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知識經濟與就業力

第二節 就業力

國家組成之目的不外乎消極地保障國民安全、維護社會秩序、伸張正義、確保自由,

以及積極地推動福利措施、改善教育並傳承文化、追求經濟富裕…等,因此政府自然有 義務要為提升人民就業力、促進產業升級、降低失業率思索解決之道。特別是2008年9 月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宣佈破產 後引發全球金融海嘯,鋪天蓋地席捲全球,臺灣當然也無一倖免,在經濟困境下國家的 經濟功能就更顯得重要,降低失業率成為重要政策目標。二十世紀末以來,在知識經濟 與全球化影響下,勞動市場發生劇烈變化,也就是生產要素市場所需之人力已與過去出 現不同要求及期待,所以各國政府都將國民就業力之培育視為重要政策。

世界各國將失業率視為重要經濟與社會發展指標,此乃因為失業不僅是經濟的危 機,更可能衍生許多社會問題,政府除了思索如何降低失業率外,另一方面亦開始思索 如何提升求職者的就業力。如何降低失業率顯然是個複雜經濟學議題,對於教育領域而 言,我們所能從事是積極培育出具就業力之人才,在經濟不景氣下,還能因受教而得豐 厚文化資本與知識,而能順利尋得工作或是遊走於多種工作之中。誠如人力資本論者之 觀點,認為透過對教育的投資可提高個人生產力,藉由知識與技能的傳遞,可使工作更 有效率,因而受過高教育者比低教育者在勞力市場上更具價值。然而究竟何謂就業力 (employability)?就業力時常廣泛地被提及,但其定義卻是模糊不清、缺乏定義或沒 有被完善界定(Gazier,1998:298)。在探討知識經濟與就業力關係之前,本節將試圖 從就業力的定義及其內涵兩方面描繪出其輪廓。

壹、就業力定義

一、就業力為一種獲得工作之能力

就業力(employability)一詞自 1990 年以來,在英國、歐盟的勞動市場政策中扮演 重要角色,就業力相關概念更被發展為地方性、國家性、國際性的經濟政策(McQuaid &

Lindsay,2006),例如 1998 年法國、義大利、英國與德國的教育部長共同發表「Sorbonne 聯合宣言」中,將促進學生就業力明列為大學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而至 1999 年

「Bologna 宣言」再度確認「提升公民就業力」為歐洲高教體系改革的首要目標之一(劉 孟奇等,2006:14)。但就業力並非是二十世紀末才新興出現的辭彙,就業力概念最早 可追溯到 Beveridge 於 1909 年討論失業問題時,將勞工分為可僱用的(employable)與 不可僱用的(unemployable),具可僱用性的勞工即具就業力並能順利找到工作,後者則 不具就業力並面臨失業。但 McQuaid 與 Lindsay(2006:17-22)認為此乃狹義就業力概念,

廣義的就業力應包含所有影響獲得工作的因素,包括個別因素、個人情況以及外在因素 三大類別,此中亦可略見就業力內涵,我們將在就業力內涵部分繼續討論。總之,無論 狹義抑或廣義概念,對於就業力共同之看法是一種獲得工作之能力。

二、就業力亦是保有工作、轉換工作之能力

根據《維基百科全書》(Wikipedia)之定義,就業力就是能獲得初次就業、保持就 業以及在必要時獲得新就業的能力;Harvey、Locke 和 Morey (2002)也認為就業力是個 人在經過學習過程之後,能夠具備獲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de Grip et al.(2004)指出在考慮組織結構限制之下,一個有意願且有能力的個人能夠吸引雇 主,而獲得工作、保有工作的能力即是就業力。然而就業力的持續性及寬廣度是取決於 個人擁有的知識、技能與態度,也取決於使用這些資產的方式,以及在謀職時如何對雇 主呈現這些內容及特質(蓋浙生,2008),前教育部長杜正勝更以方程式來呈現就業力概 念,認為就業能力(C)=(知識(K)+技能(S))× 態度(A),特別強調態度是就業能

力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態度非常好,知識與技能的加總方程式威力才會無窮大(林玉珮,

2006)。就業力一詞之使用,從過去二元區別可僱用、不可僱用,直至今日廣泛地認為 就業力是一種能否獲得工作、維持工作並且在需要時能隨意轉換工作之能力,取決於個 人擁有的知識、技能、與態度,也取決於使用這些資產的方式。蔡翠娉(2007)認為要具 備充足的就業力,個人不只需要充實專業知識與技能,培養有利於就業的態度與個人特 質,還需要蒐集有用的職場資訊以進行適才適性的職業選擇,並且需要多方嘗試實際工 作,以從工作經驗中學習與成長。就業力是一種個人資產,能夠使人獲得、維持並完成 工作的能力(Harvey et al.,2002:16)。

三、就業力之培養與國家、雇主密切相關

承上所述,Beveridge(1909)只將就業力歸屬於個人之責任,而 McQuaid 與 Lindsay(2006)將就業力概念往外拓展,意味著就業力之培養與維持非個人欲得而能 得,也不應該是個人之責任,個人就業力之取得與培養與社會國家關係密切。正由於就 業力之創造與維持不僅是個人責任,往往與政府或雇主有所關聯,需要透過國家或雇主 的教育與訓練而得,所以自 1990 年代以來,各國政府都將就業力發展視為重要施政目 標,因此各國對於就業力有了更明確的定義,我們可先從英國、加拿大與澳洲政府對於 就業力之定義來看,最後再介紹我國對於就業力之定義。首先,英國政府將發展就業力 視為主要政策,個人技能(individuals’skills)被視為中心概念,其對就業力之定義 為:「就業力是強調技能的發展與具備適應力強的勞動力,在工作上要不斷發展技能、

知識、科技以及適應力,才能讓個人在可工作生活過程中能進入工作場域並持續受雇。」

(HM Treasury,1997:1);加拿大政府勞力發展部指出:「就業力是個人獲得符合自身 才能的僱用,勞力市場又與個人才能相互影響(Canadian Labour Force Development Board ﹝ CLFDB ﹞ ,1994: 8) 」; 又 如 英國 工 業 聯 盟 (The Confederation of British Industry﹝CBI﹞,1999:1)進一步認為:「就業力即是個人需具有的特質與能力,其必 須符合雇主與顧客持續改變的需求,藉此亦可使求職者了解個人之潛能。」;澳洲 2002 年出版的《未來所需的就業力技能》(Employability Skills for the Future)白皮

書中,將就業力技能定義為:「個人所需具備的技能,其目的不只為了就業,也為了讓 個人能在企業內進步,進而實現個人潛能,並對企業策略方向做出貢獻。」而我國行政 院青輔會也於 2006 年開始著手辦理「提升青年就業力試辦計畫」,計畫進行前進行了一 份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當中指出就業力就是獲得及持續完成工作的能力,換言 之,就業力是在勞動市場中藉由永續就業來實現潛能的自足能力(劉孟奇等,2006:11)。

由各國政府對於就業力之定義可發現,就業力不再只是個人責任,也與雇主、政府、社 會經濟密切相關,且就業力不只能夠幫助就業,還以實現個人潛能並邁向自我實現為目 標。

綜上所述,就業力除能順利找到工作並持續獲得該工作機會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圓 滿完成工作的能力。究竟要如何才能獲得雇主親睞而錄用?進到工作場域後如何表現才 能續獲聘用?面臨職場上快速、多變、嚴苛之挑戰,要如何妥切處理與因應?要回答這 些問題,就必須更貼近就業力內涵來探究。

貳、就業力內涵

一、廣義內涵

稍早提過Ronald &Colin(2006:17-22)對就業力概念之闡述,從中可略見就業力之 內涵,他們認為就業力應廣泛包括所有影響獲得工作的因素,分別是個別因素、個人情 況與外在因素三項。所謂個別因素亦即狹義就業力之概念,主要指涉的是個人所擁有的 就業能力與特質、人口特徵、健康狀況、尋找工作狀況、適應性與流動性等五項;個人 情況包括家庭狀況、工作文化與個人資源取得等三項;最後是外在因素,包括市場或整 體經濟要求因素與其他政府支持政策等兩項,由表2-5可以更清楚了解當中內涵,這些 亦即Ronald &Colin所整理出的就業力架構。換言之,能否取得工作背後影響的因素很 繁雜,而本論文所要關注的是,究竟在知識經濟的影響下,就業力內涵出現何種轉變,

而政府與高等教育機構又該如何因應。正如Morley(2001:3)認為就業力的討論不能忽

略社會背景,像是1990年代初期英國對於就業力之討論只限於大學教育而不包括研究生

個別因素(individual factors) 個人情況(personal circumstances)

外在因素(external factors)

1.就業技能與特質

資料來源:整理自 McQuaid & Lindsay(2006:17-22)

二、狹義內涵

McQuaid及Lindsay(2006)所提出之就業力架構是考慮社會、經濟環境因素的廣義內 涵,然最常被援引之就業力內涵,是McQuaid及Lindsay所認為狹義的就業力。當中最具 代表性的整理就是澳洲2002年出版的《未來所需的就業力技能》(Employability Skills for the Future)白皮書中提出「就業力技能架構」(employability skills framework),

將「核心就業力技能」歸納成八類,包括:溝通技能、團隊合作技能、問題解決技能、

原創與進取技能、規劃與組織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學習技能、科技技能。蓋浙生(2008) 認為「核心就業力」(core employability)與「專業技術能力」(skill employability) 都能提升個體的「就業力技能」。換言之,就業力技能包含兩部分,一是能推及於各行 各業、全球適用的核心就業力,包括態度、技能、知識;二是各行各業的專門知識,無 法一體適用的,像是教育與醫學的專門知識不同,社會科教學與數學科教學的專門知識 不同一樣。Harvey等人(2002)更清楚指出核心就業力是能夠廣泛適應及勝任不同工作要 求的能力,由三部份組成,一是具利於就業的態度與個人特質的能力、二能為自我行銷 與職涯規劃的能力、三指學習的積極意願並能反思所學的能力;專業技術能力,則是特

原創與進取技能、規劃與組織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學習技能、科技技能。蓋浙生(2008) 認為「核心就業力」(core employability)與「專業技術能力」(skill employability) 都能提升個體的「就業力技能」。換言之,就業力技能包含兩部分,一是能推及於各行 各業、全球適用的核心就業力,包括態度、技能、知識;二是各行各業的專門知識,無 法一體適用的,像是教育與醫學的專門知識不同,社會科教學與數學科教學的專門知識 不同一樣。Harvey等人(2002)更清楚指出核心就業力是能夠廣泛適應及勝任不同工作要 求的能力,由三部份組成,一是具利於就業的態度與個人特質的能力、二能為自我行銷 與職涯規劃的能力、三指學習的積極意願並能反思所學的能力;專業技術能力,則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