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小琉球風土人文在語文教學上的應用模式的推廣

第一節 其他離島風土人文開發運用的取徑

民國 90(2001)年 3 月 19 日交通部部長葉菊蘭在立法院交通委員會進行「離島觀光事業發 展前景」的專案報告中指出:

臺灣附近離島(包括澎湖、金門、馬祖、蘭嶼、綠島、小琉球、龜山島、

基隆嶼等八個島),受地理位置、環境條件、對外交通公共建設不足等限 制,難以發展工業,目前經濟窘境只能以發展觀光作為突破。(交通部「離 島觀光事業發展前景」專案報告,2001)

由交通部向立法院交通委員會的報告中明確指出,臺灣地區的離島由於受到先天環境的 影響,無法像臺灣本島可以全面發展各類經濟活動,用來提升住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品質,

在參考了交通部內的研判資料之後做出了如上的宣示。然而臺灣的離島縣市鄉鎮的觀光發展 早就如火如荼的進行了,金門縣早在民國 81 年(1992)終止戰地任務,並在隔年(1993)開放觀 光,到了民國 84 年(1995)更設立了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由國家的力量來發展觀光。

馬祖也和金門一樣在民國 81 年(1992)終止戰地任務,但是不同的是馬祖並沒有被規畫成 為國家公園,最主要的原因是交通不方便。馬祖並不像金門有大機場可以直飛,所以在觀光 的發展上就落後給金門一大步;但也因為如此,馬祖的「封火山牆」、「芹壁石屋」等傳統建 築得以獲得更完整的保護,在今天用如斯完美的外貌呈現給每個遊客。

澎湖的觀光發展可以追溯到 1989 年,當時的李登輝總統親臨澎湖視察,有感澎湖如此得 天獨厚的天然環境資源,便指示應該要積極的開發並且有效的利用當地資源,來協助澎湖地 區的經濟發展,因此隔年(1990)年一月交通部觀光局邀請了學者專家以及相關的機關代表到 澎湖進行實地勘查,並且依照風景特定區評鑑標準,確定了澎湖具備成為國家級風景特定區 的潛力,並開始進行澎湖觀光的整體發展規畫,為澎湖觀光產業打下發展的基石。

臺東的蘭嶼在二次大戰結束之後,被中華民國政府管轄,自 1946 年劃為山地鄉,政府單 位開始進駐,而在 1967 年撤除山地管制,1971 年開放蘭嶼為觀光旅遊區。隨著週休二日的 實施;旅遊的風潮從大都市走向大自然,蘭嶼的觀光便開始興盛起來,其間和其他離島地區 相同的,雖然經濟狀況獲得了改善,但是相對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都相繼的受到了破壞。(許 寬容,2007)

綠島的發展過程和蘭嶼時程上相差無幾,所面臨到的困境也相同,因此在發展旅遊觀光 上雖然經濟受益,但是各離島所面臨的困境也都大同小異。因此,如何保護僅有的自然資源,

將觀光的需求從自然資源轉向人文資源觀賞,便成為了離島地區的主要訴求。

如同前面章節所提到的,澎、金、馬地區因為有了屬於自己的文學獎,多了一份文學氣 息,而在這些文人墨客的文筆之下,這些地區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更增添了一絲的依戀。

觀光事業是一種無煙囪工業,對離島地區居民的收入與經濟繁榮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想要發 展觀光就必須滿足觀光服務人群的需要為出發點。就這個觀點來說,勢必引進行銷的概念進 行重點式的行銷,例如大家聽到澎湖的第一印象就是白沙灣以及海上活動,可是隨著觀光的

人數增多,許多的自然資然已經慢慢的受到了破壞,於是這幾年轉變觀光的行銷方式,開始 加入了人文的景觀資源,例如百年老榕樹、臺灣第一座天后宮、以及矗立在澎湖的許多古老 建築。相較於澎湖,金門的戰地建築、馬祖的封火山牆、芹壁石屋、蘭嶼的達悟建築民俗以 及綠島的火燒島相關資源,小琉球在這方面就顯的比較弱勢。因為其他離島所擁有的風土人 文資源都是既存的立體建築資源,但是小琉球除了自然景觀的珊瑚礁地形,並沒有其他的現 存的風土人文景觀可供觀賞,而且珊瑚礁地形上的潮間帶也因為來訪的遊客數量增多而遭到 破壞,所以第一時間小琉球在觀光的宣傳上就比較吃虧。

近年來國內外大量討論「生態旅遊」的定義、理念以及永續性等,並積極研擬出一套生 態旅遊的規畫管理原則,美國生態旅遊協會(The Ecotourism Society)也說明生態旅遊是一種負 責任的旅行,了解及關心當地的人文自然環境,並在不破壞當地的資源下從事遊憩活動,產 生的經濟效益將會為地方居民帶來純利益,而不會帶來其他生態環境上的破壞。(Ross &

Wall,1999)

文化已經是一個經濟要素,它不但可以提供就業機會,更可以創造利潤成為經濟活動的 一部分。如果透過觀光導入而賦予文化資產新的生命力,會是未來臺灣文化觀光產業的重要 發展模式。因此,風土人文景觀的旅遊已經蓬勃發展為重要的旅遊型態,相關的體驗經濟正 逐漸成為第四種經濟產物,它從服務中被分出來,就像以前的服務從商品中被分出來一樣,

可以為經濟增添足夠的價值,創造充分的就業機會。(夏業良、魯煒譯,2003)

地方文化產業的消費趨勢是走向「體驗式」的感性消費,以文化、消費與情緒體驗等非 實體性的經濟價值為主。(郭品妤,2004)對小琉球來說,它不同於其他離島地方已經有了其 他官方或是非官方的文化產物建築存在,而且其他離島地區的建築物並非是為了推廣行銷觀 光產業而新建的建物,因此在參觀的價值與意義上又更有內涵,所以小琉球只好就本身資源 尋找一個屬於自己的文化產業,可以行銷又不需要公部門額外花費其他建設經費的景點就自 然成為優先首選。因此,美人洞、烏鬼洞這些具有時代背景意義的就自然成為了第一波被推 廣參觀的景點,搭配鄉公所放置的解說看板,提供了遊客除了參觀自然珊瑚礁地形的依據之 外,還增添了一些傳奇的故事性。而這樣的文化價值並不需要太多的經費,往往卻可以達到 意想不到的觀光價值。

除了自然可見的實物景點,一些看不到的人文習俗的景點也是個很好的觀光發展項目。

就像是阿美族的豐年祭、布農族的打耳祭,這些文化產業有它的時間性和文化內涵,只要可 以善加利用也可以增加觀光遊覽的可看性。像花蓮的阿美族豐年祭期間每年就替花蓮縣政府 帶來可觀的收益。對於在地居民來說,這樣的豐年祭觀光活動不但可以讓阿美族的文化發揚 光大,讓大家對阿美族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也可以讓阿美族人對自己的文化有更深的認同;

對於觀光客來說,參與這樣的觀光活動不但可以達到休憩的效果,同時可增長了自己的知識 見聞,可以說是一舉兩得。然而要引導外來遊客進一步認識小琉球,其中的導覽解說人員的 培訓就顯得格外重要,因為好的導覽解說員可以更清楚的將琉球的風土人文介紹的更好,而 這樣的解說員培訓就可以視為小小解說員語文活動的延伸,如果這樣的培訓活動由鄉公所主 辦,提撥經費辦理相關的研習營,將會更能深植小朋友的鄉土意識,而且因為有專業的訓練,

將會更有效的提升小朋友的口語表達層次,這是一舉兩得的好活動。

因此,小琉球三年一科的王船祭也可以比照辦理,而且更有利的。是鄰近的東港、南州 也有王船祭活動,這是一系列的活動。其先後順序是東港先、小琉球第二、最後才是南州,

整個活動時間為期兩個月。只要公部門願意宣傳這樣的民俗活動,這將會臺灣南部地區最盛

大的宗教文化饗宴,也會是最好的人文風俗的宣傳展示。

第二節 鄉土教材編撰的參考

解嚴之後,政治上的蓬勃發展與百家齊鳴影響了教育政策的擬定,「立足臺灣」成了新的 政治正確,而「重新擬定文化政策、加強鄉土教學成為各界一致的呼聲。」(歐用生,1995) 教育部在 1993 年所擬定的中小學課程標準修訂的重要精神之一就是鄉土化教學。當時的 教育部長郭為藩在 1993 年 9 月 20 日公布國小新課程標準時說:「在課程上是一小步,但在教 育政策上是一大步。」

鄉土教學在九年一貫課程中被視為各學校發展本位課程的關鍵,根據教育部出版的《九 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指出,鄉土教學活動課程包括鄉土語言(母語練習、諺語格言、現代散 文)、鄉土歷史(家鄉族群、社會變遷、民間信仰、古蹟)、鄉土地理(家鄉地質與地形、氣候、

水文、產業)、鄉土自然(家鄉植物、景觀、生態平衡、自然景觀)、鄉土藝術(家鄉傳統戲曲、

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等,鄉土教學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深入了解家鄉人文地理與 歷史環境,從而加強愛鄉護土的情懷,以及相應的基本能力。(教育部,2001)

至於鄉土教育,可以被定義為四個層次:

(一)鄉土教育是一種人格教育:人格教育的起點應該是兒童本身,應該尊重兒童的人格 與尊嚴,尊重兒童作為「人」的基本特質,以培養自我實現的個人。兒童的學習經驗與認知 都需要被認真看待,透過了解鄉土,發展自我的概念,並進一步建立積極的鄉土認同。

學者們對此看法有些微的差異:歐用生指出:

鄉土教育應該是一種人格教育,兒童的人格和尊嚴應受到尊重,其經驗、

學習模式、認知基模受到重視,他的族群及其文化被平等地對待。他了解 自己、認識鄉土,因此發展了健全的自我概念。(歐用生,1995)

鄉土教育是最紮實而完整的人格教育。因為其中包括鄉土的物質與精神事項,從小培養

鄉土教育是最紮實而完整的人格教育。因為其中包括鄉土的物質與精神事項,從小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