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了解中部地區學齡前幼兒電視收視行為之現況,以及不同電視收視行為 與幼兒注意力之關聯。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 研究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電視(television),又稱為神奇的「黑盒子」或是「傻瓜盒子」(idiot box),無論您 如何看待它,無庸置疑的,這種將動態的圖像和聲音轉換成為電子信號,並通過不同渠 道傳輸電子信號,最後再將電子信號還原為圖像和聲音的技術,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 明之一,也堪稱是媒體傳播史上最飛躍性的成就。每一項科技產物都是無數科學家心血 的結晶,早在 1884 年德國科學家尼普考(Paul G. Nipkow)將金屬圓板鑿開小孔,提出 並設計世界上第一個機械式電視專利開始,經過「電視之父」俄籍美國科學家佐利金

(Valdimir K. Zworykin)研製出電視攝像管(Iconoscope),以及後來法恩華斯(Philo Farnswaorth)和度蒙特(Allen Dumount)的改良,發展出接收器映像管(Picture Tube)

(洪賢智,2008)。經過科學家們長時間的努力,電視終於在五十年代達到普及。以美 國為例,自 1949 年到 1951 年之間,不但成立了許多家電視台,電視節目也在全國普遍 播出,而美國擁有電視機的家庭也從一萬四千戶,到現在超過百分之九十五的家庭擁有 至少一台電視,而百分之三十八的家庭擁有超過兩台電視(關尚仁譯,1994)。

台灣的電視史起步則是較晚,第一座電視台「教育電視實驗廣播電台」於 1962 年 2 月 14 日開播,此後台視、中視、華視三台鼎力,以及後來有線電視合法化,電視台百 家爭鳴,台灣電視的普及率及收視時間居高不下。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報告顯示,

2

近九成民眾家中有 1-3 台電視機,家中無電視之民眾僅占 1.8%。這份針對全國民眾所做 的調查結果顯示,國人平均每日收看電視的時間為 3 小時 10 分鐘(其中平日一天收視 3 小時 1 分鐘,假日一天收視 3 小時 30 分鐘),以一天睡眠八小時來計算,家庭中每天日 常生活的十六小時裡,收看電視的時間約佔有近 1/5 的比重,換而言之電視在國人生活 當中佔有極重要之影響力(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報告,2013)。

台灣關於電視收視行為、收視動機、廣告訊息解讀以及電視任務等等領域之探討文 獻不勝枚舉。研究者進入國家資料庫的全國碩博士論文資料庫,統計發現目前國內以「電 視」為研究主題的碩博士論文有 2722 筆資料,而大多數研究將收視群眾鎖定為成年人。

但是 Lesser 的研究顯示美國收視人口是以兒童為大宗,特別是學齡前到六歲的孩童,看 電視時間每週長達五十小時,兒童是全美國花最多時間在看電視的觀眾群。根據日本 NHK 在 1981 年的調查也出人意外地發現,二至三歲的日本幼兒觀看電視的時間高於小 學及初中學生,平均收視時間為三小時之多(引自吳知賢,1998)。以台灣而言,國內 兒童平日看電視時間為平均兩小時,週末看電視時間為五小時,若以此計算,則兒童一 年花在收看電視的時間將達 1040 小時,也難怪會有人戲稱電視是兒童的「電子保母」(吳 知賢,1992)。

電視與兒童的生活顯然已密不可分,雖然在 1950 年之後兒童的收視行為已經開始 逐漸被重視,相關研究也日益增加,但是在全國碩博士論文資料庫中有關於「電視與兒 童」的相關研究卻只有 39 筆,而其中大多數是探討兒童節目內容的適切性、兒童如何 解讀電視、電視廣告對於兒童的影響,以及是否進行親子共視等等議題。我們都知道電 視的最大貢獻在於快速傳播知識及資訊,有人說它加速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也有人認為 它間接左右了人類對於事物判斷的價值觀。

家庭,是每一個新生兒出生之後供給其成長、茁壯的第一個園地。時代不斷演進,

現今幼兒的生活條件及環境都與以往大有不同,接受新知的方式及管道更加多元化,對 於資訊的取得也有更多種類的選擇。學齡前的孩子好奇心強、勇於嘗試、富有冒險精神、

3

喜歡觸摸,主要照顧者活動安排的不同,也將造就幼兒不同生活經驗的累積。等孩子真 正進入幼兒園就學之後,接踵而來的可能是分離焦慮、學校生活適應、團體人際關係互 動等難題,等孩子逐漸適應學校生活,克服自身情緒問題之後,接下來面臨到的就是學 習能力、專注能力等就學後所需具備的能力。

Rich 在「大能力」一書中,對於幼兒如何在這個快速進步的時代裡,奠定成長優勢 及面對生存競爭並成為未來的生活贏家,提出培養幼兒十一項大能力的理論。其中大能 力指的是比一般能力來得「大」的能力,大能力分別是:信心、動機、努力、責任、主 動、毅力、關懷、團隊合作、常識、解決問題、專注(引自張水金、劉清彥譯,2001)。

其中專注指的是「注意力」也包含於此十一項大能力之中,指專心於心中的目標,以往 我們可能認為注意力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往往忽略掉的是當孩子處於生活步調快,

3C 媒體設備一應具全的環境裡,孩子在同一段時間內可能需要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資 訊,而此時注意力是不是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分散或是被削弱了呢?這也是研究者所好 奇的研究議題之一。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在 2010 年 9 月份發表一篇台灣親子休閒育樂狀況調查報 告,針對家有 12 歲以下小朋友的家長進行調查,施測時間從 2010 年 5 月 21 日至 6 月 4 日,共回收 1018 份有效問卷。其中 400 份乃隨機抽取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花蓮 市的小學,請學童家長填寫的紙本問卷;618 份乃網路問卷,透過電子郵件、網站、討 論區……等等各種管道請家長上網填寫問卷,樣本遍及全國 22 個縣市。此調查結果發 現孩子在週末常做的休閒活動前三名為:看電視、騎腳踏車、打電動/上網,其中兩項都 是靜態地待在家中。這個結果與兒盟過去的調查,孩子跟父母在一起時最常做的活動「看 電視」、「吃飯」及「逛街購物」差異不大,都是以居家、靜態活動居多。

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孩子「希望常和爸媽一起做的活動」,第一名是「外出旅遊」(比 例達 63.5%),但是無論假日或是平日,親子間「最常從事項目」卻都是以「看電視」

居冠。相較之下,孩童們的需求並沒有被滿足,反倒是被電視佔去大多數的親子共處時

4

光(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0)。

在過去學習環境單純的時代,知識取之紙本上的學理,學得越多、越快,背後代表 的意義可能是越具備有競爭力;而現在資訊爆炸的世代,所有學科上的資料幾乎都可以 都透過網路搜尋取得,懂得消除雜訊、找尋正確訊息才是重要的課題,使得「專注學習」

成為難能可貴的能力。

在醫學上也開始將兒童注意力視為重點觀察目標,根據健保局的年度報告指出與兒 童注意力相關的科別申報量成長急遽,2011 年,健保局一般科別的申報量皆在 2~3%

之間,唯有復健科(與兒童早療相關)和精神科(與過動門診相關)的兩個科別成長高 達 6%,也成為健保局新的重點查核目標。根據報告指出,幼兒園小小新鮮人、小一和 小三生,三者構成九月注意力不足評估潮最大宗的就診族群,主因是小孩對新環境的適 應調整,再加上老師和家長的焦慮(李宜蓁,2012),種種因素加速兒童注意力不足的 門診人數增加,也使得兒童注意力的相關議題也逐漸為人所重視。

Lauth、Schlottke 和 Naumann 認為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從事的許多活動,就可以 知道注意力是絕對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因為它提供我們保持某種程度的清醒並且能長 時間專注在一件事情上,以及具有忽略干擾事務的能力。尤其是當我們在學習時,需要 保持清醒且專注在學習的事物上,因此多數心理學家都認同注意力是學習歷程中一項必 備條件,同時許多教師也發現注意力不集中是幼兒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引自潘意鈴,

2009)。

綜合上述各項調查,台灣的幼兒雖然最期待的休閒活動為「與家人外出旅遊」,但 實際的現況卻是「經常與家人一同收看電視」,顯示出幼兒收視時數不斷上升的警訊,

再加上醫學界與教育界普遍發現兒童注意力不足的情況逐年增加,令研究者特別關注於 此兩項變項之間的關聯性,因此本研究將針對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及其注意力之表現來 進行探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