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後變遷的省思

在文檔中 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頁 91-99)

戰爭結束固然令人欣喜,但所遺留下來的問題卻是大家必須去面對解決的,

戰爭過去之後,還有難以平復的仇恨和報復之心,戰後的重建正考驗著人們的毅 力及勇氣。

當終戰的和平鐘響起,所有喧囂戰事塵埃落定後,曾經被動員的人們,活著 的人又各就其位,世界恢復正常秩序。對日本來說,太平洋戰爭的失敗,成為一 個轉捩點,日本才得以邁向建設自由和平的文化國家為目標。

本文將透過《少年 H》的記載,詳述戰後在佔領軍的引領下,日本打破軍國主 義催眠的迷思,反省戰爭的行為,痛定思痛後追索出戰後發展的新目標。並藉由 戰後日本的改變,讓人重新思索戰爭的意義,進而體悟和平的可貴。

一、 天皇地位的改變

終戰後,佔領日本的美軍,其佔領策略是從否定戰前的日本開始,期使日本 不會再次對世界造成威脅。因此,他們從否定天皇神格化、解體舊日本軍隊開始 著手,導入歐美的民主主義制度,使日本產生非武裝中立的思想高漲,成為非軍 事化國家。自此,神道和國家的關係解體。

不過,戰前的天皇被予以神格化,幾乎被認為是日本國這個大家族的家長一 樣,如果失去了天皇,日本將會產生急遽的大變動。因此,日本的終戰是由日本 天皇透過廣播,親自告知人民宣布投降的消息,並要求各地日本軍隊放下武器。

然而面對這突來的劇變,人民仍產生了多樣的心情:有些人對這種意料不到 的劇變感到迷惘;有些人抱著「憂喜參半」的矛盾心情,雖說對戰敗有所不甘,

但還是暗自慶幸撿回了一條命;有些人的反應則是「訝異」、「難以置信」,更有一 群「徹底抗戰派」還打算繼續抗戰下去。

但不管是懷抱哪一種情緒,當日本民眾明確認知戰爭確實已經結束時,所有

人都不曾向天皇表達控訴或憎恨,雖然這場戰爭是大家為天皇陛下而戰,士兵是 在高喊著「天皇陛下萬歲」之中戰死。

因此,戰後 H 很想知道大家對天皇和這場戰爭的關連,訪問了不少人的意見,

戰後大家也都願意說出真心話,以下摘錄 H 幾位朋友的不同看法,也呈現出當時 多數人的觀點:

「我想,戰爭剛開始時,就連天皇陛下也沒想到會敗的這麼慘吧?」

「說到該負起責任的人,我覺得應該是那些假借天皇陛下名義的軍閥和政 治家才對啊!」

「我覺得將這場戰爭結束的天皇陛下很了不起喔!」(下集,頁 247)

至於「徹底抗戰派」的人也都壓下了復仇的氣焰,因為他們被如下的一套說 詞所說服:「如果你們不能理解天皇陛下的用意而擅自交戰,那就如同引箭射擊天 皇的判賊。」(下集,頁 248)

由此可見天皇對日本人民的影響力量有多深,當時的佔領軍也十分了解日本 的這種現象,於是他們運用人民對天皇的無上崇拜,便經由天皇陛下親口宣布投 降的消息,人民才有可能如此平靜的接受戰爭的結束。戰後也沒有追究天皇的責 任,只使其從政治的第一線引退,以保有名譽地位的型態存在,做為精神的中樞,

天皇仍保有著日本國家象徵的地位。

於是,佔領軍一方面切斷天皇和國家神道的關係,以防軍國主義思想的再萌 芽,另一方面又對天皇禮遇有加,藉以順利推展根本改革日本的佔領策略。

但是,一張麥克阿瑟與天皇並肩站立的照片,引起相當大的衝擊,許多人像 是腦袋被揍了一拳似的清楚意識到,天皇已經不是「神」了,現在國家的最高權 力者是麥克阿瑟司令官。關於那張照片的說明如下:

照片是九月二十七日當天,天皇前往東京赤阪的美國大使館,主動拜訪麥 克阿瑟元帥時所拍攝的。相片中,天皇陛下身著燕尾禮服,挺身站立,而 麥克阿瑟將軍則是兩手放在腰後的輕鬆姿態,服裝也是開領的軍服,沒繫

領帶,胸口釦子也解開的輕鬆裝扮。(下集,頁 286)

由上述天皇的主動前往訪問,以及兩人穿著的比較,明顯看出麥克阿瑟才是 主人的氣勢;而天皇是神的形象,也就此破滅,更把過去絕對性的天皇制,成功 的改造為象徵性的天皇制。

當少年H看到一向被當成「神」的天皇,突然變成一個要揹負戰敗國責任的 人,這個剌激,也讓他覺醒,知道現在已經是「人」的時代,而不是神的時代。

可以說,1930 至 1945 年間,日本是一個專制社會,天皇被視為神;戰後的今 天,日本依然有天皇的體制,維護由天皇所建構的國體,不過終戰前的政治神話 終於被顛撲,日本現在已經是一個民主國家。

二、 追求自由民主

美國兩枚原子彈將日本的軍國主義炸得無影無蹤,他們致力於剷除軍國主義 和灌輸民主精神,於是在戰後物質環境、精神活動的廢墟中,日本社會開始重建 他們的秩序。而自由民主的追求,表現在教育、新聞檢查制度、言論和選舉當中 一一呈現。

軍國主義的消失,在《少年 H》中首先反映於家中的燈火,H 發現戰後屋內看 起來變得特別明亮,因為照在電燈上的燈火管制用的黑布已被取下,H 也終於湧 現出終戰的真實感。

接著是校園也起了變化,以前在校園中是軍國主義一面倒的情形,終戰後教 官換下軍服,改穿西裝;駐紮於學校的部隊解散了,全部撤走;設置在校園裡的 機械,整個被卡車裝載離去,關閉學校工廠;以前用過有關宣揚戰意的教材或歷 史、地理等教科書全部不得再使用,連與軍事教練行為有關的社團,都必須立刻 解散;落實民主化的教育,則從「廢止敬禮」開始,解除絕對服從的階級觀念,

從此教師不可再無故揍打學生。

《少年 H》記載了當時「寄自佔領軍的通告」,內容如下:

(一)撤去學校裡的天皇御影奉安殿。(二)廢止軍事訓練及武道。(三)

禁止以團體名義參拜神社。(四)禁止校內強制信仰宗教。(五)禁止限 制個人思想、信仰的自由。(下集,頁 261)

上述的重點可看出佔領軍希望徹底消滅日本的神道觀,去除天皇的神聖性,

讓軍國主義無所依附,以徹底根除軍國主義的種芽,還給人民自由的生活空間。

在美國的壓力下,日本政府於 1947 年頒訂新憲法,決定放棄武力,規定不能成立 自己的正規軍隊,以追求國家的永久和平,朝著民主化國家邁進。

1947 年 5 月 3 日施行戰後新憲法,可以說決定了整個日本戰後體制的架構與 運作,其對日本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等層面的影響,可謂至為深遠。在政 體方面,施行的是國民主權的民主政治;在經濟方面,則實施自由主義市場經濟;

在教育方面,採行六、三、三、四制,義務教育延長至九年;在社會方面,採平 等主義,國民的言論、信仰、結社等基本人權,都受到保障;在對外關係方面,

則厲行和平主義,憲法中且明列「放棄戰爭」條款。66

對日本國民而言,新憲法和舊憲法比較起來,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戰前的主 權在天皇,戰後則強調主權在民、尊重基本人權。

因此在言論自由上,即使同樣是新聞檢查制度,美國對於被扭曲事實的報導,

會明白指出錯誤所在,雖然嚴苛,卻很明快。相較於日本的新聞檢查制度,則完 全沒有任何理由說明,只能自行推測不許可的理由。在這一點上,美國又為民主 精神做了清楚的示範。

同樣具有民主自由之展現是:「共產黨」雖是戰前便已結黨的舊政黨,但在戰 前屬於非法政黨,戰後則能開始公然活動,還加入戰後不久的選舉活動,在議會 中獲得席次。這些轉變,在《少年 H》中有前後明顯對比的寫照:

在 H 小學三、四年級時,他親眼看到年長的朋友遭遇巨大的改變,當時烏龍 麵店負責外送工作的小哥是共產黨員,但一直不敢表現其思想,連聽「紅唱片」

66 郭汀州著,《現代日本紀實》(台北市:水牛圖書,2005 年 6 月),頁 17。

的事都不能聲張,即使遠從東京來到神戶,某天夜裡,小哥還是被一群穿著黑色 制服的警察以「思想犯」的罪名把他抓走。可見當時日本人的監視系統非常嚴密,

不安分守己的異議份子無所遁形,也反映出當時思想受到箝制的陰影。

戰後,共產黨員可以公開身分,也能參選。當時 H 聽說一位名叫野坂參三的 共產黨員候選人將到神戶做選舉演說,便到演說會場聆聽共產黨的演講,當時的 情景如下:

爬上台階進入公園一看,已聚集非常多的人。H 打算推擠人群到前面去,可 是看起來很困難,就作罷。(下集,頁 307)

望眼一看,可以看到很大的紅色旗子在四處飄揚。大家都在等待野坂參三 這號人物走上講台,當他一出現,現場立刻揚起一陣「哦─」的聲音。從 這陣如同風暴的聲響就可得知,野坂參三這個人受歡迎的程度。野坂先生 接著說:「大家請看,這荒廢不堪的城市,這到底是誰做的好事?難道不是 罪魁禍首的天皇、軍閥以及財閥所做出來的嗎?」(下集,頁 308)

從上述的前後對照,可以看到戰時言論受到箝制與嚴厲監督的情形,同樣是 紅色,戰時連提及都不被允許,戰後紅色旗子卻可在四處飄揚,言論也完全受到 保障,可以暢所欲言,甚至可以批評天皇的責任,還受到熱烈的歡迎,整個社會 呈現自由民主的氣氛。

三、 經濟發展取代軍事擴展

當日本不得不接受「波茨坦宣言」而決定投降時,國民出現呆然若失的虛脫 感,與剛從死亡的恐怖解脫的倖存感,全國人民瀕臨飢餓邊緣,以「尋食物求生 存」為第一要務,因此能夠接受美國佔領軍強迫推銷的新價值體系,日本成為非

當日本不得不接受「波茨坦宣言」而決定投降時,國民出現呆然若失的虛脫 感,與剛從死亡的恐怖解脫的倖存感,全國人民瀕臨飢餓邊緣,以「尋食物求生 存」為第一要務,因此能夠接受美國佔領軍強迫推銷的新價值體系,日本成為非

在文檔中 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頁 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