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社會網絡分析在教育上的研究與應用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第四節 社會網絡分析在教育上的研究與應用

過往教育的研究中,兒童的人際關係的相關議題與研究也是個主流,多數 研究都顯示兒童在人際困難或議題,是可以透過教育課程或輔導的協助使其有 增進(Bhavnagri& Parke,1991; Ladd et al.,1992)。然而,綜觀國內過去的的研 究,多是偏重於質性取向的研究,例如:鑽研於採用故事教學(林菁惠,2012)…

等,量化取向的研究付之闕如。

研究對象為幼兒園的研究中,楊婷雅、王珮玲(2009)運用問卷與訪談法探 討了幼稚園兒童受歡迎與被拒絕幼兒在自我和同儕知覺的差異情形;林俊瑩和楊 長杰(2010)探究教育期望、社會網絡等中介變項,對於幼兒家長參與行為有顯 著影響,不同家庭社經背景幼兒家長之參與學校教育行為有所差異的原因,可 部分歸因於幼兒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自身的社會網絡有所不同的中介影 響。

針對中學生為主的研究,楊雪華 (2002) 採討高中生在班級中人際網絡位 置與吸菸行為的相關性,結果顯示班級中人際網絡位置與吸菸行為有關。陳靜 怡和曾芳蓮(2009)則探討青少年與同儕相處的時間對同儕關係的影響,發現青 少年和家人多時間的相處少,青少年行為極易受到同儕團體的影響。個人的人 際關係網絡中心性愈高,則愈可能成為同儕之間行為的典範,使其成為同儕網 絡的意見領袖。林妤容(2014)等人,目標:了解台灣國中生被凌經驗之分佈,

並探討其於班級內的社會網絡指標及位置與被凌經驗之關係。國外學者走則有 Bearman、James 與 Katherine(2004)以社會網絡分析法瞭解中學生的性愛網絡,

使用範圍相當廣泛,但都鮮少聚焦於國小學童的研究。

教育行政上的研究,林佳瑩和蔡毓智(2006) 藉由方法論上的不同取向,

應用社會網路分析方法中之結構地位分析方式,對台北地區小學教育資源分配 之整體相對關係結構位置進行探討,了解台北地區小學之教育資源分佈結構爲 例,進行資源、分配結構位置之探討。以此別於傳統之結構分析多以不同學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之屬性進行分類,補其研究上的缺失,此為社會網絡分析在教育應用的一支。

職場上的研究,劉賢文和王思峰(2012) 使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就業空間進 行職業關係層次上的分析。

國小階段的兒童研究,僅有運用集群分析將兒童分類或是進行派系與性別 的分析(Estell, Farmer, & Cairns, 2002; Kwon & Lease, 2007; Ryan, 2001),對於 班級內部的細緻探討幾乎沒有。近年在研究技術上的演進,引用了社會學的社 會網絡分析在教育上的研究,以本研究為出發點,以社會網絡分析的方式探討 兒童人際關係,似乎較能以系統觀點的方式來釐清兒童社會的樣貌。

社會網絡最基本的特質是多元化及複雜性(Marsden, 2005)。一般評量兒童 之間的同儕關係,多會採用社會計量法中的「同儕提名法」,此法可用來評量兒 童在團體中的人際吸引或排斥程度,藉以顯示在班級中的社交地位。早期研究 中,Coie 與 Dodge(1983,1988)即採用分類系統將兒童的社交地位分為五種,

分別為:受歡迎者、被拒絕者、被忽略者、受爭議者及一般組。除了計量的評 定法外,部分研究(Asher & Dodge, 1986; Maassen, van der Linden, Goossens, &

Bokhorst, 2000)也採用其他雷同的方式,包含提名法、訪談…等。

除了具有社會計量法的優勢外,「社會網絡分析」不僅可量化同儕的吸引與 排斥程度,更可將一個團體中的組織結構描繪呈現,將成員的關係進行網狀連 結、顯示小團體成員、派系的組織、呈現小團體中核心人物…等,將更多亟待 關切的部分突顯出來(Freeman, 2004)。因此,社會網絡分析的研究方法,所採 用的觀點與角度會更具全面性,分析重點也是相當多元化。

社會網絡分析具有結構性的取向,不同於過去僅有線性的概念,並可從網 絡的各項角度分析(Cairns, Xie, & Leung, 1998; Whittaker & Garbarino, 1983),

若從網絡的形態分析,包括了網絡間互動的內容、成員的特色及異同、不同社 會角色在互動過程中互補關係、關係的涵蓋面、牽涉地域的範圍,以及各項因 素結合所產生彼此牽引的關係。

在學校的班級單位中進行社會網絡分析,是一種小型社會網絡分析,運用

迴者」(itinerant broker)、「代表人」(representative)、「座艙員」(gatekeeper)、

「聯繫者」(liaison)等五類。但中介角色者通常未必一定等於是最受歡迎者,

但中介者在團體中具有一定的功用與作用,也可能與其受歡迎程度有一定的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相關。

國內國小教育階段,小型學校班級人數多在 25-30 人左右,因此班級中的社 會網絡分析,是個微小社會網絡分析,學術名詞稱為「小世界分析」,運用社會 網絡分析的概念描繪班級團體的現況算是綽綽有餘,並可釐清探討班級學童互 動的微妙關係。過去關於班級同儕團體關係的研究,鮮少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 的例子,欲以此研究做為本領域的濫觴。

本研究不單以粗糙的表面分析一個班級的整體概況,選擇從微觀的角度來 計算理解一個班級的人際結構。一般而言,社會網路分析法可以從多個不同角 度對社會網路進行分析,包括「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核心一邊 緣結構分析」。本研究凝聚子群分析的角度分為三個方向來探討,依序為:凝聚 力分析、性別派系林立的分析、二方關係分析。凝聚力分析探討整個班級中凝 聚的效果為何,以密度指數的概念來探討。性別派系林立分析採用社會網絡分 析中的 EI 指數來探討。二方關係研究則是針對班級內部虛無關係、不對稱關 係、互惠關係三著來釐清。

對於班級內的子群分析,探討一個班級內部的子群狀況,採用了「派系分 析」,在網絡中,派系(clique)指的是凝聚子群(cohesive subgroup,或是相互 聯繫的個體,或是密度高的群體。派系可以說是最大的的完全子圖(maxial complete subgraph),就是內部所有點都互相連接的最大完全關聯圖,三人派系 包含了 3 條線,三個人相互連接,四人派系則會有 6 條線,五人派系則會有 10 條線。在有向圖中,矩陣是不對稱的,因此在有向圖中,網絡分析區分出來的 稱為強派系(strong clique)。若是不關注關係的方向的,就是弱派系(weak clique)。本研究進行三人派系的組數的分析,試圖分析各個班級有多少個派 系,三人互選的組數,以此理解班級內的強關係的三人組合多寡。

此外,本研究擬採用強成分的分析,亦包含了三個指數:異質性、失能性、

分裂性,檢驗班級內的成分分析。在社會網絡分析中,成分(component)指的 是「最大關聯子圖」。一個成分中的各個成員都可以直接或是間接(透過中介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連接在一起。所以在一個成分中所有的點都可以透過「途徑」連在一起,但其中 的任何現都不會連到成分外的點。

在一個有方向性的網絡中,可以有兩種成分:強成分和弱成分。強成分所構 成的途徑各條會排列在一條線的方向,沒有方向的改變;如果不考慮各個途徑的 方向性,只考慮關係的有無,則是弱成分。

本研究中採用的為強成分,在班級中分析「成分」,意義在於探討班級中的 整體布局,若是成分數越少,可間接說明孤離兒較少,多數學生都被成分包圍 住的話,代表在班級中不會是一個單一角色,是有夥伴存在的。但成分中的布 局也是本研究關心的議題,若是成分區隔太多,也暗示著班級中可能有好幾個 不同大派系的組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