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巴蜀庖廚畫像出土簡況與圖像構成

第一節、 巴蜀地區庖廚畫像出土簡況

據筆者統計,巴蜀地區庖廚圖像出現在畫像磚、墓壁畫像石、石棺、崖墓上 的情況共計十五例,現根據發掘簡報,整理各庖廚圖像的出土簡況如下:

四川彭縣收集散存庖廚畫像磚一(圖一)1

該地收集到的散存畫像磚,其出土墓葬已不詳。畫像磚多為長方形,一般長 44-46 釐米,寬 24-26 釐米,厚 5-7 釐米,磚的形狀及構圖手法均與成都的長方形 畫像磚有所不同。彭縣收集到的畫像磚雖然畫面較小,一塊磚上所反映的內容比 較單一,但由於它們題材廣泛,結構自由,雕刻技法活潑生動,而且同一題材往 往選用不同的構圖形式,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往往不亞於成都附近的方形畫像 磚。

庖廚畫像磚,其畫面上端為四阿式屋頂,室內左邊二人跪坐在長案後,準備菜 餚,其身後一架,架上掛生肉三塊,右邊是一長方形竈,竈上置一釜一甑,一人 立於竈前,伸手在甑上操作。

四川彭縣收集散存庖廚畫像磚二(圖二)2

彭縣,漢代為蜀郡所轄的繁縣屬地,與成都相鄰。境內有兩個漢代人的集葬 地,一名南方院,一名北方院。該庖廚畫像磚即是出土於南方院漢墓群。該墓群 共保存下十塊畫像磚,這批畫像磚均模制,長方形,長 42.5-43 釐米,寬 24-25 釐 米,厚 7-7.5 釐米。就年代來說,應屬於東漢晚期。此類畫像磚與成都地區經常出 土的方形畫像磚的規格不同,但題材基本一致。

1 四川省博物館(袁曙光):<四川彭縣等地新收集一批畫像磚>,《考古》1987 年 06 期,

第 533-537、582-583 頁。

2 四川文物管理委員會:<四川彭縣義和公社出土漢代畫像磚簡介>,《考古》1983 年 10 期,

第 897-902 頁。

該庖廚畫像磚畫面左側二人席地坐於俎後,持刀握物,作切割食物狀、俎後 立架,架上懸掛肝一副,腿兩條;右側一人席地坐於釜後,手持便面,正向釜底 鼓風。釜以鐵三腳架支撐,釜底架有木柴;右側上部靠近懸物架側為四案相疊,

其上存放杯、盤等食具。這幅畫像的線條流暢,清晰,形象逼真,故顯得生動,

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四川省德陽市柏隆鄉收集庖廚畫像磚(圖三)3

該畫像磚時代應為東漢晚期,散存收集而來,磚長 40.5 釐米、寬 25.5 釐米,

厚 5.6 釐米,呈長方形。畫面左端是一長方形竈,曲突向左,右有火門,竈上置 大小兩釜,一人左手扶釜,右手執勺在釜內。左端二人坐於俎後,相對交語,於 俎上切物,俎前各置一釜,以承接食物。後架上掛有兩豬腿和其他食物。

成都市郊庖廚畫像磚(圖四)4

該畫像磚出土於成都市郊,畫像磚長 46 釐米,寬 42 釐米,大致為正方形,

為東漢時期畫像磚。畫面中房屋內正中後方有一木架,架上掛一排魚、禽、肉,

左一人正跪在地上於俎上切魚,後一人牽一羊進來。左側下方一庖者跪於釜前添 火,後有一犬,其後一庖者正在盆內洗肉。右側下方兩庖者在案前面對面和面。

雖然多數學者均認為圖中庖者正在持刀切魚,但筆者以為此庖者所持之物似 不像刀,反而形似四川彭縣收集散存庖廚圖畫像磚(圖二)中的便面(圖十六)。5 如果此物為便面,那麼此庖者就不是在切魚而是在烤魚,其下亦不是俎而是炙爐

(圖七)6,庖者正在用便面扇炙爐之上的烤魚。相似的構圖可見山東金鄉畫像石

3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四川德陽縣收集的漢畫像磚>,《文物參考資》1956 年 07 期,

第 43-44 頁。

4 高文、王錦生編:《中國巴蜀漢代畫像磚大全》,澳門:國際港澳出版社,2002 年,圖 28 頁,圖版說明 28 頁。

5 孫機:《漢代物質資料圖說》,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年,圖 87-25,第 347 頁。

6 這樣的炙爐可見陝西西安延興門存出土的上林方爐。參見邢義田:《畫為心聲》,北京:

上的烤肉圖(圖十八)7。同時右下方庖者應該也不是在和面,兩人應該共同在磨

米,南北寬 2.6 米。從該墓的結構和所出土的文物看,應當爲東漢晚期。

其中涉及庖廚的是武器廚房畫像磚。該畫像磚圖中內容可分為兩:左為武器 庫,是一五脊廡殿式房,柱上置有「一斗三升」式鬥拱,武器架放置房中,架上 橫放二戟、三矛,左邊房柱上掛有一弓。右邊為廚房,房內靠前有一竈,竈上有 釜,竈前有一人操作,靠後有三案疊放於幾上。兩屋前均有臺階通往屋內。

四川成都羊子山一號畫像磚石墓庖廚圖(圖八)12

該墓位在四川省成都北門外約八裏的成華區青龍山小羊子山下,於 1953 年發 掘。該墓全部用石條、長方磚和楔形磚砌成。墓壁用石條和長方磚砌,石條是砂 石,質地較硬;起券用楔形磚砌。墓室全長 13.84 米,最寬處 3 米。由墓道、甬 室、前室、中室、後室等部分組成,前室較小,後室稍大,中室最大。該墓曾被 盜,在前室和甬道內僅一些殘留器物。在後室內有破碎投顧 2 個和人牙 6 枚,推 測可能為夫妻合葬。此外,後室還有木棺的鐵棺釘和紅漆痕跡。在墓室地步還發 現有一層朱砂,墓葬的年代約為東漢晚期。

墓內出土畫像分為畫像磚與畫像石兩種。其中畫像磚共 10 塊,分別鑲嵌在甬 道和前室前部兩側的自下而上第 5-11 層墓磚處,每側各 5 塊。其排列順序從墓門 外向內依次是:左側壁:亭前迎謁、小車、持戟幢四騎吏、弋射收獲、山林鹽場。

右側壁:亭前迎謁、六騎吹、轓車驂駕、持戟幢四騎吏,最後一塊為盜洞破壞,

內容不詳。畫像石均在前室兩側壁上,右壁長 6.04 米,左壁長 5.12 米,均高 0.47 米。右壁是車馬出行圖,左壁前部為車馬出行圖,後部是庖廚宴飲樂舞圖。庖廚 宴飲樂舞圖在墓壁左側第 3、4 塊畫像石上,所有人物的活動都在室內帷幔之下。

描述宴席活動的歡慶場面,畫面上方掛有帷帳,賓客列坐觀賞表演,座前放置食

12 于豪亮:<記成都羊子山一號墓>,《文物參考資料》1955 年 9 期,第 70-78 頁。

具,左方是一布簾,布簾之後則為一廚房所在,侍者即在廚中烹調,並將烹調後 的食物送入聽堂,可見此中熱鬧生動的景像。此墓據出土器物研判,當在東漢晚 期。

四川成都曾家包畫像磚石墓庖廚圖(圖九)13

曾家包漢墓位於成都市西郊金牛鄉土橋鎮西。地面的封土保存較為完好,為 一圓形土塚,現存高度約 8 米,直徑約 50 米。封土為泥土分層夯築,采用板夯和 杵夯兩種方法,以杵夯為主。封土下有 2 座墓葬,即曾家包 1 號墓和 2 號墓。兩 墓相隔 4 米,墓的方向為南偏東約 20 度。兩墓形制、結構基本相同,都為平面呈

「凸」字形的券拱磚石結構墓,有墓道、墓門、甬道、前室、東後室、西後室等。

該墓早年被盜,從遺存的隨葬品看,該墓的年代應是東漢晚期,與成都羊子山一 號墓為同一時期。

其中,庖廚畫像石出現在曾家包一號漢墓西後室的後壁畫像上。全幅可分為 上中下三個部份。上部為狩獵圖,圖右一狩獵者在亂山叢中張弓射鹿,山下河流,

魚遊水中,天空有飛鳥。中部立武器架,架上橫列叉,戟、矛、環柄刀,左側掛 弓、弩、箭及箭箙,右側掛盾牌。武器架左右的兩部織機兩婦人正在紡織。織機 左便簡單右邊繁複。繁者可能為織錦機,簡者與近代民間尚存的織「土布」的簡 單織機相似。左側還栓有一匹馬,馬卸下篷車後在旁歇息。在栓馬柱上有一猴正 在戲馬。其下為釀酒的場面,自上而下,從一女性汲水、牛車送糧、釀者燒煮到 列壇盛酒,所餘酒糟作為飼料,喂飼牲口。禽畜等則分佈在四周,生動描繪出釀 酒的情形。這些都反映出東漢後期莊園中各種家畜飼養的興旺情境。此外還有一 鶴出現在畫面中,當有其特殊含義。

13 成都市文物管理處(陳顯雙):《四川成都曾家包東漢畫像磚石墓》,《文物》1981 年 10 期,第 25-32 頁。

彭山縣江口 951-2 號崖墓夫妻庖廚圖(圖十)14

該墓位於四川省彭山縣江口鎮西北面油房溝,墓坐東向西,西臨岷江的支流 府河。該墓由墓道、墓門、正室、側室、壁龕、案龕等組成。該墓由於盜掘嚴重,

僅出土很少的隨葬品。根據墓葬形制和畫像的技法、風格推斷,墓的年代約為東 漢晚期。

畫像石刻主要分佈在墓門外壁、正室和龕形崖棺上。庖廚圖位於正室內左側 壁的側室前,該庖廚圖為夫妻庖廚圖,高浮雕。畫面中一男子在案前,一手持耳 杯正欲舀水,一女子負子在側旁站立,兩人的面部均帶微笑,顯得幸福美滿,畫 面充滿濃鬱的小康之家溫馨的生活氣息。

四川宜賓崖墓畫像石棺庖廚畫像(圖十一)15

1973 年 4 月,宜賓縣城建委在縣城北公子山施工時發現一座東漢崖墓,由縣 文化館進行了清理。這座崖墓修建在公子山半山腰上,座北面南,全墓由墓道、

墓門、墓室和兩小壁龕組成,墓室內放畫像石棺三具,一大二小,均用整石鑿成。

大棺在前,其後並列兩具小棺。三具石棺已殘,但畫像大多完整,其中一部分題 材是四川出土石刻畫像中少見的。兩小石棺刻繪圖像盡皆相同,右棺板雕有庖廚 宴飲和雜技圖;左棺板畫上迎客雜技與六博圖;前擋刻雙闕;後擋繪伏羲女媧圖。

右棺板有兩組畫像。前一組為庖廚宴飲畫面。在一掛有帷幔的屋內,其左角 上掛有豬腿、魚、雞和一器物。其下一人跪坐,操刀在俎上剖魚,屋內地上置放 一物,似是爐灶。右面對幾跽坐一高冠長服者,應是主人。他背負便面,左手端 杯,伸出右手招呼對面來客入席。後一組為雜技圖。圖中為八個雜耍者,頭飾雙

14 羅二虎:《西南漢代畫像與畫像墓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1 年,第 69 頁,

第 16 頁。

15 石宜賓縣文化館(蘭峰),<四川宜賓崖墓畫像石棺>,《文物》1982 年 7 期,第 24-27 頁。

王建中,《漢代畫像石通論》,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01 年,第 235-23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