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注意力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幼兒注意力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注意力(Attention)對於學習的影響力在於個體若是能夠妥善運用自身注意力,將 可以更聰明地使用本身所具備的認知資源,對於感興趣的刺激做出立即性的正確反應,

並且能夠記得當下顯著的訊息。注意力的品質以及持續程度同樣也是影響學習成效的重 要因素。在瞭解幼兒電視收視行為是否影響其學習注意力之前,要先對注意力的重要性 及其理論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因而此節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注意力的定義;第二 部分為注意力之理論模式。

一、注意力的定義

「注意力」源起於早期對於人類行為的研究。1859 年英國學者 William Hamilton 著 手進行與注意力相關的研究,同時在德國則是有實驗心理學家 Wilhelm Wundt 開始對注 意力產生高度興趣。1890 年,美國心理學之父 William James 提出注意力的兩大特徵為

「有意識地聚焦」與「專心」(focalization, concentration, of consciousness are of its essence.)

(Magill, 2011)。有意識地聚焦也說明了注意力是包含有選擇性的特質,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必須面臨的刺激來自四面八方,如何決定那些刺激是我們要接受的,選擇部分刺激 而避免訊息負荷過重,這些都是討論注意力之「選擇性」時所需探究的範圍(黃小玲,

2002)。

William James 認為「立即性知覺範圍(或稱消極模式)」以及「自動性智能範圍(或 稱主動模式)」與注意力的掌控有所關聯 (引自葉素玲,2002)。注意力在教育上的定 義則是具有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在於沒有注意力則沒有辨識、擷取與記憶的能力,缺 乏這些能力的話,學習的內容則無法被學習者所接收、記憶,同等於失去學習的效果;

第二個層次在於記憶單位時間上的掌握,由 Simon 在 1986 年提出(引自鄭昭明,1994)。

30

如果對一個記憶單位給予長達八秒鐘的注意,則這個印象較能長久的保存在學習者的記 憶當中。換言之,當一個人學習某項事物的時候,必須先具備有能夠「注意」到事物的 存在,接下來必須花時間(八秒鐘)專注於該事物,才能達到學習的效果。

第三個層次是注意事物的關鍵所在,對於同一件事情的發生,專家(expert)與新 手(novice)的處理方式截然不同。專家能經由自身的學識經驗將問題做歸類的動作,

因而在問題注意與收錄的方式也會與新手有所差異。推演至教學來看,老師如何引導學 生使用正確的方法,去注意問題的核心線索,同樣也有助於學習的成效,反之若是注意 力放錯重心,則是會導致事倍功半。第四個層次是如何提高學生注意的動機。Berlyne 指出人對於不太簡單、也不太複雜的事物最感興趣,這些事物也特別能夠引起注意、投 入注意力(引自鄭昭明,1994)。

二、注意力之理論模式

美國心理學之父 William James 在早期即提出「注意力」的問題。他認為注意力的 關鍵在於「犧牲部分事物的處理,以便有效的處理其他的事物」。這個論點將注意力的 特性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選擇性(selectivity)」,外界事物何其之多,當運用 注意力時,人類會選擇只注意某項事物,而選擇放棄對於其他事物的注意程度。第二方 面是「持續性(persistence)」,意指個體能夠依照自己的意願,持續地關注於某項事物,

不會受到其餘事物的干擾而分心。第三方面是「注意力的轉移(attention shift)」,指個 體能夠依據自身需要,將注意力從一件事情,轉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因而,早期有關注 意力的理論,大多聚焦於「選擇的注意力」(鄭昭明,1994)。

(一) Broadbent 的過濾器理論 (Filter theory)

一個訊號如果沒有被注意到,則其極小有機會能夠成為記憶並獲得保存,在 Broadbent 的模式中,「注意」充當於一個過濾器,只讓有限的訊息得以通過,過濾掉其

31

他不被注意的訊息。Moray(1959)的實驗發現,在使用雙耳分聽的實驗中,受試者必 須同時收聽兩個不同列表的訊息,但是被要求注意其中一個耳朵所聽到的訊息,並且要 覆述(shadowing)唸出所聽到的字,另一個耳朵所聽到的訊息則無需注意也不必唸出 來(黃秀瑄譯,2009)。

在 Broadbent 的注意力模式中,包含一個選擇過濾器(a selective filter)、一個有限 的容量管道(a limited-capacity channel)與一個偵測器(a detection device)。如下圖 2-2-1 所示:

圖 2-2-1 過濾器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黃秀瑄(譯)(2009)。認知心理學(原作者 John B. Best)。臺北市:心 理。頁 53。

Broadbent 認為過濾器的功能如同開關一般,可以左耳開、右耳關或是右耳開、左 耳關,只留下經由注意到的訊息,放棄其餘的訊息,這種全有或是全無的理論,被後來 的研究提出質疑。後期研究發現當受試者在不接受訊息耳朵當中聽見特定訊息時(例如 聽見自己的名字),還是會去注意到該訊息,說明過濾器理論無法達到「全無」的功用

(引自鄭麗玉,1995)。

32

(二) Treisman 的減弱理論 (Attenuation theory)

Treisman 認為過濾器並不是完全摒棄掉不受注意的訊息,而是將訊息減弱,使其較 不被注意到。然而,在有些狀況之下,部分容易被辨認的詞語還是會被注意到,例如自 己的名字、危險的訊號「火、救命」的出現,因而兩耳所聽到的兩組訊息其實都有被接 收到,只是經由過濾作用後,將不需注意的訊息減弱,以便在有限的容量管道下,傳遞 出必須注意到的訊息(鄭昭明,1994)。有一個例子是,當處於一個吵雜的環境(機場、

餐廳、學校)當中,你只能全神貫注地聆聽眼前的對象說話,才不會被週遭說話的聲音 所影響(減弱了其他的聲音),但是當其他聲源有提到你的名字時,仍然能夠引起你的 注意,並且開始分散注意力來聆聽第二個聲源所談話的內容。減弱模式如圖 2-2-2 所示:

圖 2-2-2 減弱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黃秀瑄(譯)(2009)。認知心理學(原作者 John B. Best)。臺北市:心 理。頁 53。

Mckay(1973)也發現不受注意的訊息雖然不會被立即反應出來,但是不代表對於 受試者沒有影響,他讓兩組受試者在一邊的耳朵(受注意耳)同樣聆聽語一個句子「They threw stones toward the bank yesterday」,另一邊的耳朵(不受注意耳)則分別播放「河 流(river)」以及「錢(money)」的字眼。因為 bank 可以分別解釋為「銀行」或是「河

33

岸」,所以不受注意耳聽見「河流(river)」的人,會傾向解釋出「他們昨天向河流丟出 石頭」,但是不受注意耳聽見「錢(money)」的人,則是會解釋為「他們昨天向銀行丟 石頭」,這也解釋出不受注意的訊息同樣也會被受試者所注意到,而且對於訊息的解讀 也會有所影響(引自鄭麗玉,1995)。

(三) 後期選擇學說 (Late selection theories)

無論是「過濾器理論」或是「減弱理論」,兩者雖然主張不同,但是兩者確有一個 共通點,即是認為注意的選擇發生在訊息處理的初期,因而並稱為早期選擇理論。但是 另一派理論則是支持,注意的選擇是發生在刺激獲得辨認之後,Deutsch 夫婦(1963)

認為,所有的輸入刺激都有做進一步處理,資訊是進入記憶工作之後,才開始做選擇處 理,並不是在初期,因而稱之為後期選擇學說(黃秀瑄譯,2009)。

此理論由 Shiffrin(1974)加以驗證,實驗中的受試者接受雙邊聽力實驗,測驗希 望判斷一個特定子音的出現(例如「P」),分別在兩種情況下測試,第一種是確定知道 子音刺激會由某一個耳朵中聽見,第二種是隨機可能出現在左耳或是右耳。結果發現,

受試者對於子音的察覺程度,並不會因為這兩種情況而不同,這也顯示受試者同時注意 兩耳所產生的單一訊息,效果並不亞於只注意單耳的訊息。此結果顯然不支持「過濾器 理論」以及「減弱理論」,而是主張注意的作用是在後期,並非出現在刺激發生之後的 瞬間,有關後期選擇學說,如圖 2-2-3 所示:

34

圖 2-2-3 後期選擇學說

資料來源:引自黃秀瑄(譯)(2009)。認知心理學(原作者 John B. Best)。臺北市:心 理。頁 53。

由上述有關注意力的文獻中可以得知,無論注意的選擇是發生在訊息處理的初期,

或是發生在刺激獲得辨認之後,後續的記憶工作及訊息處理的產生,都必須仰賴初期「注 意」到刺激的前置行為。換而言之,注意力對於下一階段的學習成效具有一定程度的影 響力。日本智能教育學會會長清水驍(1997)曾經在著作中提到,注意力的表現方法並 不只有一種,在生活中常見的注意力行為可以分為瞬間的注意力、持續的注意力以及長 期的注意力三種。

舉例而言,瞬間注意力屬於霎那間突然做出的反應,常出現在運動行為當中,例如 柔道國手突然使出絕技過肩摔,給對方重重一擊,或是拳擊選手隨時都必須運用瞬間注 意力來留意對手的攻勢。持續注意力則像是認真聽完一個長篇故事或參與棋類對弈遊戲 時,專注地留意於一段時間之內的細微變化,無論是故事的情節或是棋局的進行過程都 能夠牢牢記住的孩子,就具備有持續注意力。長期注意力則是屬於人生志業的範疇,日 本自古產珍珠貝的地方為三重縣英虞灣,由於天然珍珠貝的產量日益稀少,御木本辛吉 便自行開拓養殖場養育珍珠貝,貝類培植的過程中曾多次受到打擊,無論是黑潮來襲或 是無法育出珍珠等等,御木本辛吉永遠不放棄,求教於東京大學的箕作博士,展開長達 十五年的專注研究珍珠貝養殖,最後終於成就如今聞名遐邇的「御木本珍珠」,這也是

35

長期注意力的極致表現(林宜和譯,1997)。

綜合以上有關注意力的定義、理論及表現方式的探討,我們可以更加確信注意力在 孩童的學習過程中所代表的極大重要性。如同 Thorbrietz(2007)所指出,集中焦點才 能夠發揮專注力,然而專注力將伴隨整體學習過程,我們必須一直有意識地努力,讓我

綜合以上有關注意力的定義、理論及表現方式的探討,我們可以更加確信注意力在 孩童的學習過程中所代表的極大重要性。如同 Thorbrietz(2007)所指出,集中焦點才 能夠發揮專注力,然而專注力將伴隨整體學習過程,我們必須一直有意識地努力,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