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園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有關的覺知和改變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幼兒園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有關的覺知和改變

上述敘述之教師教學情形分別為「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與環境清潔」、「教 學內容與方式以課程進度為主」、「暸解幼兒園的內涵」、「使用聯絡簿與家長 建立關係」、「重視幼兒的行為態度」,此五個面向為本本老師在實踐多元文化 教育上的實際情形。而研究者透過觀察紀錄及訪談逐字稿中,發現本本老師在教 學情形中,其中有部分與多元文化教育素養有關的情況與內涵,並在研究過程中 產生轉變。以下分別以「改變個人的思想觀念」及「改變個人的行為」說明本本 老師在教學情形中與實踐多元文化教育情形之面向上的變化。

壹、改變個人的思想觀念

本本老師與多元文化教育素養有關的教學情形之「教學內容與方式以課程進 度為主」轉為「改變教學內容與方法」。本研究之幼兒園課程安排內容,有聲韻 練習、算數練習、生活教育、台語歌唱以及主題課程,而在台語歌唱課程中,有 一首歌曲是這麼唱的:「龍眼乾,三兩半,你點燈,我來看。看啥乜,看新娘,

新娘美咚咚,才會嫁好尪。」本本老師在教學內容中意識到性別刻板議題,並向 研究者提問「是這樣教嗎?」(觀察 20190919),藉由研究者的參與觀察,本本 老師知道研究者之研究的目的與方向,因此意識自己在多元文化教育素養上敏銳 度。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中,其對於多元文化教育的名詞解釋,說明多元文 化教育是一種涉及確認、接受和肯定人類關於性別、種族、殘障、階級和性別偏 見之差異和相似性的教育實踐。教師對於多元文化教育的內涵透過研究者的解 釋,從多樣的種族文化轉變成對性別差異、性別偏見等性別議題上的察覺。而本 本老師在覺察教材中性別刻板印象及性別偏見的內涵之後,對教材產生質疑並向 研究者詢問:「是這樣教嗎?」使教師不再是順應教材內容的教育機器,乃是運 用批判角度思考課程教材內容可能帶給幼兒的影響。透過多元文化的研究,不僅

強化了教師的主體性,更幫助了教師透過省思來深入探討自己的實務行動,進而 有意識、有覺察力地重新認識所熟悉的實務世界,然後產生新的理解、新的行動

(董素芬,2012)。總的來說,教師不僅因著研究者的存在而思考自我觀點,也 能透過教師的敘說重新定義教師的角色和影響力,進而意識並覺察這實務世界中 的結構與連結。本本老師在訪談對話過程裡,從知道課本教學對孩子發展的侷限,

進一步的轉變為認識課本教學不可改變的原因。在下述的對話中,闡述本本老師 在課本教學上的困境,透過對話過程,使本本老師更清楚理解自我的侷限以及造 成此種侷限的原因。

本本師:我真的好不喜歡教這個(聲韻練習),覺得好制式化喔。(非 正式訪談 20190820)

本本師:我覺得課本真的好制式。我沒有強迫小孩要寫跟課本一模一樣,

但是家長就寫聯絡簿跟我講,說老師怎麼不是照著課本這樣寫嗎,怎麼會讓 小朋友這麼做,然後我就有跟媽媽解釋說,因為他們有自己的邏輯方式,然 後我覺得他們講得通,所以就是讓他們過,然後媽媽後來也沒有跟我爭辯,

但是我就想說好吧,就照著答案,我覺得那本書真的會害死小孩。(訪談 20191121)

研:你覺得上國小之前要學會什麼?

本本師:我有聽說至少要注音要會唸、會看、會拼,例如音樂的音要會 拼「ㄧㄣ」,因為如果不會的話,這樣上國小不 OK,因為上國小老師其實不 會幫你複習,她覺得這些東西是幼稚園老師的事情,但是幼稚園又被限制說 不可以教太多,所以我們很矛盾,所以我們還是會偷教一些。(訪談 20191123)

在上述的敘述中,本本老師從「知道課本教學的僵化」到「對幼兒產生的不 利影響」再到「思考教師必須教導課本教材的原因」,在這三個不同的敘述中,

本本老師對於教學內容的意識是層層向上的思考模式,藉由知道、發現、思考的 轉變歷程,產生對教學內容的批判,並找出自我教學困境的可能原因。黃騰(2005)

在其研究論文中,描述教師改變策略的取向,其中在文獻中所提及的「規範—再

教育」(normative-re educative)取向,是以現象學和詮釋學的觀點,來看一個人 如何在其生活與工作中得到意義。並認為改變的過程通常把對話當成是一個重要 的關鍵,這種對話是發生在教師和其他教師、其他人之間。綜觀而言,本研究之 個案在教學內容方面有思考層面上的提升,而在觀察本本老師教學變化的過程 中,一方面看見本本老師的轉變與成長;另一方面研究者也因著與本本老師的對 話,產生刺激、批判與反思,進一步的反觀自我價值觀並將其重新定義。

貳、改變個人的行為

本本老師不僅改變教學內容與方法,在個人的行為上,也與以往相比有不同 之處。針對本本老師在改變個人的行為方面,研究者分別從「以課程進度為主的 教學內容與方式」轉變為「改變教學方法」;「使用聯絡簿與家長建立關係」轉 變為「增加與家長面對面及電訪的機會」;以及「重視幼兒的行為態度」轉變為

「重視和幼兒的溝通與理解」三大面向,分別於下述說明之。

一、「以課程進度為主的教學內容與方式」轉為「改變教學方法」

本本老師也改變其在教學上的方法。雖然本本老師依舊進行課本教學,但在 教學方法上能夠實際的看見其中的轉變。本本老師從自我覺醒至批判到最後的轉 變過程,教學方法的變化從「我真的很不喜歡教這個,覺得好制式化喔」(非正 式訪談 20190820)至「我覺得這種教學很死」(非正式訪談 20190903)的批判,

進一步地使教學方法有所變化。例如在進行「米」的主題時,本本老師使用各種 不同的形容詞小紙,放在語文區的角落,運用圖像作為幼兒認字的工具,讓幼兒 自由的選擇形容詞,並黏貼在圖畫紙上來形容自己所創作的「米」,其中米的種 類有白米、紫米、圓糯米、長糯米、玄米等等(觀察 20190909)。而本本老師在 改變教學方法之前,多次向研究者提出自己對於課本教學的不喜歡,在對話的過 程中,研究者分享個人的經歷與曾經看過的書籍,並將書籍借給本本老師閱讀,

經過一週的時間,本本老師願意調整自我教學方式,提供不同的方法刺激幼兒學 習,引起幼兒的學習動機。在轉變的過程中,一方面在對話裡使本本老師意識單 一的課本教學,並意識到單一教學方法的可改變性;另一方面藉著尋找資料,書

籍的閱讀使本本老師有具體策略的參考,幫助其在多元文化教育素養上,增加教 學方法的多元與多樣性。如同黃騰(2005)提到教師的改變有兩種取向,兩種取 向的不同,主要是改變方向的不同。其中一為實徵—理性的取向,其改變的過程 是被引導的;另一為規範—再教育的取向,其改變卻來自參與的過程。在參與的 過程,教師與研究者的對話促使教師受書籍的引導,最後產生改變的結果。雖然 課本教學依然存在,但漸漸地可以看見,幼兒在學習方法上受到的不同刺激,進 而影響幼兒學習的方式與動機。

而在上一節提到本本老師當初在進入幼兒園前對自我的期許,其期望推廣親 子共同閱讀計畫,卻因著外在條件及顧慮而放棄,並且在最後轉變自我目標。透 過研究者與本本老師的對話,本本老師轉變了先前所提出的觀念。從「假如把書 撕壞了這樣我很難交代,現在就會覺得說顧好他們就好了」(訪談 20190827)到

「家裡完全沒有故事書的話在學校借一本,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看」(觀察 20190925),本本老師敘說個人在為師之初曾經想要達成的教學目標,但因著環 境文化的改變,漸漸的改變其對幼兒的期許與目標,但與此同時,本本老師也藉 著意識並進一步的反思自我的困境,最後嘗試並實際的改變,以提升幼兒在學習 面上使用的資源。

二、「使用聯絡簿與家長建立關係」轉為「增加與家長面對面及電訪的機會」

本本老師在思想與行為上的轉變,也包含了與家長聯繫媒介的改變。在上一 節描述本本老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情形中,本本老師意識到與家長溝通的途徑不 僅僅可以使用聯絡簿的方式,還可以使用電訪的方式,因為在學校與家長面對面 談話的機會較少,所以本本老師提到可以用電話訪談的方式與家長聯繫,但認為 在幼兒園的文化中不常與家長用電話訪談的方式溝通,因此被幼兒園的學校文化 所拘束。本本老師在與研究者的對話中,發現使用聯絡簿的限制:「聯絡簿就固 定幾個在回,不會回的就真的很少在回,有些不會回也不會簽聯絡簿,我跟會回 的互動會比較多。」(非正式訪談 20191029),在其中發現問題並察覺問題解決 的困難,但是在最後,本本老師卻選擇改變原有的方式,打破幼兒園的學校文化,

進而與家長進行電訪以及面對面談話。以下「奇奇」為班級中的一般幼兒之化名;

另外「小翼」為班級中一位越南籍新移民子女之化名。

本本師:奇奇媽媽昨天有來我們教室,然後也有寫聯絡簿跟我講過,她 覺得奇奇這學期帶回去的功課,有點像小學的感覺…對他們來說太難,然後 奇奇媽媽覺得要把握幼稚園這段時期,就去外面跑跑步啊曬曬太陽這樣,我

本本師:奇奇媽媽昨天有來我們教室,然後也有寫聯絡簿跟我講過,她 覺得奇奇這學期帶回去的功課,有點像小學的感覺…對他們來說太難,然後 奇奇媽媽覺得要把握幼稚園這段時期,就去外面跑跑步啊曬曬太陽這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