童話中的彼得潘一樣 長時間處於幼兒─成人間的青春期。. Ch. engchi. i n U. v. 千禧世代的討論熱潮現在仍持續進行,2013 年五月,時代雜誌(Time)封 面故事〈我我我世代〉(Millennials: The Me Me Me Generation) 即是以此為題。 「我我我世代」乃呼應其父母輩嬰兒潮世代的別稱「我世代」(Me Generation), 以表千禧世代更加以自我為中心之意。作者 Joel Stein 定義千禧世代出生年份為 1980 至 2000 年,他們自戀,且重視自尊、自信、自身權益,更熱衷於自我展演; 卻也被視為懶惰、發展遲滯、沒同理心的代表。他們普遍對公共事務及政治參與 19.

(27) 冷感,由於從小生長在民主社會,他們廣納多元價值,對「我群─異己」的認知 模糊,於是更具包容力;習慣平等的交流方式,對權威無感,自然也沒有動機推 翻之。比起嬰兒潮世代,千禧世代雖然更自我,卻明顯缺乏反叛精神,取而代之 的反倒是平和良善、懂得做好風險評估的特質。 日本社會觀察家亦相當熱衷於標籤世代,由於台灣與其經濟條件相仿,有時 日本的新興世代名詞也同樣在台灣社會發酵。作家茂呂美耶於《乙男蟻女》一書 中浩浩蕩蕩收錄了超過百種世代標籤,分別指稱日本社會中不同年齡層男女的社 經地位、價值觀與行為模式等。以大的世代板塊來看,日本也有近似於台灣「年 級說」的世代命名方式,從 1940 年代出生的團塊世代,及後續以每十年為間隔出 現的斷層世代、新人類/泡沫世代、團塊第二代、直到 1980 年代的泡沫後世代, 與台灣的三年級至七年級生之間存在有趣的對照關係。. 政 治 大 以七年級生為例,日本 1980 年後出生的一輩又被稱為離世代,即物慾淡薄 立 的一代。他們成長於泡沫經濟崩潰後的年代,目睹社會在泡沫經濟高峰期鼓吹消. ‧ 國. 學. ‧. 費與貸款、卻又在崩盤後提倡與現狀(自由競爭、講求效率)不符的「餘裕教育」 與周休二日,使離世代面臨矛盾的社會價值觀與教育政策,無所適從。這一代人 從小生長環境無虞,在非填鴨式、減緩壓力的教育方針中學習,且其父母輩曾經 歷經濟崩盤後的失業、虧損等窘境,因此他們並不特別追求物質慾望,與 1980 年 代風行奢侈品的氛圍大不相同,又被稱為「嫌消費世代」(茂呂美耶,2011)。. sit. y. Nat. n. al. er. io. 在日本由於貧富差距日漸擴大,社會觀察家認為中產階級已逐漸消失,取 而代之的是胸無大志、前途茫茫、個性消極的「下流社會」。這裡所指的下流並 非低劣之意,而是相對於上流、中流所產生的新階級。相較於「中流」(即中產 階級)人,「下流」人最大的特色就是消極,他們或許並不貧窮,但普遍對生活、. Ch. engchi. i n U. v. 工作、學習、消費都不怎麼感興趣,「也就是說,對整個人生的積極性都比較低 (三浦展,2005/ 吳忠恩譯,2006)。」內田樹在《下流志向:為什麼孩子不上學、 不工作》一書中精準剖析這一代年輕人缺乏成就動機的原因,他觀察這些孩子多 半先被培養為「消費主體」,再來才依序成為「生活主體」及「勞動主體」。這 樣的順序意味著他們在還沒開始勞動前就是消費者,懂得「金錢面前、人人平等」 的道理,習慣等價交換。這種價值觀凌駕一切的結果是,一旦進入學校(職場), 他們開始認知到學習(工作)並不像消費這麼輕鬆、需要努力才能獲得成果,於 是便將「努力」或「情緒」作為一種籌碼,和老師(雇主)討價還價。倘若覺得 報酬不如預期,他們甚至寧願下修標準,放棄聽課或工作,因為對他們來說這也 是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 20.

(28) 千禧世代跨地域地被描繪成缺乏成就動機的樣貌,此現象一方面與該世代 的風險管理概念有關,一方面也多少反映出前人意識到自身資本折舊後的焦慮。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說法無不建立在「人力資源」的探討上,當勞動力被視為一 種經濟價值的單位而以「資產」(asset)稱之,並整編成團體合作模式為企業主 賣命,除了反映出後工業社會的經濟模式與工作倫理,也意味著青年必須找出適 應這套秩序的生存法則。 三、小結 若按照曼海姆所說,沒有人會認為 1800 年左右的普魯士青年與滿清帝國青 年共享世代位置,因為他們處在截然不同的歷史、文化區域。然而,網路時代及 全球化使不同空間、不同社經背景的人們得以彼此交流,在這樣的脈絡下,就連 世代認同也跟著全球化了。從文獻中也可發現,千禧世代的青年不論身處東西方 均共享類似特質,如同 Joel Stein (2013)所說:「每個國家的千禧世代都不同, 但基於全球化、社群媒體、西方文化輸出及時代快速變遷的影響,全世界的千禧 世代彼此之間反倒比跟自己國家的上一輩還相似。」.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因此可以發現,不論是美國、日本、台灣,千禧世代的樣貌彼此交疊、相互 影響,甚至可以勾勒出共通性。他們生活環境富足,因此不特別崇尚奢侈品,環 保、樂活、平價的「嫌消費」模式反倒是他們的生活哲學。此外,他們從小呼吸 民主的空氣,加上嫻熟於網路及各項科技產品,資訊取得管道多元,自然對傳統 認知中以階級、資本定位的權威不甚重視,也不忙著反叛。. n. er. io. sit. y. Nat. al. i n U. v. 值得注意的是,從曼海姆的世代理論以至各國對青年的觀察及標籤,可以發 現這是兩種不同的世代構成方式:前者乃是由歷經相同歷史事件的群體,在覺悟 啟蒙後藉由書寫、敘事找到自我的改變,進而產生世代認同。然而,後者卻是基 於商業操作、人口學或群體行為特質等所建構、命名而成,世代成員不一定會對 此身分產生主觀認同。也就是說,前者是在歷史機緣下催生了成員的意識連帶及 認同,進而引發行動;後者卻是將現象「問題化」,先給出模糊的定義及內涵來 指認成員,再藉由「貼標籤」一事將更多人納進討論範疇。兩種世代構成方式截 然不同,「草莓世代」趨向後者,也預示了本研究在方法上與曼海姆世代理論有 所殊異之處。在下一節中則討論本研究關鍵字「七年級」及「草莓族」兩者分別 指涉的符號意義。. Ch. engchi. 21.

(29) 第三節、「七年級」與「草莓族」的符號意義 一、台灣世代語彙「年級論」 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曾就文化層面探討世代,他認為世代是社會的產 物而非自然形成,人們因共享習癖(habitus),使世代成為社會力量。習癖鑲嵌在 行動者的生活實踐中,不僅呈現出世代歷史經驗的軌跡,也是世代成員自我表述的 形式 (張鈞凱,2012)。「年級論」以人們的出生年分作為區分標準,是近似於 年齡團體的指涉方式,更是晚近出現在台灣的世代論述。劉維公(2003)指出,社 會中存在一套語意系統以界定不同年齡的社會文化意義,說明各年齡層所應有的責 任、義務、生活形式等問題。然而這套語意系統以僵化社會框架賦予個人生命歷程 中的種種角色規範(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面對當前多元的社會發展趨勢 已顯得不合時宜,「年級論」的出現也因此饒富意義:.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年級」或「世代」都嘗試建構一套更貼近於「生活世界」的社會語意學─ 不是從個人的身體生命史去詮釋年齡,而是從不同年齡層的時代成長背景、. ‧. 共同享有的集體生活經驗與價值觀念,捕捉不同年齡層對生活的不同認知與 實踐方式,突顯出年齡的社會文化意涵 (頁 45)。. n. al. er. io. sit. y. Nat. 換言之,這波年級熱意味著對舊有社會語意系統的反動與補充,不但記錄著台灣社 會中生活型態的種種演化,也跳脫過去黨國體制下以政治事件為參照的時間軸,回 到著眼於日常生活的時間意識。. Ch. i n U. v. 劉維公肯定年級論在台灣社會語境下的意義,但王智明(2007)則指出,將 年級(即出生年分)與世代認同掛勾,不僅手法粗糙,相應的年代(period)也變. engchi. 得僵固,失去其應有的分析效度。回顧年級論出現的過程,是由一群出生於民國五 十至五十九年間的「五年級生」,在 2000 年時開設〈五年級訓導處〉新聞台,回 顧那一代人在年輕時所共同經歷的生命經驗,而這奠基於集體記憶、充滿懷舊元素 的網站也迅速走紅,甚至集結成《五年級同學會》一書。「年級」自此成為台灣獨 有的世代語彙,看似是以年齡團體為區辨、指認人們客觀身分的中性詞語,背後卻 暗示了這群人的集體記憶,尤其是以消費構築而成的記憶。 進一步說,「消費政治」即是五年級生與上一代人生活方式最大的差異。身 為四年級生的作家劉克襄(2003)認為,五年級以前的世代由於經濟條件較困苦, 通常對人生軌道的認知清楚明確,也會堅定地執行,但五年級生並非如此按部就班; 而兩代人之間最明顯的差異,則顯現在五年級生的消費態度及娛樂行為上。學者劉 22.

(30) 維公(2003)亦指出,五年級生開始勇敢消費,對品味要求,也認知到辨識符碼、 建立生活風格比起擁有的物件數量還來得重要。 年級論不似釣魚台、野百合等世代,是經歷傷痛事件、覺悟啟蒙而衍伸出的 自主意識;反之,它標示出不言自明卻又精確的世代位置,不需成員主觀認同、更 毋須產生集體意識或行動參考架構,直接指涉的是基於消費行為而展現出的成員屬 性及思維。 年級論衍生出的「X 年級生」實為一全稱性的指涉方式,成員屬性異質而多 元,並非單純集結。因此,當我們將七年級生指認為「世代」,其實只提供了一個 空洞的符徵,難以使聽者立即得知其具體面貌。因此,若要具體勾勒出世代,若只 仰賴其客觀身分必定有所不足,七年級生的世代特色除了可從消費行為觀察,社會 大眾也時時刻刻參與其身分建構。.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二、標籤的意義. ‧. 年級論以其年齡團體式的、簡單明瞭的定義,將人們劃歸為不同群體。和大 多數的世代劃分方式一樣有邊界曖昧不清的問題,例如「六年級末段班」與「七年 級前段班」的生長背景其實相去不遠。既然固定以每十年作為度量,標註在每個 「年級」內部成員身上、且與其他年級不同的記號,也就只剩下以消費為本的集體 記憶。因此,單憑年級論所賦予的身分是中性的,既不像「二十世代」隱含該年齡 所面臨的社會期待,更不若「野百合世代」清楚標記歷史事件對那一代青年的銘刻。 如此看來,「七年級生」一詞理應是客觀到近乎空白的,但以實然面而言,社會卻 無時無刻不在創造更多標籤,用來填充此「年級」符徵。.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可怕的是,媒體為了創造新議題,每年都會推出不同的水果或點心想要取 草莓而代之,像香蕉、釋迦、蘋果、果凍、布丁等等,橫豎就是想要說成不經放、 不耐用、不可壓,達到抹黑目的就對了 (洪雪珍,2013)。」近年來諸如「蛋殼 族」、「草莓族」、「果凍族」等稱號層出不窮,指涉從五年級以降的各代青年, 用詞以貶意為多,形容青年們外表雖姣好但本質脆弱,普遍缺乏抗壓力云云。從古 到今,「一代不如一代」的說法從未消失,社會雖對青年的軟弱多所撻伐,但也總 是有另一面向的論述告訴他們改善之道。負面標籤的兩面手法即是同時指出應然面 與實然面:既然已被劃歸為蛋殼,就必須想辦法擺脫不耐壓的缺陷;如若發現自己 身為低頭族,那麼最好自省對科技的依賴性。. 2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rinting, engraved roller 刻花輥筒印花 printing, flatbed screen 平板絲網印花 printing, heat transfer 熱轉移印花. printing, ink-jet

The WG also conducted three open seminars, two student forums and a school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collect views from the public, school principals, teachers,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ix If more than one computer room is opened, please add up the opening hours for each room per week. duties may include planning of IT infrastructure, procurement of

Methods include the implementation of waste management plan, reducing the generation at source, charging on disposal of construction waste, recycling of inert hard

™ ™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under plate, then use the same hand to take the

The min-max and the max-min k-split problem are defined similarly except that the objectives are to minimize the maximum subgraph, and to maximize the minimum subgraph respectively..

This glossary aims to provid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ose English term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Business,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Studies at secondary le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