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由於高等教育功能隨著時代轉變,邁入知識經濟時代後高等教育與經濟關係更加密

切,但高失業現象令人懷疑學歷之價值與高等教育之品質,因此如何提升畢業生就業力 成為各國高等教育之挑戰。本研究背景分述如下:

一、高等教育與經濟關係密切

中世紀大學和教會關係密切,高等教育過去可說為宗教服務,但隨時代遞嬗,高等 教育漸發展出三種不同大學的形態與任務:教學、研究、服務,高等教育轉而為國家服 務,然而現今高等教育為經濟服務的意味則越來越明顯。為了因應二戰後人民對於高等 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逐漸從菁英走向普及,甚至邁向大眾化,由於高等教育機構與學 生數量遽增,國家基於財政考量不再替高等教育提供充足經費,須由大學自籌經費,因 而高等教育為求生存漸與產業界有密切接觸。再加上 1980 年以來意識型態擺盪至強調 市場化、績效責任的新自由主義,高等教育必須面對學生、家長對於學校「績效」之檢 視,畢業生能否順利尋得工作被視作績效的最好證明,因而高等教育開始關心產業趨勢 及企業所需之人才,此見高等教育與經濟的關係較之前來得更為緊密。

經濟牽引教育走向,相對地教育亦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1996 年 OECD

於《知識經濟》(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報告中指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即 將改變全球經濟發展型態,知識已成為提昇生產力與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力(王如哲,

1999),這也宣告了知識經濟的來臨。由於知識經濟對世界有全面之影響,再加上教育 本身不能自外於社會,高等教育於焉也受到知識經濟衝擊,知識經濟下能夠創造知識的 高等教育更受到重視,同時也為了因應知識經濟而在課程與行政等方面做了調整。作為 銜接教育與就業的重要處所,高等教育必須要關心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特別是高等教育 向來被視為高素質人才的來源,雖然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日有許多對於高等教育學生 素質之質疑,在質疑的背後事實上有著對高等教育更多的期待與肯定。受知識經濟、全 球化與勞動市場急遽變化影響,當前的高等教育畢業生在進入職場時,不只必須面對激 烈的國際競爭、快速變遷的產業結構,還必須能夠持續吸收新知,並適應非終身雇用形 態與非線性的職涯發展路徑(青輔會,2006:1),因此各國高度關注高等教育與工作世 界之聯結,也就是如何培養學生就業力,使其能具高等教育水準之專業素質、正確態度 與技能,而在激烈競爭的就業市場生存。

二、提升就業力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各國高等教育之挑戰

受知識經濟、全球化與勞動市場急遽變化影響,當前的高等教育畢業生在進入職場 時,不只必須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快速變遷的產業結構,還必須能夠持續吸收新知,

並適應非終身雇用形態與非線性的職涯發展路徑(劉俊奇等,2006:1),因此各國高度 關注高等教育與工作世界之聯結,也就是如何培養學生就業力,使其能具高等教育水準 之專業素質、正確態度與技能,而在激烈競爭的就業市場生存。然而,就業力此名詞與 概念並非是這幾年才有,Gazier(1998a,1998b,2001)將就業力隨著歷史脈絡分為三波主 要時段、七個概念。二十世紀初是第一波浪潮的開端,那時候就業力是用來判別人們是 否具有勞動能力,將勞工分為可僱用的(employable)與不可僱用的(unemployable)的二 元就業力(Dichotomic employability),在討論失業問題時,通常認為失業者是不具就 業能力、不可僱用的。

第二波開始於 1960 年代,包括三種就業力概念:社會醫療就業力(Socio-medical employability)、人力政策就業力(Manpower policy employability)與流動就業力 (Flow employability)。由於二戰造成社會出現較多身障者,他們成為勞動市場中弱勢 的一群,因此就業力的概念多關注於身障者的工作能力(Feintuch ,1955),因而出現社 會醫療就業力之概念,其關注身心障礙者的工作能力與工作需求間的差異,而隨後出現 的人力政策就業力是接續對社會醫療就業力的討論,關注身障者外的其他社會弱勢團體 已有之工作能力與就業市場對勞動力要求之間的差異,這兩種就業力概念皆是衡量與確 認個人特質與勞力市場對工作需求之間的距離。第三種概念為流動就業力,則是出現於 法國社會學的論述之中,流動就業力代表個人能夠尋得工作的客觀期待,關注地方與國 家經濟情況及需求層面之就業機會。總言之,第二波就業力概念異質性頗高,廣泛地被 統計學家、社會工作者以及勞力市場政策制定者所使用,1950 到 1960 年代,就業力也 被重新定義為個人的就業潛能,政府若能夠激勵個人的就業潛能,自然能創造出一個充 份就業的社會(蔡翠娉,2007;Ronald &Colin,2006)。

第三波於1990年代蓬勃發展,包含成果導向的勞力市場表現就業力(Labour market performance employability) 、 強 調 個 人 責 任 的 積 極 就 業 力 (Initiative employability) 、 能 維 持 以 團 體 優 先 的 個 人 適 應 之 互 動 就 業 力 (Interactive employability)三種就業力概念。此階段就業力概念結合了態度、知識與技能,在此時 代勞動市場亦逐漸轉變,勞動者亦逐漸體認到職涯發展的不連續性,因此,就業力也被 解釋為在勞動市場上就個人累積的人力資本自我行銷的能力(蔡翠娉,2007)。二十一世 紀的背景環境下,就業力的定義延續著第三波就業力概念繼續發展,Morley(2001)認為 就業力是在1990年代後期,伴隨市場競逐型態方式改變,而由原先強調的勞動生產力轉 化而來。1990年代以來,De Grip et al.(2004)認為就業力概念更加延伸,加入其他層 面,例如:勞動市場環境、勞動市場的知識程度、企業的政策…等,將所有可能影響的 因素皆納入考量(蔡翠娉,2007)。Ronald &Colin(2006)也認為狹義就業力是專指能否 具備進入就業的能力,而廣義的就業力則包括所有影響獲得工作的因素,包括個別因

素、個人情況與外在因素。因此就業力的維持是不僅是個人的責任,更往外與政府或雇 主有所關聯。而本研究所探討之就業力,乃是針對高等教育機構所提,所謂提升學生就 業力即是給予學生帶著走的能力,此為一種能轉移之能力,對其未來在社會上將有關鍵 性作用。

三、高等教育與就業市場存有落差

1970 年代以來高等教育數量急遽擴張,各國從事國家高級人力培育,在高等教育投 資明顯增加,使得高等教育在學率不斷提高,各國高等教育大量擴充後,面臨過量教育 問題,進而使得接受高等教育者畢業後就產生失業問題(張芳全,2008:81)。由於大眾 化削弱了高等教育的篩選功能,大學畢業生在社會中聲望與地位產生劇烈變化,高等教 育與菁英階層職業之間的舊連結跟著被撼動 (Scott,1998)。就如同盧羿廷、彭森明

(2006)所指出的,目前大學生素質的確與教師之期望,有相當大的落差,不管是英語 能力、國際觀、批判思考能力、抗壓力、自我內省能力,以及公民意識與社會關懷,大 學教師有四成以上認為自己的學生表現差或非常差。若高等教育能提升學生素質,那麼 便能展現於畢業後順利就業現象之中,但高學歷高失業率現象在 1993 年起逐漸浮現(趙 弘靜,1995),高等教育若無法培育具就業力之畢業生,不僅浪費高等教育資源,更是 失去高等教育的基本價值與功能。

因而我們有必要深入了解,知識經濟時代的就業力內涵,以及知識經濟時代中高等 教育要如何培育出具備就業力之人才。

貳、研究動機

受到金融海嘯影響,節節上升的失業率更從現實面給予高等教育一記當頭棒喝,學 生就業力是高等教育必須正視的問題,因此本文將探討知識經濟、高等教育、就業力三 者之關聯,再從英國提升就業力政策來與我國政策及成效相互比較,希望能為如何提升

高等教育學生就業力提供思考面向。由於英國高等教育乃以通才教育為傳統並以教學為 主,面對知識經濟時代衝擊英國高等教育也必須回應市場的需求,英國極富傳統之高等 教育如何在通才與專才間平衡,從課程中提升就業力的方案或許能提供解答,並供我國 相關政策之參考。此外,英國高等教育從1988年開始陸續採取行動,將原本有多元技術 學院與大學之二元系統轉變為單軌制,台灣近年來一般大學和技職並存的雙軌制亦出現 學術游移現象,技職校院有一般大學化之趨勢,或能從對就業力之探討了解率先走向單 軌制後的英國高等教育畢業生所獲就業力之情況,提供台灣高等教育之發展另一思考面 向。而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乃是基於以下現象:

一、台灣高等教育質量難兼顧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數量遽增,1998年大專校院共計有137所,其中大學39所、獨 立學院45所、專科學校53所,2009年大專校院則共計有162所,大學爆增至102所、獨立 學院45所、專科45所(教育部統計處,2009),大學錄取率年年創新高(見圖1-1),83學 年度之前大約維持30%以下,83學年度則為44.35%,接下來數年中錄取率一路成長,97 學年度更飆升為97.10%,高等教育儼然已從菁英走向大眾,同時也不禁令人憂心高等教 育素質低落之問題。

圖1-1 83-97學年度大學錄取率

0 20 40 60 80 100 120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學年度

錄取

二、高等教育畢業生失業問題嚴重

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收到一封自稱是業界業者來信,信中指出社會新鮮人有七項缺 點,分別是:「活在高學歷的光環下」、「過於自私」、「沒有時間觀念」、「身段不夠軟」、

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收到一封自稱是業界業者來信,信中指出社會新鮮人有七項缺 點,分別是:「活在高學歷的光環下」、「過於自私」、「沒有時間觀念」、「身段不夠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