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爭對妹尾河童的影響

在文檔中 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頁 43-56)

妹尾河童的童年與少年階段都在戰火的陰影下成長,戰爭對他產生的影響,

從他繪圖的創作風格、隨筆散文的經緯脈絡,或是接受採訪的訪談中,都可探尋 其蹤跡,他甚至還將當時的經歷寫成自傳體小說《少年 H》,進一步去面對與深思 戰爭的議題。本文將從上述幾個方向歸納出戰爭對他的影響如下:

一、 鳥瞰式的思考角度

妹尾河童會成為作家,一開始是因為他在歐洲旅行時,沿途不時的記筆記或 畫圖,以白描線條化繁為簡的素樸感,散發出個人獨特的吸引力,其中共畫出一 百一十五間投宿旅館20的鳥瞰式插圖,令人感到不可思議,最後被整理成冊出書。

鳥瞰圖的靈感來自於戰時報紙上刊登兩張珍珠港遭受攻擊時,從高空拍攝的 航空照片,當時的情景被拍得逼真而扣人心弦,這也引發妹尾河童的興致,開始 自學相關的繪法。《少年 H》描述當時的情形如下;

H 趕緊一面看報紙,一面將「攻擊珍珠港的鳥瞰圖」描繪到圖畫紙上。他一 邊畫,一邊想,用鳥的眼睛畫畫真是好玩,這樣的畫看來賣得出去。(上 集,頁 234)

他從小練習這種在平面上畫出立體感或遠近感的透視繪圖法,日後即運用在 其舞台設計的效果上,也發揮在各種飯店、工作室或廁所的俯瞰圖,造就其個人 的獨特風格,甚至於《窺看河童》一書還將此繪圖法稱之為「河童流俯瞰圖畫法」,

傳授其繪圖的方法與技巧。

正因為他慣於鳥瞰式的觀察角度,繪法細膩,因此養就一雙能看見一般人看 不到的事物的眼睛,視野廣闊,所以他筆下展現的世界五花八門,無論器具、人 物、建築,他都能忠實呈現,讓人覺得身歷其境。

20 妹尾河童著,《窺看歐洲》,頁 7。

這種鳥瞰式的思考模式,也反映在其作品中。河童作品中最寶貴之處,是他 個人的視角和入微的感觸,這些都是無法從其他書中找到的。例如《窺看日本》

的〈河童眼中的機器導盲犬和點字印刷〉一文,詳細介紹現在已是難得一見的點 字印刷機,他翔實記錄下機器的形狀及具體功能,使得現在的讀者翻開這本書,

就像走進紙上博物館一樣,得以一睹從人類生活中不知不覺消失的事物。

妹尾河童認為,畫下俯瞰圖的方式比拍照紀錄的方式,其記憶較清楚鮮明,

做為索引的效果更佳。他在《河童旅行素描本》中寫道:

描繪細部時,所見所聞、經歷過的事情、碰面過的人物等等,都會刻印在 腦海裡。幾年後,翻開素描簿來看,順藤摸瓜的,腦海裡會逐漸浮現當時 的景物。21

這正說明了他以鳥瞰式的圖畫為輔具,架構其思考的模式。不過,雖然他喜 歡用俯視的角度畫畫,卻不喜歡用俯視的角度對待任何人,他說:「因為直視才 能使人與窺看的事物保持最短的距離。」所以他被邀請去演講時,都希望讀者千 萬不要稱他「河童老師」,直呼他「河童」就好,他覺得如此人與人之間才能平 等的交流22

二、 講究的前置作業

妹尾河童看起來一派隨性,其實每次探訪之前,他都先做好功課及事前調查,

之後再以輕鬆的筆調與大家分享。作家神津十月在<關於河童先生和醃蘿蔔>一 文中就提到:

所謂的採訪,其實是相當嚴謹的工作。原本以為河童先生是興之所至追著 醃蘿蔔跑,其實每次出發前,他都已經詳加研究,充分調查。

河童先生不只是醃蘿蔔研究家,就連鎖和鑰匙、便當盒、飯店房間、廁所、

21 妹尾河童著,《河童旅行素描本》,頁 66。

22 風間茂子著,林皎碧譯,《河童家庭大不同》(台北市:遠流,2004 年),頁 93。

水蚤都有所鑽研。而且河童先生的厲害之處,在於不單是研究事物,還會 將之作為開端,發展出一套文化論、民族論與人類觀察。23

此外,與河童共事過的人都知道,他是那種三更半夜還要打電話逐字唸文章 校正,以確認敘述無誤,認真執著到讓人受不了的人。這是因為他在少年時曾看 過高射砲射擊,受到「飛機飛得很快,瞄準的視點得瞄在飛機前方」的這種「前 置量」說法啟發,對於「準備」功夫格外重視。

妹尾河童少年時參與過實彈射擊訓練,也曾到學校附近的高射砲陣地參與勞 動服務,對於射擊有較深入的了解。《少年 H》對於高射砲射擊有段詳實的描述:

就算你直接瞄準飛行中的飛機,也是打不中的。因為砲彈朝飛機射出去,

當飛到飛機高度時,飛機已經不在那兒。由於飛機也一直前進,因此砲彈 會打到飛機通過的後方,所以要射擊飛機前方才行。(下集,頁 86)

妹尾河童在聆聽這段講解後,留下深刻的印象,於是講究前置作業,也處處 表現在他的工作態度上,因此贏得眾人的尊敬。譬如:他去「山陰」採訪出雲大 社前,便會把二萬五千分之一的大地圖鋪滿整個房間,趴身其上,研究清楚後才 動身,前置作業仔細精密。因此接受過其訪問的人,印象最深刻的,除了「河童 像小孩子一樣,對於所有的事都感興趣」之外,就是驚訝於其「連只有我才知道 的細節,河童都掌握到了」的那份感動24

妹尾河童不但下筆講究,寫書時更反覆琢磨,計算文字如何寫作鋪陳,連版 面都控制每一個行、段、頁要在完整的地方結束,翻過另一頁,則是另一個驚喜,

甚至連手繪圖素描簿框框的活頁孔間距,他都務求一致25

這般認真執著,凡事要求精確的態度,奠定他在藝術界及文壇的崇高地位。

23 妹尾河童著,蔡明玲譯,《邊走邊啃醃蘿蔔》(台北市:遠流,2005 年),頁 309~310。

24 資料引自http://blog.ylib.com/kappa/Archives/2006/10/15/1151 (2007/6/16),作者傅月庵。

25 妹尾河童著,姜淑玲譯,《河童旅行素描本》(台北市:遠流,2000 年 4 月),頁 264。

三、 正視死亡

在戰爭時期,妹尾河童見過太多受傷痛苦呻吟、最後死去的人,在他中學三 年級時,曾經去幫忙載運被坦克車輾過而瀕臨死亡的傷患,因此對死亡有了不同 的感受。《少年 H》描述神戶遭受空襲後,H 回神戶二中所看到的景象是:

從校門口往內窺視,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有很多蓋上草席的燒死屍體並列 在校園內,如今仍無法火葬。其中也有通紅的膨脹遺體混雜在焦黑屍體當 中,這些人像是被濃煙嗆到而窒息死亡的樣子。H 即使看見已死的人,也不 覺得害怕。(下集,頁 127)

由於在戰爭中見多了死亡,體悟生命不知何時會結束的道理,因此妹尾河童 能夠大膽的正視死亡問題,連在教養子女方面,也有獨特生存術的教養方法,妹 尾河童的女兒曾表示:

我父母那一代的人,因為遭遇戰爭,吃過許多苦,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 夠輕鬆快樂些的心情很強烈。我家父母卻是其中的異類,他們認為「不知 何時會發生什麼事,說不定明天就父母雙亡」,因此嚴格的教導我們就算 一個人也能活下去的「生存術」。26

除了教導兒女隨時準備面臨萬一失去雙親時的生存能力,妹尾河童也嚴肅的 面對自己的死亡問題,他在《河童旅行素描本》中提到:希望能選擇自己的離世 方式,同意「在植物人狀態、腦死、合成臟器不全等,以及罹患不治之症的情況 下,拒絕一切延長生命的處置,但盡可能施行緩減痛苦的醫療措施。」27

也就是說,他死後希望捐贈遺體,並於 1986 年 3 月辦理遺體捐贈手續,因為 他對自己的遺體沒什麼執著心,所以選擇死後捐出遺體當作醫學生解剖學的教 材,如此一來,也不會拖累家人。妹尾河童認為:人類的軀體非工業可生產製造

26 風間茂子著,《河童家庭大不同》,頁 197。

27 妹尾河童著,《河童旅行素描本》,頁 204。

之物,就這樣化為灰燼太可惜了。而火化可以等解剖完再舉行即可。28

正由於他對自己的遺體、身邊的物件不執著,又不忌諱提到死亡,因此還創 新提出「生前遺贈」的想法,儘管他喜歡收集物品,但他表示:凡是看中他的任 何物件,都可以要求他在上面簽字注明「送給某某」,因此他的書或物品上不時 可見朋友的簽名,這表示朋友已經預定了這些東西,當他去世時就可將這些物品 遺贈給想要的朋友。

河童表示:「因為我認為我其實只是暫時擁有它,待我死後,它便應該有一位 新的物主,好讓它的生命得以延續下去。」「我就連遺體也預先留給了慶嘉大學的 解剖教室,好讓他們作研究之用。」29由此可見河童的觀點獨特,能夠走出戰爭死 亡威脅的陰影,雖然其行事異於常人,卻將「萬般帶不走」的意涵引申透徹。

戰爭,雖然可怕,但對具有反省能力的妹尾河童來說,戰爭留下的影響,反 而型塑出其個人的特質,也督促他紀錄下戰時見聞的自傳體小說創作。

28 妹尾河童著,《河童旅行素描本》,頁 206。

29 資料引自http://www.ylib.com/author/kappa/note.htm(2008.6.6)。

第參章 《少年 H》的文本詮釋

小說主要是以散文寫成的敘事性文體,透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節的開展,

描摹社會生活情狀,而構成一種既真實又虛構的藝術。

《少年H》是作家以自身經驗為藍本的小說創作,所探討的主題為童年回憶與 戰爭經驗,藉此表達對威權體制、軍國主義、新聞檢查制度等問題的看法,也抒 發生活中人際關係的互動與生命感觸,小說具輕鬆諧趣而又發人深省的風格。

全文採取全知敘事的觀點,以小說的虛構方式,發揮想像力,達到文學的創 作與價值。這又是妹尾河童的自傳性小說,其見證的價值是評論者所共同推崇的,

也反映出當時的時空所孕育的情景與影響。

小說的素材取自人生,因此了解作者的身世經歷、創作歷程與個人特質外,

小說的素材取自人生,因此了解作者的身世經歷、創作歷程與個人特質外,

在文檔中 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頁 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