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討論、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結論

壹、 知識經濟較傳統經濟更重視知識的角色,而知識密集型產業、腦力 勞動者成為主要發展產業及人力需求。

二十世紀末以來,傳統經濟已無法解釋蓬勃發展的經濟狀態,經濟學家們發現知識

為現代國家決勝關鍵,經濟學者普遍認為 1990 年以來,以知識及資訊為本的經濟型態 即為知識經濟。有人類即有知識存在,因知識是由人所創造,但農業時代、工業時代所 強調的知識內涵與知識經濟時代並不相同,農業及工業時代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是土 地、勞動與資本,知識雖然存在但未像現今受重視。換言之,知識經濟較傳統經濟更重 視知識的角色,且不斷創新、研發知識才能掌握獲利先機,在知識經濟時代中最具經濟 價值的產業為知識密集型工業與服務業,包括高科技、資訊通訊產業、金融服務等,而 這些產業所需的人才也有別於非知識經濟時代對被動、服從、間接接受知識勞動者的需 求,知識經濟人才以腦力勞動者為主,除了必須瞭解知識、運用知識並創造知識外,更 由於工作環境、內容改變,亦強調與人相處、團隊合作及問題解決等其他重要能力。

貳、 具充分專業知能並加以運用、終身學習能力及良好工作態度為知識 經濟時代強調的就業力內涵。

就業力是一種能順利獲得工作、勝任該工作、並在需要時能隨意轉換工作之能力,

McQuaid & Lindsay(2006)指出個別因素、個人情況以及外在因素影響個人就業力,而 就業力內涵包括知識、技能與態度,尤其以態度最為重要。知識經濟中以知識密集型產 業為主,強調人才需具專業知識,但結合就業力內涵來看,知識與技能在知識經濟時代 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但擁有知識並不足夠,不僅需充分具備專業知能,並能加以運 用與創造,再加上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汰換速度快,因此就算離開正規教育後進入職場,

也要不斷學習以累積知識及相關技能。除此之外,就業力最關鍵部分是良好態度,若態 度良好則能對知識、技能有加乘作用,反之,縱然有再優秀的專業但態度不佳,仍不算 具備良好就業力。簡言之,知識經濟時代中強調的就業力包括專業知識、技能、終身學 習與良好態度,要具備充分就業力這些要件缺一不可。

參、 高等教育可透過課程改革、職涯輔導、產學合作等方式提升畢業生 就業力。

高等教育是進入職場之前最後把關的正式教育機構,無論雇主或畢業生都對高等教 育培育人才多所託付與期望,隨著時代轉變,高等教育發展之方向也受到知識經濟的影 響,除了高等教育本身受民主化、新自由主義影響而逐漸與社會貼近,另一方面是走向 大眾化之高等教育本身對畢業生之責任,因此高等教育近年思索著社會需要甚麼人才、

如何培育,使得高等教育畢業生更具就業力與競爭力。高等教育培育人才最大的問題在 於與工作場域脫軌,因而許多提升就業力的思維便從產學合作著手,除了加強在校生企 業實習的機會,藉此提早認識職場環境與需求,知其不足而在高等教育過程中能夠主動 增強相關能力,此外亦有產業與學校共同計畫研發產品、產學專班之成立等,都是企圖 消弭高等教育與職場落差的做法。除了增加與產業接觸機會外,回到教育的本質,在高 等教育課程、教學、輔導等機制是否能夠協助學生獲得足夠就業力也逐漸受到重視。受 到知識經濟影響,強調知識的活用與創造,因此課程設計、教學方法、評量標準也都跟 著多元化,許多政策鼓勵教師投入更多心力於教學中,而教學若透過更多團隊合作、討 論與報告等方式,亦能增強產業所需之團隊合作能力、計畫與組織、溝通與表達等能力。

最後,高等教育也鼓勵學生及早規劃職涯,協助學生探索、確立職業方向後並提供實習 或與產業接觸機會,使學生在高等教育過程中有組織、目的地收集個人檔案並增強能 力。換言之,高等教育透過課程改革、職涯輔導與產學合作等方式提升學生關鍵與核心 能力、以及可轉移能力作為就業力內涵。

肆、 英國知識經濟整體發展程度優於台灣,但相對優勢各有不同。

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英國及台灣皆深受知識經濟影響,世界銀行 評比知識經濟程度,英國排名第七、台灣排名第十八。知識經濟表現在產業方面,英國

歐、全球平均,因此英國的產業以知識為基礎的服務業為主;而台灣工業就業率非常高、

服務業就業比率卻低,但專業與技術工作者作為勞動比率亦高於全球平均,可見台灣在 產業方面仍以知識密集型工業為主。另外,台灣雖然整體評比不如英國,但落後幅度較 小的為科技與資訊設備方面,可知台灣近年來在建設、投資資訊科技產業頗有成效。此 外,台灣在高等教育入學率、四年級學生科學及數學素養、十五歲科學及數學素養亦優 於英國,但同時高等教育程度失業率台灣也比英國高出許多,因此高等教育人才培育之 成效頗令人憂心,尤其知識經濟時代中高等教育做為最高知識傳承、創造的殿堂,若其 功能不彰,無法培育出優秀人力,將對台灣經濟造成衝擊。

伍、 英國與台灣之高等教育畢業生所學與職場所需能力皆存有落差,而 其表現皆低於雇主期待。

英國及台灣雇主對於職場所需能力有一致的看法,也就是在就業力討論時曾提到的 知識、技能與態度並重的觀念,在此得到應證。英國雇主對高等教育的期待反而不在於 專業知能的培養,而是希望高等教育培養出具可塑性、學習意願高的畢業生,因雇主認 為真正的學習是在進入職場後才開始,這一點從台灣雇主的調查中並未被強調,台灣雇 主強調畢業生應具備穩定度與抗壓性、良好個人工作態度、表達溝通能力、專業能力等,

台灣雇主更認為高等教育畢業生已具備強烈的學習意願與高度可塑性,而這正是英國雇 主最希望畢業生具備的部分。無論雇主對畢業生期待為何,這些期待都可以放在知識經 濟脈絡下理解,而且從調查中發現,英國與台灣高等教育所學與職場所需之間存有落 差,普遍肯定高等教育在某些知識的傳遞,但有些雇主重視的能力卻無法在高等教育過 程中培養出來,例如:表達溝通、組織計畫、團隊合作等能力,畢業生表現低於雇主對 其期待,而台灣調查中,更發現台灣畢業生自我感覺良好,畢業生只認為自己專業知識 與技術、表達與溝通能力、外語能力不足,其他部分相當有自信,但雇主卻反而認為畢 業生的態度、抗壓性不足,可見台灣畢業生未清楚自己的能力,而沉溺在自我感覺良好 的狀態中,相較之下,英國畢業生與雇主對於不足能力的觀點有較高的一致性,畢業生

較清楚自己的表現以及雇主對其評價。

陸、 英國透過高等教育課程改革增進學生就業力;台灣著重職涯輔導以 減少工作場域與高等教育之落差。

英國及台灣對畢業生就業力準備之相關調查發現,畢業生就業力未達雇主之期望,

尚有許多需要改善;再加上近年來整體經濟環境影響,導致失業率攀升,尤其是高等教 育畢業生失業問題更成為政府與高等教育機構亟欲解決之問題,因此英國、台灣政府分 別推動了相關政策以提升畢業生就業力。從政策面來看,英國由掌握高等教育經費分配 的 HEFEC 於 2000 年所推動的 Skills plus 計畫,開啟了英國一連串提升就業力之相關 政策,重新省思了高等教育課程與教學的方式,後而 HEA 更承接 Skills plus 的概念推 動教與學卓越中心計畫,透過經費補助鼓勵各校或跨校合作之優質教學。反之,台灣相 關提升就業力政策開始較晚,2005 年始有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2007 年提升青年就 業力試辦計畫,雖然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推動背景,乃是因為產業及社會對學校培育 之人才滿意度逐年降低,但主要還是為均衡未獲「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 畫」補助之大學需求,直至 2007 年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中才納入「就業指標」,可見提升 就業力並非該計畫起初最重要的目的。另外,2007 年提升青年就業力試辦計畫,乃有鑒 於目前大學生多為被動學習並未能及早針對個人職涯發展進行規劃,造成學用不相符與 專業能力不足的問題,因此青輔會以「強化職涯輔導功能」出發,希望協助大專校院職 涯輔導單位結合校內外相關資源,共同推動各項提升青年就業力工作計畫,當然在該計 畫中也包含從課程提升就業力部分,青輔會甚至提出三種模式供試辦學校參考。綜觀而 言,英國與台灣在提升就業力政策方面,英國較重視高等教育課程之改革,包括研究、

實驗、創新不同教學方法,無論所教授的專業知識為何,學生都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同時 得到知識與其他能力;而台灣雖然亦有鼓勵教學政策,但是強度與深度皆不如英國,而 台灣在提升就業力政策方向仍偏職涯輔導的功能之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