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班級類型中人際網絡結構之差異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2

第三節 班級類型中人際網絡結構之差異分析

本研究在上節中探討班級師生關係的細微面向,耙梳了高關係班級在師生 關係中還有與低關係班級不同的獨特性,延伸導引了教師在班級經營中師生關 係的差異與需要再行斟酌的面向。

本節則探討在班級內部整體性人際結構的議題,同儕關係固然可代表整個 班級的互動關係,從第一節中已得出高低關係氛圍的班級,同儕關係優劣已有 差異,但從人際網絡的結構中來檢視,不同關係品質的班級,在人際網絡結構 的差異現象為何。

從社會人際網絡分析的角度來看,結構是沒有優劣的問題,僅有現象的呈 現與樣貌,而本研究探討班級人際結構的面向,可區分為兩個大部份來探討,

分別為:班級群的整體描述分析、班級內的子群分析。

以下說明本研究在班級人際網絡結構上的差異分析。

一、班級團體的整體描述分析

對於班級這個群體來說,學生是團體成員,成員中彼此的互動與交流建構 成一個無形的網絡關係樣貌,每兩個學生之間都有一個關係存在,以一個班級 內 25 個學生為例,將會有 300 個關係存在(25 乘以 24 除以 2=300)。因此過往 橫斷性研究,多以單一學生的變項研究觀看局部變項,例如探討學生同儕適應 是否與學業有所關聯之類的議題,本研究無針對應變項處理,重點著墨在檢視 整體班級人際結構。

班級團體的整體描述,又可分為三個方向來探討,依序為:凝聚力分析、性 別派系林立的分析、二方關係分析。凝聚力分析探討整個班級中凝聚的效果為 何,以密度指數的概念來探討。性別派系林立分析採用社會網絡分析中的 EI 指 數來探討。二方關係研究則是針對班級內部虛無關係、不對稱關係、互惠關係 三著來釐清。以下說明各項指標的意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3

(1)凝聚力分析

在班級的團體中,代表的學生成員團體的一個整體集合,分析人際網絡凝 聚力的首要,就是團體的凝聚力,在口語中的凝聚力顯得相當籠統,若以直觀 的角度來觀看,只能說明班級的感情好壞的凝聚力,對事件的一致性…等。

網絡分析中的網路密度分析,就是指一個團體的凝聚力(cohesiveness),

所謂的凝聚力意指團體或工作團隊成員團結在一起的傾向,可說是一種共融 感。密度(density)是測量的一個方法,描述了團體關係圖中各個點的關聯緊密 程度。若是每個點都與所有點直接關聯,就形成一個「完備」(completeness)的 狀態,這種情況,即便在小網絡的世界中都很難達成。密度是測量這種程度的 完備性,各點之間越相關,圖的密度就越大。

進行社會網絡分析的密度分析時,有兩種類型:(1)「個體中心」(ego-centric)

網的研究,也就是圍繞某些特定的參考點而展開。「社會中心」(social-centric)

網研究,也就是對整體網絡關聯模式的研究,密度不再只是局部行動者的個體 網密度,而是整個網絡的密度。

表4-13 高、低關係班級網路密度平均數與標準差

關係強度 班級數 網路密度 標準差 高關係班級 18 0.18 0.03 低關係班級 11 0.17 0.04

高關係與低關係班級班級,在網絡的密度上差異極小,分別為.18 與.17,

無顯著差異,原因可能在於問卷上的限制,問卷中已設定每個學生最多可以選 五位喜歡的同學,即便該學生與班上學生都具有良好關係,也只能選最佳的五 位,但高關係氛圍班級還有選取較多的數量,因此密度也是略高些,若部分學 生選不到五位學生(通常是班上的孤離兒),會稍微降低整體密度,因此在網路 密度上,雖然有此限制而無法達到顯著差異,但仍可稍微顯露高關係班級的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4

生也是稍微願意多選一些同學,數值上僅差了.01。

但在統計上的呈現,必須解釋高低關係的班級,在人際網絡的密度上並沒 有明顯差別。

表4-14 高低關係班級在網路密度的獨立樣本檢定

變異數相等的Levene檢定 平均數相等檢定

F 檢定 顯著性 t 自由度 顯著性 網路密度 .059 .810 1.664 27 .108

1.884 26.849 .076

(2)班級 E-I 指數分析

E-I 指數(External-Internet Index, E-I Index)是社會網絡分析中用來測量群 體內部派系林立的程度。大致上可以分成兩類:(1)派別之間的關係,成為外部關 係(External Links, EL)(2)派別內的關係,或稱為內部關係(Internal Links,IL)。

E-I 指數=(EL-IL)/(EL+IL)。所以 E-I 值會介於正負 1 間,越接近 1,表示關係群 體的關係傾向發生於群體之外,表是在群體間的派系林立的程度較小;越接近 -1,表示關係傾向於發生在群體之內,代表群體派系林立的程度越大;如果接近 0,表示派別內外關係數量差不多,看不出派系林立的情形。

表4-15 高、低關係班級EI指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關係強度 班級數 EI 指數 標準差 高關係班級 18 -0.76 0.11 低關係班級 11 -0.72 0.20

在 EI 指數的檢測中,數值越接近-1,表示關係傾向於發生在群體之內,代 表群體派系林立的程度越大,也可以說該族群(性別)的團結性較強。相較於低 關係班級,高關係班級還更為接近-1 的數值,代表高關係的班級在人際網絡的 性別區隔上還更為明顯,意指高關係班級在交友狀況上亦更偏好選擇同性別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5

同學,同性別的凝聚力更為強大些,但是在統計上考驗,實則沒有達到顯著,

代表高低關係的班級在性別派系林立的現象並沒有明顯差異。

表4-16 高低關係班級在性別林立指數的獨立樣本檢定

變異數相等的Levene檢定 平均數相等檢定

F 檢定 顯著性 t 自由度 顯著性 性別林立指數 3.267 .08 -.672 27 .507

-.612 15.663 .549

(3)二方關係研究

進行二方關係研究(dyadic ties study),主要是研究在一個社會網絡中,對 每個行動者間「虛無關係」(no ties)、「不對稱關係」(asymmertrical ties)、「互 惠關係」(reciprocal ties)出現的頻率有多少。

二方關係研究是來了解班級內部的三種關係:互不干擾、競爭、合作。此研 究可檢視群體內任兩者的關係,但以整體網絡的屬性來看,研究採用了描述整 體網絡的屬性的參數 Theta 和 Rho 值來檢視本研究。其中 Thata 值代表整體網絡 密度對於每個行動者之間產生互惠或不對稱關係的機率,越高代表影響越大。

Rho 值代表整體網的互惠次數對於每個行動者之間產生互惠關係的機率影響。

此兩個數值是相對的。

指標上的數值對於實務者來說並沒有多大的意義,僅能從係數上的程度進 行差異比較,顯露不同關係氛圍類型的班級在班級內部中的面貌。如下表 4-17。

表4-17 高、低關係班級二方關係指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關係強度 班級數 θ值 θ值

標準差 ρ值 ρ值 標準差 高關係班級 18 -2.60 0.51 3.37 1.01 低關係班級 11 -2.76 0.76 3.43 1.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6

高低關係的班級在θ和ρ值上並沒有很明顯的差別,僅有小幅的顯示低關 係組在被影響機率參數都稍大一些,但是沒有明顯的統計差異。進行差異分析 後,亦顯示高低關係組間沒有顯著的差別。如表 4-18。

表4-18 高低關係班級在θ值、ρ值的獨立樣本檢定

變異數相等的Levene檢定 平均數相等檢定

F 檢定 顯著性 t 自由度 顯著性 θ值 .636 .433 .635 23 .532

.679 20.152 .505 ρ值 .001 .979 -.162 23 .873 -.162 16.568 .873

二、班級內部子群分析

細部探究班級內部子群的研究,採用了派系分析、成分分析,逐一探討班 級內派系數的多寡有無差別,以及班級內完全關聯的子群如何。成分分析同樣 可檢核出班級內部孤獨者的數量,以及比率上的差別。

(1)派系分析

在網絡中,派系(clique)指的是凝聚子群(cohesive subgroup,或是相互聯 繫的個體 , 或是密度高的群體 。 派系可以說是最大的的完全子圖 ( maxial complete subgraph),就是內部所有點都互相連接的最大完全關聯圖,三人派系 包含了 3 條線,三個人相互連接,四人派系則會有 6 條線,五人派系則會有 10 條線。

在關係的圖中,有方向性的圖,所呈現的矩陣是不對稱的,網絡分析區分 出來的稱為強派系(strong clique)。若是不關注關係的方向的,就是弱派系

(weak clique),本研究是有向圖的填答方式,因此是一種強派系的分析研究。

本研究進行三人派系的組數的分析,試圖分析各個班級有多少個派系,三 人互選的組數,以此理解班級內的強關係的三人組合多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7

表4-19 高、低關係班級派系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關係強度 班級數 派系數 標準差

高關係班級 18 6.94 2.44 低關係班級 11 6.00 2.65

高關係的派系組合數平均為 6.94,低關係派系組合數為 6.00。代表高關係 班級相互聯結形成的三人小組比低關係班級多了 0.94 個,實際上高關係的同儕 之間的組合關係必然是稍微會強烈些,關係較好所形成的互選組合理所當然是 高些,實屬合理,班級內部的團體結構強度會稍高些。

但以統計上的差異考驗來看,相差 0.94 個並沒有達到顯著的差異,也可以 說是高低關係的班級在派系組合上沒有明顯的差異。

表4-20 高低關係班級在派系數的獨立樣本檢定

變異數相等的Levene檢定 平均數相等檢定

F 檢定 顯著性 t 自由度 顯著性 派系數 .576 .454 .938 27 .357

.896 18.305 .382

(2)強成分的分析(異質性、失能性、分裂性)

在社會網絡分析中,成分(component)指的是「最大關聯子圖」。一個成 分中的各個成員都可以直接或是間接(透過中介者)連接在一起。所以在一個成 分中所有的點都可以透過「途徑」連在一起,但其中的任何線都不會連到成分外 的點。

在一個有方向性的網絡中,可以有兩種成分:強成分和弱成分。強成分所構 成的途徑各條會排列在一條線的方向,沒有方向的改變;如果不考慮各個途徑 的方向性,只考慮關係的有無,則是弱成分。

本研究中採用的為強成分,在班級中分析「成分」,意義在於探討班級中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整體布局,若是成分數越少,可間接說明孤離兒較少,多數學生都被成分包圍 住的話,代表在班級中不會是一個單一角色,是有夥伴存在的。但成分中的布 局也是本研究關心的議題,若是成分區隔太多,也暗示著班級中可能有好幾個 不同大派系的組織。

表4-21 高、低關係班級成分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關係強度 班級數 成分數 標準差

高關係班級 18 4.00 1.64 低關係班級 11 4.64 1.93

對於成分的研究結果,得知高關係班級約 4 個成分,低關係班級約 4.64 個。高關係班級成分少乃因多數學生都會被歸納在成分中,成分越少,代表班

對於成分的研究結果,得知高關係班級約 4 個成分,低關係班級約 4.64 個。高關係班級成分少乃因多數學生都會被歸納在成分中,成分越少,代表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