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班級氛圍的關聯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第二節 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班級氛圍的關聯

前節探討了在以兒童為主體的人際關係發展歷程中,逐步會形成「垂直的師 生關係」與「水平的同儕關係」。多年來,在國小班級相關的研究中,普遍多為 探討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亦有眾多研究探討教室內的獨特「風景」,亦即所 謂的「班級氛圍」。

有關氛圍(climate)一詞,教育心理學者長年的研究有其定義的差別,早期 學者 Bower 與 Hollister(1967)認為班級團體是小型社會,具有心理團體活動、

社會團體活動與工作活動。此一團體成員在共同生活一段時間後會形成一種氣 氛,他能控制成員的活動,進而形成團體的特色,通常稱作「團體氣氛」。若在 本研究以班級為主體的範圍內就界定為班級內的「關係氛圍」。

過去研究的班級氣氛採用工具性的量表,早期李彥儀(1980)即已經探討班 級內 15 個向度的「學習環境量表」,內容包含了團結、多樣性、班規、進度、

物質環境、衝突、目標導向、偏愛、困難、冷淡、民主、派系、滿意、組織散 亂、競爭,依其研究的歸類進行二度分類來看,與班級氛圍有關聯的面向,是 人際關係、班級組織、學習三個層面。而本研究即是探討人際關係面向中的班 級關係氛圍。

延續上述所言,班級中學童成員在長期相處後,形成人際互動關係的網絡 關係,在班級教室環境內,存在著這兩種人際關係類型,其一為師生關係,另 一則是同儕關係。班級中主宰大小事務的是級任教師,級任教師與學生相處時 間,甚至比學生家長為多,因此,教師與班級內的每個學生長期互動下,必然 形成一個師生關係;此外,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童,因為學校班級的編配下形成同 班同學的關係,此團體之間的關係,在長期的互動下,亦然也形成班級內的同 儕關係。

從教育與社會心理學檢視,學校團體中師生的互動包含了師生單獨兩人的 互動、教師與部分學生小團體的互動、教師與整體班級的互動形式,而這些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因為師生關係不一定是和諧對等地,師生間交互作用是經 過不斷的衝突與調適後所形成的一種關係穩定狀態(陳奎熹,1990)。

師生關係的狀況,甚至比兒童與自己父母關係的狀況更能預測將來學生的 行為發展(Howes et al.,1994)。過往研究顯示教師如能做到幾點,可有助於師 生關係,包含:減少進行學生之間的比較、使用班級合作學習法、強調兒童的優 勢能力而非弱勢能、增加學生成功經驗的機會、充滿溫暖、鼓勵及支持感,使 學生可能有更多的表現…等(Shuell, 1996; Stipek,1997)。

而師生間的地位不見得是均等狀態,教師對於學生中存在的次級文化的理 解,必然會影響學生對於師生關係與互動滿意與否(黃鈺雯,2004),這也是現 今教師難為的一主要課題。

國內近期亦有類似的研究,楊琬如(2011)認為師生關係與互動具有認知、

情意、行為三個領域層次,概括來說,認知部分涵蓋知識上的理解的互動關 係、情意部分則包含互動的心理關係、信念價值與正負向的情感態度、行為上 則顯示再對學生行為的反應與行為管教的方式。

過往對於師生互動的研究中相當眾多,涵蓋了社會學、人類學、教育學各 種角度的觀點來檢視師生關係的理論。陳奎熹(1990)認為分為三種類型,其一 為交互作用的模式,探究師生互動模式;其二為社會體系模式,以角色理論為 基礎的觀點;其三則以詮釋批判的觀點,探究師生間和諧與衝突的關係。

對於管教與互動的研究,雙向度的分類會是被認為較為周延的,舉凡過去 學者 Bronfenbrenner(1961) 的「控制」「支持」雙向度、Maccoby 與 Martin(1983)

的「權威」、「放任」雙向度、 Wubbels、Creton 與 Hooymayers 的「影響」、

「接近」雙向度,都以四個象限的概念來理解師生互動或是親子之間的關係。但 其實關係就是一種喜好程度,以學生立場來說,經過長期互動後,會產生對該 教師的一種直覺喜好度,不論是管教方式嚴厲或是親和,最後都會形成一個關 係向度。

過往研究中探討幾個結論,無論是內外向或是不同氣質的兒童,都有其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人際互動模式的生存之道。現今國內的國小班級中,多是屬於「包班制」的模 式,級任教師在班級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學科課程有近半以上由級任教師

(導師)進行傳授,級任教師也常是擔任兒童生活行為與常規的負責人,應是學 童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與兒童的相處時間與關係位置地位並不亞於父母,

若具有良好師生關係,對於學童的學校適應和發展都會是正向幫助(Davidson, Gest, & Welsh, 2010)。

因此,級任教師雖是個成人角色,隸屬於上下關係,但其在班級同儕團體 網絡中,與兒童同儕關係應是有所關連的。班級教室內的特性亦會影響孩子對 於朋友的選擇,且會自然形成友誼網絡關係(Pellegrini & Blatchford, 2000)。在 空間距離的相近的條件下,同班級中兒童和老師較有接觸的機會,彼此的影響 力與關係的程度相對也大,教師若對某些學生漠視或是負向行為,也會造成其 在班級的負向同儕關係(Wentzel & Asher,1995)。

級任教師對兒童同儕社會關係會有一定的影響,Gest (2006)的研究即顯 示教師和學生評定人際關係的想法會隨著越高年級一致性越高,但在過去研究 鮮少被學術界探討。除此之外,若班級中的老師在班級內特別偏愛某些學生,

此種內隱或外顯的行為,是否會形成兒童團體間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造 成其他同學同樣喜愛此同學,亦或是反面效應,此議題值得被深入探究。

一般兒童的人際與同儕團體多會在接受學校教育的班級組織中,同儕關係 會很自然的在班級中形成兒童世界的小社會(Gifford-Smith & Brownell, 2003)。

Hartup(1992)認為男孩的同儕團體是隨著年齡逐漸擴大,女孩則是逐漸縮小範 圍,此部分是採性別二分的觀點產生的基本概念。Cairns, R., Xie, H., & Leung, M. (1998).

但是孩子進入兒童形成同儕派系的過程與社會發展是相當複雜的(Cairns, Xie, & Leung, 1998; Ryan, 2001)。兒童中期階段(9-11 歲)的國小學生,正值 兒童期邁入青春期的階段,男女性別角色逐漸形成,在友誼關係的社會化歷程 之下,同儕關係應是傾向同性派系的友誼關係,會較喜歡與同性別的同儕。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常都是同性別的同儕會形成兒童的派系,原因可能是遊玩型式的差別造成性別 的差異(Erwin,1993),兒童間依據由性別選擇朋友的關鍵,乃因遊戲的性質成 分不同,導致所接觸的同儕多屬於同性別的群組活動(Hartup, 1983)。

男女孩在性別關係的差異的原因,有些學者則認為是因為生理上的成熟度 的差別(Howes et al.,1992),因為女孩較為早熟,因為生理上的成熟差異,間 接產生與男孩上的心理上的隔閡,因此,邁入青少年階段的兒童,更易因生理 因素導致男女團體派系有所分別,此外,文化和社會期望強烈的影響著同性別 兒童會聚集成為同儕的原因,因為男女孩在社會上被賦予的期望和任務會在高 年級時產生明顯的不同。最後,女孩會傾向發展關係型的友誼關係,男孩則發 展工具性的關係。

過去研究中顯示,兒童會選擇特質相近的人當朋友(Gest, Graham-Bermann,

& Hartup, 2001; Rubin et al., 1998)。而兒童團體中的成員組織,也幾乎都是屬於

「同性別」、「同種族」的,且同團體的成員的各項特質會相當接近(Estell et al., 2002; Gifford-Smith & Brownell, 2003; Newcomb et al., 1999),且同性間的遊戲對 兒童在社會理解與發展上,具有其重要性(Fabes, Martin, & Hanish, 2003; Fabes, Martin, & Hanish, 2004),符合「物以類聚」的原理。

綜上所述,兒童之間的同儕關係在校園中建立,並具有一些派系和性別區 隔,並會在特質相近的同儕中形成兒童團體,呼應了本研究探討班級中的關係 的研究面向,對於六至十二歲的兒童來說,同儕關係的建立在班級內的成分比 重是無庸置疑的。

師生關係、同儕關係同時存在於班級內部,所架構出的班級關係氛圍經過 長期的醞釀後,逐步形成班級氛圍。Lewin(1951)說:「教師在班級內是否成功,

不僅僅靠其熟練,大部份要看教師所創造的班級氣氛。」由此可窺見營造班級氣 氛是教師任務的重要項目。

班級經營的良窳,除了與教師人格特質、領導方式有關聯外,主要還是班 級內的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教師需要適度了解學生,包含理解他們的同儕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係與次級文化,可見師生關係的平等與同儕關係的和諧會是班級內部氛圍的重 要因子。

對於師生的互動關係,王珮嘉(2011)探討教師在策略上在早期是主控者形 象,但須在後台與學生建立關係,並使用各種保護型策略分散教師責任與保護 自我形象。高年級學生大多會用溫和的服從態度面對教師權威,學生也會與教 師建立良好關係的策略,並且尋找時機以軟性態度協商所求,由此可知師生的 互動已呈現社會化的雛形。國小教師班級經營的教育哲學信念內容涵蓋相當 多,且影響每個老師對於這些信念的理解與剖析角度並不相同,主要是受到個 人經驗、社會事件、環境文化的影響,學生家長、學校同事影響(邱世明,

2011),且因為信念的影響,教師會在其班級經營上進行各項舉措,也會對日常 班級事務產生影響。

本研究認為教師是個班級經營中重要角色者,與學生的關係發展與品質將 會與班級中的關係氛圍有重要的因果關聯,教師在對每個學生的關係、性別上 的差別也都是教師需要細細經營的部分,對於一個約莫三十人的學生團體,教

本研究認為教師是個班級經營中重要角色者,與學生的關係發展與品質將 會與班級中的關係氛圍有重要的因果關聯,教師在對每個學生的關係、性別上 的差別也都是教師需要細細經營的部分,對於一個約莫三十人的學生團體,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