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人員

壹、 研究場域

本研究場域為台南市偏遠地區某所國民小學,全校共 6 班,12 位教師,學 生人數 49 人,全校 1/3 學生屬學區內,2/3 學生為學區外,後者由校車接送至學 校。學校有普通教室6 間,專科教室 3 間,圖書室、風雨球場、餐廳及視聽教室 1 間,視聽教室作為教師研習、音樂教室及室內朝會使用。

學校行政編制設有校長、主任2 位、組長 2 位,科任教師 3 位,其中一位兼 任組長,一位為代理教師,而級任導師6 位,其中一位兼任組長,一位為代理教 師,所有教師皆有各自負責的行政業務。校內師資穩定,流動率不高,除新進教 師外,其餘在校服務十年以上,對學校及社區都有相當程度的了解。

學區內家長大多以務農維生,學區外家長以工商職業為多,家長都很關心孩 子的學業問題,盡量要求學生在學校完成課業。學校為加強基本學力的提升及照 顧家庭支持度不足的學童,申請課後補救教學、夜光天使及社區生活營等方案,

除補救教學依施測結果規定參加外,其餘方案可自由參加。A 校因校車接送時間 需全校統一放學,包含小一入學新生,週一至週五皆採全天上課,所以低、中年 級在校時間比其他縣市或地區長。

本研究因研究者為三年級導師,因班上語文程度差異大,故尋求學校及家長 的同意,以課後補救的時間,每週一、二、四、五的課後一節,實施差異化教學,

在原班級教室內上課。

貳、 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便利取樣,以研究者所任教的三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甲班共有 7 人,男女比為 5:2。研究者於 107 年 2 月開始進行參與學生的起點能力評估,

因Chall(1996)的閱讀發展理論中,該年級主要學習成分為識字、流暢性,閱讀理 解等語文能力,故所採用的評估工具包括常見字流暢性測驗(洪儷瑜、王瓊珠、

張郁雯、陳秀芬,2006b)、基本讀寫字綜合測驗─國字聽寫分測驗(洪儷瑜、張 郁雯、陳秀芬、陳慶順、李瑩玓,2003)、識字量評估測驗(洪儷瑜、王瓊珠、

化測驗作為前、後測的測驗工具,輔以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補救教學科技化評量成 績作為參考,設定參與學生的學習目標、教材適配性及分組選擇,以「流暢性」、

「識字量」、「國字聽寫」及「閱讀理解」等測驗得分之全國常模百分等級作為分 組指標,分為三個等級,PR25 以下分級為待補救,PR26~PR74 分級為普通,PR75 以上分級為優良。本班7 名學生語文能力各項測驗表現及科技化課後補救評量,

由 Chall(1996)的閱讀發展理論中得知各年段所要教學的重點,小一、小 二強調識字(解碼能力),而小二、小三則強調閱讀流暢性(解碼自動化),所以 小三目前最關鍵的教學目標則是識字和流暢性,所以本研究評估能力分組以識字

量和流暢性測驗結果為優先考量,由表 3-1 可看出,7 名個案在常見字流暢性方 面的分級沒有一人落入待補救,表示7 名個案在流暢性方面為一般水準,所以研 究者將依識字量測驗結果作為分組的依據,分組結果為,S1、S2、S3 及 S4 為中 高能力組,分級為普通和優良;S5、S6 及 S7 則為低能力組,分級皆落入待補救。

其他語文能力的測驗結果則作為後續執行成效的參考指標。

有研究發現,低識字量學童,若不及時介入,即使已經到了國三,約有一半 學童未達國小中年級的平均識字量,低識字量學生與普通學童的差距將隨著年級 增加會有不斷增大的趨勢(王瓊珠等,2007;Stanovich, 1986),可預見低識字量 學童與普通學童在閱讀發展上會出現馬太效應(Stanovich, 1986)。因此,本研究一 旦發現識字量落入該年段的低成就門檻時,應優先納入教學重點並及早介入教學。

參、 研究參與人員

一、研究者

研究者於 2007 開始在偏鄉小校任職服務,迄今已有 10 年的教學經驗,其 中,任教低年級有2 年、中年級有 4 年、高年級有 3 年及資訊科任 1 年,補救教 學經歷也有7 年,在不同的學校及班級服務,教學經驗涵蓋國小階段。因一直在 偏鄉小校任教,故對偏鄉教育的教學困境有一定的程度瞭解,也積極參與各項研 習,也向各校優秀的同事討教成功的班級經營及有效的教學方法,提升自我教學 精進,對於語文教學方面,曾參加「課文本位閱讀理解教學」初階及進階課程並 取得證書,另外,已完成教育部補救教學規定之研習,但深感學生程度差異頗大,

教學實施深感困擾。

研究者於研究所修業期間,已修業完畢「教育研究法」、「補救教學媒材發展 及班級經營、「國語文補救教學理論與實務」,也曾修畢特教教育導論3 學分。除 此之外,指導教授於大學部授課差異化教學之課程錄製教學影片,研究者透過教 學影片學習差異化相關概念,並定期與指導教授討論過程中,對差異化教學有逐 漸深入的瞭解,為避免對差異化教學經驗上的不足,故以個案研究檢視教學歷程,

據此修正一些教學問題,提升教學效能及教師教學專業之省思。

二、協同研究者

本研究採用陳淑麗與曾世杰研發設計之差異化教材,協同研究者是本次教材 的教案撰寫者,為台東大學助理人員,課程設計經驗豐富,曾參與永齡國語補救 教學教材之撰寫與設計,教學實施期間,不定期與研究者討論教學問題,透過課 堂教學影片給予建議或討論其他問題,並給予適度的正向回饋,研究者將討論內 容以錄音和筆記記錄,作為下次教學之修正或參考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