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海洋生物資源

第三章 小琉球自然生態與景觀的特色

第二節 海洋生物資源

本嶼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溫暖乾燥,年均溫為攝式 25 度,七、八月溫度較高;七月 月均溫約 28.7 度;一、二月溫度較低,一月最冷,月均溫約 18.2 度。年降雨量約 1000 公厘,

多集中在夏季;十二月雨量最少。大致而言,除颱風期間少有風浪。

至於小琉球的海洋生物資源大致上可以分成特殊動物、軟體動物、蟹類、棘皮動物、藻 類、魚類和刺絲胞動物。小琉球的海洋生物資源,首先要談的就是國寶級的「綠蠵龜」。綠蠵 龜是屬於海洋的爬蟲類,主要是生活在溫帶、亞熱帶與熱帶海洋。目前全球紀錄到 7 種海龜,

分別為綠蠵龜、玳瑁、赤蠵龜、欖蠵龜、革龜、肯氏龜與平背海龜,多數海龜的壽命可長達 100 年,但成熟慢。因為變溫動物,所以常會追隨暖流游泳。

小琉球珊瑚礁岸邊常可見綠蠵龜近岸覓食景致,也有母龜上沙灘產卵的紀錄,而且琉球 嶼周圍海岸有多群綠蠵龜族群。例如:花瓶石附近,有固定一群綠蠵龜全年在這水域棲息與 覓食。而且在小琉球有沙灘的海濱都曾有綠蠵龜產卵的紀錄但未發表。每天都有固定時間地 點可觀察綠蠵龜的覓食活動,是值得推薦觀賞與提供進一步研究綠蠵龜的好地點,應嚴以規 範加強保育宣導。尤其有產卵紀錄的沙灘的保育措施更得迅速,否則常見綠蠵龜集體亡命於 流刺網;當地應速設立保育區,嚴禁不當漁具入水域。 (王添正,2008:24)

常出現在小琉球的軟體動物大致上有三類,詳述如下:

(一) 腹足綱:最大的一綱,俗稱螺類,靠發達的足來爬行。有殼者部分種類 的殼外曾 有殼皮或殼毛,可防護殼免於酸性物質侵蝕;或有石灰質或角質的口蓋來蓋住殼口,其上有 螺旋紋,可為紀錄年齡的參考。

(二) 斧足綱:一稱雙殼綱(Bivalvia),為軟體動物中最具經濟價值者。通常有兩片殼,頭 部退化、沒眼睛、沒觸角和無齒舌。身體中央有斧形或舌形的足,可行挖掘作用與運動。埋 於沙中,水由入水管、出水管進出,進行呼吸與濾食,多為雌雄異體體外受精。

(三) 頭足綱:例如烏賊、章魚、魷魚等,頭部有腕,眼睛、神經與肌肉系統發達,危急 時會噴墨汁,行動快速(噴射推進)。

(四) 多板綱:外殼由八片骨板組成,有強有力的肉足吸附岸礁,其化石自古生代寒武紀 就有紀錄,可為一種活化石。常見的有海膽石鱉。

小琉球的蟹類有紀錄的是屬於海洋蟹類物種,其中短尾類不下數十種,但在小琉球較常 見到且廣為人知的有下列四種:

(一) 凸星花紋扇蟹:小琉球人俗稱「腳姆婆仔」(也叫「姆腳婆仔」,不知命名根據是什 麼)它都躲在「蟳仔坪」的小洞穴哩,一個洞穴一隻,但是密度很高。小琉球婦女在海邊的活 動除了挖土鬼外,就是「譝蟳仔」,「譝尋仔」的地點在「蟳仔坪」,「蟳仔坪」是整個海坪的 最外一層,雖說是坪,但海水打來打去,「蟳仔孔」還是在海面下。婦女用一根長約八十公分 的細竹竿,尾端從中間剖開,再把一尾小魚或一塊魷魚乾夾在其中以便「譝蟳仔」,只要在洞 口晃動,動裡的蟳仔即會爬出來,等整隻蟳仔現身,再用另一隻戴手套的空手猛然向水裡一 探,蟳仔就可手到擒來。本地流傳一句譝蟳仔的口訣:「初一搖(hia’n,女人挑情),初二俏 (chhia’u,女人輕佻),初三俏了了,初四加(ka’,為、替)蟳仔咬卵鳥。」意思是說農曆初一蟳 仔即開始出洞,可以蟳了,而在初三達到最高潮,初四就不見蹤影,譝不到了。(黃慶祥,2000:

99)

(二) 圓石蟹:棲息在「土鬼坪」,圓石蟹的頭胸甲呈綠褐色,並有 2~3 列深棕色細橫紋,

且頭胸甲上密生絨毛。步足與螯足黃褐色帶有深棕色斑點。棲息在 30~50 公尺的砂泥海底,

但在岩礁地形亦有棲息,鄉民俗稱「白胥(chhi)仔」,鄉人很少去抓來吃。

(三) 南方礁石蟹:這種蟹類是專門用來釣魚用的,捉它是為了充當魚餌,並不是用來吃 的。鄉民俗稱「沃(ak)仔」。(黃慶祥,2000:100)

(四) 寄居蟹:在小琉球有發現的物種有活額寄居蟹科、陸寄居蟹科這兩科,但最常見的 還是陸寄居蟹科,其中以灰白陸寄居蟹和短腕陸寄居蟹為主要常見的種類,偶爾可以看見珍 貴稀有物種的椰子蟹。(王添正,2008:84-90)

跟蟹類同屬甲殼類的還有蝦子,在小琉球常見的蝦子為大指蝦蛄科的大指蝦蛄和扁跳 蝦,雖然小琉球和東港只有短短的 14 海浬之隔,但是東港的名產櫻花蝦卻沒有出現在小琉球 沿海,茲介紹大指蛄蝦和扁跳蝦如下(王添正,2008:91):

(一) 大指蛄蝦:體色變化複雜,一般雄性體色較深,包括墨綠色及咖啡色。體型中型,

成體可達 10 公分。額板長寬相等,前緣凹陷,前側緣不具棘狀。尾柄具三對邊緣刺,側刺與 中間刺相連,中央脊末端不具短刺。

(二) 扁跳蝦:走動時呈彈跳狀,所以又名跳跳蝦,屬於節肢動物,甲殼綱,端腳目。體 積約只有幾微米(mm)長,身體長呈彎曲狀態。以藻類及有機碎屑為食。

退潮時在小琉球的珊瑚沿岸最容易發現的動物是什麼?除了放眼望去在沿岸嬉戲的遊客 之外,莫過於海膽和陽燧足了,這兩種動物就是棘皮動物的典型代表,數量多到每走一部都 要擔心踩到它們。所以小琉球的海岸在大學研究海洋生物的生心中是著名的「棘皮海岸」。(王 添正,2008:92)其中常見的種類有海星綱、蛇尾綱、海膽綱、海蔘家族和海百合綱,但海百 合綱受限採樣及觀察的困難,因此關於它的資料很少,一般民眾也不常見到,所以排除不列 出,其他資料如下所示:

(一) 海星綱──藍指海星:屬於蛇海星科,是臺灣各地礁石海岸亞潮帶最常見的大型海 星,幾乎每次到小琉球都可以發現它們的蹤影。其外表骨板緻密、堅硬,受到外來刺激時,

其肌肉收縮身體堅硬如岩石一般。動作緩慢身體可以彎曲成任何造型,以利躲藏於珊瑚礁中。

通常出現在珊瑚礁區的潮池或亞潮帶水深數公尺以內的淺水處。

(二) 海星綱──麵包海星:屬於瘤星科,又稱為「饅頭海星」,婉足與體盤連成一團,區 分不明顯像個立體星星。個體的顏色變異多,但主要為紅、綠色系,體表上會有許多末端為 黃色的小凸起。以珊瑚蟲為食,所以在珊瑚礁區才有分布並不多見。

(三) 海星綱──脊鉅腕海星:分布在一到五公尺深的礁岩區,腕的切面略成三角形,身 體邊緣薄且包覆一排棒狀棘刺,身體背面腕中線的龍骨板上有一列棒狀棘,體表包有厚皮,

是夜行性動物,夜間退潮時比較容易發現它們。

(四) 海星綱──棒棘海星:尖棘海星科,分部區域和脊鉅腕海星類似,被不古板呈現粗 綱目狀,腕長帶有規則排列的粗刺(棒棘)。體色較鮮豔,紅色、黃色、褐色相間,偶爾可在

「多仔坪」潮間帶發現。

(五) 蛇尾綱──蜈蚣櫛蛇尾:蜈蚣櫛蛇尾屬於櫛蛇尾科,俗名海蜈蚣。棲息在潮間帶潮 池岩縫中或石塊下一公尺深以內的距離。是臺灣潮間帶最常見的一種陽燧足。體盤及腕一般 呈現深褐色,但也有灰白色及黑色個體。在珊瑚礁岩發現的個體多數有斷腕及再生的痕跡,

可見其被捕食的壓力很大。

(六) 海膽綱──白棘三列海膽:屬於毒棘海膽科,俗名馬糞海膽或花膽,生活於珊瑚礁

區及礁石區,常見於潮池及沿岸十公尺深以內的淺水水域。本種為大型海膽,體殼表面成呈 現紫色,但變異非常大。其生殖線可供食用,日人將其稱為「雲丹」。

(七) 海膽綱──梅氏長海膽:梅氏長海膽體殼略成長形無毒,酷似以前養豬用的飼料槽,

因此被稱為「豬槽海膽」或「番仔膽」,其活動區域在水深五公尺左右的亞潮帶到潮間帶,低 潮線的碎浪區最常見。其體色的個別差異很大,以棕、黑色為主。棘色有紅棕色、黃綠色、

白色、粉紅等不一而足,使得退潮後的潮間帶更多彩了。

(八) 海膽綱──口鰓海膽:口鰓海膽屬口腮海膽科,俗稱刺黑海膽,外型與紫海膽相似,

但其棘刺粗糙如砂紙,在水中會反射出墨綠色的螢光;其為雜食性大型海膽,分布在二十公 尺內的海域,棲息在珊瑚礁區的潮池與淺海珊瑚叢、岩縫中。值得一提的是在臺灣個地礁岩 區沿岸皆可發現,其中以小琉球的數量最為驚人,但由於近年來小琉球海域的大量開發,其 數量已經大不如前了。

(九) 黑海蔘:是珊瑚礁中很常見的海蔘,體呈現黑色臘腸形,行無性生殖。

(十) 棘輻肛蔘:棲息在潮間帶中潮間區的潮池中,體型粗胖色呈深褐色或褐色,為夜行 性海蔘,多在水流平緩的潮池中活動,在臺灣長見於小琉球與東北角海域。

(十一)蕩皮蔘:體色呈現黑色或紫黑色,體壁極為柔軟但有毒。有濾食習性,藉著不停 地吃進珊瑚沙,把沙中的有機物消化掉,爾後把乾淨的沙排出來,固有「海蚯蚓」之稱,根 據調查平均一隻蕩皮蔘一年至少可以過濾 50 公斤的珊瑚沙。是臺灣礁沿海岸最常見的海蔘,

在小琉球地區也常常見到。

在小琉球常見的藻類有石蓴、粗硬毛藻、虎苔、布氏藻、針葉蕨藻、總狀蕨藻大葉變種、

綠茄藻(香蕉菜);大葉仙掌藻、囊藻、重綠葉馬尾藻、網胰藻、傘房龍鬚菜、南方團扇藻和縊 龍鬚菜。

其中傘房龍鬚菜和石蓴是可以實用的海藻,而石蓴更是海苔的一種,凡是到小琉球的遊 客在小琉球用餐的時候都會點的一道海苔湯,就是用石蓴煮的,味道鮮美可口且營養價值高;

而傘房龍鬚菜常見料理方式則是用白醋、爆蒜和蔥下去炒,再用紅蘿蔔配色,是一道富含膠 質的營養料理。

此外,小琉球常見的魚類已在第二章第一節的珊瑚礁生態中詳細列出,本節就不再重複 贅述。最後要談的是小琉球常見的刺絲胞動物,而在小琉球潮間帶常見的三類刺絲胞生物:

此外,小琉球常見的魚類已在第二章第一節的珊瑚礁生態中詳細列出,本節就不再重複 贅述。最後要談的是小琉球常見的刺絲胞動物,而在小琉球潮間帶常見的三類刺絲胞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