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北投地區的美麗與哀愁

第一節 1995 年以前

一、清領時期:以獲取經濟利益為主的空間

本研究所稱的「北投地區」有別於行政劃分中的「北投區」,而是指「舊 北投地區」與「新北投地區」,以現今的行政區來說,為奇岩里、清江里、

中央里、大同里、長安里、溫泉里、林泉里、中心里等八個里(見第一章 第二節),在清領時期均屬「北投庄」(臺北市北投區公所,2011:33)。

北投地區以平埔族的「北投社」社址而得名,原本是平埔族人世居之 地,「北投」一詞在當地的平埔族語中是「女巫」的意思,「八芝蘭」則是

「溫泉」的意思,可見早在此地定居的平埔族已經知道溫泉的存在,但是 關於如何利用溫泉的紀錄卻相當少,頂多只有平埔族人在溪流中泡腳的傳 說(陳瑋鈴,2003:28)。

在清領時期,北投地區的發展主要是圍繞在「獲取經濟利益」之目的 而存在,例如獲取硫磺資源、水資源、溫泉資源等,這些以獲取經濟利益 為目的的開發行為,改變了北投的空間。

以獲取「硫磺資源」而言,北投的硫磺在十七世紀時即吸引了西班牙 人、荷蘭人來這個地方進行經濟活動,除此之外,清廷政府也覬覦北投地 區豐富的硫磺資源,在康熙 35 年間(1696 年),福建的火藥庫發生爆炸,

清廷下令福建當局必須自行補足庫藏數量,但是當時硫磺大多產於日本,

價格昂貴,福建當局無力負擔,於是指派浙江人郁永河來到北投進行採集 硫磺的任務(潘蓬彬,2001:31)。郁永河把他在北投的採硫之行,詳細紀 錄於《裨海紀遊》中,裨海紀遊也成為現存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本臺灣 遊記,記錄了臺灣三百年前部分的地理和人文景象,成為臺灣早期珍貴的 史料之一。根據裨海紀遊的記載,北投是「風至,硫氣甚惡。更進半里,

草木不生,地熱如炙;左右兩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白氣五 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郁永河,1996:25,

原著於 1697 年),清楚地描述出北投遍地磺山、溫泉的景象。也就是說,

在清領時期,硫磺的出產是北投地區最主要的開發活動。

以獲取「水資源」而言,漢人在清朝初期逐漸進入北投地區開墾,康 熙 52 年間(1713 年),鄭珍、賴科、朱焜侯、王謨等人以「陳和議」為戶 名請墾北投庄等地,開啟漢人大規模拓墾北投地區的歷史(臺北市北投區 公所,2011:v)。漢民族以稻米為食,發展出稻米文化,與原住民順應自

第三章 北投地區的美麗與哀愁

然環境的生活態度不同,特別重視土地與水,因此大舉在北投進行水圳的 興築,以爭奪水資源,例如北投平等里(坪頂)的水圳開墾,即為一例(鄭 麗玲,2001:11-12)。漢民族改變了當地的外在環境,也爲原本單純的族 群關係加入了複雜的互動。

以獲取「溫泉資源」而言,溫泉的發現與利用可追溯到光緒 20 年間

(1894 年),任職於大稻埕 Reuter Brockelman 洋行的德籍樟腦商人

R.N.Ohly,曾經有意在北投設立溫泉俱樂部,但後來並未成功(張正賢,

1998:60),這是北投地區最早開發溫泉的紀錄。而北投溫泉的大規模開發,

主要是從日治時期開始。

二、日治時期:以獲取經濟及政治利益的空間

前述清領時期的開發,對北投地區而言,都屬於小規模、短期、點狀 的開發,對於真正較具規模、大範圍形塑北投地區空間的時期,則是日治 時期(1895-1944 年)。

北投地區的行政劃分中,日治時期與清領時期相同,皆屬「北投庄」

(臺北市北投區公所,2011:33)。在日治時期,北投地區的發展仍然係以

「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要目的,並以「獲取政治利益」為輔,另外値得注 意的是,統治者已經開始有意識將北投形塑成一種再現的空間

(representational space),統治者開始將其意識形態揉合入北投的空間中。

(一)獲取經濟利益

在「獲取經濟利益」而言,北投地區的開發行為主要圍繞在「溫泉資 源」而展開,日人對溫泉的重視與利用,帶動北投地區的發展,例如交通 建設、旅館、溫泉浴池、公園等的興建,都是為了充分利用溫泉資源而產 生。

1895 年,日人平田源吾在北投開設「天狗庵」旅館,這是最早對北投 溫泉進行開發利用、將溫泉導入商業行為的紀錄。次年(1896 年),臺北 軍政廳財務課長松本龜太郎著手興建北投第二家溫泉旅館「松濤園」,提供 住宿、餐飲、泡洗溫泉等服務,確立了北投空間的休憩屬性(黃躍雯,2004:

67)。之後,北投的溫泉旅館紛紛成立,北投漸漸成為當時日本人及到北投 洽商的中南部客戶的主要消費場所,商業資本在北投空間形塑的影響力日 益增強,惟此時的商業行為,多為日籍商人所壟斷經營、也多由日人消費 使用,臺籍人士則是被排除在外。

溫泉旅館業的興盛,也帶動衍生而來的相關服務,交通建設即是一例。

1897 年,日本政府展開修築臺北大稻埕至北投之間的道路,成為日後北投 地區溫泉發展的基礎交通設施。1901 年 8 月,北淡線鐵路通車,並在北投 設站,以方便人們到北投洗溫泉;鐵路通車之後,來北投洗溫泉的人越來 越多,旅館業也陸續成立。1916 年,建築北投與新北投的淡水鐵路支線,

開設了新北投火車站,命名為「新北投驛」,此支線的設立,讓到北投洗溫 泉的交通非常便利,也因而造就了新北投觀光事業的一大突破,「新北投」

地名就此出現,以北投公園為中心的溫泉旅館,日後即被慣稱為「新北投」

(蔡進發、黃躍雯,2003:35)。

日治時期北投地區的其他產業,以出產稻米、茶、甘藷及硫磺等經濟 資源為主,對農業及礦業而言,是屬於「資源的生產空間」,空間的利用係 基於經濟利益的考量,地方社會則是被動地附庸於殖民政府。

(二)獲取政治利益

除了私人的商業行為,日本政府也對北投進行溫泉的開發,一方面利 用溫泉來服務民眾,另一方面也使用溫泉來照顧軍員。在庶民的服務上,

1897 年日本政府在北投建築簡單的公共浴室;1910 年,臺北廳長井村大吉 投資鉅款,將原有庶民風格強烈的「湯攏浴場」擴建為「北投溫泉公共浴 場」,歷時三年,至 1913 年始落成完工,當時號稱是亞洲規模最大的公共 浴場;同年(1913 年),井村大吉也興建了「北投公園」,是北投最早設置 的公園,讓北投整體的休閒環境更趨完備。在照顧軍員上,日本政府於 1897 年興建「日軍衛戍療養院北投分院」,作為日籍軍員假日修養之用,這是軍 事單位利用北投溫泉的第一步;1904 年,設立陸軍療養院,進一步利用溫 泉為傷兵療養。陸軍駐守北投,除間接提高北投的知名度外,也使溫泉的 醫療功能廣為人知。

另外,由於 1923 年日本裕仁皇太子要來北投遊覽,更是北投地區進一 步發展的關鍵,為了迎接裕仁皇太子的來訪,不但重新修建了北投至新北 投的鐵路,也整修了北投至草山(陽明山)的道路(林志寰,2001:56),

皇太子至北投視察,讓北投溫泉的名氣更為遠播。

(三)揉入意識形態的空間

在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對於北投地區的開發大多是以「溫泉」為主,

除了洗溫泉外,此時北投地區也充滿了濃厚的情色氣息。由於日本人喜歡 在泡溫泉的同時也找藝妓飲酒作樂,使得各式經營情色的旅館林立。而日 人對於溫泉的偏好,以及對故鄉的緬懷,逐漸將北投地區打造成與日本母 國溫泉文化相似的地景。根據陳惠滿(1998)的研究,新北投此時主要是

第三章 北投地區的美麗與哀愁

為了日人而規劃,也為日人所聚集,新北投所呈現的空間型態都顯露出日 本風情,迥異於舊北投,顯現出歡樂鄉、仙境的特質,塑造並複製出與日 本母國相似的空間型態。

不同於清領時期北投地區被賦予「礦業生產空間」的意義、以獲取「經 濟資源」為主要目的,到了日治時期,統治者意圖在北投地區重塑一個與 母國相似的「消費型態空間」,於昭和 12 年(1937 年)在北投、陽明山地 區實施「大屯國立公園」空間計畫28,以滿足殖民者特定的文化消費需求,

北投地區的空間被轉化、整編入殖民者日常生活的空間結構中(徐裕健,

1993:151),尤其新北投溫泉區的開發,更是將殖民母國的休憩文化具體 地實踐在空間上,將溫泉與空間相結合,讓日本文化更容易進入被殖民者 的生活型態中,對被殖民者進行改造。

三、光復後至 1994 年:從溫柔鄉到溫泉鄉

(一)情色空間的沒落

1945 年臺灣光復,此時的政治勢力正面臨著日本政府以及國民政府的 交錯,日本政府勢力逐漸退出,原本在北投地區經營溫泉旅館、浴池的日 人,幾乎都被遣回日本;國民政府則是積極介入,將北投地區重塑一個特 有的情色空間,造就北投地區空間的轉變。1945 年至 1978 年間,是北投 地區溫泉觀光業的鼎盛時期,不僅延續了日治時期的情色溫泉休憩文化,

並且在國民政府的政策助瀾下達到顛峰。而國民政府採用了何種政策,來 促使北投地區成為情色空間的呢?

首先,1950 年韓戰爆發,美國急需一個後方的支援基地,在這樣的時 代條件下,1951 年臺北縣29通過「特種侍應生(公娼)管理辦法」,使北投 地區的旅館經營色情正式合法化;1954 年又核准北投成立「女侍應生住宿 戶聯誼會」,讓女侍應生可以在住宿戶內聽候電話、等待應召,然後在北投 溫泉旅館內執業。在政府的准許下,北投成為合法的風化區,溫泉與侍應 生為北投旅館的最大特色(黃躍雯,2004:68),促使北投地區的溫泉旅館 朝向情色的發展,也使得北投成為「溫柔鄉」的代名詞(林志寰,2001:

28 日本政府受到美國自然保育運動,以及歐美相繼成立國家公園熱潮的影響,認為在國

28 日本政府受到美國自然保育運動,以及歐美相繼成立國家公園熱潮的影響,認為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