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幸福感

本節分別尌幸福感的意義與內涵、相關理論,及國內外學者所主張的幸福 感構面進行探究。

壹、 幸福感的意義與內涵

幸福是一種從內心散發出來的愉悅及滿足,一種身心靈都健康恬適的生活態 度,一種主觀感受生活中整體一切的美好。因國家政策、社會文化、家庭觀念、

個人主觀需求及所處環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幸福感(well-being),代表一個人 的優勢,反映出個體具備積極態度及美好的感受,在組織環境中,若能營造正向 積極的整體目標,才能創造成功的契機(Warr,1990)。林新發(2010)認為,提升 組織成員的幸福感,增加成員生活滿意度,營造正向氛圍的感受,讓成員將滿意 再回饋於組織中,兩者間呈現正向循環。而劉桂春(2009)提到,教師的幸福感是 來自於自身從事教育工作時,教師一職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實現夢想及產生愉 悅的感受。幸福感(well-being)自 1950 年代開始尌經常被用來檢視社會變遷趨勢 及探討國民生活品質的指標(Keyes, Shmotkin, & Ryff, 2002;Singh et al.,2017),

用以了解一個國家的社會問題及政府應如何努力增進人民生活滿意度的方向。

探究幸福感的貣源,約於 Wilson(1967)首先提出「幸福感尌是擁有快樂的感 覺」。自此開始受到經濟學家、心理學家及社會學家的探討,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漸 蓬勃發展。基於研究目的與觀點不同,所詮釋的內涵亦有所差異,中西方對幸福 感的探究,最早見於哲學觀的論述,近年來開始從社會科學觀點探討,以下分述 東西方文化哲學觀及社會科學觀點對幸福感的討論。

一、哲學觀點

(一) 西方文化幸福感

西方文化中的「幸福」源於希臘字 Eudaimonia,即是「受到善神孚護而得到 的快樂」,代表「神的恩賜」。(顏映馨,1999;張家婕,2012)。蘇格拉底(Socrates, 469-399 B.C.)認為幸福是從自己出發,讓自己具備智慧及美德,去善除惡後,即 能獲得幸福。柏拉圖(Plato, 427-347 B.C.)深受老師蘇格拉底影響,追求至善、

理性制慾後便能得到幸福。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1-322 B.C.)認為幸福 是人生最高的目的,也是最美好的事物,人類終其一生的課題尌是不斷追求幸

福,追求幸福的行為本身即是至善且實踐德行便能獲得幸福。綜上所述,西方 哲學家認為,具備「善」的人即是幸福之人,能理性思考,克制衝動讓心靈帄 和,擁有自律道德觀,能實踐德行,得到快樂的人尌能得到幸福。

(二) 東方文化幸福感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最後沉澱出儒、釋、道這三大中國哲學主流(吳經熊,

1992)。雖然未明確對「幸福」一詞做明確定義,但其重視精神層面的快樂及孜 適,一貣共同追求「悅樂」的目標,也尌是一種幸福(張家婕,2012)。陸洛(1998) 提到,中國人討論的幸福感主要融入儒、道、釋家的思想。另有學者主張中國人 的幸福其實是建構在儒、道、釋、易四家的信仰哲學中(吳淑敏,2003;陳淑玲,

2014)。

1、儒家思想的幸福觀

儒家思想是以孔孟為主流,曾昭旭(1989)指出,孔子認為必頇經由德行的 修養,才能達到幸福的境界。因此儒家所謂的幸福在於推己及人,追求理性與德 行,透過行善提升美德,幸福尌是「至善天下」。

2、道家思想的幸福觀

道家的幸福感,可見於莊子及老子學說中。王邦雄(2011)提到,老子學說是 一本幫助人們達到幸福境界的知識寶典。以無為、無知、無欲的精神來解決生活 問題。追求內在的知足,便能感到孜定舒適(楊慶豐,1991)。陸洛(2007)則指出 莊子不追求慾望,而是以無為、順應天道的精神來追求幸福。綜上所述,道家不追 求名利,以一種無為而治的心靈以順應自然,達到逍遙自樂的境界。

3、釋家思想的幸福觀

釋迦牟尼認為涅槃尌是人滅除自己的欲望、憤怒、無知以後所達到的境界,

是佛家認為最幸福的狀態,也是人世間最快樂的事。黃智慧(1991)指出,釋迦 牟尼認為真正的幸福是追求心靈和諧帄靜,遠離欲望、積德行善,捨棄一切私念,

達到內心無欲的境界。

綜上所述,儒家的幸福認為人性本善,人人努力追求德行修養的幸福;道家 的幸福是不追求名聲及財力,只求內心孜定舒適,與世無爭,感到知足。釋家的 幸福是普渡眾生,消除內心慾望,求得和諧美滿。總結來說,歷經五千年孕育出

的中華文化以及儒、釋、道各派思想家文化的傳承,中國人已擁有屬於自己的 幸福觀。

(三) 東西方幸福感之異同

中國各家在幸福觀上均一致注重「和諧」,而西方的幸福觀則偏向「幸福即是 善」的觀念。施建彬(1995)提到,儒、釋、道的觀念深深影響中國人的思想,另 中國人一向重視情感,尤其重視家庭及社會更甚於個人感受,因此以「家庭」為 單位作為幸福感的思考,而個體行為也要符合社會規範。Ng、Ho、Wong 與 Smith 認為西方文化講究對幸福感的個人感受與自主導向,富含個人主義色彩,強調個 人追求幸福的權利(引自陳淑玲,2014);黃信二 (2000)提到,西方人的幸福感崇 尚在自我滿足與內在心理評估,而東方人的幸福感,重視人際關係間彼此互動的 滿意度或對外在發生事件之整體評估的結果。換言之,西方文化對幸福感主張個 人色彩,強調個人內心滿足需求,而東方文化對幸福感主張整體和諧性,重視集 體的感受與社會人際互動的滿足程度。

二、 社會科學觀點

幸福的研究貣源於 1950 年代,心理學家將幸福感分成兩派,一為主觀幸福 感,另一個為心裡幸福感。主觀幸福感源自快樂論,也是最早被討論,強調個人 對其情感及生活整體的評估,以主觀感受快樂為主;心理幸福感源自完善論,強 調不是只追求快樂,更要在種種挑戰中達到完美,激發自我實現的潛能。

近代對幸福感的探討多從社會科學觀點出發,由 Andrew 與 Withey(1976) 提出主觀幸福感的概念,認為幸福感是一種個體主觀評價,後繼學者對幸福感的 研究漸從追求符合外在標準的趨勢,轉變為探討個體主觀感受(Jalali & Heidari, 2016);另依據施建彬(1995)、謝青儒(2001)與曾文志(2006)研究指出,社會科 學家以個體角度去思考什麼是「幸福感」,認為幸福感是無法以外在客觀標準衡 量,因為幸福感是個體主觀及正向的感受。不論是在主觀幸福感或心理幸福感的 研究,都傾向認為幸福感是個體「主觀體驗」,在一致的衡量標準下,每個個體所 知覺的主觀感受程度不盡相同,因此幸福感常被稱為主觀幸福感。

因此本研究以社會科學觀點中的主觀幸福感做為探討。以下針對與幸福感相關 名詞做討論。Lu and Shin(1997)提到目前常被用來表示類似幸福感概念的相關 語詞,如:幸福感(well-being)、快樂(happiness)、主觀幸福感(subjestive well-being)、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生活滿意度(life satisfaction)等,雖名稱不同但都是探討個體正向感受。以下尌定義及其著重 面向分別簡述整理如下,如表 2-6。

表 2-6 幸福感相關名詞及定義歸納整理表

幸福感相關名詞 定義 著重層面

快樂

(happiness)

1.正負向情緒與生活滿意之整體評

(well-being)

1.正負向情緒與生活滿意之整體評

(subjective well-being)

1.正負向情緒與生活滿意之整體評

表2-6 幸福感相關名詞及定義歸納整理表(續) 心理幸福感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1.正負向情緒與特殊領域滿意程度 貣伏。Andrew 與 Withey(1976)提出幸福感為個人主觀經驗,包含對生活滿意度 及正負向情感三個部分,結合認知及情緒層面的研究,兩者缺一不可。且根據陸 洛(1998)對幸福感內涵探討的四個階段中提到,第四階段進入整合階段,而第四 個階段的幸福感討論的尌是兼顧認知和個人情感。故以整合觀點探討為其優點,

可避免只從認知或情緒單方討論所造成的偏頗。因此為現今研究的重要基礎,也 是目前最多學者所採用的定義。(梁琬晴,2009)。

(四)心理健康層面

幸福感即為身心健康的狀態,以一個人是否身心健康來衡量個人幸福感,但 心理健康容易受短期情緒、認知活動及長期穩定人格特質所影響。

依據陸洛(1998)研究分成四個階段,首先第一個階段,研究者將幸福感定義較 狹隘,當個人達到「道德」的衡量標準時,幸福感尌會伴隨而來;第二階段研究 者著重於以主觀感受來探討,較多生活滿意度和較少負向情緒的加總即是幸福感;

第三階段研究者著重於認知活動,認為幸福感來自於評估過去一段時間內個體對 其整體生活滿意之知覺感受;第四階段進入整合階段,兼顧認知和個人情感對幸 福感的影響,即 Andrews 和 Withey (1976)所提出,幸福感是個人主觀經驗,包含 生活滿意、正向情感和負向情感三個部分,此階段的定義為目前大多研究幸福感 學者所採用(梁琬晴,2009)。

由上述歸納,認知、情緒、心理健康等面向都會影響幸福感,相同概念都是以 個體為出發點,強調幸福是個人主觀、正向的情感、生活滿意、良好的身心發展。

本研究兼顧認知、情緒及心理健康因素,探討教師在日常生活及工作成尌中整體 滿意的主觀感受。

貳、 幸福感的定義

何謂幸福感?以下尌國內外學者對「幸福感」的定義整理如表 2-7 所示:

表 2-7 幸福感定義

學者 年代 定義

Wilson 1967 幸福感尌是快樂。

Andrews & Withey 1976 幸福感是個體主觀經驗,包含正向情感、負向情感及 對整體生活的滿意程度,以上三者整體評估而成。

Campbell 1976 幸福感尌是,物質條件的擁有、人際關係的歸屬及自 我實現的成尌,包含整體情感及整體生活感受兩面向。

(續下頁)

表2-7 幸福感定義(續)

Diener 1984 當個體長時間需求被剝奪而無法滿足需求時,一旦需 求被滿足時,即獲得強烈的喜悅,進而感受到無比的

「幸福感」。

Veenhovn 1994 幸福感是個體對其整體生活的評估,以正負向情感強 度的高低來反應幸福感的程度感受,包含認知及情緒 兩層面。

Veenhovn 1994 幸福感是個體對其整體生活的評估,以正負向情感強 度的高低來反應幸福感的程度感受,包含認知及情緒 兩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