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Copied!
14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

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許建崑先生

妹尾河童《少年 H》研究

研 究 生:張麗琴 撰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十一月

(2)

妹尾河童《少年 H》研究

研 究 生:張麗琴 撰 指導教授:許建崑先生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十一月

(3)
(4)
(5)
(6)

致謝辭

終於完成這本論文,回首這一路走來,許多師長及親朋好友的鼓勵與支持,

在我遇到瓶頸而掙扎時,總是拉我一把,讓我能繼續堅持下去,直至完成論文。

這段歷程的點點滴滴,都在我的生命裡留下了令人難忘的軌跡,此刻心中除了喜 悅之外,還有深深的感謝。

最感謝的人就是指導教授許建崑老師,許老師總是溫和的包容我的錯誤,他 在繁忙的教學中,還經常給予我關懷與鼓勵,並在論文寫作的歷程中,提供最大 的指導與協助,其對學生的關心與提攜令人感佩。此外,也要特別感謝論文口考 教授張子樟老師及杜明城老師的寬容大度,他們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給我,指出 論文中需要改進的缺點,使我的論文內容能夠更加的完善和周延。

而在台東修業期間,非常感謝張子樟老師廣博知識的傳授與大俠的風範,讓 我有如沐春風之感;謝謝杜明城老師儒雅謙沖的氣度與演說故事,讓我增廣見聞 又感受到教學的多面性;謝謝游佩芸老師溫柔聰慧的提綱契領,讓我重新認識西 洋兒童文學與日本兒童文學;謝謝兒童文學研究所的一切,讓我好愛好愛台東。

更謝謝陪在我身邊的好朋友:玉如、幸萱、配如、秀春、忠良、惠玲等人,

一起在台東留下美好的回憶,尤其難忘玉長公路的探勘之旅,以及追逐「海上明 月共潮生」時,共同幻見海上黃金道的奇幻世界,還有……也因為一路上有大家 的鼓勵與扶持,讓我能一次又一次的走過低潮,一起完成學業。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因為有你們的親情慰藉,讓我在遭遇挫折時,能有勇 氣迎向挑戰。特別是麗真,每個夏天的東西岸接送,讓我能更安心的徜徉在兒童 文學之海。也感謝同事的幫忙,使我的論文能夠順利完成,行筆至此,謹以此書 獻給所有關心我、愛護我的人,謝謝你們!

張麗琴 謹誌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十一月

(7)

妹尾河童《少年 H》研究

摘 要

少年小說中呈現戰爭議題的作品不少,其中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故 事,最能貼近台灣的情感認知並獲取共鳴。綜觀目前台灣已出版關於此類內容的 兒少文學作品,唯有妹尾河童的《少年 H》,以自傳體小說的方式再現生命足跡的 脈絡、內視自剖的心靈書寫,兼具歷史見證與文學啟蒙的作用。

本研究針對《少年 H》的亂世背景做觀察,發現當時日本軍國主義、君權主義 正如火如荼進行,並展開新聞檢查制度或嚴密的言論控制與行動監督,這些當時 的世界議題在《少年 H》中,巧妙地運用小孩的敘事觀點,將自身的生活經驗切入 探析戰爭的荒謬與不義,雖沒有直接點出侵略者的不是,卻以建立個人記憶的方 式,呈現了另類的文化批評。

他以個人記憶作為集體記憶的展現與省思,就文化產品的層次而言,已將自 傳文學的定位提升為可連結世界議題,而非只停留於撰寫個人生活故事的層次。

在烽火歲月中,少年所面對的考驗極為嚴苛,本研究從《少年 H》內視自剖的 書寫中探知,少年除了必須處理人際互動的衝突,還將面對恐懼、自私、壓抑等 人性衝擊的挑戰,並陷入國家與個人利益的權衡、助人或自救兩難的拉扯,傳達 出人心的種種紛擾及掙扎。

少年 H 則憑著無限想像的創意,展現生命的韌性,透過深究真相的毅力,走 出戰爭的陰影。讀者從《少年 H》中將得到更多面對現實人生的智慧。

關鍵詞:第二次世界大戰、少年成長、自傳體小說、異文化

(8)

A research on Senoh Kappa`s novel: A Boy Called H

Abstract

The subjects about war could be found in the most of the teenage novels. The teenage novels which are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World War Two, especially, not only can conform to the Taiwanese emotional perception but also can receive positive responses from Taiwanese people much more easily. After making a comprehesive analysis of the war-related books published in Taiwan, I discover that only Senoh Kappa`s novel, A Boy Called H: A Childhood In Wartime Japan, has the ability to vividly reconstruct the life of the past in an fictionalized autobiography, to earnestly reveal how the author really felt about war, and to truely function as both a witness to history and an inspiration to literature.

This research is aimed to observe background of the war times in the novel, A Boy Called H: A Childhood In Wartime Japan. Back then, Japan were enthusiastically putting the militarism and imperialism into practice, started to impose censorship on the press and strictly controlled people`s speech and action. Senoh Kappa discussed absurdity and injustice about the World War Two cleverly through the eyes of a young boy as well as according to his own life experience. Although he did not directly point out the invaders` faults, he still brought up alternative cultural criticism through the process of refreshing his memory for war.

As compared with other autobiographical novels, Senoh Kappa redefined the autobiography by telling his own stories based on the memories shared simultaneously with other people in the World War Two. Therefore, Senoh Kappa`s novel, A Boy Called H, is associated with the issues concerning his life as well as the world.

In the wartime, the challenges the boy H in the novel received was so difficult.

Apart from taking care of interpersonal conflicts, the boy H also had to face fear, selfishness, constraint situations. Meantime, he was in a dilemma of weighing the national and personal intrests or in a struggle between helping people and helping himself. As a result, the novel totally conveys human spiritual confusion and agony.

With unlimited creation, tenacity and willpower, the boy H survived the war. Therefore, Readers surely would acquire some wisdom of solving life problems after reading the Senoh Kappa`s novel.

Key word: the World War Two, the youth grow, the autobiographical novel,

other cultures

(9)

目 次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4

第三節 文獻探討………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3

第貳章 妹尾河童及其作品 第一節 妹尾河童的生平………17

第二節 妹尾河童的藝文創作………24

第三節 戰爭對妹尾河童的影響………33

第參章 《少年 H》的文本詮釋 第一節 故事大要………39

第二節 時空環境………46

第三節 人物形象………56

第肆章 《少年 H》的社會底蘊 第一節 異文化的衝擊………66

第二節 物質生活的體現………75

第三節 戰後變遷的省思………81

(10)

第伍章 《少年 H》戰爭經驗的衝擊

第一節 少年的死亡………89

第二節 少年的無奈………94

第三節 少年的恐懼………99

第四節 少年的出走………106

第陸章 結論………114

參考書目 ………124

附錄─妹尾河童生平年表 ………130

(11)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戰爭,對一個生活在承平時代的人來說,感受似乎很遙遠;但對親身經歷過 的人卻是永遠無法抹滅的傷痕,不僅是自己,還擴及影響到親朋好友與生活週遭 的人事物。而戰爭的威脅對現代的人來說,依然不曾遠離。

戰爭時,人們所面對的考驗極為嚴苛,包含了經濟動盪、社會不安、生離死 別與家破人亡等諸多慘境,而對於戰爭的各種失序現象,人們心理所產生之困惑 與迷惘也最難以調適。

幸好人類的戰爭除了荒謬與傷痛之外,還留下了文學。文學的創作能藉由人 物如實反應戰爭的殘酷,深刻描繪出戰火下人們內心之恐懼、仇恨與無奈,以及 生活的試煉。文學作品中,也以戰爭這個議題最能撼動人心,其所涵蓋的層面也 最廣。

因此,天衛出版社在其叢書的序文中提到:要了解一個時代,一個社會,一 個民族,與其研究長篇累牘的論文,還不如去讀一本懾人心魄的小說。文學在「感 心動耳,蕩氣迴腸」的滋味下,它能帶動讀者的共鳴,與書中人物同喜同悲,產 生心靈的震撼與認同。1

於是,對於將負起未來社會責任的青少年來說,藉由文學的媒介,讓他們從 少年開始接觸戰爭議題有關的文學,透過字裡行間的脈動,最能讓青少年從作者 闡述其經歷過的掙扎與見聞,體認戰爭的原貌,在閱讀中發現戰爭的荒謬與不義,

吸取經驗,避免重蹈覆轍,進而培養其成熟而獨立之思維與智慧,避免盲從,達 到止爭息戰之效。

1 引自《小英雄與老郵差》寫給大朋友的序,<帶孩子到時光的河流裡游游泳>(台北市:天衛,

1993 年 4 月),頁 6。

(12)

同時,戰爭有關的文學所探討之議題既深且廣,有助於青少年從閱讀中認知 到不同的人生切面,從中體驗困境,學習解脫:藉著他人的眼睛,發現自己的盲 點;藉著創作者所述的經驗,習得克服障礙的方法,獲得救贖的力量,尋得成長 之契機。

因此研究者希冀藉由探討他人在戰爭的苦難經驗之創作,抽絲剝繭了解作者 藉由戰爭題材之兒童文學創作,來對青少年有所啟發,提出省思與瞭解面對壓力 之掙脫與心靈紓解的方法,藉由閱讀戰爭,遠離戰爭,達到止爭息戰的創作目的。

就目前台灣已出版的兒少文學作品中,呈現戰爭議題的創作,以第二次世界 大戰為背景的故事,最能貼近台灣人的情感認知並獲取共鳴。在這場戰役中,台、

中、日三方關係糾結,當時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曾遭受美國軍機的空襲,台籍 日本兵也經歷過接紅單、披彩帶、照相送行的過程,社會上也有食物配給、強徵 物資、南洋出征等情事,與日本的戰爭經驗有許多相同處;而不少參與過中國戰 場對抗日本的人民,之後也隨著國民政府遷移來台。

因此,這場情感糾結的戰役,最能喚起台灣人對戰爭的感受。不過,筆者覺 得其中以身為發動戰爭的侵略國,對於因戰爭帶來前所未有的毀滅性及生存價值 的破滅之觀點,更有說服力。譬如撰寫《少年H》的妹尾河童(せのおかっぱ)就曾 表示,他對台灣這些被日本侵略過的國家一直抱有愧疚感,筆者認為這種對戰爭 迫害所帶來影響的反省,更能代表追索戰爭經驗意義的歷程。

綜觀目前台灣已出版關於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台、日三方關係為背景的兒少 文學作品,計有:小說《緬甸的豎琴》、《兩個意達》、《二十四隻眼睛》、《少年 H》、

《閣樓裡的秘密》、《讓大象回來》、《小英雄與老郵差》、《台灣小兵造飛機》、《日 落台北城》、《小婉心》、《六十個父親》;漫畫《那一年的夏天很笛子》;動畫

《螢火蟲之墓》、《玻璃兔》等。

這些作品依創作鋪陳之形式約可分為兩類,一種是虛構情節之作品,另一種 則是作者的親身體驗,帶有自傳性質的作品。其中,唯有妹尾河童的《少年 H》,

(13)

以自傳體小說的方式再現生命足跡的脈絡、內視自剖的心靈書寫,兼具歷史見證 與文學啟蒙的作用;而且其故事背景長達十年,對於當時的戰爭原貌較能完全的 呈現。

自傳性創作多數為創作者從個人之真實生活歷程抒發,令讀者易於感受創作 者之真實體驗,更具有說服力與影響力。

應平書所著的<兒童文學中的傳記性>一文,文中亦陳述:

由作家現身說法的自傳性作品,也富有強烈的傳記性色彩,而因為其真實 性,更易於引起小讀者的共鳴。同時,帶有相當高的自傳性質文章,其內 容多以生活為體、遭受為本,若能走入他的人生經歷,便能了解其創作世 界。2

《少年 H》為妹尾河童具隱含意義之自傳性作品,因此,閱讀《少年 H》既 可看到人生最真實的寫照,又能讓青少年從他人的悲苦經驗中,發現其心中的想 法和思緒,而進行自我的檢討和省思,更進一步窺見不只自己有弱點,發現他人 遭遇之多舛,更甚於己,因而紓解了心中的情緒;又能從作者織就的精采故事中,

笑中帶淚,學習擺脫沉重壓力的夢魘。

同時,《少年 H》記錄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大時代的脈動,描寫一個想法很 特別的少年,處於日本這個侵略國家中之遭遇與想法,有童年的歡樂,也有在戰 火下之無奈。透過少年 H 的生活與成長紀實,文中所流露之真愛、歡笑、淚水與 勇氣,活生生的將戰爭時代顯置眼前,藉主角少年 H 提出對當下日本集體價值的 質疑,吶喊出作者內心的省思。

於是由此引發研究者探討《少年 H》意涵之研究動機,希冀藉此觀看日本人對 戰爭的反省,也期許青少年能從戰爭相關議題文學的閱讀中,經歷洗滌自我、鍛 鍊心性的心靈洗禮,具足對抗殘酷與冷漠之壓力,滋生面對成長、超越命運的泉 源。

2 應平書著,<兒童文學中的傳記性>《社教雜誌》第 249 期,1999 年 4 月,頁 7-11 。

(14)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有關戰爭題材的文本,適不適合介紹給純真的孩童?如果要幫助孩童在接觸 體制內課程介紹的歷史表象外,能更真實體悟生活在歷史事件中的人民所遭受的 痛苦,了解他們心裡的想法及真正的感受,應該以什麼樣的形式呈現,以吸引孩 童的目光,產生共鳴,得到認同,進一步得以省思自己當前的生活,獲得紓解與 救贖的力量?

1930 年生於日本神戶的妹尾河童,從年幼到青少年,正逢二次世界大戰尾聲,

透過其作品《少年 H》文字之細膩描繪與陳述,由戰火下成長之青少年眼光來看 當時之世界。儘管《少年 H》的故事背景距離現代或為遙遠,但透過妹尾河童細 膩的筆觸,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足以觸發讀者身歷其境般感動。

雖然小說的虛構性提醒讀者不可盡信書,若從諸多小說篇章所通蘊的戰時整 體形象而言,實極具見證的價值。

故而希冀藉由此研究,能發現作者妹尾河童在《少年 H》兒童文學創作之意 念,與在戰火下所形塑之少年成長歷程。希冀從研究裡,能對《少年 H》兒童文 學蘊育之理念,啟發當前正成長中的少年作一深度探討。

1.作者為何要以短篇章回及淺顯易懂之筆觸來貫穿整個故事情節?

2.作者以哪一種形式與風格呈現戰火下小人物的經歷?

3.在戰火下之少年,所經歷之生活型態與生活面貌,對其會產生什麼影響?

4.在少年的眼中,戰爭所呈現的種種,在其內心之意涵為何?

基於以上的問題,透過此研究,研究者希望能達到下列目的:

1 、解析妹尾河童在《少年 H》創作之意念與作法。

2 、探究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國民的生活狀態,了解發動戰爭與基督教傳入,

對現代日本文化的衝擊與影響。

3 、探討少年從戰爭中,追尋真相與掙脫困境之心路歷程。

(15)

4 、探析在紛亂動盪的世局下,從少年的眼光來觀察戰爭的殘酷與荒謬。

5 、了解本書在日本少年小說戰爭書寫作品中的地位。

(16)

第三節 文獻探討

《少年 H》是妹尾河童自傳性色彩極為濃厚的小說作品,此一創作係屬自我 記錄、省察與塑造之身心成長過程的寫實。又因《少年 H》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 背景,因此本研究將欲從文獻研究中,解析妹尾河童創作《少年 H》之意念與作 法,並由兒童文學創作角度探討在戰火下少年之成長歷程。

一、 妹尾河童相關研究

妹尾河童專長於舞台設計,之後涉足於文學圈,在日本發表十二本散文隨筆 及一部小說,在台灣也陸續由遠流出版社發行九本散文隨筆3、小知堂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發行小說體《少年 H》。妹尾河童已在台灣發行的著作,於日本發表出版的 先後順序為:

1. 《窺看歐洲》(河童が覗いたヨーロッパ,

Kappa Ga Nozoita Europe

,1976)

2. 《窺看日本》(河童が覗いたニッポン,

Kappa Ga Nozoita Nippon

,1980)

3. 《邊走邊啃醃蘿蔔》(河童の手のうち幕の内,

Kappa No Takuan Kajiri Aruki

,1983)

4. 《窺看印度》(河童が覗いたインド,

Kappa Ga Nozoita Indo

,1985)

5. 《窺看舞台》(河童が語る舞台裏おもて,

Kappa Ga Kataru Butai Uraomot e

,1987)

6. 《廁所大不同》(河童が覗いたトイレまんだら,

Kappa Ga Nozoita Toire Mandala

,1990)

7. 《窺看河童》(河童が覗いたニッポン,

Kappa Ga Nozoita Kappa

,1992)

8. 《河童旅行素描本》(河童のスケッチブック,

Kappa No Sketch Book

1995

3 目前台灣尚未出版《河童が覗いた 50 人の仕事場》、《河童が覗いた仕事師 12 人》、《河童の対談 おしゃべりを食べる》這三本書。

(17)

9. 《少年 H》(1996)

10. 《工作大不同》(河童が覗いた「仕事場」,

Kappa Ga Nozoita Shigotoba

, 1997)

在台灣,妹尾河童以黑色線條勾勒的俯視圖,廣為讀者喜愛4,可惜台灣從事 他的相關研究並不多。目前國內探討妹尾河童作品的論述,只有國立臺灣大學園 藝學研究所栗元香織從視覺藝術角度所發表的《生活地景的視覺藝術之研究》學 位論文。

栗元香織採用的是參考妹尾河童如何觀察空間的方法,分析視覺空間或透視 法的表現方法,並且回顧其未來的發展趨勢。這個研究方向與本研究主題無關。

另外,妹尾河童於 2006 年 10 月 3 日至 10 月 7 日期間應邀來台辦理簽名會時,

遠流出版社及中國時報、聯合報等報社分別與妹尾河童面對面進行訪談,完成幾 篇作家專訪的文章發表於報章與網路上。從訪談的對話中,可以了解妹尾河童創 作《少年 H》的動機,使用淺顯語言的原因,以及他對戰爭的一些看法,有助於 本研究的論述。

妹尾河童接受訪問後而發表的文章,依其發表時間的先後順序計有:

1. 徐淑卿。<什麼都想做做看的神戶精神>。《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9 年 11 月 6 日。

2. 馬世芳。<趣味橫生的作家>。《明日報》閱讀版。2000 年 3 月 15 日。

3. 于前。<最有意思的日本歐吉桑>。《中國時報》開卷周報。2006 年 10 月 1 日。

4. 周美惠。<最好奇歐吉桑妹尾河童窺看台灣>。《聯合報》。2006 年 10 月 5 日。

5. 王瑞瑤。<窺看妹尾河童>。《中時部落格》。2006 年 10 月 6 日。

從國內發表的專訪文章中可歸納出:妹尾河童的散文作品多數以一圖一文的

4 參考網路資料http://www.wretch.cc/blog/weinung/2200789(2007.6.16)

(18)

寫作方式,呈現理性與感性兼具的風格。那種鳥瞰式的插圖,白描線條化繁為簡 的素樸感,散發出其個人獨特的吸引力,字裡行間常透露出的人文情懷,或夾雜 對兒時成長過程的鋪陳及其個性的展延,從中也可窺看出妹尾河童的人生哲理與 生活態度於一二。

同時,由於《少年 H》富有極高的自傳性,而妹尾河童其他散文式的雜記作 品,除了呈現其個人的特殊觀點外,亦夾雜了個人生活中的軼聞趣事,甚至文中 敘及《少年 H》中某些人對妹尾河童成年後生活品味的影響,因此雖然本研究未 將妹尾河童其他作品納入研究範圍,仍作為妹尾河童人格特質研究時參考資料。

二、 中台日戰爭相關的兒少文學作品

戰爭涉及暴力,場面血腥且具破壞力,邪惡而不理性,是人類爭權奪利與為 生存而奮鬥中最駭人的方式,因此在兒童文學中曾長時闕如,直至第二次世界大 戰之後,成人方始對兒童述說戰爭。

目前台灣已出版書寫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台日三方相關的兒少文學作 品,除了妹尾河童著作《少年 H》外,依其在台灣發行時間的先後順序有:

(一) 以侵略國日本為背景

1. 竹山道雄著作《緬甸的豎琴》,被譽為日本戰爭兒童文學的先驅,內容述 說日本一位會彈豎琴的少年士兵在戰爭結束後,奉命去勸說留在緬甸地區 負隅頑抗的日軍宜及時投降,但一心效忠軍國主義的軍團終究不為所動,

而全部殉身於盟軍的炮火之下。主角在目睹無數的犧牲之後,遂就地出家 成為和尚,決定以和尚的身份留在當地,到處去收埋戰歿者的遺體,為他 們超度,並為戰爭的罪行懺悔。

2. 松谷美代子著作《兩個意達》,作者運用科幻小說的筆法,向現代的兒童 介紹戰爭。本書以主角在外公家暫住時,意外發現一張會說話、會走路且 極力尋找主人的椅子,陳述椅子對主人的感情,從而發現二十年前戰爭的

(19)

樣貌,從罹患「原子白血病」的女孩身上,揭露戰爭帶來持久的傷痕。這 是以受害者的角度敘述故事,主要是控訴原子彈爆炸對百姓造成無可挽回 的傷害。

3. 壺井榮著作《二十四隻眼睛》,以瀨戶內海小豆島上一個偏僻的小學分校 為場景,敘述一位女老師與十二名學生之間溫馨感人的故事。小說透過第 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世事的滄桑多變,寫出了日本軍閥好戰活動中凄愁的景 象;該故事同時以真切自然的手法,將留存人心的深厚情誼,傳達出「愛 與和平」的祈願。

4. 松谷美代子著作《閣樓裡的秘密》,描寫第二次大戰期間,日本以實驗為 名、虐殺為實的殘酷史實。作者沒有迴避戰爭的責任,是用一種加害者的 眼光來描寫戰爭,試圖用現在這一視點來反省過去的那場戰爭,正視過去 的歷史。

5. 中村友子著作《讓大象回來》,描述第二次大戰時一位個性內向的小男孩,

擔任東京上野動物園飼養大象的工作,並與大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於 戰時迫於官方的壓力,他必須擔任進行殘殺大象的行動,作者藉由這個小 男孩處於兩難的故事情節,反映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人民的無奈。

(二) 以殖民地台灣為背景

1. 周姚萍所寫的《台灣小兵造飛機》,敘述一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赴 日本投入飛機生產行列的臺灣少年的故事。當時臺灣少年在日本土地上所 發生的點點滴滴,平凡中有曲折,無奈中有感動,也可看出身為殖民地的 子民在戰時所衍生的矛盾情結。

2. 周姚萍所寫的《日落台北城》,透過一個臺灣少女的平凡故事,勾勒出日 據時代的臺北歷史面貌。當時臺灣人對同胞、對鄉土、對戰爭、對日本人 的種種感受,以及日本人面對殖民地的各種態度,都在故事中以客觀的態 度呈現出真實風貌,對戰爭中兒童的心理亦有生動傳神的描述。

(20)

(三) 以被害國的中國大陸為背景

1. Meindert Dejong(邁德特‧狄楊)所寫的《六十個父親》

The House of Sixty

Father

,述說的是日本入侵中國大陸時,小男孩在逃難時與家人失散,

他忍著飢餓、驚慌,冒著生命危險,在六十個「爸爸」的協助之下,憑著 勇氣和毅力,終於回到父母身旁的故事。

2. 馬景賢所寫的《小英雄與老郵差》,以全知的角度娓娓述說中國抗日戰爭 時期,發生在河北琉璃河小鎮的一段往事。主角個人的際遇也正是時代的 縮影,他在山河易主後的日子裡,經歷了許多悲歡離合與冒險情境,稚子 眼中的敵我、苦樂,和成人眼中大時代的憂患與期待渾然交織成一體。

3. 管家琪所寫的《小婉心》,記敘一個小女孩因為戰爭的關係,離開父母,

跟著大伯和奶奶到尊義生活,對日抗戰勝利後,他的大伯因戰爭死了,她 必須學習如何和從未謀面的爸媽以及六個弟妹相處。雖然故事中對戰爭的 著墨不多,但仍如實的反映出戰火下人民生活的無奈。

上述的作品有的是作者親自採訪參與過戰爭者後而虛構的情節,有的雖有創 作者個人的經歷隱身其中,然而都不是傳記體的作品。

三、 戰爭相關的兒少文學期刊研究

由於戰爭相關題材的兒童文學之文本出現年代較晚,目前國內研究兒童文學中 戰爭相關議題的論述也不多見,已發表的作品大抵以通論性的方式介紹讀者認識 兒童文學中戰爭主題的小說,或是歸納戰爭小說的特性或探討戰爭小說所要傳達 的主題,依其發表時間的先後順序有:

1. 許建崑。<在對抗、復仇、寬恕與悲憫之間的抉擇-談十一部有關抗日戰 爭的少年小說>。《兒童文學家季刊》。(1997 年 12 月)。頁 18-33。

2. 宮川健郎原著,黃家琦譯。<兒童文學中的「戰爭」-跨越「戰爭兒童文 學」>。《日本現代兒童文學》。(2001 年 4 月)。頁 147-170。

(21)

3. 林文茜。<淺談日本戰爭兒童文學>。《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19 卷 5 期)。(2003 年 9 月)。頁 2-4。

4. 傅玉香。<少年小說中的戰爭與和平─ 以 《 台 灣 小 兵 造 飛 機 》 與 《 我 們 的 祕 魔 岩 》 為 例 >。《台灣少年小說作家作品研討會論文集》。(2004 年 4 月)。頁 205-229。

5. 簡瑞玲。<試論台灣與歐洲兒少文學的戰事書寫>。《兒童文學與兒童語 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 年 6 月)。頁 211-228。

6. 林素珍。<世界的災難,人類的夢饜-兒童圖畫書中關於「戰爭」的題材

>。《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文學與圖像第五屆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5 年 10 月)。頁 227-258。

7. 許建崑。<戰火中的孩子>。《閱讀的苗圃》。(2007 年 11 月)。頁 158-166。

上述論作有的是列舉戰爭兒童文學的類型與特色,有的是對戰爭兒童文學驗明 正身,或者是藉由研究,幫助少年了解戰爭的事實與真相,或是對書寫有關戰爭 題材的兒童文學作家提出建言,或是從文學性、青少年性與歷史性來探討文本,

希望藉由「再現」現實世界中的戰事,提出反戰和平等主題思想。

四、 戰爭相關的兒少文學學術論文研究

目前國內研究兒童文學中戰爭相關議題或與中台日戰爭相關的學術論文研 究,依其發表時間的先後順序有:

1. 邱雅芳。《聖戰與聖女:以皇民化文學作品的女性形象為中心( 1937∼

1945)》。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2. 莊嘉玲。《臺灣小說殖民地戰爭經驗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2 年。

3. 吳智偉。《戰爭、回憶與政治─戰後台灣本省籍人士的戰爭書寫》。臺灣師 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22)

4. 陳惠敏。《戰爭動員體制下的台灣婦女(1950-1958)》。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5. 姜天陸。《少年小說戰爭主題研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 年。

6. 吳庭琲。《人類史上的恆古之痛—淺析圖畫書中的「戰爭」議題》。台東大 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7. 洪碧鴻。《倖存者的告白-「大屠殺」主題少年小說研究》。台東大學兒童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8. 蕭韶儀。《從猶太少女形象敘述探尋新逃離動線》。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7 年。

9. 楊明華。《文字,力量與渴望/馬格斯‧朱薩克偷書賊》研究》。台東大學 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上述的研究中論及少年在戰時遭受的悲慘境遇及感受,或是戰爭相關書籍的 介紹、戰時台灣社會的各種現象,都可以作為本論文闡述之參考。但就戰火下的 少年都得被迫提早面臨生離死別、生活困窘及人性面向等問題,其心理產生的迷 惑與負面情緒,上述研究並沒有深入加以著墨或探析。

而本研究則聚焦於少年 H 在成長過程中的遭遇與觀點,藉以了解妹尾河童人 格特質形塑的原因,同時透過自傳性小說創作之探析,帶領後人進入時光隧道中,

使生活在太平時期的人們得以體會處在戰火下的人民所受到的諸多壓抑。

同時,藉由分析其小說中傳達的種種人心紛擾及掙扎,激勵我們不斷的對自 我及生命展開探尋及追求。因此本研究將會論及戰爭對人民生活的影響、戰時國 家瀰漫的思潮引發少年的省思,以及在特殊的時空中,各種人際互動而勾勒出少 年對人性面向的認知,但仍與以戰爭為主題來做討論的研究有所區隔。

(2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選擇妹尾河童自傳體小說《少年 H》為討論與分析的文本,透過其自傳 性小說的書寫,推敲一個藝術家成長過程的歷練,並藉以瞭解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的日本社會,至於妹尾河童的其他諸多散文式作品,則不在本研究範圍內,僅做 研究時參考資料。

本論文分為六章。第壹章為緒論,概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問題與目的、

文獻探討、研究範圍及限制。

第貳章,探析妹尾河童及其作品,共分為三節。第一節將簡述妹尾河童的生 平;第二節介紹妹尾河童的藝文創作,說明《少年 H》的創作靈感來源,以及少年 H 與妹尾河童之間的關連性;第三節側寫戰爭對妹尾河童人格特質型塑的影響。

第參章,探討《少年 H》的文本詮釋,第一節摘錄《少年 H》的故事大要;第 二節簡單述說文本的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第三節從人物塑造,探析文本中幾位 關鍵性人物所代表的形象。

第肆章,進一步解析《少年 H》的社會底蘊,透過少年 H 與家人、同學、師 長、鄰居之間的真摯情感互動,勾勒出少年 H 對動盪時代之人事物觀感的樣貌。

第一節說明異文化在當時帶來的衝擊;第二節陳述戰火下庶民物質生活的體現;

第三節則探討戰後變遷的省思。

第伍章,透過少年H的生活紀實,探析《少年 H》反映當時代的生活經驗。內 容共分為四節,分別是少年的死亡、少年的煩惱、少年的恐懼以及少年的出走。

第陸章,總結本書主要想傳達的主題,發掘作者在愁雲慘霧的戰火中隱含的 人類希望及積極的人生觀,從個人對《少年 H》的解讀角度,為本書的定位做個結 論。

本研究所採用的版本為小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於 2004 年 2 月所發行的版 本,為台灣翻譯的中文版,由於是譯本,除了分析敘事結構以佐證其影響力,本

(24)

研究並不探析創作者在文本所呈現的寫作技巧或藝術美感。

此外,儘管自傳體的作品中個人的成長歷程不能與時代孤立隔離,書寫個人 的童年生活,必然也會記錄下當時時代的動盪與社會政治的壓迫,但是童年自傳 的史實性有其侷限之處,莫洛亞(André Maurois)在《傳記面面觀》對此提出的 看法是:表面上看來,當然每個人都似乎很準確的了解自己生活的事實,但有幾 個理由容易使得自傳性的敘述變得不準確或變得虛假:

第一是我們會忘記事情,關於童年的事件,有時記憶是呈現二手的形式,也 就是由其父母或親人所敘述的回憶所形成的。

第二個因素是基於美學的故意遺忘,自傳作者容易把自己一生的故事寫成一 件藝術品,因為記憶無法容納每日的生活、簡單的事件,它會遺棄、加強、省略 以及改變事實。

另一個理由是心智對於任何不適意的事物會施加完全自然的壓制,若當作者 對於自身童年記憶的敘述感到不滿或可恥,想像力在無意識的作用下,將使得童 年的記憶改變模樣,在時間推移的過程中,新的童年記憶取代了真實的微弱記憶,

而消抹了原本痛苦記憶的痕跡。

尤有甚者,記憶還會自圓其說,如果自傳作者嚮往某一種生活型態,他可能 在創作的歷程當中,創造了這樣的生活,而與小說家最大的不同是,小說家從事 的是有意義的創造活動,自傳作者可能真的相信自己所創造的理想生活狀態,是 真實的存在。

以上種種諸多原因,造成自傳作者無法真實的敘述其童年,所以一部有關童 年的自傳,幾乎總是顯得不平凡而不真實,縱使作者本人很坦誠,情況也是如此5

故而成書於日本終戰後五、六十年的自傳體小說《少年 H》,在其歷史細節上 並非完全可靠,因此戰爭的根源與歷史事實並不是本研究的重點,所以研究中不

5 安德烈‧莫洛亞(André Maurois)著,陳蒼多譯,《傳記面面觀》(台北市:商務,1986 年),

頁 114~124。

(25)

會探討文本內容符不符合史實,或探究內容是否是以戰後的視角所書寫;也不研 究文本是從加害者或被害者的眼光,來檢視日本人對戰爭的省思;只純就文本內 容呈現的少年所面對之困境,以及如何在戰火下生存而展現的生命韌性來書寫。

同時,國內探討妹尾河童作品的論述,除了栗元香織從視覺藝術角度所發表 的一篇學位論文之外,只有遠流出版社及中國時報、聯合報的幾篇作家專訪的文 章,有關《少年 H》或妹尾河童的研究難得一見,所以如何去收集,與如何引用,

是本研究可能遭遇的困難。因此本文將著重於文本分析和妹尾河童個人的研究,

另一方面,對於文學知識的理論,尚須多加涉獵閱讀。

(26)

第貳章 妹尾河童及其作品

在日本,妹尾河童是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他不僅是舞台美術設計家,也是隨筆 作家。他雖不是劇場設計本行出身,卻能自學後以舞台設計身分嶄露頭角,成為優 秀劇場設計家;雖不是專業作家,作品卻大受歡迎,內容包羅萬象。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從事研究工作的盛寧於《新歷史主義》中提到:

作家具有某種特殊的氣質和稟賦,具有不同尋常的生活經歷,而所有這些 都會在所寫成的作品中得到反映或下意識的流露出來6

因此,本章希望透過文獻分析的論述方法,也就是從妹尾河童自述性的文章、

其朋友們所撰寫的評論以及採訪者的採訪文稿等文獻,整理出較能突顯妹尾河童 個人的重要部分,加以比較、歸納、分析及綜論,期望能探索其小說創作的泉源,

勾勒出妹尾河童之視覺設計相關領域經歷反映於書寫模式與獨特觀點之發展,並 從孕育妹尾河童的幾處原鄉著手,進一步了解與詮釋其創作意念之梗概於一二。

6 盛寧著,《新歷史主義》(台北市:揚智文化,1998 年 10 月初版三刷),頁 19。

(27)

第一節 妹尾河童生平

妹尾河童(

Senoh Kappa

),原名「妹尾肇」(

Senoh Hajime

),1930 年 6 月 23 日出生於日本兵庫縣神戸市。

妹尾河童的父親於神戶從事西服製作,母親是專職的家庭主婦,河童出生兩 年後,妹妹好子出生,河童在家中排行老大。

他的父母都信仰基督教,與外國人的來往非常頻繁,父親對小孩的教養採取 西方的開放式教育,對河童的思考模式具有關鍵性的啟蒙。

一、生平紀實

妹尾河童的童年居住於神戶市的長田區本庄町,緊鄰海濱。大海可說是他玩 樂的天堂,生活在自由開朗氣氛的港都,他度過快樂的童年。1943 年,河童以第 一志願,考上當時兵庫縣立第二神戶中學(現今的兵庫縣立兵庫高等學校)。

他就讀神戶二中時,正逢二次大戰,舊制軍國教育體制下,老師動輒拳頭相 向,只要遇到會打人的老師之考試科目,他便以交白卷表達抗議。這一作法,讓 他幾乎畢不了業,最後是在松本和內藤兩位老師的熱心積極爭取下,方才得以走 出校門。

河童從小就喜歡畫畫,立志成為畫家,但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五個月前的神 戶大空襲中,他的家毀於一旦。因此十七歲(1947 年)自舊制神戶第二中學校畢 業後,考量父母無力供給他繼續上學,放棄了進入美術學校的想法。

他在繪畫的啟蒙恩師小磯良平的介紹下,於神戶廣告招牌店「火鳳凰工作坊」

開始從事他的第一份工作,跟著一群畫家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妹尾河童如此自述:

「十七歲就成了畫看板的工人了。」同一年,他以「盛鴻洋服店」的割字招牌,

完成最早的獨立作品。

(28)

當時的店裡聚集了幾位畫家,以畫家奧村隼人為首,他們白天接受委託製作 招牌,每週有兩個晚上可以聚集在一起,圍著模特兒作畫,彼此觀摩切磋。對於 河童來說,能夠持續畫畫,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在廣告招牌店工作約兩年後,十九歲時(1949 年),河童又經由小磯良平老師 的推薦,進入大阪的「朝日會館劇場」擔任平面設計工作,負責劇場公演的海報、

宣傳手冊等製作,連文案都自己動手撰寫。二十歲時(1950 年)被擢升為主任,

負責設計小提琴大師曼紐因(Yehudi Menuhin)戰後首次赴日公演的音樂會海報,

成為出色的平面設計工作者。

不過他異於常人的行為,也漸漸為人所熟知,最令人難忘的是在他二十歲時,

不信邪的吃了同事認為不可食用的七種花瓣,結果真的腹痛如絞,看到他這奇異 行徑的朋友們認定他一定就是河童的化身,便幫他取了惡有惡報的「河童」(Kappa)

這個綽號7

二十二歲那年,可說是他的人生轉捩點。當時日本的歌劇巨星、被譽為「大 家的男高音」歌唱家藤原義江,看到他所設計的《波希米亞人》海報,頗為賞識。

由此機緣,河童於 1952 年赴東京發展,住進藤原義江家裡,受到他許多的照顧,

同時繼續從事平面設計工作,也為藤原歌劇團的公演海報執掌設計。從這時開始,

妹尾河童離開神戶,自此長居東京。

兩年半後,二十四歲時,他的人生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揮空間。藤原義江將 兩周後即將公演的歌劇《托斯卡》的舞臺美術設計,委任河童全權負責,要求他 在四天內必須完成設計成果,時間非常緊湊。河童並無舞臺設計的經驗,藤原義 江卻對河童說:

有人老在抱怨『幸運之神都不眷顧我』,其實是他自己沒發現近在眼前的

7 河童是日本神話中的傳說生物,有鳥的喙、青蛙的四肢、猴子的身體及烏龜的殼,如同多種動物 的綜合體。長得像小孩、全身發青、頭頂凹陷,留著瀏海。牠也是一個喜歡吃小黃瓜的水邊怪物,

常常捉弄人類,但也因此而得到一些惡報。

(資料參考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2%B3%E7%AB%A5)(2008/8/21)

(29)

機會。人生啊,可是會因為一個小小契機就完全改觀的哪。8

聽了藤原義江的一番話,他接受挑戰,以自學的方式,憑藉從前在朝日會館 劇場幫忙畫舞臺道具的經驗,施展舞臺美術的設計要領,活用道具製作的訣竅,

三天三夜廢寢忘食,總算在正式公演前完成了恩人所交付的任務。

出乎意料,初試啼聲就得到傳媒不錯的評價,連平日以嚴苛利嘴出名的劇評 家都在報紙上多加讚揚。看到河童的成績,藤原義江也十分滿意。河童優秀的表 現獲各方的肯定,連芭蕾舞劇、舞臺劇都接二連三邀他設計舞臺,當年他完成了 五齣戲的設計,翌年更接了十一齣戲。

但是,河童並沒有被接踵而來的工作沖昏了頭。他知道舞臺設計是一門深奧 的學問,也明白自己並沒有費心鑽研於此領域,對於忽然獲得的掌聲,妹尾河童 不免質疑:是不是因為自己年輕好用又便宜?

為了測試自己是否真的適合成為一位舞臺美術設計者,他一方面以自我進修 的方式,鑽研舞臺美術設計的技術,一方面要求自己三年內皆須遵守三大工作原 則:一、絕對不超過製作預算。二、不把錢浪費在沒有舞臺效果的設計上。三、

設計費只要五千圓即可。

同時他訂定目標:三年後調漲設計費,藉以測試自己受邀擔綱的因素,是個 人的設計能力還是價格取向。沒想到三年後,仍有許多製作人委託他合作舞臺美 術設計,間接肯定他的實力,妹尾河童也就下定決心,從此終身以舞臺美術為業。

可以說,在美術的世界裡,不憑資歷,妹尾河童孜孜不倦的自學,二十八歲 時(1958 年),他進入富士電視台,從事美術設計工作,以舞臺設計身分踏入表 演藝術界。從此,妹尾河童開始大筆揮灑,開創另一個創作生涯。

在努力耕耘於創作的苗圃外,透過恩師藤原義江的介紹,妹尾河童認識了喜 歡歌劇演唱的清水美佐,河童二十五歲時,兩人結為連理。當時河童雖已在舞臺 設計領域嶄露頭角,但依然過著拮据的生活,譬如下雨天時,住家會四處漏水,

8 妹尾河童著,蔡明玲譯,《窺看河童》(台北市:遠流,2004 年),頁 169。

(30)

不過清水美佐還是甘之如飴。三年後年長女妹尾真美出生,河童的第一任妻子清 水美佐卻於長女出生後兩年多,因急性腦膜炎過世。

當時妹尾真美只有兩歲八個月大,河童又忙於工作,為了讓年幼的女兒能得 到妥善的照顧,河童聽從岳母提出再婚的建議,幾經思量,覺得昔日曾任妹尾事 務所職員的工作夥伴風間茂子個性冷靜、不善忌妒,最適合成為他的第二任夫人。

因此拜託友人代他向風間茂子求婚,經過兩個半月的交往考驗,於 1961 年 2 月 6 日,河童三十一歲時再婚,當時風間茂子二十八歲。

風間茂子也是個有趣的人,頗能接受河童諸多怪異的想法。再婚後第五年,

河童自創「每年換約的契約結婚」制,夫妻於每年二月六日結婚紀念日當天,若 有任何一方表示「已經無法再繼續共同生活了,我想分手」,就立刻解除伴侶關 係,希望夫妻雙方都能誠實面對婚姻。這種一年一簽的「契約婚姻」,做法異於 社會一般想法,在日本人眼裡實屬異類。

但妹尾河童很自豪的說:「夫妻只是在一起還不夠,在一起覺得快樂才是真 正的婚姻生活。」他還表示,「明明已經不想一起生活了,卻仍忍耐著不分手,

這對對方也是一種不誠實」9

河童三十六歲時(1966 年),長子妹尾太郎出生。河童對一雙兒女的育兒經 驗與眾不同,當女兒還在地上爬時,他也一樣在地上爬,當女兒蹣跚學步時,他 也膝行跟著走,那時他深切感到,大人和小孩眼裡的世界完全不同,深刻體會到

「和對方在同一視線的狀態下對話」的重要,從那時起,他把這個態度持續保留 下來,從而建立起他與人交往時要站在同一水平視線的基本原則。

四十歲時(1970 年),他正式改名為「妹尾河童」。因為「河童」的綽號自 二十歲後不逕而走,大家就只叫他「河童」,漸漸沒人知道他的本名「肇」,連 他的恩師藤原義江,也在舞台設計的名單上寫著「妹尾河童」這個名字,之後所 有的藝文發表也都以「妹尾河童」掛名。

9 風間茂子著,林皎碧譯,《河童家庭大不同》(台北市:遠流,2004 年),頁 12。

(31)

由於有這樣的背景,當他因舞臺設計表現的輝煌成果,榮獲日本文化廳派遣 到國外擔任「觀摩歐洲的劇院,和劇場界人士交流」的任務時,他考量到其戲劇 成果在國外都以「Kappa Senoh」的名字發表,為了避免要以各國語言去解釋護照 上所使用的「Hajime Senoh」其實和「Kappa Senoh」是同一個人,他便索性到戶 政事務所把戶籍上的本名改成河童,也由 H(肇)變成 K(河童)。

四十一歲到四十二歲期間,他在歐洲進行為期一年的舞台設計研修。歐遊途 中,他記下的筆記和素描,被朋友拿去影印傳閱,最後竟出版成書。四十六歲時

(1976 年),日本發行他的第一本書《窺看歐洲》,這本記錄河童於 1971~1972 年到歐洲遊歷所做的旅行筆記,在日本受到讀者的喜愛,至今已超過 40 萬冊的銷 量10

五十歲時(1980 年),繼《窺看歐洲》後,他又以一貫「河童式的圖文」,

將視線聚集於自己的祖國,呈現他眼中的日本,出版《窺看日本》一書。

同一年,他在富士電視台工作 22 年之後,提早於 50 歲「退休」,此後專注創 作,成為自由工作者。

不過,對全方位的藝術工作者而言,「退休」一詞只是順應職場的規定而用,

他本人其實沒想過要停止設計、寫作與繪畫。1983 年,《邊走邊啃醃蘿蔔》在日 本發行;1985 年,他的第三本旅遊隨筆《窺看印度》在日本發行。

五十七歲時(1987 年),他將舞台設計原稿、演出劇照,配上具有親和力的 文字,完成《窺看舞臺》一書,內容淺顯,即使較少接觸戲劇舞台的人,閱後也 能清楚劇場的硬體設計與建築,為專業人士與一般觀眾搭起溝通的橋樑。

接著,六十歲時(1990 年)《廁所大不同》在日本發行,當時妹尾河童被邀 請以「擺出上廁所」的姿態塑成蠟像,於東京新宿的柯尼卡廣場(Konica Plaza)

舉辦「廁所大不同」展覽時展出。

10 資料引用http://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archive/2006/10/02/113826.html(2007/6/16),原 刊於 2006 年 10 月 1 日中國時報․開卷周報,作者:于前。

(32)

1992、1995 年,他在日本又陸續出版《窺看河童》、《河童旅行素描本》等 散文隨筆的叢書。

六十六歲時(1996 年),他有感而發,創作第一本小說《少年 H》,並於 1997 年榮獲日本「每日出版文化賞」特別賞。之後他的靈感依然豐沛,1997 年又在日 本發行《工作大不同》一書。

在他七十六歲時(2006 年),《少年 H》被改編成舞台劇,於大阪上演。七 十七歲時(2007 年),仍忙於元旦芭蕾公演的設計,顯然完全不受年齡的威脅,

已然建立其崇高的地位,無法被輕易超越。妹尾河童退而不休,依然以天真爛漫 的赤子之心去探索、去窺看,繼續承接各種工作的挑戰。

二、妹尾河童在台灣

遍遊世界各地的河童,一直未造訪鄰近的台灣,反而在他六十八歲時(1998 年),台灣的小知堂出版文化事業率先引進妹尾河童的書籍,出版《少年 H》中譯 本,以此書與台灣有了第一次的接觸,同一年該書即榮獲中國時報好書榜。

接著,遠流出版社自 1999 年開始,至 2006 年止,每年依序推出妹尾河童的散 文隨筆:《窺看歐洲》(1999)、《河童旅行素描本》(2000)、《窺看印度》(2001)、

《廁所大不同》(2002)、《工作大不同》(2003)、《窺看河童》(2004)、《邊 走邊啃醃蘿蔔》(2005)、《窺看日本》(2006)共八本書,其出版時間的次序雖 異於日本,受歡迎的程度卻毫不遜色。

河童以七十六歲(2006 年)高齡時,應遠流出版社之邀,終於來台訪問,於 10 月 3 日至 10 月 7 日期間參加三場簽書會與座談活動,他在接受台灣媒體訪問時 表示:以前不願意來台,是因為他認為日本人曾經統治過台灣,做過許多壞事,

(33)

讓他覺得很抱歉11。可見他對二戰時日本在台灣這塊土地所造成的傷害,尤其是傷 及無辜耿耿於懷,也看出他對戰爭的省思能力。

該次來台的訪談中,他笑著透露對於退休後的生涯計畫之看法:

50 歲迄今,又匆匆過了近 30 年,現在再提起退休,不僅沒有實益,也不符 合現況,「倒不如繼續下去」。或許,這正是退休的最高境界:拋掉工作 的厭煩感和義務感,卻能延續前半生擅長的才華和嗜好,並且享受其中,

人生若此,夫復何求?12

退而不休,童心不泯,並能享受沒有生活壓力的創作生涯,由此可看出妹尾 河童生活上豁達的一面。

訪台後過了兩年,他七十八歲(2008 年)時,台灣遠流出版社又推出他的作 品《窺看舞台》,將神秘舞台後團隊專業人員的技術手法一一揭露,讓喜愛他作 品的讀者,有更多的機會一窺其設計的堂奧。

11 資料引自http://blog.sina.com.tw/koi_koi_koi/article.php?pbgid=10152&entryid=187395(2007/6/16)

12 資料引自http://blog.ylib.com/kappa/Archives/2006/10/29/1294 (2007/6/16),原載於 中國時報 2006 年 10 月 19 日,丁文玲專訪。

(34)

第二節 妹尾河童的藝文創作

妹尾河童的精力豐沛,不僅涉獵文學的創作,也專精於藝術設計的領域,本 節將依類別分述其作品,先由藝術設計領域的創作入手,再論及文學的作品,並 從其創作態度與字裡行間透露的訊息,梳理出其個人的特質。

一、藝術設計領域的創作

妹尾河童非藝術相關科系出身,憑藉著對繪畫的喜愛,從廣告招牌底色的塗 漆、文字招牌的割字藝術,一路苦學。

他踏入印刷美術設計領域之後,開始從事海報、宣傳手冊之創作,其中以小 提琴大師曼紐因公演的音樂會海報獲致眾人的讚譽,成為出色的平面設計工作者。

他所設計的海報品味出眾,作品《波希米亞人》風格獨特,得到歌劇巨星藤 原義江的賞識,進而能為藤原歌劇團的公演海報執掌設計工作。因緣際會,又在 恩師藤原義江的推波助瀾下,妹尾河童於二十四歲開始,以藤原歌劇團《托斯卡》

的舞臺設計創作,步入舞臺美術設計領域。

《托斯卡》推出後一鳴驚人,之後他靠著自我進修的方式,鑽研舞臺美術設 計的技術,陸續參與了《弄臣》、《塞維亞的理髮師》、《卡門》、《小飛俠彼 得潘》、《莉莉.瑪蓮》、《雪國》、《欲望街車》、《馬克白》、《唐吉訶德》……

等作品的劇場空間設計,之後活躍於戲劇、歌劇、舞臺劇、音樂劇、芭蕾舞劇等 廣泛領域,曾經榮獲〈紀伊國屋戲劇獎〉、〈山得利音樂獎〉、〈兵庫縣文化獎〉

等獎項,成為一位足以代表日本的舞台美術家。

他所設計的舞台效果別出心裁,日本知名的音樂家富田勳這麼描述與妹尾河 童合作的經驗:

與河童先生初次見面是在 1981 年舉辦的神戶港博覽會場。某個展覽館演出 木偶劇,我倆分別是該劇的舞臺設計與音效製作。那個會館的音響效果可

(35)

說是糟糕極了。建築內部像個倒蓋的碗,聲音會在半球型的空間裡胡亂反 射,根本沒法子測量和計算音響效果。

然而,河童先生佈置出一座深邃的森林,在樹枝上黏了幾萬片樹葉,當然 樹葉是假的。由於茂密的樹葉完全吸收了胡亂反射的雜音,一下子就把最 不利的條件給扭轉過來,令人興奮不已,也使我達到經驗中最棒的音效境 界。當年的喜悅至今仍然未能忘懷。13

從上述的描繪,可見妹尾河童隨地制宜的靈活創意,加上用心的專業設計,

贏得其他領域專業人士的敬重。

他的第二任夫人風間茂子也十分推崇他的舞臺設計魅力,在其作品《河童家 庭大不同》裡,描述《漢塞和格蕾特》那齣戲的舞台布景如夢似幻,尤其是天使 飛下來的場景充滿夢幻氣息。她寫道:

最後一幕,漢塞和格蕾特把巫婆推進烈火熊熊的烤爐,烤爐隨即爆炸,一 瞬間糖果屋也跟著消失了,這個如同變魔術的場面讓整座劇院歡聲雷動,

小朋友就不用說了,連大人也嚇一跳,鼓掌叫好。14

上述兩段文字的描繪,可見妹尾河童對舞台的熱愛與投入。此外,針對舞臺 上的各種面向,他還寫了《窺看舞臺》一書,內容橫跨美術設計、視覺效果、佈 景、道具、照明、舞臺監督、乃至於劇場的硬體設計與建築,都以他獨特的風格 與表現手法,深入淺出的介紹給一般大眾。

綜觀妹尾河童在藝術設計領域的創作,橫跨廣告招牌、印刷美術的平面設計,

以及立體的舞臺空間設計,不管是舞台設計或圖像、文字的運用,妹尾河童認真 的付出,都讓他贏得了掌聲。

二、文學作品的創作

13 妹尾河童著,姜淑玲譯,《工作大不同》(台北市:遠流,2003),頁 173。

14 風間茂子著,林皎碧譯,《河童家庭大不同》(台北市:遠流,2004 年),頁 23。

(36)

妹尾河童雖不以作家為志業,在台灣卻陸續出版了九本散文及一部小說,鋪 展出一條獨特的文學創作之路。他的散文隨筆書,被稱為《窺看×××》系列,連別 人家的廁所都窺看過,人稱「窺看高手」妹尾河童曾謙虛的表示:

所謂的「窺看」(覗いた)。原是「從隙縫看。窺探。從部分開始一點一點 學習15。」

妹尾河童的著作中文版之「窺看」系列,意即取自中國成語「管中窺豹」中

「管窺」的意思,是指對一件事物只有局部和細節的瞭解,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 部分,無法縱覽全局。

對於「窺看」這個漢譯,河童非常滿意,認為「窺」字很有動感,貼切表現 出他的創作精神和理念16

這裡提到的「窺看」,是指一般人所謂的採訪或是訪問。表面上,河童總是隨 著性情興致勃勃的亂竄,實際上,河童的「窺看」比大多數正常的訪問都認真。

例如他的俯視圖畫法,強調要反覆實際丈量,圖紙的尺寸也要精確,每個步驟都 要嚴格按照平面圖進行,是項精細耗時的工程,需要極大的專注力。

他的作品,除了《窺看舞臺》屬藝術設計領域,其他散文書呈現出與眾不同 的觀察力,書中一幅幅精采的素描插圖,加上妙趣橫生的筆觸,深獲讀者歡迎,

小說則帶有自傳性色彩,以下將對其文學作品分為旅行書、主題式散文隨筆、紀 實小說三類,各類再依於日本成書的先後次序,一一探析。

(一)手繪旅行書

妹尾河童遍遊世界各國,出版了三本與旅遊相關的雜記:《窺看歐洲》(1976)、

《窺看日本》(1980)及《窺看印度》(1985),他將舞台設計的細密手法延伸 到紙上,以手繪插圖結合文化觀察,圖像文字並重、理性感性兼具的手法,呈現 別具一格的觀點,提供讀者新的旅行閱讀樂趣與觀察視角。

15 妹尾河童著,林皎碧、蔡明玲譯,《廁所大不同》(台北市:遠流,2002 年),頁 350。

16 引自http://blog.ylib.com/kappa/Archives/2006/10/02/1054(2007/6/16),原載於 2006 年 9 月 30 日中國時報開卷《書人物》,作者:于前。

(37)

他在旅行時,無論走到何處,總會掏出皮尺量尺寸,見到好奇的事物就窮追 猛問,事無巨細,都一一繪製記錄在素描本上。他選擇傳統的手繪素描來展現眼 中的細節魅力,他的眼睛有時是照相機,有時是錄影機,有時是放大鏡,有時是 透視眼,他的觀察力讓旅遊的視野和角度都變得不一樣。

這三本手繪旅行書呈現妹尾河童扎實的繪畫功底和技巧,其手繪圖就像一份 負責的產品說明書般,描繪觀察到的每項細節。譬如:他畫下一張張飯店的俯視 示意圖,完全像是一份舞臺佈景圖,又以文字一一標明,例如:「白色桌子」、

「綠色窗簾」、「米色牆壁」、「大理石地板」、「有編織圖案的沙發」,以及 冷氣、電扇、電燈的開關位置,甚至寫上住宿價格,讓每位讀者不但從文字感受 各地的風土人情,還能如臨其境。

《窺看歐洲》紀錄妹尾河童 1971~1972 年到歐洲遊歷的見聞,他在書裡畫出火 車上的座位、洗手台、臥鋪,還把焦點集中在車掌身上,他覺得雖然他們都在列 車上做相同的工作,但透過這些車掌的穿著配備與服務態度,卻可以知道不同國 家的國情。同時他發現從北到南,可以由各地窗戶的變化去了解當地的風土氣候,

窗戶的大小、樣式,也表現出當地人的獨特氣質和生活文化。

《窺看日本》則是妹尾河童跑遍日本全境,邊寫邊畫,從皇居、監獄,到鎖 具、機器導盲犬、刺青紋身、祭典……,全部以超細密插圖配上詳盡報導呈現,

其孩童般的好奇心躍然紙上。

書中有些地方是連一般日本人也很難造訪之處,譬如地下鐵工地、皇居、監 獄。因此,妹尾河童須大費周章,克服種種困難,拜訪之前得閱讀許多相關專業 的書籍,使別人相信他的專業而放行。

例如:採訪日本的監獄時,他耐心的向典獄長解釋其學到有關監獄的知識,

令人折服於他的認真執著,才獲准參觀。另外,他為了畫出被日本視為「聖域」

的皇宮全景的鳥瞰圖,還自費花了 25 萬日幣專程搭乘直升機在皇宮上空仔細俯 瞰,希望完成的作品能讓讀者看得清楚。

(38)

《窺看印度》則是一本非常個人的印度體驗記,是河童在 1978 年和 1983 年兩 次造訪印度旅行時,把看到或感受到的事物,以傳達給親朋好友的心情而撰寫的 書。書中按照旅行的時空順序,詳細的記錄沿途令他感到新鮮好奇的事物,大到 一個城市、一座宮殿、一處遺址、一項制度或者傳統,小到一張鈔票、一個人全 身上下的瑣瑣碎碎,都詳細記載。

在印度,他不改好奇的本色,不顧眾人的殷殷告誡,喝生水、吃路邊攤、往 高處爬,凡事入境隨俗,只為多看看印度的不同面貌。

他不但畫泰姬瑪哈陵、畫各地方的大小神廟,也畫聖牛、路人、郵筒、甘地 腳上穿的那雙鞋等一般人容易略過的小細節,有時畫法線條繁複,甚至用打點的 方式,瘋狂的點出一張藩王宮的夜景「反白圖」,有必要時再加畫局部放大圖,通 過河童的眼睛,讀者彷彿也一起造訪謎樣的印度。

這一系列膾炙人口的旅遊書,透過他的筆下,讀者可以發現旅行不只是空間 之於形體、文化之於心靈的移動,也是在生活型態間的穿梭。

(二)主題式的文化觀察

除了上述三本旅行手繪書,《邊走邊啃醃蘿蔔》(1983)、《廁所大不同》(1990)、

《窺看河童》(1992)、《河童旅行素描本》(1995)、《工作大不同》(1997)則呈現 主題式文化觀察的散文隨筆風格,這類書多數於左頁有豐富的黑白線條工筆素 描,配上手寫的說明文字,和右頁的散文相映成趣,十分討好。

《邊走邊啃醃蘿蔔》是妹尾河童接受日本《週刊朝日》編輯部邀請而企畫的 專欄,以日本人最尋常的飲食「醃蘿蔔」為主題進行觀察。表面上像是追著醃蘿 蔔到處跑,其實是他將醃蘿蔔當做發端,展開對飲食文化、日本民族與古今社會 的觀察。

他一路從東京走遍北海道、和歌山縣、高知縣、鹿兒島,甚至還有醃蘿蔔的 海外篇,但河童關注的是公害問題、醫療問題、食品添加物、年輕人回歸復興鄉 里的內幕,他也討論到海外日本人的心情、遠洋船員的伙食、監獄與自由的關係、

(39)

洗腎病患的心理,甚至拜訪鹽的研究所,可說是將日本社會的點滴側寫盡收於一。

《廁所大不同》的構想是「希望各界人士能說說與廁所有關的考察或小插曲」,

其目標不在珍奇少見的廁所,而是「人」。妹尾河童得到五十多位各界名人的協 助,如小說家、漫畫家、藝人、明星、歷史學家、解剖學家、藝術家、料理家、

音樂家、賽車手……花費一年的時間,完成了這幅有點特殊的「眾生相」。 關於廁所的種種回憶,意想不到的呈現出不同的人生觀。其中有人會坦率說 出個人生活的失敗經驗,或闡明與排便相關的深刻思考,表達此人獨有的內涵學 養,真心的把自己的執著或人生觀坦承以告。從這些名人談廁所的觀察中,更可 發現他們的談話內容往往與其職業有相關性。

《窺看河童》全書由河童自己解剖自己,娓娓道出旅行的切身感受、個人生 活中的軼聞趣事,還有河童長時間積累的雜學筆記,並公開「河童流俯瞰圖畫法」

的秘技,教導讀者按部就班畫出一幅精細的河童風格俯視圖。

他在書中大談「妹尾河童」這個名字的由來,並附上改名申請書,供大家參 考;還述說旅行前的準備、旅遊的態度等種種旅行術,不厭其煩的說明增加旅行 樂趣的訣竅。

他也剖析自己深受雙親特質及神戶風土兩方面影響的性格,透露自己的親子 教育模式,談論與動物的相處之道,最有趣的是他完整重現河童的蠟像製作始末 記,讓讀者得以看到脫了褲子、擺出上廁所姿勢的河童蠟像,了解為何有人要幫 他塑造光屁股蠟像的原因。

《河童旅行素描本》內容則詳述妹尾河童遊歷各國後攜回的各種收藏品,是 他在九○年代雜誌連載專欄的結集。此書像是打開了一個私人收藏的百寶箱,雖 然書中以「物」為主角,字裡行間填滿河童那顆溫暖、熱情的心,讓這本書有了 超乎坊間一般旅遊搜奇書的境界。

書裡的各色物品泰半是日常的東西,例如:香港的冥幣、地鐵車票、義大利 的自動製麵機、蒙古人的罐子、德國的馬克杯、伊朗的紅茶,可以掛上大鎖的二

(40)

手印度便當盒、只有熊本縣雜貨鋪才買得到的特殊印花火柴盒、用硬紙板組合的 頭蓋骨模型、從丹麥、土耳其到巴基斯坦機關結構各異的捕鼠器……雖然未必是

「精品收藏家」看得上眼的東西,卻能被河童的生花妙筆渲染出動人的丰采。且 河童透過各種物品的搜集和比較,讓讀者體會到各國文化的差異。

這本書也提到一些河童少年時有關戰爭的回憶,例如:「想吃銀白米飯吃個飽」

是當時所有人的夢;戰爭結束那天,他小聲的說「結束了。終於結束了。」突然 臉頰被學長揍了一拳,然後兩人邊喊邊抱頭痛哭「戰爭是為了什麼啊!」可見戰 爭在河童的心中有多麼深的刻痕。

透過《工作大不同》,妹尾河童引領讀者拜訪近五十位日本名人的工作間,

他登門入室窺看、測量名人雅士的工作室、書房,這些房間的主人均是日本文學 界、戲劇、音樂、美術、手工藝、科學、建築、政治等不同領域的知名人士。通 過近距離、生活化的觀察,讀者得以細細品味豐富的另類人生,瞭解每個人致力 的工作、思考的問題,進而探索「當今日本之萬象」。

這本書的另一特色是邀請每位受訪的名人,從他們的角度反窺河童,閱讀《工 作大不同》,不僅可以開拓視野,發掘他人的工作方式,也得以窺知日本名人對 河童的評論。

從上述作品可看出妹尾河童自舞台設計家跨足文壇,他在文壇上又綻放另類 的藝術色彩。

(三)傳記式的紀實小說

雖然妹尾河童喜歡繪畫,擅長藝術設計,但他認為有些東西是畫不出來的,

像是空氣,還有內心的變化。因此他過了花甲之年,才開始動筆寫小說,希望為 曾經走過的歲月留下痕跡,並於 1996 年出版他唯一的一部小說《少年 H》,帶有自 傳性色彩,可說是他的少年成長故事。

2006 年受邀來台時,《少年 H》中譯者賴振南提問為何他只創作一本小說,妹 尾河童回答表示:

(41)

因為我不是專門寫小說的人。我已經 76 歲了,我經歷過戰爭的歲月,早晚 我會走,如果我離開這個世界,我腦中的記憶也會隨之離開。我從小看到 的戰爭經歷,如果不紀錄下來,我覺得是不負責任的事情。所以我描寫了 一個小學三年級少年的所見所聞。

其實我不太喜歡回憶過去,就像以零下五十度冷凍、封存起來,但寫的時 候才發現,蓋子打開後,鮮度仍在,會有很多回憶冒出來可以寫。

我自己誇那本書有點不好意思,但加入文庫版,在日本已經賣掉三百多萬 冊,加上英文、中文、韓文,有很多讀者。而且我寫作時考慮到,要讓小 學三年級的小孩就能讀懂。那是描寫自己在戰爭時的經歷,所以有很多讀 者,年齡層廣泛,而且已列入中學二年級的教科書。讀者回函有六千多封,

讀者年齡層遍及小孩到八十歲的人。17

從上述的談話中可知,《少年 H》記載了歷經戰爭真實年代走來的痕跡,獲得 世界各地讀者廣大的迴響;妹尾河童在寫作這本書時,抱持著社會責任的態度,

為了方便兒童閱讀,他注重讀者閱讀的節奏,敘述要求簡潔易懂,希望讀者的年 齡層遍及孩童。

《少年 H》中文版分上、下兩冊,妹尾河童承續散文主題式書寫的風格,全 書以章回小說的方式呈現,由五十個篇幅近乎相等的單篇構成,每個章節各自獨 立,每一話都有一個特別的標題,篇幅短小,結構單純。

妹尾河童在接受香港媒體的訪問時說道:

「我用少年時代的自己做主角,係希望小學生都睇得明,每一個章節亦控 制 9,000 字以內,希望讀者都可以在 15 分鐘以內讀完每章節。」18

短篇式的童年回憶沒有長篇傳記的壓力,讀者閱讀時隨時可以停止,下次拾

17 資料引用http://blog.sina.com.tw/10152/article.php?pbgid=10152&entryid=172200

(2007/6/16)

18 資料來源http://www.lalulalu.com/thread-244941-1-1.html(2008.06.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he  ArrayList class is an example of a  collection class. • Starting with version 5.0, Java has added a  new kind of for loop called a for each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 One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empirical formulas in the laboratory is combustion analysis, commonly used for compounds containing principally carbon and

• helps teachers collect learning evidence to provide timely feedback & refine teaching strategies.. AaL • engages students in reflecting on & monitoring their progress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