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工作壓力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工作壓力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壹、 壓力、工作壓力的意義

一、壓力

「壓力」(stress)一詞是源於拉丁文的「stringere」,意思是「拉緊」

或「緊拉」(黃惠惠,1992)。壓力的概念源自物理學及工程學,它是涉及物質 的能量及抗緊張的能力,通常以壓力表示垂直於表面的力,因此,壓力是指單位 面積上所受的正向力的值。H.Selye在《生活的壓力》(The stess of life)一 書中指出壓力所導致的反應,可能是建設性的,也可能是破壞性的,而將它引進 到社會科學領域,之後研究心理壓力的學者不斷提出相關文獻,「壓力」一詞逐 成微生物學、醫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術領域的重要概念(引自周立 勳,1986)。雖然壓力一詞後來引起廣泛的使用與研究,但其定義卻缺乏一致的

看法,茲將國內外學者對壓力所下的定義整理、歸納,可分為下述三種類型:

(一) 刺激型的壓力定義

將壓力視為環境的刺激,此刺激來自客觀存在的社會與外在環境的事件,強 調壓力是社會與外在環境的變化對個人所造成的影響。例如:當個體與外界刺激 無法契合,經過個人評估,感到身心無法負荷時所做的反應(蔡孟珍,2001),

因此外在刺激超過個體容忍度,將造成個體的焦慮或逃避(周天賜,1991)。Burke 和 Weir(1980)也認為壓力是一種發生在個體身上的內、外在負性的刺激。

(二) 反應型的壓力定義

此派觀點認為壓力是人對於有害環境的反應型式,將壓力視為個體對外界壓 力源的生理或心理的反應,亦即壓力是對壓力源的反應,此反應以個人特質、經 驗與認知歷程為媒介(程一民,1996)。張春興(1992)認為壓力是指個體為適 應內外在環境而產生一種特殊的反應結果。所以當個體對週遭環境改變或要求,

知覺到具有威脅性、壓迫性,經由個人特質與心理為中介歷程後,內心變會產生 消極與負面的情感(黃義良,1999),Albertson 與 Kagan(1987)也認為壓力 是由個體知覺環境的要求產生威脅,而興起生理及心理的緊張狀態,可視為高度 負荷狀態。

(三) 互動型的壓力定義

此派觀點將壓力視為環境的刺激與個體交互作用的結果,當個人把「環境要 求」和「因應資源」作認知評估的結果,認定為非自己能力所及,並危及自己的 完好性時,壓力就呈現出來。也就是壓力係由於自身的工作壓力所引起的,個體 與內外在環境交互作用產生身心不平衡之狀態,且引起其不愉悅的感覺,並產生 緊張被壓迫、焦慮不安及倦怠的狀態(陳廷楷,2003)。葉重新(1998)認為壓 力是衝擊個人內外的一種刺激,是個人對內外環境事件產生心理或心理上的反 應,也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陳慶盛 (2004) 認為壓力是人與環境的互

動過程中,對個體心理或生理產生影響,而感受到的一種緊張或威脅的狀態。

Greenberg 與 Baron(1997)將壓力定義成個體面對外界壓力源時,情緒、認知 和生理三方面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一種反應模式。

綜觀上述國內外學者的看法,研究者認為壓力是個體與環境互動中,知覺外 在要求非個體能力所及,所導致身心失調的一種狀態。

二、工作壓力

「工作壓力」乃是從壓力定義衍生而出,凡因工作有關的因素而引起的壓 力,都可稱為工作壓力(吳宗立,1996)。茲將國內外學者對壓力所下的定義整 理、歸納,可分為下述三種類型:

(一)工作壓力視為一種壓力反應:姚秀瑛(1999)認為工作壓力是指特殊工作人 員在推廣其工作時,對潛在的工作情境因素或要求,評估為威脅或有礙工 作表現,而產生負面、消極的情感反應。Jamal(1984) 認為工作壓力為『個 體面臨某些工作特性威脅時所引發的反應』;無法消除威脅、脫離困境而 生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或緊張的狀態,就是工作壓力。Steers(1988)認 為工作壓力是個體在工作情境中面臨某些工作特性的威脅所引發之反 應。此類學者將工作壓力視為一種壓力反應,因工作壓力源所引起的任何 生理、心理反應與行為。

(二)工作壓力視為一種壓力來源:單小琳(1988)認為工作壓力可視為工作環境 的特性,提供一種對個體的脅迫而產生的現象。Caplan認為工作壓力是工 作環境特性對個人造成威脅的任何現象,它可能是超過其負荷的要求或無 法滿足其需要的匱乏狀態(張瑞芬,1989)。此類學者將工作壓力視為一種

(三)工作壓力視為個人與環境互動之後的認知落差歷程:吳榮福(2001)認為 在工作的現場中,處理人、事、物互動過程中,引發心理穩定狀態的改變 以及生理的變化,進而產生負面的情感反應或行為。李勝彰(2003)認為 工作壓力是個人與工作環境交互作用下,產生生理或心理的緊張狀態。陳 蓮妃(2003)認為個體與環境互動歷程中,當個體在面對具有威脅性的工 作情境時,因為知覺無法消除威脅、脫離困境而產生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 或緊張的狀態。French 等人認為工作壓力是個人能力及其可運用的資 源,與其環境工作需求之間無法調適配合所導致的現象(引自郭峰偉,

2000)。此類學者將工作壓力視為個人與環境互動之後的認知落差歷程。

綜觀上述國內外學者的看法,研究者認為「工作壓力」是個體處在工作環境 中,因無法滿足需求或消除威脅,所導致身心失調的一種狀態。

貳、 訓導主任工作壓力相關理論

有關國內、外針對訓導主任工作壓力發展的理論並不多見,基於現行國小訓 導主任一職係由教師兼任之考量,研究者藉助教師工作壓力理論的探討,以奠立 研究訓導主任工作壓力之理論基礎。

一、kyriacou 和 Sutcliffe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有關教師工作壓力的理論模式有多種,其中最早提出之學者為Kyriacou 和 Sutcliffe(1978)所提出教師之工作壓力模式,他們認為教師的工作壓力來自於 環境的要求,這種要求可能來自於他人,也可能是來自於自己。教師工作壓力產 生的過程為:可能的壓力源經過教師個人的認知評估後成為實際的壓力源,如果 教師能透過良好的壓力的因應策略,則實際的壓力源程度將可減至最小,就不會 產生教師的壓力,不然教師的壓力就存在,若教師的壓力持續不斷,將對其生理、

心理各方面造成不良影響。此一理論模式可以圖2-2-1 來表示。

二、Ivancevich 和 Matteson 的工作壓力模式

此一研究模式顯示社會情況與結果症狀之關係,乃以個人知覺為中介;換言 之,造成壓力的症狀是取決於個人特性。此模式包含五種變項:1.社會情境的壓 力源。2.是個體對於壓力的知覺。3.是個體對於壓力所產生的反應,並包含生理、

認知情感與行為三方面。4.是長期壓力反應下所產生的結果症狀。5.是屬於個人 或情境的制約變項。實線表示因果關係,虛線表示各變項間的互動過程。此模式 著重在說明「個人知覺」是社會壓力源與壓力導致的結果(症狀)之間的中介歷 程。因此,個人的認知與特質,就成為決定壓力產生的重要因素。其理論模式可 以圖2-2-2 來表示:

圖 2-2-2 Ivancevich & Matteson 工作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Stress and work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p.36), by J.M. Ivancevich,

& M.T. Matteson, 1980, New York: Scoot, Foresman.

三、Moracco & McFadd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後來Moracco & Mcfadden(1982)亦曾依據 Kyriacou & Sutcliffe的上述 模式,採用認知互動的觀點,加以修正後提出綜合性的工作壓力模式,其理論模

(1)社會情境 導致壓力

(5)制約變項(個人或情境)

(4)結果症狀 1.生理的

2.認知的或情感的 3.行為的

(3)對壓力的反應 1.生理的

2.認知的或情感的 3.行為的

(2)知覺到的壓 力

式可以圖2-2-3 來表示:

圖2-2-3 Moracco & Mcfadden 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1(p.550),by J.C.Moracco,

&H.Mcfadden, 1982, The counselor’s role 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在此模式中,有四條回饋路線:(a)表示壓力與特定因應機轉間的關係,如 果因應機轉無法減低壓力事件的發生,則會被評估得更具威脅性;(b)表示當個 體具有若干壓力症狀時,易覺知更多壓力事件;(c)表示正處於身心俱疲狀態的 個體,會將事件評估得更有壓力;(d)表示個體過去處理壓力之成功與否的經驗,

將影響其對未來的評估與因應(陳蓮妃,2003)。

Moracco 和 Mcfadden 工作壓力模式顯示出社會、工作、家庭是構成教師工 作的潛在壓力源,且彼此間相互影響,將間接或直接的造成教師不同程度的壓力

個人需求間之衝突,或者對其個人自尊、安全與幸福造成威脅時,將形成實際的 工作壓力。所以,由潛在的工作壓力來源發展為實際的工作壓力,係教師個人主 觀評估的結果。在感受到實際工作壓力後,個人即採取因應策略,以減輕工作壓 力,但如無法發生效果,將會顯現某些身心上的壓力徵兆,且壓力持續長久而無 法有效因應時,則將形成慢性的身心性疾病(如高血壓、胃潰瘍、氣喘等)。此 外,評估與因應機轉均受個人人格特質、經驗與價值觀所影響。

綜上所述 Kyriacou & Sutcliffe(1978)認為壓力是來自他人或自己的要 求;而 Moracco & Mcfadden(1982)認為壓力源來自社會、工作、家庭;兩種 理論皆以為教師主觀的評估與採取的因應策略,決定實際壓力的大小。

四、Tellenback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Tellenback(1983)等人也根據 Kyriacou & Sutcliffe 所提出的教師壓力研 究模式略做修正,提出教師壓力模式如圖2-2-7所示,他們所修正的特點是指出 學校社會特質對壓力源的影響。

由圖2-2-4 中可知學校社會特質、教師特質、個人評估與適應機轉以及非職 業性的壓力源,都有可能是造成教師工作壓力的來源(莊淑灣,2004)。

綜合上述四種工作壓力理論的模式不但可以作為從事教師工作壓力研究的 理論依據,而良好且有系統的架構,更可以提供發展從事訓導主任工作壓力研究

綜合上述四種工作壓力理論的模式不但可以作為從事教師工作壓力研究的 理論依據,而良好且有系統的架構,更可以提供發展從事訓導主任工作壓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