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空間、權力與審議式民主

第二節 權力的三個面向

在本章第一節曾經提到,空間是權力的表現,臺灣在過去的威權時代,

掌權者控制主要的價值觀,而掌權者運用何種權力來控制社會主要的價值 觀,以避免空間規劃形式受到挑戰呢?這必須由「權力的三個面向」來談 起。

關於「權力」的探討,各學派對於權力的表現各有不同的觀察,一般 而言,權力的表現可以分成三個面向:

一、權力的第一面向

社會學大師 Charles Wright Mills 採取左翼的觀點來分析權力,Mills 在 其 1956 年的經典《權力菁英》(The Power Elite)指出,在號稱民主、多元 的美國,其實權力與財富集中在少數統治菁英手中。這樣的基進論點,引 起諸多右翼觀點的批判,其中,美國政治學者 Robert Dahl 於 1961 年出版

《誰統治?》(Who Governs?)一書,批判 Mills 的權力菁英論,重申美國 是權力分散的多元主義社會(吳叡人,2006:9)。

Dahl 對於權力的看法,被稱為「權力的第一面向」,其以多元主義

(Pluralism)模式來解釋美國民主政治的特質,認為權力多元地被分配,

並藉由「權力的行使」,例如探知在這些議題中誰輸誰贏的頻率及利益衝突 的情況,來辨識權力的存在,利益被視為是明顯的偏好。第一面向的權力 觀點具有以下特質:

(一)偏重就各種議題做出決策時的「行為」

Dahl 對於權力的描述為「A 對 B 有權力的意思,即是 A 能令 B 去做 他原本不會做的事」(Dahl, 1957: 80-82.轉引自 Lukes, 2006: 43.)。從這樣 的描述來看,多元主義的研究取向在於研究具體、可觀察的行為,強調必 須透過「可觀察到的行為」來辨識權力,以「決策過程」作為主要的研究 工作,因此權力的第一個面向又稱為「決策制定」(Lukes 著,林葦芸譯,

2006:44;丘昌泰,2004:195)。

(二)著重「可觀察得到」的衝突

為了研究具體、可觀察的行為,Dahl 的學生 Nelson Polsby 主張,觀察

「誰在決策過程中勝出」似乎是判定哪個個人或團體在社會生活中擁有比

第二章 空間、權力與審議式民主

較多權力的最好方式(Polsby, 1963: 4 轉引自 Lukes 著,林葦芸譯,2006:

44-45),其假定決策涉及「直接的、實際可觀察到」的衝突,把焦點擺在 對重要議題進行決策的行為上,且這些議題涉及實際的、可觀察到的衝突。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衝突,權力意志的行使就無法顯現出來。

(三)利益被視為政治參與所呈現的政策偏好

多元主義者假定「利益」應該被理解為「政策偏好」,因此「利益衝突」

等同於「政策偏好衝突」。在這樣的觀點之下,多元主義者無法體認到利益 可能會無法觀察,也忽略了人們可能會誤解或沒有意識到自身的利益。

二、權力的第二面向

Peter Bachrach 和 Morton S. Baratz 對第一面向的權力觀點提出批判,

認為該觀點對於權力的解釋過於平面化,主張權力擁有第兩種面貌,這種 面貌無法被多元主義者所察覺,也無法以多元主義者的研究方式來探查。

第二面向的權力觀點認為,權力的運用不只涉及以決策為中心的衝突 過程,還包括某些行動者利用偏差動員,以社區價值、政治迷思、制度設 計或政治過程等,將某些不利的訴求或政策偏好排除於議程之外的「非決 策」部分(蕭全政,1988:63),或是將決策限制在較安全、較無爭議的議 題上,而將其中嚴重的權力衝突隱藏起來。第二面向的權力觀點具有以下 特質:

(一)著重非決策制定

Bachrach 和 Baratz 於 1970 年發表的《權力與貧窮:理論與實務》(Power and Poverty: Theary and Practice),認為權力並不僅只表現在參與者在決策 制定過程中的行動,更表現在特定參與者與事件被排除於決策過程之中(徐 世榮、蕭新煌,2003:39)。Bachrach 和 Baratz 將 Schattschneider 的「偏差 的動員(mobilization of bias)」理論帶入權力的討論中,「當某個個人或團 體—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創造或強化了對政策衝突的公共討論的障礙,該 個人或團體就擁有了權力」(Bachrach and Baratz, 1970: 8 轉引自 Lukes 著,林葦芸譯,2006:4),因此,某些議題可以進入議程當中,而某些議 題則被排除在外。也就是說,第一面向的權力觀點「沒有考慮到權力的行 使可能且通常是將決策的範圍限制在相對較為『安全』的議題上」(Bachrach and Baratz,1970:6 轉引自 Lukes 著,林葦芸譯,2006:50)。

(二)著重潛在的議題

由於有上述非決策制定的阻礙存在,有許多議題在尚未形成政策制定 時,就被排除掉了,因此必須去辨識出這些沒有辦法實現的「潛在的議題」。

(三)偏重公開的與被掩蓋的衝突

儘管第二面向的權力觀點與第一面向有著重大的歧異,Bachrach 和 Baratz 的分析與第一面向的還是有個共同點:對於「衝突」的強調。只不 過第二面向的權力觀點認為不僅涉及公開的(overt)的衝突,也可能涉及 被掩蓋的(covert)的衝突,也可能表現在因非決策而產生的抱怨

(grievances)上(蕭全政,1988:63)。

(四)重視(主觀)利益,被視為偏好或不滿

第一面向的權力觀點假定所有的公民都位居政治體系之內,將他們所 展現出來的政策偏好視為利益;Bachrach 和 Baratz 則考慮了被排除在政治 體制外所展現出來的偏好,那些的被排除掉的「潛在的議題」,存在著可觀 察到的利益衝突,而所謂的利益,則表現在對政策偏好或對政治的不滿上

(Lukes 著,林葦芸譯,2006:53)。

三、權力的第三面向

權力的第三面向是由 Steven Lukes 所提出,他將權力的觀察擴及到社 會整體,而不限於政策過程,主張權力及其運作是深植於制度、結構、與 意識形態的範疇裡(徐世榮、蕭新煌,2003:39),Lukes 批判第一及第二 面向的權力觀點都沒有看到隱伏在最深層的權力運作方式,也就是從根本 去影響、塑造被支配者的價值觀,使他們同意強者的支配。Lukes 認為探 討權力的運作之前,必須先釐清一個關鍵議題:被支配者的自願順從如何 獲致?他採用 Antonio Gramsci 的「霸權(egemonia)」概念,來探討究竟 是什麼樣的權力運作,阻止了人們採取行動,甚至阻止了人們進行思考?

Lukes 對於權力的解釋,構成了權力的第三面向。第三面向的權力指的是

「透過形塑人們的想法、認知與偏好,以使他們接受自己在既有秩序中的 角色,從而盡可能防止他們產生任何不滿」的權力(Lukes 著,林葦芸譯,

2006:35),其具有以下特質:

(一)重視決策制定與對政治議程的掌控

Lukes 認為權力第二面向觀點最大的突破勢將議程控制納入權力關係 的分析當中,但仍然有所不足,因為權力的第二面向仍然著重於明顯的、

實際行為的研究,無法讓人認清個人、體制、制度成功地將潛在議題排除

第二章 空間、權力與審議式民主

於政治過程之外的方法。權力的第三面向認為體系的偏差並非僅由一連串 個別選擇的行動所維繫,更是由被社會結構化與文化模式的團體行為以及 制度實踐來維繫,而這些都可藉由個人的不作為來展現(Lukes 著,林葦 芸譯,2006:54),因此必須探討潛在議題被屏除於政治之外的各種方式,

例如透過社會力量的運作、制度實踐的運作、或是透過個人的決定等。

(二)偏重議題與潛在議題

Lukes 認為藉由權力的行使,可以使議題不會發生,而成為「潛在議 題」,因為掌權者除了可藉由令無權者去做其原本不想做的事來行使權力,

掌權者也可以藉由影響、形塑或決定無權者的根本欲求來行使權力。藉由 控制他人的想法與欲求來獲致其順從,而使得一開始就防止了衝突的發 生,自然也不會形成議題(Lukes 著,林葦芸譯,2006:56)。

(三)偏重公開的、被掩蓋的與隱性的衝突

第一及第二面向的權力觀點皆將「衝突」視為行使權力的關鍵,但是 Lukes 認為,掌權者可以藉由影響、形塑或決定無權者的根本欲求來行使 權力,亦即控制他們的想法與欲求,來獲致其順從,在這種權力的行使下,

根本不會有衝突的發生。Lukes 引用了 Crenson(1971)對印第安那州兩個 鄰近城市—東芝加哥(East Chicago)與蓋瑞(Gary)—的空氣污染政策案 例,試圖去解釋這種看不到的衝突、沒有發生的事。在 Crenson 的研究中,

主要是探討為什麼空氣污染的問題,在某些美國城市中不像在其他城市中 那麼早而有效?東芝加哥與蓋瑞的空氣污染程度及人口皆相當,東芝加哥 在 1949 年採取行動處理空氣污染,而蓋瑞直到 1962 年才展開行動。根據 Crenson 的解釋,蓋瑞是由一家美國鋼鐵公司(US Steel)所主導的城鎮,

該公司擁有強大的政黨組織;相較之下,東芝加哥內有許多鋼鐵公司,也 缺乏有力的政黨組織,因而有利於通過空氣污染的防制法規(Lukes 著,

林葦芸譯,2006:78-79)。至於蓋瑞的美國鋼鐵公司是做了什麼事情,來 削弱市民要求空氣污染防治的聲音呢?鋼鐵公司唯一做的事,就是「不做 任何事」!美國鋼鐵對空氣污染視若無睹,也因此,它沒有做的事情,比 起它有做的事情,發揮了更重大的影響。

(四)重視主觀利益及真實利益

Lukes 認為在沒有衝突的情況下(因為衝突被有效地防止了),此處隱 含著永遠不會成真的「隱性衝突」,雖然隱性衝突不會成真,但掌權者的「利 益」與被排除者的「真實利益」存在著矛盾,而且後者可能無法表達、甚 至無法認知到他們自身的真實利益(Lukes 著,林葦芸譯,2006:58)。

四、權力三面向的累積效果

在 Lukes 對於權力的基進觀點提出之後,政治學者 John Gaventa(1980)

將權力的三個面向加以延伸,解釋市民為何不行動。Gaventa 在研究阿帕 拉契山區貧困白人的名著《權力與無權》(Power and Powerlessness)中,

指出第一面向權力觀點的侷限:多元主義者認為市民的不行動,並不是政 治問題,因為這是個公開的政治體系,市民如果遭遇不幸,他可以起而行 動,而他既然不行動,就表示他認同這個政治體制、對這個政治體制充滿

指出第一面向權力觀點的侷限:多元主義者認為市民的不行動,並不是政 治問題,因為這是個公開的政治體系,市民如果遭遇不幸,他可以起而行 動,而他既然不行動,就表示他認同這個政治體制、對這個政治體制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