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民間力量運用審議式民主參與空間形塑的切入點與困境

第五章 當權力遇見審議式民主

第四節 民間力量運用審議式民主參與空間形塑的切入點與困境

經過上一節對於研究案例的審議過程分析與探討,本節將進一步探討 民間力量在涉入北投空間形塑的過程中,審議式民主所能扮演的角色。

一、在「權力第三面向」上的運用

當無權者處於權力的第三個面向時,很難與掌權者進行對抗,他必須 有能力來認知何種意識形態及文化建構在引導他的行為,而這些行為其實 違背了他本身的利益。因此,他必須除去這種意識形態的宰制,有了這樣 的認知之後,無權者才有足夠的能力回到權力的第二個面向,與掌權者進 行另一層次的對抗(徐世榮、蕭新煌,2003:40)。也就是說,無權者對於 掌權者在權力第三面向的反抗上,必須對議題與策略有清楚的陳述。以這 樣的觀點回到本研究的個案上,我們要探究民間力量在涉入北投空間形塑 的過程中,如何運用審議式民主會議在「權力第三面向」上進行反抗?

(一)「經濟發展」意識形態的抗爭

首先,審議式民主對經濟發展的意識形態,亦即「土地商品化」的現 象進行反省,逐漸體認到過去以「經濟成長」為中心的發展政策不一定能 保證生活的舒適安康。

在北投老街都市更新的議題中,國家機器及實施者認為都市更新完成 後,居民的不動產會因為地價上揚而水漲船高,如此將可帶動附近地區的 經濟成長,此即運用了市場機制的意識形態,主張政府減少干預,讓市場 自由運作。民間力量則認為,在這場房地產的競爭中,市場雖被賦予了客 觀中立的形象,但是人民將在市場自由操作之下被蠶食鯨吞,強凌弱或弱 肉強食的場面將會更形嚴重。因此在北投老街公民會議中,即對經濟發展 的意識形態進行反思,展開了經濟發展與文化保存的對話,促使參與者在 公民會議中,描繪出北投老街區的未來藍圖是兼顧發展與保存的,集溫泉、

文化、人文、生態、創意於北投老街區一身,讓參與者體認到經濟發展與 文化保存可以並存,保存與重塑原有的傳統歷史文物,才能成為具有競爭 力的觀光溫泉風景區。

在北投纜車的案例中,國家機器與溫泉業者、財團以「經濟發展」的

觀念來支持其立論,例如興建纜車可以促進北投地區繁榮、增加就業機會、

改善交通狀況等,因此在「興建纜車能夠促進經濟成長」的思維底下,任 何與此背道而馳的環保訴求或是抗爭理念,都將被視為不理性的「非經濟 因素」而被排除在決策過程之外。而民間力量認為臺灣自光復以來,一直 都是維持發展至上、經濟掛帥的政策走向,對於能夠促進經濟成長的政策 多是正面的報導,強調經濟發展對國家、地方的貢獻,勾勒著經濟發展的 美好前景,而對於經濟發展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諸如環境破壞、城鄉發 展失衡、貧富差距擴大等現象等都略而不談。北投纜車在弊案爆發之前,

媒體對於北投纜車的著墨,多是正面的形象報導,強調纜車對北投休憩旅 遊及地方經濟的貢獻,藉由纜車勾勒出「親近山林」及「繁榮地方經濟」

的美好想像,使得來自地方的環境質疑無法獲得媒體的青睞。然而,這一 場社區督工工作坊,則運用了權力的第三面向,創造了一個場域,從最根 本的意識形態著手,把經濟發展的議題放在地方脈絡來談,讓「經濟發展」

與「地方主體性」進行對話,促使民眾產生自覺。

(二)「科技至上」意識形態的抗爭

審議式民主對「科學的偏見」也提出質疑。在北投纜車工作坊的案例 中,地方政府對於北投纜車所引發的抗爭問題,將之歸類於技術層面問題,

如工程材質做了多少防蝕工作、技術上做了多少防災因應措施,以技術官 僚的思維,來解決政治上的問題,科技官僚被強化為時代的領導菁英,而 量化的科技指標或是經濟上的成本效益分析,則成為公共政策施行的唯一 準繩。而民間力量則藉由審議式民主的舉辦,暴露出北投纜車興建案的不 適當與粗糙,讓民眾對於「科技至上」意識形態產生自覺。

北投纜車工作坊如何促使民眾產生自覺?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觀 察:第一,授課資料所呈現的多元觀點,提供公民們進行公共討論的知能 基礎。審議式民主會議強調在擴大參與機會並提升參與品質的同時,必須 強化公民知能,讓公民能在一定的知識與資訊基礎上,知情地討論政策議 題(林國明、陳東升,2003:75)。因此,提供關於議題的充分資訊,是民 眾進行公共審議的基礎。在北投纜車興建案中,頗受爭議的一點是「是否 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雖然經環保署函復「無須實施環境影響評估」49, 但事實上,即使實施環境影響評估,仍無法改變將進行開發的政策決定,

這是因為環境影響評估的相關作業是由開發單位所主導,環境影響評估所

49 由於北投纜車範圍涵蓋了陽明山國家公園,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2001 年,臺北市 政府依據市議會所做的但書,函詢環保署是否需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環保署認為纜車案 主要為北投纜車和公園等,其定位應為「休閒遊憩設施」,且開發面積為 9.64 公頃、挖填 土石方約 7.84 萬立方公尺,未達辦理環評標準,故函覆無須實施環境影響評估(蔡妮純,

2008:71)

第五章 當權力遇見審議式民主

需的相關資訊也是由開發單位所掌握,掌握資訊即擁有權力,缺乏資訊的 一方無法與擁有資訊的一方來進行競爭(徐世榮,2005 年 6 月 4 日:中國 時報 A15 版)。而本次工作坊所聘請的專家,在審議式民主會議中提供纜 車沿線地質的資訊,讓民眾獲得科技的專業知識,而成為民眾參與空間環 境議題時的主要立基點與著力點。草根組織在這樣一場知識/權力的意識形 態爭奪戰中,同樣也利用「知識」與政府科技官僚進行對話,成功地改變 了參與者的政策偏好,受訪者也認為其觀點、偏好的轉變,是來自:「也有 授課的資料啊,比如說林淑英老師講貓纜的弊案。(2010 年 11 月 11 日訪 談 C)」,本次工作坊因為有專業學者的結合,而得以對環評報告書作批判,

成功地轉化民眾對纜車的興建態度,關鍵就在於知識,掌握了知識,也就 掌握了權力(Forester 著,江明修、劉梅君譯,1995)。

其次,為實地勘查促進公民的互動與強化問題認知。過去臺灣操作公 民會議的經驗顯示,協助民眾知情討論的工具主要為議題手冊的提供與專 家授課,這些資訊皆是公民論述溝通的重要基礎;但是,地方的空間議題 與在地民眾的利害關係密切,如果只是抽象地談論規劃原則與相關方案,

可能無法在具體想像的層次上進行溝通。因此,北投纜車工作坊在課程中 加入了實地勘查,經過現場沿線勘查後,討論主題呈現得更為具體,擴大 了參與者進行知情討論的想像。

最後,則是藉由「世界咖啡館」的匯談模式,提升參與者的論述格局:

北纜的議題,第一是可不可以做,做了之後會有什麼影響?會 促進繁榮嗎?會吸引觀光客來嗎?吸引觀光客來會造成什麼問 題?另一個問題是,我們北投一定要蓋纜車嗎?什麼樣的北投 才是人民所需要的?…蓋了北纜之後,會不會是北投人所需要 的?它(纜車)有什麼好處、什麼壞處?…擴大層面來講,我 們需要什麼樣的北投?我認為這樣我們才有討論的空間。(2010 年 11 月 11 日訪談 D)

(三)發展批判思考能力,促發自覺

權力第三面向是經由文化和心理的宰制,使民眾無法意識到自身利 益,從而消弭不滿和衝突的發生,因此,若要擴大民主參與,首先要擺脫 意識形態霸權的作用,促進意識覺醒。在審議式民主的實際操作過程中,

是如何在意識型態上進行對抗、讓人產生轉化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

本研究認為發展批判思考的能力、促使民眾的自覺是重要關鍵。

成人教育學家 Jack Mezirow 於 1975 年提出「轉化學習理論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heory)」,認為學習者可經由學習活動,進而改變

其原有的世界觀。Mezirow 將人們觀看這個世界的方式稱為「意義觀點

(meaning perspective)」,認為人們在建構意義觀點的過程中,由於某些因 素的影響,會造成意義觀點的扭曲,而這些扭曲,即是社會不公、壓迫的 來源。若要對這些壓迫進行反抗,學習者必須先對扭曲的意義觀點有所「察 覺」,並運用「反省」的能力找出形成意義觀點扭曲的因素,進而「解放」

這些扭曲的意義觀點(蔡秀媛,2002:394),這即是轉化學習的過程,學 習者透過批判性的學習,將對其所處的世界進行反省,進而產生改變世界 的力量。而批判思考能力的形成,乃是一種社會互動的歷程,顯現出彼此 的「差異」,則是促發批判亦是發展的關鍵因素(李天健,2007:150)。

轉化學習是一種會讓人們產生改變的學習,而這種改變不僅是對自己 或世界的看法改變了,更是一種能力的增加,最終會引導出行動。在審議 式民主會議中,也有類似的轉化學習發生,參與者藉由充分的資訊與知情 的討論,從其他參與者的互動中體驗到彼此的差異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不 同價值觀,便有機會對既有的主流意識形態與價值觀進行反思而產生新理 解,這樣的參與體驗越多,越有助於人們形成理性聆聽的態度,以及批判 意識的發展。

二、在「權力第二面向」上的運用

處於權力第二面向時,優勢團體可以利用偏差動員將某些不利訴求或

處於權力第二面向時,優勢團體可以利用偏差動員將某些不利訴求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