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知識經濟與就業力

第一節 知識經濟之意涵

有人貪戀權力,有人沈湎財富,有人追求知識。權力是在你死我活中爭主控,財富

是在你輸我贏中搶優勢,即使是優雅的爭,文明的搶,也都是用盡了心機;只有知識是在你

有我有中共享,高貴且令人嚮往。…使人類終於可以從較公平的起點出發,權力與財富也就

難以被長期壟斷。(高希均,2000)

權力、財富與知識都是某些人窮盡一生之所求,前兩者無法與人共享,唯有知識具

無排他性,就像 Dominique Foray 所言,知識是一種越分享越豐富的學問(周宜芳譯,

2007)。而知識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卻也隨時代發生了質變與量變,不僅知識的種 類與內涵愈加豐富外,對於經濟的發展也有超乎過往的貢獻。農業時代我們能傳統經濟 學角度解釋,取得自然資源對於經濟的貢獻勝於到大學殿堂求學,然而二十世紀末情勢 有了轉變,OECD(1996)指出一個國家的知識存量愈多,國家的經濟發展愈強,此外 Barro(1999)也運用 98 個跨國資料,發現學校教育在學率對每人平均國民所得的成長具 有正向顯著影響。我們所處的世界已邁向「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是一種有別於農業 經濟與工業經濟的新經濟型態,在近代引起廣泛討論與研究,這就是─知識經濟 (knowledge-based economy)。

第一次出現「知識經濟」可以回溯到二十世紀 50 年代末期,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 授和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 Fritz Machlup 在研究美國經濟的變化發展過程中發現,從 1947 年至 1958 年間知識產業以平均每年 10.6%的速度遞增,速度是同時期國民生產毛 額的 2 倍,而至 1958 年美國知識產業的產值已佔國民生產毛額的 29%(為 136,436 億美 元)。1962 年出版的《美國知識的生產與分配》(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一書中 Machlup 更是首次提出知識產業(knowledge industry) 的概 念 , 將知 識 產 業 界定 為 教 育 (education)、研 究發展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傳播(the media of communication)、資訊設備(information machines) 和資訊服務(information service)等五項產業,其對知識產業的界定是知識經濟領域 的一大貢獻。

而後幾十年間,不僅經濟學者關注知識與經濟關連,包括社會學者、教育學者、管 理學者…等都陸續指出知識對於當代甚至是對未來的影響。例如:美國社會學家 Danniel Bell 在 1973 年出版《後工業社會的來臨》(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中指出,後工業社會是圍繞著知識而組織起來的,

其目的在於進行社會管理和指導革新與變革,從而產生新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結構;又如

John Naisbitt 在《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Megatrends: Ten New Directions Transforming Our Lives)(1984)提到,知識是我們經濟社會的驅動力,價 值成長不再透過勞動,而是透過知識。由於整體社會與經濟是不可分割,許多社會議題,

包括教育在內都受到經濟環境之影響,因而知識經濟的概念儼然成為各領域急於研究的 領域。

知識經濟概念非常廣泛,其理論產生背景與因素交錯複雜,衍生應用的領域更是縱 橫學門之間,以下試從知識經濟之意義、時代特色以及知識經濟與產業變遷之關係來更 進一步了解知識經濟的內涵。

壹、知識經濟之定義

伍 忠 賢 (2004) 將 知 識 經 濟 分 為 廣 義 、 狹 義 兩 個 範 圍 , 廣 義 的 知 識 經 濟 包 括 D.Piazolo(2001)所提到網路經濟、資訊經濟、數位經濟三部分,也就是以知識的生產、

擴散與應用為本的經濟,跟以土地資源為基礎的傳統農業經濟,以及以原料和能源為基 礎的工業經濟不同;狹義的知識經濟則專指 1990 年代以來,以知識和資訊為本的美國 新經濟,亦即第三代工業革命。狹義定義中的新經濟一詞源於美國,由於美國經濟自 1991 年 4 月開始長達 95 個月的持續成長,打破該國百年來的經濟發展週期規律,呈現高成 長、低膨脹、低失業、低赤字、高出口、高股票指數的繁榮現象,此期間正值美國資訊 產業與技術迅速發展的時期,因此經濟學家就把這種知識經濟和網路經濟相互融合與經 濟高度發展的現象稱作是「新經濟」(吳季松,1999:22-23)。但也有學者認為,新經 濟的概念大於知識經濟,新經濟的繁榮樣貌不只是知識經濟的功勞,還包括企業重建與 再造、教育改革、大陸廉價商品出口到美國等因素(伍忠賢,2004:4)。但無論是廣義 或狹義的知識經濟定義,仍可發現交疊之處,那就是知識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最 重要的生產因子,而其發展與資訊及科技技術進步有緊密關係。

專家學者提出多種對於知識經濟的看法與定義(表 2-1),最早提出完整定義的是經

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於 1995 年 10 月 8 日提出《1996 年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報告,當中指出凡是「直接以 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為本的經濟,稱為知識經濟」,並將知識分為四大型態:事實 知識(know-what)、原理知識(know-why)、技能知識(know-how)和人力知識(know-who)。 2000 年 OECD 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認為,OECD(1996)的定義太過廣泛,所以重新將 知識經濟定義為「知識經濟是指由企業組織個人和社群對知識的有效創造、獲取、傳播 及應用所構成的經濟。」。但 OECD(1996)所提之定義是最被廣為使用,並且普遍被視為 最完整與明確的解釋,例如 Lester C. Thurow(2000)就將知識經濟定義為:「以知識的 創新、擴散與應用為主體的經濟」。國內外學者亦有以此為本並擴充其範疇,例如:吳 季松(1998)主張知識經濟是有別於過去主要依附自然資源之傳統工業為產業支柱的新 型經濟,它以高科技產業為第一產業支柱,以智慧資源為首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續發展 的經濟;高希均(2000:5-6)認為知識經濟泛指以知識為基礎的新經濟運作模式,知識 需要獲取、累積、擴散、激盪、應用與修正,而新經濟是指跨越傳統思維及運作,以創 新、科技、資訊、全球化、競爭力…為其成長的動力,這些因素的運作需仰賴知識的累 積、應用及轉化;王如哲(2001)將知識經濟視為是一種有別於傳統經濟的新經濟,這種 經 濟 的 成 長相 當 仰 賴 於 個 人 、 組 織 及 國 家 層 級 之 有 效知 識 生 產、 傳 播 與 應 用 ; M.A.Peters(2007)認為知識經濟是一國際性系統,與傳統產業經濟主要有三方面之差 異,包括金融方面(象徵資本的流動、e 商業與交易成長)、資訊/知識方面(知識散佈與 創新、領導科學的科技轉變、社會/人力/知識資本的成長)、技術方面(聚斂整合系統、

去區域化、趨同模式)。高洪深、楊宏志(2003)則認為知識經濟本質上是以智慧資源的 佔有、配置,以科學技術為主的知識生產、分配和消費(使用)為重要因素的經濟;Walter W. Powell、Kaisa Snellman(2004)強調知識經濟是以知識密集型活動為基礎並能促進 科技與科學進步的生產與服務,生產與服務的汰換速度非常快,比起過去更加依賴知識 資本,而非物質輸入或自然資源;馬豔、楊小勇、龔曉鶯(2003)歸納出知識經濟內涵包 括:知識經濟是一種經濟形態而非社會形態、知識經濟是一種時代、知識是資本、知識

知識、智慧的擁有、創造與應用是經濟活動的重要要素,而此種以知識為本的經濟活動 人力知識(know-who)四大型態。

吳季松 1998 有別於過去主要依附自然資源之傳統工業為產業支柱的新型經濟,以 高科技產業為支柱,以智慧資源為依托,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L.C.Thurow 1999 以知識的創新、擴散與應用為主體的經濟。

OECD & World Bank

W.W.Powell&

K.Snellman

農事耕作或操作機器設備也都需要知識,但為什麼不能被稱作知識經濟呢?這是因為所 強調的知識內涵不同,在知識經濟中知識的使用與農業、工業時代有所差異,主要在於 知識的重複與非重複地使用、間接與直接使用、被動與主動使用等三層面,我們將農業 與工業時代概稱為非知識經濟時代與知識經濟時代做一對照,可以發現非知識經濟時代 勞動者在知識的使用上是重複性、間接與被動的,他們的知識來源是被動從平日工作之 中累積或按照工作手冊的指示,日復一日重複類似動作,知識並非由他們創造,而是屬 於某些專業人士所有;知識經濟時代勞動者是非重複性地、直接與主動的使用知識,他 們主動利用知識來創造知識、改變舊有知識,知識經濟下的勞動者不會在相同情境下不 斷重複機械性的動作,強調創新與靈活應用知識(賴景昌、林國仕,2004)。換言之,非 經濟時代的勞動者是知識消極的接收者與操作者;知識經濟時代中勞動者應該要成為知 識積極的生產者、擁有者與改變者,正因對知識使用之差異而讓知識從配角成為主角,

成為操縱一國經濟成長、產業發展的關鍵。

表 2-2 非知識經濟與知識經濟時代之知識使用比較

非知識經濟時代 重複使用:依照工作手冊、少變動

間接使用:專業人員設計手冊,員工依規定操作機械 被動使用:非主動使用知識

知識經濟時代 非重複地使用:創新、靈活應用 直接使用:員工為知識的生產者 主動使用:主動使用知識並創造知識 資料來源:引自賴景昌、林國仕(2004)

貳、知識經濟的特徵

如同知識經濟紛亂的定義一般,知識經濟被視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各家學者從不 同角度研究出的特徵也不同。高希均(2000)認為知識經濟形成新經濟運作模式,可從十 項核心理念加以闡述,包括:知識獨領風騷、管理推動變革、變革引發開放、科技主導 創新、創新推向無限的可能、速度決定成敗、企業家精神化不可為可能、網際網路顛覆 傳統、全球化同創商機與風險、競爭力決定長期興衰。詹棟樑(2001)同樣認為知識經濟

創新性的生產方式,因而形成知識工作者遽增、汰舊換新的速度很快、創意成為珍寶的 現象。此外,OECD(1996)在《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報告中更直接提出知識經濟的主

創新性的生產方式,因而形成知識工作者遽增、汰舊換新的速度很快、創意成為珍寶的 現象。此外,OECD(1996)在《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報告中更直接提出知識經濟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