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工作壓力理論與相關研究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東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服務年資、現任職務與學校規 模等六個背景變項,納入研究架構中,用以進一步探討教師對於教學效能效度表 現之差異性。

第三節 工作壓力理論與相關研究

壹、 壓力之意涵與影響

井敏珠(1992)指出「壓力」之概念由 Cannon 首先提出,並說明壓力係為 個人受寒冷、缺乏氧氣及其他環境壓力源之影響,若長期處於高強度之壓力下,

將導致生物系統的崩潰(張郁芬,2001)。

一、 壓力之意涵

孫名之等譯(1994)說明壓力是一種狀態,當個體面對會危害其身體或心理 康寧之事件,或當個體認為對處理該事件無把握時,壓力即便發生,壓力包含:

壓力源(stressors),為具有威脅性之環境事件;與壓力反應(stress responses),

即個體對該壓力源之反應。

張春興(1991)將壓力之概念歸納為三種:(一)為引起個體反應的情境;(二)

為個體在具威脅性的刺激情境中所產生的身心反應;(三)為個體在具威脅性情 境中,因了解自身處境困難而產生的身心反應。

林瑞真(2005)定義壓力為個體在面對不同情境或環境變化刺激下感受到不 安全或威脅,並引發情緒、生理或心理之反應,產生緊張、不安、挫折等反應現 象。

王以仁、陳芳玲、林本喬(2005)認為,人無法避免生活中之壓力,綜合 1956 自 2000 國內外相關學者對壓力之論述,將壓力定義為個體預期未來可能發 生的不安,或對威脅有所知覺,因而對有機體產生刺激、警告或使其活動,並根 據不同研究取向,將壓力分為下列三大類: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與非特殊性(non-specificity),亦即任何環境的要求,皆會使個人身體組織和生 化成分產生改變,並引發生體的適應反應,並將此稱為適應症候群,分為警覺反 應期、抗拒期、耗竭期三階段。強調身體機能與生化反應,為醫學研究取向,偏 重整體性反應,但未探討壓力來源為何,亦未涉及個人認知與評估。

(二)生活情境的變動:著重探討社會與物理環境變化對個人之影響,並認 為人如同物體,無法承受超出限度之外的情境變動,一旦此變動超過個人的適應 能力,就會造成適應不良之現象。強調壓力來源之重要性,屬研究之取向,偏重 各種情境刺激之分析。

(三)個人迎合環境要求的某種關係形式:強調人與環境之互動關係,亦即 環境變動對個體形成一種要求(demand),然而個體以主動探索方式因應該要 求,個體面對壓力時,透過認知作用分辨壓力性質與其來臨之時刻,藉以作出有 效的反應。綜合整體性反應、壓力來源指標與個人認知評價系統,認為壓力為環 境要求與個人因應能力互動之結果。

張禕雲(2008)將壓力分為狹義壓力與廣義壓力二種,前者係指一種刺激事 件,也為一種反應狀態;後者則為刺激、反應與外在環境交互作用下之力成,個 體認知與經驗不同影響對壓力程度之感受。

張彩雲(2009)將壓力視為是個體面對外在環境的要求或刺激時,生理與心 理產生不安或受壓迫之反應,亦即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下的結果。

莊惠君(2010)將壓力定義為外在刺激因素加諸於個體,經評估後發現無法 負荷而產生生理與心理負面之影響,且同樣的壓力視不同個體而有所差異,亦即 需經個體本身認知與經驗的評估,才能斷定事件對個體是否成為壓力。

石銘華(2011)將壓力定義為個體面對外在環境刺激時,依其人格特質、認 知歷程或過去經驗加以評估自身與環境的關係,是否產生過度負荷或為個人資源 無法應付的情況。

許雍婷(2011)認為壓力是個體身心的平衡狀態受到外在的改變或刺激之威 脅時,身心所採取各種反應與調適之現象。

綜合上述對於壓力之定義,可將壓力歸納為刺激、反應、互動三種取向(郭 靜晃,199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一) 刺激取向

將壓力視為「自變項」,即指壓力為外來的,並造成個體對壓力的反應或緊 張,並且探討個體對事件之評估狀態為重視或不重視。

(二) 反應取向

將壓力視為「依變項」,即指壓力係為有害環境之反應行為。

(三) 互動取向

將壓力視為「自變項」,即指壓力係為個人與環境之間互動、交流之結果。

二、 壓力來源

孫名之等譯(1994)說明生活中無數的事件均可形成壓力,包含生活中的瑣 事,或災難性事件、重大生活改變、日常生活困擾等外界壓力源;然而壓力來源 也可來自體內對立動機間所形成的衝突,如:獨立與依賴、親密與隔離、合作與 競爭、衝突表達道德標準等。

林瑞真(2005)指出壓力來源為多面向的,且因素極為複雜,不僅為外來的,

也包含個體內在之差異,且因個人主觀知覺與特質的不同,其壓力來源及對壓力 的感受也有所不同。

王以仁、陳芳玲、林本喬(2005)指出壓力來源有七項:(一)重要的生活 變動:個體面對突如其來的重大變動無法有效適應,甚至造成身體不適或引發疾 病發生;(二)生活小困擾:生活中所有不順或挫折的小事件;(三)災變事件:

災變事件的發生對於受災者與目擊者或多或少皆會造成壓力;(四)長期的社會 問題:諸如經濟衰退、環境汙染、核能災害等皆會造成人們心理上之問題;(五)

工作的壓力:工作份量多寡、工作特殊性、工作環境氣氛等皆會造成員工之壓力;

(六)家庭的壓力:家庭成員之不同需求與慾望和彼此產生衝突時即發生;(七)

個人本身的特殊因素:個人接受不同訓練、自我概念與期許、過去相關經驗等因 素不同,使人們面對相同壓力情境時,感受到不同壓力程度。

吳夢萍(2011)說明壓力來源為多面向,環境、個人特質、價值觀、社會及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三、 壓力之影響

張春興(1991)認為若個體處於持久性的壓力下,其生理反應將出現一般適 應症候群之現象,該現象包含三階段:(一)警覺階段;(二)抗拒階段;(三)

衰竭階段。且若長期壓力無法獲得紓解,除了會影響心理健康甚至演變為心理疾 病,也會影響使免疫系統、消化系統等,造成生理健康問題。

孫名之等譯(1994)提出個體偶然的暴露在間斷性的壓力下,可以增強其生 理上之韌性,亦即適度壓力可以提高個體的耐受力;然而長期處於壓力下,則除 了對生理反應造成不良影響外,更會造成嚴重分心而無法遵循指示、忽略、誤解 或行為刻板之認知功能損害,以及焦慮、憤怒、攻擊、淡漠、抑鬱等情緒問題。

林瑞真(2005)認為適當的壓力能提振工作士氣並提高工作效率;但若長期 處於壓力且使個體無法負荷時,可能引發挫折、衝突與壓迫之生理、心理與行為 症狀,嚴重者甚至尋求自殺作為解脫。

王以仁、陳芳玲、林本喬(2005)認為,就生理層面而言,長期的壓力反應 常會發生神經、心肺、呼吸和內臟系統有關之疾病產生,並導致身心失調與加速 老化;就心理層面而言,可從行為的、情緒的、認知的三方面探討,分述如下:

(一) 行為方面

個體因應輕度、中度與重度之不同壓力程度時,會產生各種行為之變化。輕 度壓力能增強個體生物性的行為,如進食、攻擊和性行為,而輕度壓力也能導致 正向的行為適應;中度壓力為長期累積而成,造成適應不良之行為反應,並妨礙 身體各部位協調的複雜動作,使個體無法因應與調和環境的要求;重度壓力則使 個體減低對環境的敏感性,並使行為無法適應環境。

(二) 情緒方面

多數壓力帶來較為負面的情緒反應,就憂鬱、倦怠、創傷後的心理失調之情 緒探討。憂鬱(depression)為個體在生活中產生重大變動,如失去摯友、親人,

或面臨一連串壓力事件所導致;倦怠 (burnout )是種情緒衰竭 (emotional exhaustion)之症狀,如社會服務人員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下便會出現此現象,使 其無法再關心求助者甚至不想見到他們;創傷後的心理失調為個體經歷相當恐怖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之經驗,如空難、戰爭,造成個體情緒上產生創傷後的心理失調反應,並使其於 不知不覺中或瞬間回顧中再次經歷當時恐怖、震撼之感覺,因而產生與人疏離並 導致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對生存價值之懷疑。

(三) 認知方面

個體認定某種壓力源對自身具威脅性,會對智力造成影響,壓力越大,認知 效能越低,思考的變通性也就越差;壓力也會影響個體的記憶,窄化知覺的範圍,

干擾自身問題解決、判斷與決策能力。

張彩雲(2009)指出壓力對個體的影響是複雜且多面性的,且因個人認知、

價值觀、特質等的不同,對壓力感受有所差異,適度的壓力可激發人向上,提升 郭作績效與達成目標,而過多或長期處於壓力下的結果,將導致個人生理、心理、

行為與人際層面的不良影響。

石銘華(2011)指出壓力對個體影響層面相當廣泛,不僅影響生理與心理層 面,如各種器官系統功能失調或病變之生理問題,各項負面情緒之心理問題發生 等,也會對個體行為及人際關係造成影響。

吳夢萍(2011)認為壓力並非全為負面的,適度的壓力可增進個人解決問題 之能力,使自身有更好的表現,而長期或過多的壓力也會產生不利身心健康之發 展。

許雍婷(2011)認為壓力會引起個體的緊張壓迫感,若加上個人因素之壓力,

將造成個人身心失衡,甚至導致身心方面之疾病。

貳、 教師工作壓力之意涵

教師工作壓力之概念源自於一般工作壓力之研究,茲就列出國內、外學者就 對於教師工作壓力之定義,最後再予以歸納:

Kyriacouc & Sutcliffe(1978)認為教師工作壓力是由教師工作而產生出負向 情感之反應症狀。

張郁芬(2001)認為教師工作壓力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對潛在的工作情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林瑞真(2005)定義教師工作壓力為教師於學校工作環境中,主觀知覺自身

林瑞真(2005)定義教師工作壓力為教師於學校工作環境中,主觀知覺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