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英國知識經濟發展、高等教育與就業力

第三節 提升就業力政策

1961 年 OECD 召開的「經濟成長與教育投資」(economic growth and investment in education)會議是高等教育概念的轉捩點,其首度將高等教育視為就業之準備,而後 1998 年 5 月 25 日索邦宣言(Sorbonne declaration)強調大學在提升畢業生流動性與就 業力的重要性,1999 年 6 月 19 日歐洲教育部長們在波隆那會議中也指出為了增加歐洲 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歐洲高等教育體系需加速統一與可轉換性(Kellermann,2007:

115),高等教育如何讓畢業生獲得足夠能力,使其能在就業市場立足是日益重要且無以

迴避的議題,同時此亦是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期待。本節將分別介紹由英國教育與就業部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DfEE)與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HEFCE)於 2000 年資助推動的「提升技能計畫」(skills plus program),及高等教育學院(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HEA)於 2003 年實施之「教與學卓越中心計畫」(funding for the centres for excellenc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ETL),藉此瞭解英國如何培養 與提升高等教育畢業生就業力。

壹、 提升技能計畫(Skills Plus)

1980年代新自由主義席捲英國,柴契爾夫人所領導的保守黨政府減少政府在高等教 育的支出,強調效率提升並督促教育體系更加配合工業界需要(戴曉霞,2000),經費為 組織運作重要命脈,因此英國政府將其之手深入其中以掌控高等教育。政府掌握經費,

同時也掌控高等教育發展方向,除了解決日益嚴重失業問題並回應產業對於人才的需 求,同時也擔負起高等教育培育人才之責任,因此一項由DfEE與HEFCE資助的實驗計畫

─增強技能計畫(Skills plus program)因應而生。該計畫於2000至2002年間進行,主 要目的為研究如何在大學中透過課程與教學方法調整來提升學生就業力,包含研究面 向、發展面向之行動計畫。在研究方面,使用質化研究法,完成214份訪談(97位畢業生 及其117位上司、同事參與者)了解其對就業力之看法並建立出就業力內涵,此外更收集 2269份大一與大四學生問卷進行分析;發展面向則透過英國西北的4所大學、16個學系 (藥學系、環境科學系、歷史學系、護理系…等)透過重新調整課程、教學、學習與評量 有系統的增強學生就業力(Knight &Yorke,2004:12、37)。Skills plus透過實驗評估,

建立15種主要的「教學、學習與評量模組」,這些模組由24種學習、教學與評量相關活 動組成(表4-11),該活動包括講授、專題討論、工作坊、問題解決、網路教學、文獻探 討、研究設計…等,不同模組包含不同教學活動。

表 4-11 教學、學習與評量模組

資料來源:knight&Yorke(2002:19)

Skills plus 計 畫 認 為 就 業 力 由 良 好 的 USEM 組 成 , USEM 分 別 代 表 理 解 (understanding) 、 技 能 (skills) 、 效 力 信 念 (efficacy beliefs) 與 後 設 認 知 (metacognition),其中涵括認知與非認知部份,例如積極態度、團隊合作能力、人際 關係…等,並將增強學生就業力視為課程議題,必須透過課程設計、改變教學方式等方

式進行,深信任何有特意設計課程的大學中皆能加強學生就業力(Knight &Yorke,2004:

37)。因此該計畫的核心想法是「好的學習方式及與此有關的教學、評量、課程規劃等 是就業力教育的根本,而好的學習就必須包括組成就業力的四要素-USEM,而其內涵分 述如下(劉孟奇,2007:286;Knight&Yorke,2004:38、2006:6):

一、理解(understanding):是高等教育主要成果之展現,除能理解複雜事物,並能將 該內容透過溝通向外傳播。理解非單純理解知識,根據 skills plus 訪談發現有 50%的 雇主表示成績高低或學位程度並不能代表理解程度,他們認為是否具有批判思考、堅忍 不拔、資訊處理的能力才是理解的真正表現。

二、技能(skills):精熟練習與實用活動都包含在技能向度中,包含專業領域技能與通 識技能,前者透過不斷訓練、練習而習得的能力,通常為一種「非轉移性能力」,後者 則為「可轉移核心技能」。此外尚包括「學科專屬技能」與能在一定範疇的學科領域內 進行研究調查的「研究技能」。

三、效力信念(efficacy beliefs):效力信念與自我理論是一種可延展的人格特質,也 就是將工作當作學習機會,而非一種競爭表現,若以表現取向為目的而進行的僅是表面 學習,真正深度學習應是個人對學習目的之承諾。學生與教師的自我理論對學習有極大 影響,夠過學習逐漸型塑出的自我理論使學生對所具之能力有更多信心,相信自己能夠 處理各種新的挑戰,而從圖 4-2 可知效力信念對就業力及其他影響因素之影響最大。

四、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所謂後設便是知道自己知道,換言之能意識到自己所 知、所能做到的以及如何學習更多。學生有能力「知道自己知道什麼」,能夠不時檢視 自己的知識存庫,並且有自信在適當的實現情境中引用他人觀點;「知道怎麼使用自己 知道的知識」,即能夠在特定狀況中,運用知識找出最佳行動方式;「知道如何獲取新 知」,即知道自己偏好的學習方式、能夠獲取新知的可能途徑、以及如何與學習目的配 合。

圖 4-2 USEM 與就業力之關係

資料來源:整理自 Knight&Yorke,2006:5

若各系所能在原本課程與教學上稍作調整,充分將 USEM 四要素融入其中,學生及 能夠建立相當充足的就業力,但若忽視此四要素,再實用的科目也會變成難以轉化成就 業力的死知識,因此不管是任何性質的學系與學科都能夠從課程中培養學生就業力,逐 步累積可轉移、帶得走的能力。然而要充分產生這些學習效果,不太可能光靠單一科目 的教學,而必須作宏觀且整體的規劃,要以三年、四年為期,在整個學系的學年課程或 學程規劃中,透過多門課程的多樣化教學活動進行,整體性協助學生建立好的學習結 果,不同科目也顯然會有比較不同的適合教學方式,此時各科系在確認教學目標之後便 能著手規劃不同的教學模組。教師教學時要不斷提醒學生該課程之要求及其內涵,使他 們知道該課程之價值及來龍去脈,教師應善用各類媒體(面對面測驗、視訊、線上會議 等)、採取各種必要方法(演示、行動學習、工作經驗、研討會、電腦輔助教學、獨立研 究等)並使用多種教學風格(教練、指導、從旁協助、澄清)以達成 ICE 教學,即有趣 (interest)、清晰(clarity)又具熱情(enthusiasm)的教學,最終此結構性課程方案將 逐漸減弱教師的指導與幫助,逐步讓學生獨立處理複雜概念,如此才算達成最終教學目 的(Knight & Yorke,2000:11)。各科系發展相異的提升就業力課程與方案,如何確認 學生就業力成果,圖 4-3 指出證書或成績為評量的證據,但仍需注意各種表現發生時的 個別狀況,因成績背後代表各種可能努力的結果,因此學習過程才是最重要的評量指標 (Knight&Yorke,2004:134)。

技能,包括關鍵 E 技能

S

U M

個人特質,包括 自我理論與效 力信念

學科理解 後設認知

就業力、公 民、生活…

圖 4-3 就業力方案之評量過程

資料來源:整理自 Knight&Yorke,2004:134

Skills plus 計畫之成果對HEFCE在2002-2005年間成立之「強化學生就業力合作小 組」(enhancing student employability co-ordination team, ESECT)所推動的工作有深遠影 響,該小組支持高教機構改善學生就業技能,並鼓勵高等教育機構中與就業相關的學習 (陳怡如,2006),ESECT延續Skills plus計畫的核心理念,認為好的學習與就業力息息相 關,就業力由學習、教學與評量共同建構,若於課程中強調USEM四大要素,便能逐步 培養學生就業力,因而英國政府之後相關提升就業力政策,有相當部分著重思考教學 法、評量方法、改善學生學習狀況來強化就業力。Knight&Yorke(2002)於該計畫最終報 告書中指出,該計畫非常成功,並且得到以下結論:

一、低成本高效益之方法:該計畫使用各科系現存課程進行改革卻能增強就業力,是此 計畫最大的貢獻,同時這個計畫成功的讓學生了解課程的目的並非只有學術成就,透過

適當課程目標(例如 USEM)

確認學習、教學與評量方法是否與課程目標相符

確認學習文化是否引發學生之適當自我理論與後設認知

確認操作手冊、課程說明等是否清楚告知學生即將進行的課程內容、如何 運作及為何如此進行,並瞭解學生學習情況。

低風險(形成性),評量創造學習的反思

成就等級與證明,如證書、專業證照等。 透過履歷、面試瞭解學生學習成果,個人檔案可為學習記錄。

確保成果具意義,需要脈絡性資訊,例如過程說明。

高投入(一般而言),評量為成就證明的基礎

該課程還能夠讓學生學習到未來工作所需的就業力,學生變得更了解自身的任務。

二、具體影響大學運作:不同學系的參與是此計畫寶貴的資產,而參與計畫的這四所大 學也獲得最寶貴之經驗,當中 Liverpool John Moores 大學運作之思考方向在參與該計 畫後受其影響。

三、概念傳播:透過發行相關刊物而引起廣泛討論,陸續研究正在持續增加中。

面對全球化挑戰與知識經濟競爭之下,所有高等教育機構都應該要讓學生提早熟悉 工作世界,政府與企業也應加強合作關係。英國自 1997 年狄林報告書(Dearing Report) 指 出 高 等 教 育 應 重 視 就 業 力 培 養 並 應 增 加 學 生 從 事 與 工 作 相 關 的 學 習 活 動 (Harvey,Locke&Morey,2002)。Skills plus 計畫是由掌控經費分配的 HEFCE 所資助之計 畫,可見英國高等教育機構在提升就業力方面的重視。劉孟奇(2007)指出該計畫認為要 推動高等教育中的教學方法改進,必須先有成功的實驗示範,其次提供成熟配套模組,

最後有充分的資源支持。在 Skills plus 計畫中所提出的教學、學習與評量模組即為一 個成功的範例,要促使高等教育機構願意做些改變以增強學生就業力,須先說服高等教 育機構這些調整是低成本的,並不需要大幅更動學系課程結構,也不需要老師做英雄式 或超人般的努力,同時學生、學系與教師都能獲的極大好處,是高效益的。Skills plus 計畫將提升就業力之作法具體用課程改革方式呈現,並表現出提升就業力途徑之多樣

最後有充分的資源支持。在 Skills plus 計畫中所提出的教學、學習與評量模組即為一 個成功的範例,要促使高等教育機構願意做些改變以增強學生就業力,須先說服高等教 育機構這些調整是低成本的,並不需要大幅更動學系課程結構,也不需要老師做英雄式 或超人般的努力,同時學生、學系與教師都能獲的極大好處,是高效益的。Skills plus 計畫將提升就業力之作法具體用課程改革方式呈現,並表現出提升就業力途徑之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