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差異化教學前後語文能力的變化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差異化教學前後語文能力的變化

表 4-1 呈現三年級學生在常見字流暢性、識字量、閱讀理解及國字聽寫四項 語文能力前、後測得分之平均值、標準差及差異考驗。

壹、 識字能力

一、常見字流暢性

由表 4-1 可知,三年級學生在「常見字正確性」前、後測得分之平均值(標 準差)分別為34.29(7.54)和 45.14(6.64),平均增加 11 個字,經相依樣本 t 考 驗,達顯著差異(t= 9.87,p< .001),前、後測平均值均高於全國常模平均值28.29,

且標準差縮小,這個結果顯示,三年級學生原本的識字正確性能力已達到常模水 準,經過差異化教學後也有顯著的成長,且班內差距有縮小。由表 4-2 可以看出 7 位學生在識字正確性測驗中,進步的人數比率為 100%,成長幅度介於 19%~57%

之間。其中進步幅度最大的為個案S5,且在常模的百分等級從 PR35 達到 PR73。

再來看表 4-1,三年級學生在「常見字流暢性」前、後測得分之平均值(標 準差)分別為33.59(13.56)和 40.41(11.07),一分鐘讀字的字數平均增加 7 字 左右,且經相依樣本t 考驗達顯著差異(t= 5.50,p< .01),標準差變小,顯示學 生在接受差異化教學後,識字流暢性有顯著成長,學生之間能力的差異有縮小的 趨勢。

表 4-1 學生在各項語文能力前、後測之平均值、標準差與差異考驗(n=7)

2392.43

(611.44)

2108.04

(816.30) 3.51 .013*

表 4-2 7 名個案在常見字流暢性測驗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二、識字量

再由表 4-1 來看,三年級學生在識字量前、後測得分之平均值(標準差)分 別為 1888(454.77)和 2392.43(611.44),經相依樣本 t 考驗,達顯著差異(t=

3.51,p< .05),平均識字量增加 504 字,且後測平均值高於三年級全國常模平均 值2108.04,但從前、後測的標準差來看,班級內識字量的差異有拉大趨勢。

從個別學生來看,表 4-3 呈現 7 名個案識字量前、後測的能力表現,由表可 知,前測中,個案S5、S6 及 S7 三人識字能力不佳,其識字量測驗得分之百分等 級低於 25,而全班只有個案 S4 一人前測得分高於三年級全國常模平均值(M=

2108.04)。經過16 週的差異化教學,7 名個案在識字量的原始分數,除了個案 S5 和S6 之外,其他人都有明顯的進步,成長幅度介於 14%~61%之間,且皆高於全 國常模的平均值,尤其以個案S3 和 S7 的進步幅度最大。全班個人的識字量後測 分數幾乎都有明顯進步之下,只有個案S5 和 S6 兩人 PR 在 25 左右,皆未達全 國三年級常模平均值,其中S5 識字量還低於 PR25,落在低成就水準。研究者推 測有二個可能的原因,其一,生字教學的設計對個案S5、S6 可能較不適應,大 量集中識字,形似字易混淆,需要較長時間的教學適應期;其二,教學未能配合 大量閱讀有關,同為低能力組的個案S7 識字量發展速率大幅成長,研究者推測 可能與S7 在原班裡平時自動大量閱讀有關,豐富的閱讀量再加上小三是發展識 字的重要階段,如果教學與大量閱讀配合得宜,可能造成識字發展速率的差異(陳 淑麗,2008a)。研究者還發現個案 S5、S6 在流暢性及識字量兩個測驗的評量表 現不一致,流暢性的表現大於識字量,可能是認字標準及作答方式不同有關,流 暢性的作答方式易於識字量評估,因流暢性只要看字讀音,而識字量必須寫出注 音,個案S5、S6 寫錯注音的錯誤率可能影響識字量的施測表現。

我們再將表 4-3,依低和中高能力兩組的前、後測原始分數整理成圖 4-2,

由圖 4-2 呈現低和中高能力兩組學生的學習表現,中高能力組前、後測平均值為 2154.25 和 2786.75,平均分數提高 632.5 分,低能力組前、後測平均值為 1533 和 1866.67,平均分數提高 333.67 分,這個結果顯示低和中高能力兩組的識字量皆 有提升,從圖可以看出各組識字量均呈上升趨勢,且整體學生來看,經過一學期 的差異化教學後,學生的識字能力都有提升。

表 4-3 7 名個案在識字量評估測驗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測得分之平均值(標準差)分別為14.14(1.68)和 15.86(2.54),平均值增加1.72 分,經相依樣本t 考驗,達顯著差異(t= 3.62,p< .05),前、後測平均值均高於

再由表 4-4 可看出,閱讀理解的後測得分大多數學生皆有進步,只有個案 S3、

參、 寫字能力

在寫字能力方面,由表 4-1 得三年級學生在聽寫測驗前、後測得分之平均值

(標準差)分別為35.43(4.69)和 41.43(1.27),平均增加 6 個字,經相依樣本 t 考驗,達顯著差異(t= 4.24,p< .01),且後測平均值遠高於全國常模平均值

(M=34.59),這個結果顯示,經過一學期的差異化教學,顯示學生是有顯著成長 的,再者,後測的標準差變小,表示班級內學生寫字能力程度差距縮小。

從個別學生來看,表 4-5 呈現 7 名個案在聽寫測驗中,進步的人數比率為 100%,成長幅度介於 5%~33%之間,顯示 7 名個案的寫字能力在這一學期都有 進展。前測分數中,低能力組的個案S5、S6 及 S7 皆低於全國常模平均值,但經 過教學後,後測分數高於全國常模平均值,百分等級達70~80 左右,顯示低能組 在寫字能力有較明顯的進步。

再由表 4-5 依照低和中高能力兩組的前、後測原始得分整理成圖 4-4,由圖 呈現低和中高能力兩組學生的學習表現,中高能力組前、後測平均值為39 和 41.5,

平均分數提高2.5 分,低能力組前、後測平均值為 30.67 和 40.33,平均分數提高 9.66 分,從圖可以看出各組及全體學生的學習表現均呈上升趨勢,這個結果顯示 學生的寫字能力都有提升,但圖 4-4 呈現低能力學生的學習成長曲線較明顯,研 究者推論低能力組前測的得分較低,後測有較大的進步空間,且基本讀寫字綜合 測驗的受試者設定是在小三以前,所選用的目標字較為基本,個案S5、S6 及 S7 得分皆在40 分以上,故後測有天花板效應。

表 4-5 7 名個案在基本讀寫字綜合測驗─國字聽寫分測驗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學生

編號

能力 組別

基本讀寫字綜合測驗─國字聽寫分測驗

前測得分 後測得分 得分差異 前測PR 後測PR S4 中高 38 40 2 61 93 S2 中高 37 42 5 56 87 S1 中高 41 43 2 80 93 S3 中高 40 41 1 73 80 S5 低 30 40 10 22 73 S6 低 30 40 10 22 73

S7 低 32 41 9 29 80

圖 4-4 低、中高能力組在聽寫測驗前、後測得分平均值

圖 4-5 低、中高能力組在課後評量的前、中、後期得分平均值

綜合上述,本研究有兩個主要的發現:第一,經過一學期的差異化教學,全 班的學生在各項語文能力都有提升,其中低能力組的學生在國字聽寫方面效果更 明顯,中高能力組的學生在識字量及閱讀理解方面效果更明顯,且介入後全班學 生間的差異有縮小的趨勢。唯在識字量方面,低能力組的有兩人表現持平,研究 者推測可能與生字教學的設計與執行有關,本研究教導延伸字容易造成混淆現象,

教師在教學時,應特別強調形似字的區辨,教學執行後須進行評量檢測,以確保 學生已習得區辨形似字的能力。研究者檢視其教學執行歷程,發現形似字的區辨 未能做到評量檢核確實,例如:

生字為「限、眼、退、很」進行延伸教學時,因這些字都長得很像,怎麼認出 每個字?教師教導口訣記憶:「退有辶部件,意思跟走路有關,後退就是往後 走。眼有目部件,是用來看東西的。」但教師於統整活動時未能再次教導學生 重述口訣記憶,學生未能鞏固其區辨能力。(1070312/O.L01-3 生字教學)

因此,進行區辨教學時,教師應在課堂中檢視學生能成功辨別形似字的能力。

第二,在課後評量方面,整體學生的課後評量平均值在不同階段皆維持穩定 水平,顯示學生的學習表現穩定,唯低能力組的教學適應期比較長,至中、後期 平均值才達精熟水準。

76 78 80 82 84 86 88 90 92 94

前期 中期' 後期

各組前中後期之得分平均值

課後評量

全部 中高能力 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