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高等教育與就業

第一節 高等教育之發展與功能

高等教育是各類教育制度中發展最早的部份,在教育史上最早出現的教育機構即為 大學,而後才逐步出現中學與小學(林玉体,2005:107)。各文明古國都有其獨特的高 等教育傳統,例如古埃及的高級學府、中國國子學或太學、甚至是希臘時代最輝煌的雅 典大學,但皆非學術界公認之大學起源,因為各國現代大學都承自歐洲中古大學的傳統 (林玉体,1994:37;戴曉霞,2000:4),台灣之大學亦主要受到西方大學傳統的影響,

因此在探討高等教育時,不免要回到西方的脈絡來看。

現代大學基本上都受到歐洲中古大學之影響,而這種歐洲大學傳統的高等教育於十 九世紀首次面臨工業革命之挑戰,使得高等教育必須回應社會對於實用知識的需求,

1950年代更由於高等教育快速擴張和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發展,使得大學的內涵更往外擴 展(戴曉霞,2000:4、12),換言之,隨著高等教育之發展,不同時代衝擊下高等教育 亦出現理念與功能的轉變,但無論高等教育理念與功能如何轉變,都無法抗拒對人才培 育的重視及使命。以下將分為高等教育之發展、高等教育功能與理念之轉變、高等教育 與人才培育三部份探討高等教育的發展及其功能。

壹、高等教育之發展

各文明古國都宣稱在數千年以前,在他們國境內即有大學存在,人們尊師問學而自 然形成大學雛型,這樣的學術風貌自古即有,但古代大學設立並不成風氣、研究偏重某 些學科(林玉体,1994:37,1999:89),與今日大學的面貌差異頗大。一般認為現代大 學源於西方中古世紀,換言之,學術界所公認大學之起源是仿行會制度而來的歐洲中古 大學(林玉体,2005:107),但古代大學的精神與思想也影響西方文化,因此將高等教 育發展這部淵遠流長的故事,分古代大學、中世紀大學、現代大學三部份敘寫。

一、古代大學

雅典大學、亞力山大里亞大學與羅馬帝王仿亞力山大里亞大學所設立之羅馬大學皆 為古代大學。亞歷山大里亞大學重視自然學科,其與雅典大學分庭抗禮,而羅馬大學則 注重專業訓練與雄辯教育,其目的在增進知能和實用能力,但這兩所大學都晚於雅典大 學之創立,西元前四世紀左右的雅典大學可視為古代大學之代表,因此以下主要介紹雅 典大學。

希臘時代的雅典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即是民主政治之展現,而民主的風氣不僅給與言 論空間,更造就雅典大學創立的可能。雅典城邦立法者Pericles( 495-427 B.C.)在「葬 禮演說」(Funeral Orations)中提出兩個重要觀點,一為雅典公民皆應關心公共事務,

參與公共事務是公民之責任;二是公共政策之決定不應被少數人操控,而應由大家集思 廣益,因而促成雅典的言論開放與講學自由,這樣的環境也造就了Socrates、Plato與 Aristotle等哲學巨擘先後於雅典開展其主張,並有固定教學場所,例如Plato所設學苑 (Academy) 、 Aristotle 所 成 立 的 學 園 (Lyceum) 、 伊 比 鳩 魯 所 創 之 伊 園 (Garden of Epicurus)與斯多噶學派創辦的學府(Stoa of Zeno)。西元前二世紀,這些希臘原有的 哲學學校和Isocrates(436-338 B.C)所創之修辭學校合併成為雅典大學。雅典大學研 究知識的高度與深度都夠資格成為一所大學,其教學方式如Socrates與Plato之問答對

話(dialogues)、Aristotle演繹法亦承襲過去哲學學校傳統,古代大學的教學法也多為 現代大學採用。但西元529年羅馬帝王Justinia下令關閉雅典大學,因當時基督教文化 強調「無知者更能進入天堂」,雅典大學斷斷續續存在長達一千年之久。雅典大學雖然 頗有大學專精與廣博的姿態,但不被學術界公認為大學前身乃有幾個因素。首先,雅典 大學只能說是一所都市型的地方大學,師生皆未見來自世界各地;第二,古代雅典大學 並未傳承下來,自西元529年關閉後即消失,此外現今大學也不曾仿效雅典大學任何措 施。(林玉体,1994:38-39;李奉儒,2000:536;潘昌祥,2008)

總言之,古代大學只能為後人追憶,古代雅典大學被基督教所關閉、亞力山大里亞 大學毀於回教徒之縱火、羅馬大學隨羅馬帝國而衰亡,這些古代大學皆無法延續下去,

其初期展現的活力到最後也都逐漸削弱。

二、中世紀大學

十一世紀以來歐洲社會慢慢從戰亂中恢復,十一世紀末的十字軍東征(1096-1272) 促使東西文化交流、加速封建制度解體、增進貿易活動並帶動都市繁榮,師徒制度

(apprenticeship)與行會(guilds)順勢而生,教會更開始興辦學校培養人才,以三 藝(文法、修辭和辯證)為主要教學內容,學生如再修習四藝則可成為教導他人的教師 (master),在教會學校基礎上,最早的大學逐漸浮現(戴曉霞,2000:5;潘昌祥,2008)。

學術界所公認現代大學之母為十二世紀中葉以後成立的歐洲中世紀大學,研習高級知識 為主的自主性、永久性團體組織,以不同型態於不同時代出現並傳衍至今(潘昌祥,

2008),亦即現存的大學都可溯源自中世紀大學,波隆納大學、巴黎大學及沙列諾大學 影響後世較大,這三所大學後被稱為母大學。

十二世紀基督教會中神父們展開一場唯名論與唯實論的爭論,學者紛紛投入,學術 研究盛極一時,而形成教父哲學,也就是宗教披上哲學外衣的學說,教父哲學對於中世 紀大學之成立有頗大影響。十二世紀以後,巴黎聖母院來了一位出身貴族、學問淵博的

學者P.Aberlard(1079-1142),他勇於批評的作風掀起一股轟動,來自各地的青年在麥 草街(strar Street)席地而坐只為爭睹其講學風采。Aberlard更搜集權威人士對宗教教 義複雜問題之意見,分別條列正反意見,成為影響後代甚深的代表作《是或否》(Sic et Non)一書,主張透過懷疑導致探討,而經由探討最終將能發現真理。Aberlard吸引了無 數學生,也使得巴黎因而成為歐洲哲學及神學的研究中心,聖母院附屬學校也逐漸由學 校(studium)轉變為能吸引各地學生來就讀的大學(stadium generale)。

此外,在義大利北部與南部分別成立的波隆納大學與沙列諾大學,也分別成為法科 大學與醫科大學。義大利北部因較少受北蠻人蹂躪與封建制度之影響,殘存古羅馬地方 自治遺風,並使用羅馬法,由於十世紀時神聖羅馬帝國意圖將義大利歸併於帝國版圖 內,而引起時人開始研究羅馬法,從中找出城市擁有獨立行使政權的條文,與帝王對抗;

此外,主教與商業行會彼此利益相同,因而聯合起來與殘留的封建領主爭權,希冀透過 法之研究爭取到城市的統治權,再加上西元1074-1122年的政教衝突等上述背景與因 素,法之研究在當地顯得格外重要,當然亦如巴黎大學出現Aberlard一般,波隆納大學 也先後出現民法學家Irnerius講授查士丁尼法典、宗教法學者Gratian撰編格雷先律令 (The Decretum of Gratian),使得波隆納大學成為熱衷法學研究者的朝聖中心。而義 大利南部的沙列諾大學之所以成為醫科大學,除了擁有適宜休養的風光與礦泉之外,主 要因為自西元1065年起,名醫學家Constantine of Cathage在此講學,早期希臘醫學始 祖Hippocrates及Galen之醫學著作在此流傳,再加上西元1099年諾曼地公爵Robert於第 一次十字軍東征後即於此地療傷,公爵本人及其隨從武士到處宣揚沙列諾醫學名聲,使 得沙列諾成為全歐醫學重鎮。從此,神學大學的巴黎、法科大學的波隆納、及醫學大學 的沙列諾遂成為母大學,由於這些母大學的多產而使得歐洲大學如雨後春筍般遍及各 地,十三世紀結束前歐洲只有6所大學,十七世紀時大學總數卻已超過200所以上(林玉 体,1994:40-43,2005:116-123)。

中世紀大學的興起源自教團組織,仿當時歐洲之行會制度(Guild),分為學徒

(apprentiee)、技工(journeyman)及師傅(master),大學師生還享有遷校自由、免稅免 役並享有司法審判權、教授有參政權及審訂教師資格權、獲有大學學位者,擁有到處教 學權等特權。中世紀大學之別於古代大學,有三個重要特色。首先,中世紀大學雖非國 際性大學,但師生來源已較古代大學豐富,因學生來自各處,為獲得保障乃各自組成同 鄉會,如法蘭西同鄉會、諾曼同鄉會、英倫同鄉會等。其次,中世紀大學研究的學科樞 紐是神學,但法學與醫學亦並進,對擴充學科領域有極大助益,要鑽研神、法、醫學前 必先擁有拉丁文學的基礎,從此,文、法、神、醫四學門奠定中世紀大學的課程範圍。

最後,中世紀大學三級學位制,一直沿用至今,此學制將學生修業進階劃分三種層次,

初級學位稱為學士(bachelor),中級學位為碩士(master),高級學位為博士(doctor)。

這些特色與傳統對於現今大學有很大之影響,甚至沿用至今,這也是雅典大學無法成為 大學之源的主要因素。(林玉体,1994:40-43,2005:116-123;戴曉霞,2000:6-8)

三、現代大學

中世紀大學受制於教會,十七、十八世紀的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並未對傳統大學 產生太多衝擊,反倒是大學之外的一些科學性社團對於科學的發展有所貢獻,可見大學 發展的方向已跟不上時代,大學必須有所改變(戴曉霞,2000:11)。其中,秉持啟蒙精 神強調真理探索與學術自由的哈勒(Halle)大學,以及基於文化國家理念與德國精神的 柏林(Berlin)大學(楊深坑,1999:52-54),都是因科學革命而帶動注重懷疑及實驗精 神所產生的現代化大學(林玉体,1994:45)。柏林大學禮聘一流學者到校任教、注重第 一手資料之研究、強調知識的原創性,其討論之教學方式、自主學術研究、學群統合及 科際整合的方式均是柏林大學的創新(潘昌祥,2008)。而其特別重視師生共同進行學術 研究活動的高等學府,後來亦廣泛影響北歐、俄國、美國及日本研究型大學的興起,如 約翰霍普欽斯大學(郭為藩,2004:19)。

十八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快速散播並影響歐美各國,但大學又一次放棄參與的機會

成為社會的反動中心,例如反對宗教改革、漠視文藝復興並敵視新科學,甚至於十九世

成為社會的反動中心,例如反對宗教改革、漠視文藝復興並敵視新科學,甚至於十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