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在本研究採用以下幾項研究工具,包含了測量內部班級氛圍的「班級師生關 係量表」與「班級同儕關係量表」。此外,採用「國小學童友誼關係量表」來分 析班級內部網絡關係。茲將其分述如下:

一、班級師生關係量表

班級師生關係的量表,採集了中央研究院吳齊殷(2008)針對高中學生的網 絡資料分析庫「高中生的友誼網路:成因、持續、變遷與影響」(WIS),在資料 庫中採集了五題對於學生和老師關係的量表內容,內容為:我和老師不太親近、

我的老師對我有幫助、我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我的老師關心我、老師對我有「偏 見」,作為師生關係的向度,此五題的信度為.92。

二、班級同儕關係量表

本量表為為符合國小學生填答,同樣採集了中央研究院吳齊殷(2008)針對 高中學生的網絡資料分析庫「高中生的友誼網路:成因、持續、變遷與影響」

(WIS),資料庫中的班級氛圍與師生關係的向度中,採樣了五個題目作為本研 究測量班級中氛圍的基準,題目內容為:班上同學總會互相幫忙、我不太喜歡與 班上同學來往、班上同學相親相愛,猶如一家人、我們班的同學彼此之間有時候 不太合作、與其他班比較,我們班同學比較互相信賴、班上同學常有衝突、爭執。

原資料庫中的量表內容為九題,後三題為課業相關題目,包括了:班上同學 課業競爭很厲害、班內課業差異很大、導師經常拿成績和別班比較。經過研究者 進行預試五個班級後,因素分析後產生兩個向度,一個是「班級人際關係向度」;

一為「班級課業關係向度」。因此本研究僅採用前六個題目作為第一個向度作為 此研究的班級氛圍量表,此六題的信度為.8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三、國小學童友誼關係量表

本量表為研究者自行編製的社交計量模式的量表,但內容參酌了中央研究院 吳齊殷(2008)針對高中學生的網絡資料分析庫「高中生的友誼網路:成因、持 續、變遷與影響」(WIS),將其社交計量的部分簡化成為本量表的內容,成為研 究者自編的國小班級友誼網絡量表。量表內容為:你喜愛本班每位同學的程度

(1-10),選出五位你最喜歡的同學、你認為喜歡你的同學,第二部分則為學童 的基本資料背景。

量表中採用最簡單的傳統測量技術,依照1930年美國學者莫里諾(Moreno)

首創社會計量(socimetric)的方式,僅要求每一位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同學五 位。以此方式計算出每位學生受歡迎的「量」,以此量的結果與學童間選擇的網 絡來進行分析。此傳統的社會計量分析,社會計量是以「統計」的方法來評定學 生的心理特質,其他測驗是用「推估」的方法來猜測學生可能的心理特質。如果 每次測驗都得到相同的結果,測驗的「信度」就很高;猜測得越準確,測驗的「效 度」就越高。社會計量卻沒有猜測的問題存在。因為它是用「實況」來表示測量 的結果。

1970年代,劉焜輝首創「社交測量」的名稱(socimetric test),並引進修正 過的社會適應指數,此指數除了強調學生受歡迎的程度外,更重視學生在班上是 否擁有「友誼」,如果在測量中,彼此互選的次數越多,表示該生獲取「友誼」

的能力越強,社會適應的狀況也越佳。劉焜輝認為社交測量和從來的心理測驗迥 然不同,它的實施方法簡易,在輔導上的功能卻是其他任何測驗所不能取而代之 的

此量表的信度採用重測信度,在同班級的多次測量所的結果一致性為此量表 的信度,效度採用效標關聯效度,同時施行兩個班級涂老師社交測量系統4.0版 計量法,檢驗兩個量表的學童社交計量結果的一致性作為此量表的效度,效標關 聯效度.96,顯示社交計量的內容大體上一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四、UCINET網絡分析軟體

本研究採用的UCINETt社會網路分析軟體,是能讀並且寫眾多不同格式化的 檔案,一次可處理最多32767個節點,分析內容法包括中心性測量、分小組鑑定、

角色分析、初步圖論…等統計分析。UCINET具有相當的實用性,廣泛的研究單 位、學者、學生皆採用此軟體進行社會網絡分析,其應用範圍相當廣泛,特別是 在群體互動、資訊交換、企業間行為等方面。

五、班級實驗課程

第五階段採用的班級實驗研究,研究者設計課程,期能促進班級內結構的 改變,課程內容包含了六個面向的課程,內涵大綱除了研究者自行設計之內容 外,還採用了陳佩妏(2010)設計的探索教育課程、團體領導者訓練實務課程(王 慧君、吳澄波、蔡葉偉編,2001)之課程,其內容簡述如下:

1.第一個主題--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關懷同學,活動內容包含了「猜猜我是誰」

(理解每個人的特質與行為模式)。

2.第二個主題--欣賞同學正向特質,活動內容包含了「優點小卡」(正向看待 每位同學)、「分享時間」(包容與欣賞群體內的人事物)。

3.第三個主題--團體共融與合作:活動內容包含了「我建你拆」(分組合作完 成任務或是拆除他組的任務)、「結伴同行」(互助模式完成任務)

4.第四個主題—同理心與情緒反應,活動內容包含了「比手劃腳」(猜測要 表達的意思)、「非言語互動」(以動作表情進行觀察分享)

5.第五個主題--增加師生互動,活動內容包含了「變臉」(角色交換,每組都 跟教師共同完成任務一次)。

6.第六個主題--增進同儕互動,活動內容包含了「多腳巨人」 (撐呼拉圈完 成任務)、「諾亞方舟」 (地墊減少、共融合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