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少年的無奈

在文檔中 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頁 104-109)

少年H進入中學後,生活徹底產生了改變。雖然之前的成長歷程中,戰爭的陰 影已出現,生活週遭也充斥著食物配給與強徵物資的情形,但H的個人生活依然保 有快樂的基調。

不過,自從他踏進神戶二中後,直接參與各種軍事訓練,經歷許多不合理或 令人恐懼的事件,付出的勞力與心力壓得他喘不過氣,這時他已正式與童年揮別。

這裡所謂的「童年」是抽象的,指的是生命的某個階段。柯林‧黑伍德(Colin Heywood)在《孩子的歷史》(A History of Childhood)中表示:

童年是社會建構物,會隨著時間而改變,而且在不同社會中的不同社會階 層與種族團體也會有不同的童年概念76

David Buckingham 於《童年之死》(After the Death of Childhood)則指出:

「童年」是一個變動的、相對的詞彙,它的意義主要是透過它與另外一個 變動中的詞彙─「成年」─所構成的對比而得到界定的77

因此,本文依《少年 H》時代背景所指涉的童年,是指主人翁 H 仍洋溢著自 由嬉戲的黃金歲月時光,尚未直接參與戰爭相關事物的生命階段。

H 告別童年後,軍事訓練般的生活和各種勞動公差幾乎占滿他的中學生活,深 深影響他的學習,充滿諸多無奈的感受。以下將重現當時日本當局對中學生進行 的不合理之軍事教育,以及剝奪學生學習的情形。

一、 校園軍事化

H 就讀中學的時候,日本統治者認為軍事力量是國家安全的基礎,並將發展、

76 Colin Heywood(柯林‧黑伍德)著,黃煜文譯,《孩子的歷史》(A History of Childhood)(台北 市:麥田,2004 年 1 月),頁 21。

77 David Buckingham 著,楊雅婷譯,《童年之死》(After the Death of Childhood)(台北市:巨流,

2004 年 11 月出版二刷),頁 9。

保持軍事以保證軍事力量,視為社會的最重要目標,並以此實踐於社會制度上的 意識形態。

因此,軍事教育很容易就進入了校園,日本官方為了灌輸全民軍國思想,還 以學生入學考試的考題作為進行洗腦的工具。《少年 H》就寫到有關 H 參加神戶 二中入學考試時,主考官特地問到有關日本進軍南方作戰的理由,H 回答道:

日本為了維護亞洲和平,有意建構大東亞共榮圈。然而美國卻誤解日本想 支配亞洲,因此禁止對日本輸出鐵和石油,甚至將英國和荷蘭也捲進,築 成一道對日本的 ABC 包圍網。對於他們這種不講理的作法,日本在忍無可 忍的情況下,才引發這場大東亞戰爭的。(上集,頁 339)

H 的答案,正足以說明當時學生被軍國主義徹底洗腦的情形,事實上教育策 略也已將學校視為軍隊的一部份,當時中學生與軍人間令人產生的第一個聯繫就 是服裝,妹尾河童運用 H 妹妹的眼睛,一語道出這項指控:

H 在榻榻米上穿皮鞋,不斷的反覆練習綁腿的綁法。看到這光景的好子就 說:「哥哥,你好像練習要去當兵的樣子喔!」(上集,頁 329)

中學的校園也如同軍營一般,當時每所中學的大門兩旁,由高年級學生持槍 上刺刀站崗,裝扮就像軍人一樣,腰上還繫著彈匣和一把劍;課程中一定會編入

「軍訓」這個科目,每個學校派駐教官,教學生接受戰時各項必備訓練。

戰況加劇後,文部省還通報各校「國民中小學取消放暑假」的消息,學生更 像軍人一般,沒有假期。於是,暑假時,學生得接受游泳訓練、防空訓練和各種 鍛鍊,遊玩的時間完全被剝奪。

後來甚至於連學生課後的團體活動,也一一以各種理由被取消。《少年 H》就 記載著:日本文部省通告各級學校廢止棒球和網球活動,將球場改闢成田地,種 植食糧;同時,為了儲備學生的戰力,校方還決議「軍訓射擊社以及槍劍道社的 訓練是比田間勞動優先的重要事務」,唯有與軍事有關的社團,才能繼續活動,並 成為免除田間勞動的對象,校園內所有的事都以軍事為優先考量。

隨後,學校的禮堂被陸海軍佔去當考場,校園內常有真正的軍人出沒其中,

學校更像軍隊了。可以說,時局已經到了少年無法念書的地步,日本當局除了正 式實施徵兵制度之外,連在學的青年學生也加以動員,使之成為「學徒兵」。

在這般倥傯的日子裡,學生們在燈火管制中成長、在日日耳聞警報聲中成長,

甚至還被動員出征。《少年 H》中記載這段歷史如下:

報考幼年學校的年齡,是年滿十二歲至十四歲。為了使報考更加容易,從 前必備的照片和身家調查現在都已不需要。H 他們三年級的同學中,也有十 幾人已經離開學校,去當海軍預科練習生了。(下集,頁 186)

由此情況看來,軍隊人數過度不足是清楚可知的,軍國少年的生活也更加繁 忙。軍事進入校園的結果,也造成加入武裝部隊的年齡益往下降,許多無辜純真 的靈魂被催化成盲目的共犯。

二、 勞動

戰火下的少年有許多的無奈,其中最令 H 感到無力的是:辛辛苦苦準備中學 的入學考試,好不容易也考上了,原本以為自此可以在孕育不少畫家的校園內學 習寶貴的能力,卻因為日本文部省發佈「學生勞動動員令」,在軍部需要大量人力 的情況下,H 的學業就被縮短了,而田間勞動和軍事訓練的時間卻逐漸增多。

H 進中學後,幾乎每天都得不斷從事翻土、用畚箕挑運堆肥等工作,不但累人,

還因為不熟悉作業方法,常被老師罵白痴,令人感到沮喪。(下集,頁 77)

之後日本當局又發表了「實施學校工廠化」命令,「將學校校舍轉用為軍需品 工廠,以此對策來充實軍需品的生產」。因此,中學一、二年級的學生要參加田間 農事勞動,種植蕃薯和洋蔥;三、四年級則要到工廠工作,變成了固定執行的模 式。

因此,當 H 中學一、二年級時,他得到學校的農耕地從事田間勞動,對於這 樣的情形,《少年 H》有段描述,正貼切的說明了當時中學生的想法:

現在就算來上學,上課時間已經被縮減到最少,而田間勞動和軍事訓練的 時間卻逐漸增多,真令人生氣。大家紛紛說:「付了學費,卻被迫從事農耕 的工作。真是虧大了啊!」(下集,頁 33)

所以,當時的學生對於「田間勞動」的反應,除了憤怒,就是無奈。後來又 因為戰場迅速擴大,使得日軍陷入相當嚴苛的長期苦戰,H 他們的勞動工作甚至包 括了挖掘戰壕和修繕營舍,有時還要保養大砲和操作訓練。

H 三年級的時候,學校已經變成了工廠,從事勞動的三、四年級學生再也不用 出遠門,直接在校內編組,參與馬達裝配製作的工作。政府當局支配學生為戰爭 奉獻心力、剝奪學生學習機會的方式,更為直接方便,時間也更為密集。

即使終戰後,學生的勞動公差依然沒有停止,H 他們還是在老師的率領下,於 戰後的廢墟中從事協助復原的工作。雖然 H 他們為「勞力公差」一事感到不滿,

但大家還是忍耐下來,為大家的家園盡一份心力。

三、 軍事訓練

對日本官方來說,在戰爭的非常時期,他們覺得各學校有必要充當「軍方的 預備校」,因此可以讓學生接受入伍前的各種訓練。軍事化教育的結果,學校裡 也和軍隊一樣階級分明,強調絕對的服從。

中學生接受的是由教官所操練的軍事課程,例如:接受教官的魔鬼訓練。這 時如果遇到的是不講理的凶惡教官,在強調絕對服從的操縱下,軍事訓練課簡直 就是地獄。對 H 來說即是如此,因為田森教官常會無故體罰學生,軍事訓練課常 出現許多不合理和學生受侮辱的情形。

相對之下,當時進行往返二十公里的「全校大行軍」之軍事訓練,H 反而感 到輕鬆許多。可見主事者的人道精神,在戰時尤其重要。

「章魚陶罐掩體」78訓練,則又是另一個令 H 他們無法理解的訓練方式。他覺 得這個訓練既愚蠢又荒唐,因為真正的戰爭中,坦克並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爆破 的,他實在無法理解這種訓練對實戰有什麼實際的幫助。

雖然如此,但在他實際躲在洞裡操演時,卻有很深刻的感觸,摘錄如下:

H 抱著厚厚的模擬草包地雷,迅速沒入洞裡。在這緊密包圍住自己的狹小洞 穴裡,環顧一圈只見壁面凹凸的土穴在眼前。抬頭一望,也只看到頭上開 口的一圈天空而已。像這樣封閉的一小片圓形天空,以前從沒體驗過,H 油 然升起一股奇妙的孤獨感。靜靜等待中,似乎感覺自己身旁沒半個人,不 由得感到不安起來。(下集,頁 59)

由上可知,雖然 H 覺得這種模擬作戰練習,對實戰沒有太大的用處,但這個 訓練還是會令人產生孤獨的不安感,能讓人從中實際感受到抱著炸彈被炸死的那 份真實性。

這些高難度的軍事訓練,正以無所不用其極的方式,將學生一步一步塑造成 軍人機器。但少年並沒有反抗的能力,也只能無奈的接受這些不合理的訓練。

78 在地面挖出一個直徑約八十公分的地洞,通稱為「章魚陶罐」的個人用掩體。進行本土戰時,

可 躲在洞內,等待敵人而攻擊的作戰方式。

在文檔中 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頁 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