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部地區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注意力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部地區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注意力之相關研究"

Copied!
17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魏美惠. 博士. 中部地區幼兒電視收視行為 與注意力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李佳蓓 撰. 中華民國 104 年 7 月.

(2)

(3)

(4)

(5)

(6)

(7) 謝 誌 重新當起學生總是幸福的,特別是身邊有一群對的同學跟好的老師。 記得剛進中教大的某一堂課中,幼研所的教授溫柔地告訴我們,既然來了就 享受身為學生的感覺,盡情吸收學習吧!在無數個夜晚,有時是酷熱難耐的炎夏, 有時是騎著機車會冷到發抖的冬雨,還記得班上有這麼多的同學都是遠道而來, 無論從南投、苗栗或是彰化,大家的熱情不減,目標一致,就是為了完成心裡的 一個夢,得到碩士學位。 這實現夢想的一天對我而言,終於翩翩到來,花了比別人更長的時間,因此 格外珍惜。求學的過程中,難以想像的同時經歷了人生大大小小的各種階段,從 訂婚、結婚,到工作轉換、懷上第一個可愛寶寶……。一路上要感謝對我不離不 棄的全班美女同學們,就算已經畢了業,大家還是熱心地積極幫忙我發問卷;更 要感謝的還有一直以來亦師亦母的指導教授,集溫柔與幽默於一身的魏美惠老師, 在老師的積極催促和多方鼓勵,每一次我快要被眼前難關打敗時,適時伸出援手 拉我一把,才給予我繼續向前的勇氣;必須感謝的還有蔣姿儀老師、張美雲老師, 就彷彿是第二位指導教授一樣,如此詳盡且溫柔地分析我青澀而不成熟的論文, 從各位老師們身上學到的盡是為師者的典範。 最後一定要感謝的是我的家人,爸爸媽媽以一貫開放的態度鼓勵我念書,弟 弟以過來人的身分提點我寫論文的重點,還有最親愛的外子,JERRY,一路上持續 默默支持我,在我為了量化數據煩躁時幫我按摩安撫心情,在我稍嫌怠惰的時候 督促我向前,在雨天的時候載我到圖書館借還書,在我論文計畫發表以及口考當 天都特地請假相隨,我何其幸運擁有你在身邊!現在我們即將攜手度過畢業這一 關,下一關就是迎接新生兒的到來了!以上所感謝的各位摯友及師長,敬請期待 我們的彌月蛋糕喔! 李佳蓓. 2015.07.15.

(8)

(9) 中部地區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注意力之相關研究 李佳蓓.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部地區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注意力之現況、差異與相關情形,研 究者以「學齡前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注意力問卷」為研究工具,以中部地區之公、私立 幼兒園的幼兒及其家長為研究對象,共發出 1057 份問卷,回收 960 份有效問卷,將所 蒐集之資料進行分析及統計考驗,本研究之重要發現如下: 一、 中部地區幼兒收看電視之現況極為普遍。 二、 中部地區幼兒注意力表現良好。 三、 幼兒父、母親之「年齡越大、教育程度越高」,其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總量表」 以及「注意力行為總量表」上的表現越良好。 四、 幼兒父、母親職業為「軍公教」者,以及母親職業為「家管」者,其幼兒在「電 視收視行為總量表」以及「注意力行為總量表」顯著優於其他職業的父母親。 五、 分析結果顯示「電視收視行為總量表」與「注意力行為總量表」呈顯著負相關; 「幼兒收視動機與收視現況」 、 「親子共視與收視規定」與「注意力表現總量表」亦 呈顯著負相關。 六、 「幼兒平日(以及假日)的收視時數」越長,其「注意力表現」越不好。. 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提供具體建議以作為家長、教保人員、政府及教育相關機構 以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關鍵字:幼兒、電視收視行為、注意力. I.

(10) II.

(11)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School Children’s Attention Behavior and Television Viewing Behavior in Central Taiwan Jia-Pei Li.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differences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pre-school children’s attention and their TV viewing behavior in central Taiwan. The researcher applied questionnaire and surveyed 1,057 parents of public or private pre-school in central Taiwan. Based on 960 valid samples, researcher performe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It is popular for the central Taiwan’s pre-school children to watch TV. 2.. The central Taiwan’s pre-school children’s attention behavior was good.. 3.. The parents who were older and had more education, their children had better TV viewing behavior and attention behavior.. 4. The parents with the job of severing in the government, military and school ; or the mother was housewife, their children’s TV viewing and attention behavior were significant better then parents with other jobs. 5.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behavior of TV viewing” and “The behavior of attention” had median to high negative correlation. "Children's TV viewing motivation and viewing status" and "Parent-child co-viewing behavior and viewing provisions" also. III.

(12)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behavior of attention”. 6. Children who watched more hours of TV, their behavior of attention were wors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be a reference for parents, preschool educators, government authoritie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words: pre-school children, TV viewing behavior, attention. IV.

(13) 目. 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Ⅲ 目次 …………………………………………………………………………………………Ⅴ 表次 …………………………………………………………………………………………Ⅶ 圖次 …………………………………………………………………………………………Ⅸ. 目 第一章. 次.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電視收視行為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8 第二節 幼兒注意力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29 第三節. 第三章. 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注意力之相關研究....................................................... 36. 研究設計與實施……………………………...…………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9 第二節. 研究樣本 ............................................................................................................ 42. V.

(1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52.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60. 第五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6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4. 第一節 電視收視行為與幼兒注意力之現況分析....................................................... 64 第二節. 幼兒與家庭背景變項在電視收視行為上的差異性分析............................. 71. 第三節. 幼兒與家庭背景變項在其注意力表現上的差異性分析............................. 89. 第四節. 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注意力表現之間的相關性........................................ 10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8. 第一節 結論..................................................................................................................... 108 第二節. 建議..................................................................................................................... 114. 參考文獻……………………………...……………………..…… 118 中文部分............................................................................................................................. 118 英文部分............................................................................................................................. 122. 附錄……………………………………………………...…..…… 124 附錄一 問卷初稿............................................................................................................ 124 附錄二 專家效度問卷.................................................................................................... 129 附錄三 專家審查意見.................................................................................................... 139 附錄四 預試問卷............................................................................................................ 151 附錄五 正式問卷............................................................................................................ 156. VI.

(15) 表. 次. 表 2-1-1 適齡標章兒童電視節目(針對 2-6 歲幼兒).............................................................. 19 表 3-2-1 預試樣本回收情形統計表.......................................................................................... 42 表 3-2-2 正式問卷回收情形摘要表.......................................................................................... 44 表 3-2-3 幼兒基本資料分析表................................................................................................... 48 表 3-3-1 專家審查名單................................................................................................................ 53 表 3-3-2 預試問卷幼兒收視行為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55 表 3-3-3 預試問卷幼兒注意力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56 表 3-3-4 「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注意力」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 57 表 3-3-5 正式問卷「收視行為量表」內容明細...................................................................... 59 表 4-1-1 「電視收視行為量表」得分摘要表......................................................................... 65 表 4-1-2 「幼兒電視收視行為量表」之各項題目分析摘要表........................................... 67 表 4-1-3 「幼兒注意力量表」得分摘要表............................................................................. 68 表 4-1-4 「幼兒注意力量表」之各項題目分析摘要表........................................................ 70 表 4-2-1 「幼兒性別」不同者在電視收視行為上之獨立 t 檢定分析................................. 72 表 4-2-2 「幼兒年齡」不同者在電視收視行為上之獨立 t 檢定分析................................. 73 表 4-2-3 「居住地」不同之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量表上的 ANOVA 分析......................... 74 表 4-2-4 「父親年齡」不同之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量表上的 ANOVA 分析..................... 76 表 4-2-5 「母親年齡」不同之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量表上的 ANOVA 分析...................... 78 表 4-2-6 「父親教育程度」不同之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量表上的 ANOVA 分析.............. 80 表 4-2-7 「母親教育程度」不同之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量表上的 ANOVA 分析.............. 82 表 4-2-8 「父親職業」不同之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量表上的 ANOVA 分析..................... 84 表 4-2-9 「母親職業」不同之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量表上的 ANOVA 分析..................... 86 表 4-2-10 「幼兒與家庭背景變項」在電視收視行為量表之差異一覽表........................... 87. VII.

(16) 表 4-3-1 「幼兒性別」不同者在注意力表現上之獨立 t 檢定分析................................... 90 表 4-3-2 「幼兒年齡」不同者在注意力表現上之獨立 t 檢定分析................................... 91 表 4-3-3 「父親年齡」不同之幼兒在注意力表現量表上的 ANOVA 分析...................... 92 表 4-3-4 「母親年齡」不同之幼兒在注意力表現量表上的 ANOVA 分析...................... 94 表 4-3-5 「父親教育程度」不同之幼兒在注意力表現量表上的 ANOVA 分析.............. 95 表 4-3-6 「母親教育程度」不同之幼兒在注意力表現量表上的 ANOVA 分析.............. 97 表 4-3-7 「父親職業」不同之幼兒在注意力表現量表上的 ANOVA 分析....................... 99 表 4-3-8 「母親職業」不同之幼兒在注意力表現量表上的 ANOVA 分析......................100 表 4-3-9 「幼兒與家庭背景變項」在注意力表現量表之差異一覽表...............................101 表 4-4-1. 幼兒電視收視行為各量表與其注意力表現各量表之相關分析表...................105. 表 4-4-2. 家人平日(及假日)收視時數與幼兒平日(及假日)收視時數之相關分析表...106. 表 4-4-3 幼兒平日(及假日)收視時數與注意力表現之相關分析表..............................107. VIII.

(17) 圖. 次. 圖 2-1-1 傳統萬能理論與使用與滿足理論之比較................................................................... 10 圖 2-1-2 「使用與滿足」過程的基本模式................................................................................ 11 圖 2-1-3 班度拉觀察學習的四個階段........................................................................................ 16 圖 2-1-4 102 年度下半年獲選適齡標章之 2-6 歲兒童電視節目........................................... 23 圖 2-1-5 國小學童最常收看的電視節目類型........................................................................... 27 圖 2-2-1 過濾器模式...................................................................................................................... 31 圖 2-2-2 減弱模式.......................................................................................................................... 32 圖 2-2-3 後期選擇學說................................................................................................................. 34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41 圖 3-5-1 研究流程圖....................................................................................................................., 63. IX.

(18)

(19)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了解中部地區學齡前幼兒電視收視行為之現況,以及不同電視收視行為 與幼兒注意力之關聯。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 研究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電視(television) ,又稱為神奇的「黑盒子」或是「傻瓜盒子」 (idiot box) ,無論您 如何看待它,無庸置疑的,這種將動態的圖像和聲音轉換成為電子信號,並通過不同渠 道傳輸電子信號,最後再將電子信號還原為圖像和聲音的技術,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 明之一,也堪稱是媒體傳播史上最飛躍性的成就。每一項科技產物都是無數科學家心血 的結晶,早在 1884 年德國科學家尼普考(Paul G. Nipkow)將金屬圓板鑿開小孔,提出 並設計世界上第一個機械式電視專利開始,經過「電視之父」俄籍美國科學家佐利金 (Valdimir K. Zworykin)研製出電視攝像管(Iconoscope),以及後來法恩華斯(Philo Farnswaorth)和度蒙特(Allen Dumount)的改良,發展出接收器映像管(Picture Tube) (洪賢智,2008)。經過科學家們長時間的努力,電視終於在五十年代達到普及。以美 國為例,自 1949 年到 1951 年之間,不但成立了許多家電視台,電視節目也在全國普遍 播出,而美國擁有電視機的家庭也從一萬四千戶,到現在超過百分之九十五的家庭擁有 至少一台電視,而百分之三十八的家庭擁有超過兩台電視(關尚仁譯,1994)。 台灣的電視史起步則是較晚,第一座電視台「教育電視實驗廣播電台」於 1962 年 2 月 14 日開播,此後台視、中視、華視三台鼎力,以及後來有線電視合法化,電視台百 家爭鳴,台灣電視的普及率及收視時間居高不下。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報告顯示,. 1.

(20) 近九成民眾家中有 1-3 台電視機,家中無電視之民眾僅占 1.8%。這份針對全國民眾所做 的調查結果顯示,國人平均每日收看電視的時間為 3 小時 10 分鐘(其中平日一天收視 3 小時 1 分鐘,假日一天收視 3 小時 30 分鐘) ,以一天睡眠八小時來計算,家庭中每天日 常生活的十六小時裡,收看電視的時間約佔有近 1/5 的比重,換而言之電視在國人生活 當中佔有極重要之影響力(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報告,2013)。 台灣關於電視收視行為、收視動機、廣告訊息解讀以及電視任務等等領域之探討文 獻不勝枚舉。研究者進入國家資料庫的全國碩博士論文資料庫,統計發現目前國內以「電 視」為研究主題的碩博士論文有 2722 筆資料,而大多數研究將收視群眾鎖定為成年人。 但是 Lesser 的研究顯示美國收視人口是以兒童為大宗,特別是學齡前到六歲的孩童,看 電視時間每週長達五十小時,兒童是全美國花最多時間在看電視的觀眾群。根據日本 NHK 在 1981 年的調查也出人意外地發現,二至三歲的日本幼兒觀看電視的時間高於小 學及初中學生,平均收視時間為三小時之多(引自吳知賢,1998)。以台灣而言,國內 兒童平日看電視時間為平均兩小時,週末看電視時間為五小時,若以此計算,則兒童一 年花在收看電視的時間將達 1040 小時,也難怪會有人戲稱電視是兒童的「電子保母」 (吳 知賢,1992)。 電視與兒童的生活顯然已密不可分,雖然在 1950 年之後兒童的收視行為已經開始 逐漸被重視,相關研究也日益增加,但是在全國碩博士論文資料庫中有關於「電視與兒 童」的相關研究卻只有 39 筆,而其中大多數是探討兒童節目內容的適切性、兒童如何 解讀電視、電視廣告對於兒童的影響,以及是否進行親子共視等等議題。我們都知道電 視的最大貢獻在於快速傳播知識及資訊,有人說它加速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也有人認為 它間接左右了人類對於事物判斷的價值觀。 家庭,是每一個新生兒出生之後供給其成長、茁壯的第一個園地。時代不斷演進, 現今幼兒的生活條件及環境都與以往大有不同,接受新知的方式及管道更加多元化,對 於資訊的取得也有更多種類的選擇。學齡前的孩子好奇心強、勇於嘗試、富有冒險精神、. 2.

(21) 喜歡觸摸,主要照顧者活動安排的不同,也將造就幼兒不同生活經驗的累積。等孩子真 正進入幼兒園就學之後,接踵而來的可能是分離焦慮、學校生活適應、團體人際關係互 動等難題,等孩子逐漸適應學校生活,克服自身情緒問題之後,接下來面臨到的就是學 習能力、專注能力等就學後所需具備的能力。 Rich 在「大能力」一書中,對於幼兒如何在這個快速進步的時代裡,奠定成長優勢 及面對生存競爭並成為未來的生活贏家,提出培養幼兒十一項大能力的理論。其中大能 力指的是比一般能力來得「大」的能力,大能力分別是:信心、動機、努力、責任、主 動、毅力、關懷、團隊合作、常識、解決問題、專注(引自張水金、劉清彥譯,2001)。 其中專注指的是「注意力」也包含於此十一項大能力之中,指專心於心中的目標,以往 我們可能認為注意力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往往忽略掉的是當孩子處於生活步調快, 3C 媒體設備一應具全的環境裡,孩子在同一段時間內可能需要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資 訊,而此時注意力是不是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分散或是被削弱了呢?這也是研究者所好 奇的研究議題之一。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在 2010 年 9 月份發表一篇台灣親子休閒育樂狀況調查報 告,針對家有 12 歲以下小朋友的家長進行調查,施測時間從 2010 年 5 月 21 日至 6 月 4 日,共回收 1018 份有效問卷。其中 400 份乃隨機抽取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花蓮 市的小學,請學童家長填寫的紙本問卷;618 份乃網路問卷,透過電子郵件、網站、討 論區……等等各種管道請家長上網填寫問卷,樣本遍及全國 22 個縣市。此調查結果發 現孩子在週末常做的休閒活動前三名為:看電視、騎腳踏車、打電動/上網,其中兩項都 是靜態地待在家中。這個結果與兒盟過去的調查,孩子跟父母在一起時最常做的活動「看 電視」、「吃飯」及「逛街購物」差異不大,都是以居家、靜態活動居多。 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孩子「希望常和爸媽一起做的活動」 ,第一名是「外出旅遊」 (比 例達 63.5%),但是無論假日或是平日,親子間「最常從事項目」卻都是以「看電視」 居冠。相較之下,孩童們的需求並沒有被滿足,反倒是被電視佔去大多數的親子共處時. 3.

(22) 光(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0)。 在過去學習環境單純的時代,知識取之紙本上的學理,學得越多、越快,背後代表 的意義可能是越具備有競爭力;而現在資訊爆炸的世代,所有學科上的資料幾乎都可以 都透過網路搜尋取得,懂得消除雜訊、找尋正確訊息才是重要的課題,使得「專注學習」 成為難能可貴的能力。 在醫學上也開始將兒童注意力視為重點觀察目標,根據健保局的年度報告指出與兒 童注意力相關的科別申報量成長急遽,2011 年,健保局一般科別的申報量皆在 2~3% 之間,唯有復健科(與兒童早療相關)和精神科(與過動門診相關)的兩個科別成長高 達 6%,也成為健保局新的重點查核目標。根據報告指出,幼兒園小小新鮮人、小一和 小三生,三者構成九月注意力不足評估潮最大宗的就診族群,主因是小孩對新環境的適 應調整,再加上老師和家長的焦慮(李宜蓁,2012),種種因素加速兒童注意力不足的 門診人數增加,也使得兒童注意力的相關議題也逐漸為人所重視。 Lauth、Schlottke 和 Naumann 認為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從事的許多活動,就可以 知道注意力是絕對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因為它提供我們保持某種程度的清醒並且能長 時間專注在一件事情上,以及具有忽略干擾事務的能力。尤其是當我們在學習時,需要 保持清醒且專注在學習的事物上,因此多數心理學家都認同注意力是學習歷程中一項必 備條件,同時許多教師也發現注意力不集中是幼兒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引自潘意鈴, 2009) 。 綜合上述各項調查,台灣的幼兒雖然最期待的休閒活動為「與家人外出旅遊」,但 實際的現況卻是「經常與家人一同收看電視」,顯示出幼兒收視時數不斷上升的警訊, 再加上醫學界與教育界普遍發現兒童注意力不足的情況逐年增加,令研究者特別關注於 此兩項變項之間的關聯性,因此本研究將針對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及其注意力之表現來 進行探究。. 4.

(2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基於以上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幼兒在家庭的電視收視行為及注意力之現 況與關連,並探究家庭背景因素對於幼兒個人收視行為及注意力之影響。具體的研究目 的及研究問題如下: 一、研究目的 (一) 瞭解中部地區學齡前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注意力之現況。 (二)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的差異情形。 (三)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在注意力表現上的差異情形。 (四) 探討幼兒收視行為與其注意力表現之相關性。 二、 研究問題 (一) 中部地區學齡前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注意力之現況為何? (二) 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的差異為何? (三) 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在注意力表現上的差異為何? (四) 幼兒收視行為與其注意力表現之相關性為何?. 5.

(2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了使本研究中的相關重要名詞能更清晰明確,研究者就「幼兒」 、 「電視收視行為」 「注意力」等名詞,分別加以定義與說明如下: 一、幼兒(Young children)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兒照法】(2011)中明訂,幼兒是指 2 歲以上至入國民小學前 之人,本研究所指之幼兒為就讀中部地區立案公、私立幼兒園之小、中、大班的幼兒。. 二、電視收視行為(Television viewing behavior) 電視收視行為指的是個人收看電視的情形及習慣,本研究將電視收視行為界定為三 個面向:幼兒收視動機與收視現況、親子共視與收視規定、共視者與收視態度,若幼兒 在電視收視行為量表上得分越高,則表示幼兒的收視行為表現越好。 其中幼兒收視動機與收視現況,是指幼兒的收視現況以及幼兒在收看電視時的習慣, 包含收視地點、收視當中是否從事另一項工作(用餐、遊戲)。親子共視與收視規定, 包含共視者對於電視節目、收視時段的選擇,以及陪伴幼兒的收視現況。共視者與收視 態度,包含共視者對於收視行為的看法,以及陪同幼兒收視時的態度與方式。. 三、注意力(Attention) 亦稱專注力,注意力是一種心智活動的分配,根據神經學家麥可‧波斯那(Michael Posner)醫師的研究,注意力是由三種主要網絡構成的複雜系統,分別為「警覺網絡」 「導向網絡」和「決策網絡」,每個網絡都由經驗塑造,並且可以透過訓練增強(謝瑤 玲譯,2011)。本研究所指的注意力是由家長在平時家庭生活中所觀察到學齡前幼兒之 注意力表現,並將注意力行為分成「幼兒對人」以及「幼兒對事」兩部分作探討,若幼 兒在注意力量表上得分越低,則表示幼兒的注意力表現越好。. 6.

(2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主要陳述本研究於執行上的範圍與限制,分別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受限於研究之時間、能力和經費因素,在樣本取樣上僅以中部地區立案公、 私立幼兒園之 4~6 歲幼兒為母群體進行研究,並未涉及台灣其他縣市之學齡前幼兒, 故本研究結果僅可代表中部地區學齡前幼兒電視收視行為及注意力之現況及差異性,因 此研究結果,不宜過度推論至其他地區之幼兒。.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橫斷式取樣方法及量化的研究方式進行,因而無法深入了解幼兒在收看電 視的當下,對於訊息的解讀或是收看電視過後對於幼兒心理層面之影響。除此之外,也 無法透過長時間的觀察探究幼兒家庭電視收視行為之變化與其注意力的關係,此為研究 限制之一。. (二)研究對象 因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 4~6 歲幼兒,此階段幼兒尚未具備寫字及識字能力,因而 問卷由幼兒主要照顧者填寫,主要照顧者雖然與幼兒最常接觸,但是畢竟並非由幼兒自 身填寫,所以在填答上因個人、環境因素,或是對問卷解讀錯誤、填答態度等因素,可 能會與實際情況產生誤差。. 7.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探討中部地區學齡前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注意力的關係,因此本章內容 涵蓋兩個變項的中外相關理論與實證研究。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電視收視行為之理 論與相關研究;第二節為幼兒注意力之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為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 注意力之相關研究;以下分別闡述之。. 第一節. 電視收視行為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電視收視行為指的是個人收看電視的情形及習慣,收看電視的時間、最常收看的節 目類型、收看動機等等都在探討範圍之內。由於本研究將對象選定為學齡前幼兒,因此 選擇節目是出自於幼兒個人意願或是交由共視者決定?以及收看節目時是否有共視者 陪伴在身邊?同樣也都並列於研究之列。本節內容從大眾傳播領域內與電視收視行為有 相關之理論先加以探討,接著再就台灣幼兒收視行為之現況做討論,研究不同背景變項 與幼兒電視收視行為之關係。本節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電視收視行為相關之理 論,第二部分為「現行台灣兒童節目製播現況」,第三部分為「幼兒及家庭背景變項與 幼兒電視收視行為的關係」,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電視收視行為相關之理論 (一) 使用與滿足理論 說到大眾傳播研究一定得提及使用與滿足理論(use and gratification) ,是因為在 70 年代確立其地位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可謂是大眾傳播歷史上的分水嶺,此理論將閱聽人視 為「主動」使用傳播媒體的創新理論。早期大眾傳播主流學者認為媒體具有極大而不可 抵擋的魅力,不論是傳統的「傳統萬能論」(或稱為「魔彈理論」(Bullet Theory)、「注. 8.

(27) 射模式」 (Hypodermic Model)理論) ,談的都是傳播媒體的渲染力之強大。在魔彈理論 中,閱聽人就像是一動也不動的野鴨,等著特定的傳播者將「魔彈」(訊息)射出,而 如同笨鴨(sitting ducks)的閱聽人只是呆坐在原地接收資訊而已;而注射理論說的是媒 體的效果就如同醫生在為病患打針時的效力,一打見效、立即效果的概念,也是當時的 學者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強調傳媒的功效,總之傳統派的傳播學者認為媒體是主動地影響 著閱聽人,而閱聽人是被動的在接收資訊(林東泰,2008)。舊時的理論在現今看來自 然是高估了媒體對於社會的影響力,曠湘霞(1986)指出李金銓將傳播研究總結為三個 階段,分別為「傳播萬能論」、「傳播效果有限論」以及後來的「傳播交易論」,而其中 能夠演進到後期理論階段的重要推手就是「使用與滿足理論」。 在傳統萬能論中,傳播者透過媒體將訊息直接傳達給接收者(閱聽人),屬於一種 直線型的傳遞方式;而使用與滿足理論則是確立接收者(閱聽人)的主體性,說明閱聽 人是主動挑選媒體的操控者,在一開始就能夠根據自身所需對於媒體(電視、報紙)有 所選擇,甚至是對於傳播者(電視公司、出版社)也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兩項理論不同 之處如圖 2-1-1 所示。而另外使用與滿足理論還具有以下五項基本假設(Katz, Blumler & Gurevitch,. 1974):. 1. 閱聽人是主動並且是具目標導向的在使用傳播媒體。 2. 在大眾傳播的過程中,閱聽人是將媒體選擇及滿足需求兩者串聯在一起的 主要因素,理論上閱聽人也能夠直接對於媒體本身的態度和行為給予限制 的權力。 3. 傳播媒體僅能滿足閱聽人需求的一部分,且必須與其他同樣能滿足需求的 因素相互競爭。 4. 研究資料的蒐集多需仰賴個別獨立的閱聽人的自我報告。閱聽人是在充分自我覺 察的狀態下,才能夠敘述出自己在各別情況之下接收媒體的興趣與動機。 5. 對於大眾傳播的文化意義,應當由閱聽人本身的理解方式來做陳述。. 9.

(28) 傳統萬能理論. 傳播者. •Communicator. 媒體. 訊息. 接收者. •Media. •Message. •Receiver. 使用與滿足理論. 接收者. 訊息. 媒體. •Receiver. •Message. •Media. 傳播者. •Communicator. 圖 2-1-1 傳統萬能理論與使用與滿足理論之比較 (研究者自行整理). 對於主張使用與滿足學派的學者而言,強調主動的一方是閱聽人,在大眾傳播過程 之中接收訊息的就是「閱聽人」 (audience) ,又稱為閱聽者,中國大陸則稱之為「受眾」, 泛指收看電視、閱讀書報、收聽廣播的人等等,現今也包含使用各種電子產品接收媒體 訊息的人。早在 1960 年傳播學家 Katz 即提出閱聽人會為了自己的需求及目的,有選擇 性的使用媒體,亦即將矚目的觀點從「what the media do to people」(媒體對於閱聽人做 了什麼?),轉為「what people do with the media」(閱聽人可以用媒體做什麼?)。1973 年 Katz 再次於「Utiliz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the individual」 (個人對大眾傳播的 使用)一文中,將閱聽人與媒體的接觸行為整理成一個「社會因素」加上「心理因素」, 演變成為「媒體期待」、「媒體接觸」,最後成為「需求滿足」的因果循環過程,也藉此. 10.

(29) 提出使用與滿足的傳播模式(趙志立,2003) ,而後續又有日本學者竹內郁郎對 Katz 的 使用與滿足基本模式加以補充,新增有關「個人特性、媒體印象、其他滿足手段」等因 素,更加完備「使用與滿足理論」,如圖 2-1-2 所示。. 圖 2-1-2 「使用與滿足」過程的基本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李蒨(2010)。大學生英文報刊使用效果與影響因素分析---基於使用與 滿足理論的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昌大學,中國南昌。頁 16。. 根據使用與滿足理論,研究者了解到閱聽者為主體的重要性,由於本研究的對象為 學齡前幼兒,因而有關電視收視行為是否能滿足幼兒的「需求」,以及什麼類型的電視 節目才能使幼兒獲得「滿足」,幼兒是否「主動」選擇自己想要的媒體資源,亦或是將 節目的選擇權交由共視者決定,共視者為幼兒挑選的節目類型是否符合幼兒本身的期待, 又或者幼兒是否應當具備有選擇節目的能力。至於日本學者竹內郁郎提出的「其他滿足 手段」是否可能有其他誘因比電視更能滿足幼兒需求,因而減少幼兒收看電視的時間呢? 以上等等觀點,也將是接續將探討的議題之一。. 11.

(30) (二) 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 涵化理論不同於以往傳播研究所講求的效果、立即性、短期的訴求,改以長時間、 認知層面作為基礎,嘗試探討出電視對於閱聽人是否具備有「淺移默化」的效果。最初 的領航者為美國賓州大學安南保傳播學院的 George Gerbner 等學者,起因是由於當代美 國社會動盪不安、治安欠佳,時逢遇上馬丁路德、甘迺迪遇刺事件連番發生(蔡騏、楊 靜,2005),而當時的美國家庭已經將電視視為生活必需物品,平均每人每日觀看四小 時的電視節目,電視儼然成為美國民眾生活中最常見的傳播媒體之一 (羅世宏譯,2006) , 種種跡象使得美國國會政府合理懷疑電視是否也是促成社會暴力事件增加的原因之一。 因而,美國「全國暴力肇因及防治委員會」委託 Gerbner 主持一項「文化指標」的計畫, 企圖從長期研究的角度求得有關社會亂象與電視收視的相關性,並於 1987 年開始進行 跨國合作,嘗試與當地的民意調查機構合作,觸角不但伸向北美洲的加拿大、南美洲的 巴西、阿根廷、歐洲的英國、瑞典等,甚至也納入亞洲的日本、台灣和韓國(林東泰, 2008)。這項長達十多年的研究,若說它是傳播史上為期最久的研究計畫也不為過。 根據 Gerbner 的論點,電視基於它的可親近程度、可使用程度的廣泛,已經逐漸演 變成為社會當中的主流文化的推手(Gerbner, Gross, Jackson-Beeck, Jeffries-Fox, & Signorielli, 1978) ,他認為電視內容可以建構閱聽人對於現實社會的世界觀與刻板印象, 因而看越多電視的人,未來對於世界觀的想法會越趨近於電視的內容。起初 Gerbner 只 是就暴力行為來做最初期的實證研究,發現看比較多電視者(heavy viewer)比看較少 電視者(light viewer)更覺得世界是危險且可怕的(何芸潞,2005),至於有關 Gerbner 的涵化理論則含有以下幾項假設: 1. 電視在本質上而言,與其他的大眾傳播媒體不同。雖然一直以來宗教和教育都 是對於社會影響至深的重要因素,但是當電視出現之後,它已經成為歷史上最 為廣泛共享信息來源的方式,也象徵著文化的主流趨勢(Gerbner et al., 1978)。. 12.

(31) 2. 電視形塑了社會大眾的想法和陳述方式。當人們一天之內收看超過七個 小時的電視之後,電視機的功能就像是訴說著同一個系統的故事敘述機 器,引領著人類思考的方向。電視最大的文化價值在於穩定社會的模式, 因為電視新聞、電視劇以及廣告都是以普羅大眾的生活作為主軸,但是 相對而言,人類一旦認定某種的生活模式之後,也就減低了改變及革命 的可能性(Gerbner et al., 1978)。 3. 電視的效果是有限的。. 涵化理論是一項長期發展的理論,自 1967 年開展以來,經過多次的修定與調整, 共可分為三個階段,以下用中國湖南師範大學蔡騏與楊靜(2005)的分類方式,來分述 三個不同的時期,分別為第一期 1967-1978 年的發展期、第二期 1978-1987 的挑戰期以 及第三期從 1987 至今的理論拓展期。 1. 發展期(1967-1978) 發展期階段正是 Gerbner 致力於研究美國電視節目的時期,長達十多年的研 究期間,以美國電視黃金時段以及周末兒童時段為對象,針對 1437 個電視內容、 4106 個主要角色以及 104,297 個次要角色進行分析(引自何芸潞,2005),期間 建構了「暴力指數」 (violence index) ,並以量化方式對其中的暴力情況做系統分 析(林東泰,2008) 。此時期關心的重點在於電視暴力內容提供了什麼給閱聽人? 閱聽人又是如何利用這些資訊來架構自己對於社會的樣貌?結果雖然得出重度 收視者普遍認為世界是黑暗、充滿危機的結論,但是因為由於早期涵化理論在概 念上的定義並不清楚,例如在「暴力」的界定上不夠明確,使得此學說在日後遭 到許多學者的批評。. 13.

(32) 2. 挑戰期(1978-1987) 任何的學說都有其不完美之處,後期的研究也對涵化理論有所批評。Gerbner 認定社會大眾對於同樣的電視內容會產生相同的影響,但是文化研究論者卻認為 閱聽人對於相同資訊的解讀是具有多元看法的,不同的人格特質也會影響我們對 於世界的認知,世界觀並不是全權交由電視所宰制。另外,個人經驗是否也影響 涵化作用?當電視內容出現與自身生活產生重疊時,涵化作用的效果是否也會較 為明顯?這些批評也使得 Gerbner 從新審視涵化理論,加入「主流」 (mainstream) 以及「共鳴」 (resonance)這兩個新的概念(孟淑華譯,1998) 。主流強調的是無 論是高社經或是低社經背景的族群,只要對於電視是高度使用者,就會出現涵化 的現象。共鳴現象則是指當電視情節出現與個人真實經驗相似時,也會加強涵化 的效果(何芸潞,2005),這就是將個人經驗考慮進去的全新概念,也造就了涵 化理論不斷深化及演進的歷程。 3. 理論拓展期(1987 至今) 涵化理論的貢獻在於提醒我們長期暴露在電視螢光幕前的閱聽者,一定程度 上自身價值觀是會被電視的內容所影響的,但是後來的方法論、文化研究論、發 展階段論也都說明了收看電視時間的長短並不能說明一切。閱聽者先前的先備知 識、節目選擇、分辨節目真實性的能力等等,都會交互影響個人的價值觀判斷。 例如同樣長時間看電視的四歲、十四歲及四十歲的閱聽人,在訊息分析和接受程 度上也一定會因為生活經驗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感知(吳知賢,1998)。. 14.

(33) 有關當代兒童視聽的研究方面,代表性人物是具有二十六年的教學經驗的美國伊利 諾斯州威頓學院的傳播學教授 Em Griffin。在他 2012 年的著作《A First Look at Communication Theory》(看見溝通理論的第一眼),這本傳播界廣泛使用的教科書中提 出他的見解,他認為童年時期收看電視的程度以及青少年對現實社會的認知是有正相關 的,意即孩童在年幼時所收看的電視節目是會影響成長之後對於社會的整體價值觀 (Griffin, 2012) 。其他關於電視收視行為對於孩童潛在影響的研究,還有 2000 年 Cohen & Weimann 提出不能將「收看電視時數多寡」視為兒童成長後暴力行為的依據,而是應 當探討「收看含有暴力內容的電視節目的時數多寡」與兒童未來暴力傾向的相關性,主 張即便是大量的電視收視行為也不一定會導致兒童未來的偏差行為,但是收看非優質的 電視節目確實會影響孩童未來對於社會的實際概念(Cohen & Weimann, 2000)。. (三) 班度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史金納(Skinner)在透過動物實驗之後,提出了操作學習論,認為只要有增強物, 無論是正或負的增強,都能夠令動物重複該行為,只為了之後會出現使之有利的後果, 這樣的論點得到班度拉的認同。班度拉(Bandura)認為操作制約是學習的重要途徑, 但是他也提出人類與動物的不同之處在於,人類具有認知的能力,能夠自行推斷前因與 後果,能自發性的處理訊息。例如大學教育的養成,雖然過程艱辛、花費昂貴,眼前看 來似乎利益不大,但是為了畢業之後能夠投入更好的職場,人們在「思考」過後還是會 認真完成大學學業(張欣戊、林淑玲、李明芝譯,2010)。 班度拉強調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 ,幼兒將他人當作「楷模(models)」, 學習模仿楷模的行為,並且將學習到的行為加以「編碼」,並且以影像、口語標記「儲 存」於記憶當中,以便未來再次模仿(張欣戊等譯,2010)。觀察學習是兒童自行觀察 之後學習到的新行為,所以環境對於兒童而言就格外的重要,在幼兒身邊所及之人、事、 物,乃至世界萬物都有被觀摩的可能。孩童透過觀察可能學習到吃完東西會收拾桌子的. 15.

(34) 好行為,但是也同樣有可能學習到亂丟垃圾、抽菸等壞行為。班度拉認為幼兒行為的養 成都仰賴著身旁楷模的行為,使得每位個體都憑藉模仿不同的楷模,朝向不同的方向發 展。 班度拉同時強調幼兒的自主性,認為幼兒自身對於發展同樣有其影響力,因為觀摩 行為需要自己「主動」去選擇楷模、「主動」去觀察楷模,並且運用自己的認知能力加 以理解楷模的行為,觀察學習的四個階段歷程為:1 注意歷程(attentional phase)2 保留歷程(retention phase)3 模仿動作或再生歷程(reproduction phase)4 動機歷程 (motivational phase),如圖 2-1-3(王立杰,2012)。. 幼兒願意在適當的時機裡,將記憶中 已經學習過的行為再次表現出來 楷. 幼. 模 行 為. 兒 學 習 到 行 為. 1.注意歷程. 3.模仿動作. 2.保留歷程. 或 再生歷程. 4.動機歷程. 表 現. 將觀察到的行為表現加以 編碼,轉化為表徵心像或表 2.保留歷程將觀察到 徵符號,方可儲存在記憶中. 提取出記憶中的楷模行 為,加以用自己的行為 表現出來. 圖 2-1-3 班度拉觀察學習的四個階段 資料來源:王立杰(2012)。幼稚教育:考試精粹。臺北:揚智。頁 125。. 16.

(35) 班度拉認為觀察學習並不需要在現場觀看楷模的一舉一動,例如在 1965 年他做了 一個經典的實驗,以幼兒園的孩子為對象,播放一段由大人為楷模的短片,影片中大人 對一個充氣玩偶做出一連串拳打腳踢的動作。他將實驗對象的幼兒分為三組,第一組幼 兒觀看楷模攻擊玩偶之後獲得獎賞,第二組幼兒觀看楷模攻擊玩偶後沒有獲得任何獎賞 或處罰,第三組幼兒觀看楷模攻擊玩偶後獲得處罰。實驗結果第一組跟第二組幼兒模仿 行為出現機率較高,第三組幼兒因為害怕被處罰,所以模仿攻擊行為的比例明顯偏低(引 自林東泰,2008)。此實驗說明幼兒不須親身經歷過程,就可以透過觀賞影像獲得模仿 與學習,同樣的道理也可應證於電視收視行為,說明幼兒是可以藉由觀看電視節目而學 習到劇中人物(楷模)的行為。 根據社會學習論,幼兒在觀察行為的過程中,會依據自身當時的心理需求與學習所 得,而有四種不同的模仿方式:1.直接模仿;2.綜合模仿;3.象徵模仿;4.抽象模仿(張 春興,2012)。例如孩童在電視上所看見的主角揮拳行為,若是觀看到這一幕之後學習 做出此動作,則是直接模仿,但如果是學習到主角性格的勇敢、正義的一面,並未做出 具體動作(揮拳),則是稱為象徵模仿。由此可知,即便是兩位同齡的兒童收看同樣的 電視節目,對於他們各自所能模仿到的社會行為也是因人而異。 經由以上所述,總結出幼兒是可以透過電視收視行為加以模仿、記憶、再次表現出 螢幕上的相同行為。然而,電視上的楷模數以百種、有好有壞,幼兒的年齡尚未成熟到 可以分辨出正向、負向行為的差異,可能會根據看到的節目內容照單全收,甚至是內化 為自身的行為表現,所以幼兒在接收電視訊息的過程中,身邊是否有共視者、共視者是 否有為孩童選擇合適其年齡、個性的節目內容,也成為現代家庭中相當重要的議題。. 17.

(36) 二、現行台灣兒童節目製播現況 國家的廣播電視制度是否完善以及是否重視兒童觀眾的需求,都是影響兒童收視權 益的重要因素。基於此,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創辦「適齡兒童電視節目標章」, 希望對於日後各家電視台對於優質兒童節目的製播達到上起下效的影響。. (一) 辦理「適齡兒童電視節目標章」 為提升電視業者節目製播品質,並為兒童收視權益把關,自 2012 年起國家通訊傳 播委員會(NCC)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辦理「適齡兒童電視節目標章」 評選,以半年一次的方式,提供「適齡兒童電視節目標章」評選作業,針對新播或新製 且已經持續播出超過一季或以上之兒童節目 (觀賞年齡層設定在十二歲以下) 進行評選, 適齡標章以 2-6 歲、7-9 歲、10-12 歲及 7-12 歲等 4 個年齡層,區分適合其年齡層的兒 童節目。評審小組由學者專家、基層教師、家長及非政府組織(NGO)工作者等四大領 域代表組成,共同參與評選作業,被評選為適合兒童觀賞之適齡電視節目,可獲得「適 齡兒童電視節目標章」,並將之公告,作為父母、兒童選擇收視之參考。. (二) 獲得適齡兒童電視節目標章之節目 2013 年下半年「適齡標章兒童電視節目」評選結果計有 15 家電視臺、71 個節目獲 得推薦,其中適合 2-6 歲兒童有 26 個節目、適合 7-9 歲兒童有 9 個節目、適合 10-12 歲 兒童有 18 個節目、適合 7-12 歲兒童有 18 個節目。本研究因為對象為 2-6 歲幼兒,因而 將該年齡層之適齡節目清單、推薦理由整理於表 2-1-1。. 18.

(37) 表 2-1-1 適齡標章兒童電視節目(針對 2-6 歲幼兒) 播出頻道名稱. 客家電視台. 節目名稱 ㄤ牯ㄤ牯咕咕 咕. 適齡層. 推薦理由. 2-6 歲. 運用布偶以及動畫教導兒童學習客語,內 容豐富多元且難易度適中,重複朗讀的歌 謠以及特別標註的腔調皆有助兒童學習 客語,適合 2-6 歲兒童觀看。 以簡易的動畫故事內容,引導兒童辨別對 錯品德觀,故事邏輯簡單,充滿想像力的. GOOD TV. GOOD TV. Disney Channel. 豬小妹奧莉薇. 探險任意門. 亨利小怪獸. 2-6 歲. 主角帶領幼兒穿梭於現實世界與幻想世 界間,可激發孩童創意思考的能力,適宜 2-6 歲兒童觀看。 以真人與動畫的互動呈現,可激發兒童對 虛擬世界的想像空間,並以精彩冒險故事 帶出兒童需學習的品格與知識,節目呈現 方式有趣,取材多元,適宜 2-6 歲兒童觀 看。. 2-6 歲. 透過簡易的動畫故事,引導兒童知曉生活 知識與品德觀念,鼓勵尊重多元,團結合 作和共同解決問題,內容充滿想像力與兒. 2-6 歲. 童的創意點子,適宜 2-6 歲兒童觀看。. Disney Channel. Disney Channel. 小公主蘇菲亞. 傑克與夢幻島 海盜. 2-6 歲. 如童話般故事背景,透過小公主的培訓過 程,引領出公主需具備的特質,故事融合 多元文化的貴族生活,提供幻想情節的同 時,也適度將教育觀念融入,適宜 2-6 歲 兒童觀看。. 2-6 歲. 以海盜冒險故事為主軸,故事的邏輯及內 容清楚,角色善惡相當分明,訓練關卡簡 單易懂,故事元素豐富,激發兒童想像, 適宜 2-6 歲兒童觀看。 (續下頁). 19.

(38) 表 2-1-1 適齡標章兒童電視節目(針對 2-6 歲幼兒)(續 1) 播出頻道名稱. 公共電視. 節目名稱. 小朋友大問題. 適齡層. 推薦理由. 2-6 歲. 透過動畫和故事解釋兒童難懂的概念名 詞,以及尋找事物抽象的概念,幫助兒童 釐清問題,並鼓勵兒童發問並進行反思, 立意十分良善,適宜 2-6 歲兒童觀看。 透過與布偶的互動以及動畫技術的輔 助,幫助學齡前兒童建立簡易認知,並藉. 公共電視. 公共電視. 公共電視. 大愛二台. MOMO 親子 台. MOMO 親子 台. 水果冰淇淋. 天空寶寶. 淘氣小子. 快樂小蘑菇. MOMO 玩玩樂 第四季. 哈婆婆故事屋. 2-6 歲. 由有趣故事及討喜的主角人物,傳遞生活 品格,為國內少有從兒童觀點製作的優質 幼兒節目,適宜 2-6 歲兒童觀看。. 2-6 歲. 透過動畫形式與擬人化的故事呈現,可激 發幼兒的想像力,並理解友誼的重要以及 了解環境的變化與運行,無負面元素,節 目氣氛可愛溫馨,適宜 2-6 歲兒童觀看。. 2-6 歲. 用簡單的線條表達故事意涵,呈現形式相 當有趣,讓兒童充滿想像空間,適宜初學 習文字的兒童觀看,內容簡單可愛,適宜 2-6 歲兒童觀看。. 2-6 歲. 透過布偶與主持人的互動帶出主題宗 旨,內容有趣能寓教於樂,從故事中讓幼 兒學習分享的觀念,並鼓勵幼兒思考及尋 找答案,適合 2-6 歲兒童觀看。. 2-6 歲. 透過玩偶互動及唱跳教學,促進學齡前幼 兒身體律動、建立生活認知與教學簡易英 文,同齡小朋友的演出可愛又具示範動 作,適合 2-6 歲兒童觀看。 以哈婆婆與布偶生動的對話,帶出具寓意 的故事內容,透過簡單的故事培養兒童正. 2-6 歲. 確的觀念,有助形塑小朋友個性及價值 觀,適合 2-6 歲兒童觀看。 (續下頁). 20.

(39) 表 2-1-1 適齡標章兒童電視節目(針對 2-6 歲幼兒)(續 2) 播出頻道名稱 MOMO 親子 台. MOMO 親子 台. MOMO 親子 台. YOYO TV. 節目名稱. 小魚偵探隊. 就是愛運動. 適齡層. 推薦理由. 2-6 歲. 以主角的探索自然生物及現象為主題,並 以簡單的動畫故事,幫助幼兒學習如何透 過線索,以解決生活週遭的問題,角色故 事設定有趣,適合 2-6 歲兒童觀看。 節目內容透過音樂韻律激發兒童的舞動 能力,主持人充滿活力帶動,動作簡易具 音樂性,透過肢體律動及暖身操,鼓勵兒. 2-6 歲. 童自小養成運動的好習慣,適合 2-6 歲兒 童觀看。. 咘隆家族. 粉紅豬小妹. 故事邏輯簡單但具意義,以動畫呈現品德 學習與友誼相處的道理,角色可愛,故事 氣氛溫馨,角色互助解決問題的過程可鼓 勵兒童發揮想像力,適合 2-6 歲兒童觀看。. 2-6 歲. 透過簡易故事的動畫帶出日常生活認 知,並從中帶出家人關係的學習以及未知 的生活經驗,清新可愛的動畫風格和貼近 幼童用語易吸引幼兒注意,適合 2-6 歲兒. 2-6 歲. 童觀看。. YOYO TV. YOYO TV. 小豬威比. 波力 POLI. 2-6 歲. 用動畫的故事引領兒童進入威比的想像 世界,故事有趣簡易,可愛角色讓孩童接 受度高,能增進幼兒生活經驗及使用物品 的能力,適合 2-6 歲兒童觀看。. 2-6 歲. 故事以擬人的汽車角色彼此間的友誼為 主,在互助解決遇到問題的過程,學習同 儕相處道理,動畫製作精良,節目內容簡 單易懂,適合 2-6 歲兒童觀看。 透過動畫人物的探索救援,讓兒童認識各 種野生動物名稱及特徵,同時能學習簡單. YOYO TV. DIEGO. 2-6 歲. 的英語詞句,包括簡單有關大自然、數 字、動作的英語單字教學,適合 2-6 歲兒 童觀看。 (續下頁). 21.

(40) 表 2-1-1 適齡標章兒童電視節目(針對 2-6 歲幼兒)(續 3) 播出頻道名稱. YOYO TV. YOYO TV. 節目名稱. 123 玩數學. YOYO 點點名. 適齡層. 推薦理由. 2-6 歲. 節目為學齡前兒童設計,利用日常故事讓 兒童學習數字、形狀、顏色等教學基礎概 念,除了數學觀念教學,也教導一般生活 常識,適合 2-6 歲兒童觀看。 節目以帶領兒童唱跳為主,穿插簡易的猜 謎互動,可開發幼兒手腦協調的能力,配 合節奏明快的音樂,活動氣氛歡樂,適合. 2-6 歲. 2-6 歲兒童觀看。. YOYO TV. YOYO TV. YOYO TV. YOYO TV. 阿班與蒂兒. 叭噗麻吉. 可愛巧虎島. 妙妙狗. 2-6 歲. 透過簡易的動畫故事,帶出主角在生活中 的探索,劇情簡單有趣且充滿想像力,動 畫畫面呈現柔和,角色擬人化,適合 2-6 歲兒童觀看。. 2-6 歲. 動畫的故事題材,透過主角的對話帶兒童 理解知識,利用生活的故事傳達學習認 知,兒童可從故事內容學習簡單的英文單 字,及如何克服恐懼解決問題,適合 2-6 歲兒童觀看。. 2-6 歲. 透過可愛角色的安排及豐富的故事內 容,引導出生活知識及友誼間相處道理, 色彩柔和且節奏適中,小朋友從中學習到 人際相處的奧妙,適合 2-6 歲兒童觀看。. 2-6 歲. 節目以真人與玩偶互動呈現,用生活週遭 的素材,培養幼兒的推理邏輯、數字觀 念、顏色概念的基礎能力,內容簡單易 懂,節奏慢且重複,適合 2-6 歲兒童觀看。. 資料來源: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適齡標章兒童電視節目」評選結果。 2014 年 3 月 22 日,取自 http://tw.events.uschoolnet.com/agekidtv/ 在 2013 年下半年「適齡標章兒童電視節目」評選結果中,適合 2-6 歲兒童有 26 個 節目,分屬於七個電視頻道,分別為客家電視台、GOOD TV、 Disney Channel、公共 電視、大愛二台、MOMO 親子台以及 YOYO TV,見圖 2-1-4。本研究也將在問卷中針 22.

(41) 對這七個電視頻道及其製播之節目提出問題,以探討 NCC 所選之優質兒童節目是否確 實廣為家長及幼兒接受。. 2013年下半年獲選適齡標章之2-6歲兒童電視節目 12 10. ( 節 目 數 ). 8 6 4 2 0. 總共 26 個節目. 圖 2-1-4. 客家電視 GOOD TV 台 1. 2. Disney Channel 3. 公共電視 大愛二台 4. MOMO親 YOYO TV 子台. 1. 5. (電視台名稱). 10. 102 年度下半年獲選適齡標章之 2-6 歲兒童電視節目. 參考資料: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適齡標章兒童電視節目」評選結果。 2014 年 3 月 22 日,取自 http://tw.events.uschoolnet.com/agekidtv/. 三、幼兒及家庭背景變項與幼兒電視收視行為的關係 幼兒及家庭背景變項與幼兒電視收視行為的相關研究,變項包含幼兒的性別、年齡、 居住地、父母教育程度、家庭社經地位、家庭電視機數目、收看電視的地點、幼兒收看 電視的時數、幼兒收看的電視節目類型、共視者以及共視者態度。 (一) 性別 蔡蓉蓉(2008)以 219 位幼兒為研究對象,分別有男童 111 位、女童 108 位,發現 男童最喜歡看節目依序是:第一、卡通(93.7%) ,第二、動畫電影(54.1%) ,第三、兒 童節目(42.3%) ;女童最喜歡看的節目依序是:第一、卡通(88.0%) ,第二、兒童節目. 23.

(42) (63.0%),第三、動畫電影 (45.4%),此研究發現,幼兒無論男女都喜歡看卡通,但 是對於兒童節目而言,女童的興趣來得比男童略高一些。另外,在一週收看電視時數方 面,男童平均一週收看 11.9 小時,女童平均一週收看 11.6 小時,說明男童平日收看電 視時數較長一些(多 0.3 小時) ,但是在週末時段則是無論男女童都有普遍延長收看電視 時數的情況。根據上述研究得知幼兒性別不同對於電視收視時數、收視節目類型皆有差 異。 (二) 年齡 吳知賢(1992)認為兒童的年級(年齡)與學業成績是影響他們看電視節目的重要 變項,她以國小三到六年級共 15 個班,923 人為對象,發現年齡越大、學業成績越好的 孩子,對於非卡通片的喜好程度越高。年級越高的孩子,父母的管教越趨民主,因而孩 子對於自己想要收看的節目與時數長短更有主導權,而選擇的動機則是因為喜歡動畫片 「生動有趣」、「滿足好奇心」、「得到快樂」,這三個變項中又以生動有趣最具影響力, 可知未來兒童節目製作方向在內容上應該跳脫刻板,增加提供新知的內涵,並且以兒童 所關注、所好奇的領域為主軸,才能真正吸引兒童的目光。另外,有研究顯示跟年齡有 關的發現還有,隨著進入青春期,孩子年齡越大與父母分享節目內容與心得的次數也越 趨減少(吳知賢,1992)。 (三) 居住地 蔡菁秤(2000)針對台中市 3 所、台中縣 8 所,共 11 所小學的四年級與六年級學 生為對象加以施測,獲得有效問卷 731 份。該研究發現台中市的父母比台中縣的父母更 常介入兒童的收視行為,最常使用「約束型」方式介入兒童的收視行為。同時,台中市 的家長比較在乎電視對兒童行為表現的影響,因而引起研究者好奇,居住在城市的家長 是否會較重視子女的學習環境、行為表現、生活教養、人際關係等,城鄉幼兒收視行為 是否有差異性存在,此為本研究探究面向之一。. 24.

(43) (四) 父母教育程度 以電視識讀能力的差異來看,蔡菁秤(2000)發現,父母教育程度不同者在兒童電 視識讀能力問卷的平均表現有達到顯著差異,其中父母親教育程度為大專、碩士以上的 兒童,在電視識讀能力表現上顯著優於父母親教育程度為高職與國中的兒童。廖鳳瑞 (1995)的研究也指出父親教育程度越高者,越注重子女收視電視節目的品質,相對於 節目類型的選擇也較為嚴格。由於父母親的教育水準一直都是預測兒童擁有文化資本的 指標之一,家長本身的學識涵養在日常生活裡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孩童的價值觀與生活觀, 然而父母教育程度在收視行為上是否會透過親子互動,直接或間接影響孩子選擇電視節 目的類型、收看電視的時數、解讀節目內容等,也是研究者欲探究的議題。 (五) 家庭社經地位 Morley(1992)指出,電視內容的主動詮釋者是「個體」。然而,本研究中的個體 是「幼兒」,因此在探討個體對電視的使用方式時,必須注意到的是幼兒的個別差異以 及環境差異之間的雙重影響。在不同的社經條件下,孩童是否享有不同的收視條件,進 而影響到使用媒體的權利,例如社經地位高的家庭,家中裝設高畫質電視或是額外裝置 有線電視的情況是否高過於社經地位低的家庭,是否因此而提供給孩子更多選擇電視節 目的空間,也是另一個可供討論的方向。 Bourdieu(1977)認為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係指人們對於上階層文化所能掌 握的程度(引自黃毅志,1998)。所謂上階層文化在物質層面可以是家具的擺設、所持 有的交通工具等,在非物質層面則可以是言行舉止、藝術品味、美感鑑賞能力等,黃毅 志(1998)認為文化資本源自於家庭社會化的過程,個人的文化資本是透過家庭環境養 成,而非先天遺傳因素,因而出生於家庭社經地位較高的幼兒,也具有較高的文化資本。 在不同的社經條件下,孩童是否真的享有不同的文化資本,進而讓家長影響到他們使用 媒體、運用電視的角度,同樣也令研究者感到好奇。. 25.

(44) (六) 家庭電視機數目 Gross 及 Walsh(1980)主張在「多機家庭」中的子女會減少與父母親一同收看電 視的機會,而且電視機的數量也會與兒童收視電視的時間成正比,意即家中電視數目越 多,孩童觀看電視的時間越容易增加,收看電視的情境也越容易從多數人互動觀看改變 為獨自觀看,導致在收視行為中父母介入與輔導的機會也大大降低 (引自吳翠珍,1991) 。 Christopher、Faber 和 Wilson(1989)也發現在家中電視機數目較多的家庭裡,家長較 少約束兒童的收視行為,兒童也較少與父母分享自己所收看的節目內容,相對而言也再 度證實電視機台數對兒童收視行為有顯著影響,其中家中電視機數量較多的家庭,父母 親與子女共視機會減少、介入收視行為的機會也相對減少(引自蔡菁秤,2000)。 (七) 收看電視的地點 吳翠珍(2009)在「全國兒童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報告」中,指出國小學童近八成(80.1%) 在家中客廳看電視,也有 14.5%的學童在自己的房間裡看電視。收看電視的地點與家中 電視機的數目有關,當家庭中增加第二台電視的時候,父母親與子女分開看電視的時間 明顯增加,兒童的收視地點與父母親不同,造就兒童較長的收視時間以及較不受限制的 收視習慣,相對而言父母親在收視行為上實施介入及輔導的機會也大為降低(吳翠珍, 1991)。 (八) 幼兒收看電視的時數 早期的研究大多關注在收看電視的「時間長短」 ,在 1949 年的美國,電視正大舉進 入家庭,Lewis 針對當時芝加哥的 100 位高一學生進行訪談,受訪者自我估計每天大約 花 3.4 小時在看電視,電視的出現也間接影響到他們日常生活與活動安排的方式,因而 建議家長限制青少年的觀看時間。1951 年傳播學者 Maccoby 則是在波士頓訪問 332 位 母親有關孩子的電視觀看時間,結果顯示在週間(weekday)兒童與青少年平均看 2.4 小時的電視,而在週末則是延長為 3.5 小時(引自吳翠珍,1991)。. 26.

(45) 台灣孩童收視的狀況逐年增加,一份 2009 年調查顯示,國內兒童在星期一到五平 均每日收視為 64.03 分鐘,週末平均每日收視為 84.83 分鐘,說明兒童平日收看約 1 小 時的電視,而在星期六、日看電視的時間則會比平日延長至 1 小時 20 分(吳翠珍,2009)。 根據兒福聯盟 2012 年的調查,孩童平日收看時間為 2.01 小時,三年內增加一倍,而週 末也有高達一成三(13.1%)的孩子收看長達 5 個小時的電視。孩子在假日收看電視的 時間與平日相比,從三年前只增加 20 分鐘,變成增加 3 個小時,增加幅度令人擔憂, 因而幼兒在平、假日分別收看電視的時間長短也在本研究中納入探討。 (九) 幼兒收看的電視節目類型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2005 年的研究顯示,卡通是孩子最喜歡觀賞的電視 節目,有高達六成的孩子表示自己最喜歡也最常看卡通,五成的孩子會收看偶像劇,然 而只有一成(13.3%)的兒童會收看專為孩子設計的兒童節目。吳翠珍在 2009 年調查有 關國小學童最常收看的電視節目類型,依序排行如下:第一、卡通(23.2%) ,第二、電 影(18.8%) ,第三、連續劇(17.6%) ,第四、綜藝節目(17%) ,第五、音樂節目(9.3%) , 第六、新聞節目(7.3%),第七、知識節目(6.8%),請參見圖 2-1-5。. ( 收 視 百 分 比 ). 25 20. 23.2 18.8. 15. 17.6. 17. 10 9.3. 5. 7.3. 6.8. 0 1.卡通節目. 2.電影. 3.連續劇 4.綜藝節目 5.音樂節目 6.新聞節目 7.知識節目. 圖 2-1-5 國小學童最常收看的電視節目類型 資料來源:吳翠珍(2009)。2009 年全國兒童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報告。取自: www.fubonedu.org.tw/download/2009 全國兒童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報告-完整內容.pdf. 27. (節目類型).

(46) (十) 共視者以及共視者態度 2005 年台灣兒童傳播權調查報告中發現,有超過五成(54.6%)的兒童經常沒有父 母陪同收視,也就是台灣有半數的孩子在家是自己或與兄弟姊妹一同收看電視,身邊並 沒有大人的陪伴及督導。父母親的收視習慣也會影響子女的電視觀看行為,如果父母本 身即是重度收視者(heavy viewer) ,則對於子女看電視的時間也通常不加以限制。其子 女在同齡孩童裡,屬於收視時間較長者。學者建議父母應該扮演監督者的角色,為未成 年的子女把關收看電視的時間以及節目的內容。吳翠珍(2003)建議家長在量的方面要 有明確的規範,週間每天看電視不超過一小時,週末不超過兩小時,在質的部分則是更 積極的與孩子一起討論如何選擇觀看的電視節目,用開放的角度與孩子一同對談,全家 一起訂立電視契約,一同確實遵守,若是成功達到目標也要設定獎勵制度,例如外出、 參與自然活動、彈奏樂器等,讓孩子切身感受到以替代活動取代長時間只看電視的樂 趣。 根據上述資料,本研究將幼兒的性別、年齡、居住地、父母教育程度、家庭社經地 位、家庭電視機數目等,歸類為幼兒及家庭背景變項,而將收視行為量表則分為三個面 向,分別將幼兒收看電視的地點、收視原因等,歸類為「幼兒收視動機與收視現況」; 幼兒收看的電視節目類型、幼兒收看電視的時數、父母是否會限制幼兒收視的時段等, 歸類為「親子共視與收視規定」;共視者以及共視者態度,歸類於「共視者收視態度」, 一共三個面向加以討論。. 28.

(47) 第二節. 幼兒注意力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注意力(Attention)對於學習的影響力在於個體若是能夠妥善運用自身注意力,將 可以更聰明地使用本身所具備的認知資源,對於感興趣的刺激做出立即性的正確反應, 並且能夠記得當下顯著的訊息。注意力的品質以及持續程度同樣也是影響學習成效的重 要因素。在瞭解幼兒電視收視行為是否影響其學習注意力之前,要先對注意力的重要性 及其理論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因而此節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注意力的定義;第二 部分為注意力之理論模式。. 一、注意力的定義 「注意力」源起於早期對於人類行為的研究。1859 年英國學者 William Hamilton 著 手進行與注意力相關的研究,同時在德國則是有實驗心理學家 Wilhelm Wundt 開始對注 意力產生高度興趣。1890 年,美國心理學之父 William James 提出注意力的兩大特徵為 「有意識地聚焦」與「專心」 (focalization, concentration, of consciousness are of its essence.) (Magill, 2011)。有意識地聚焦也說明了注意力是包含有選擇性的特質,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必須面臨的刺激來自四面八方,如何決定那些刺激是我們要接受的,選擇部分刺激 而避免訊息負荷過重,這些都是討論注意力之「選擇性」時所需探究的範圍(黃小玲, 2002)。 William James 認為「立即性知覺範圍(或稱消極模式)」以及「自動性智能範圍(或 稱主動模式)」與注意力的掌控有所關聯 (引自葉素玲,2002)。注意力在教育上的定 義則是具有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在於沒有注意力則沒有辨識、擷取與記憶的能力,缺 乏這些能力的話,學習的內容則無法被學習者所接收、記憶,同等於失去學習的效果; 第二個層次在於記憶單位時間上的掌握,由 Simon 在 1986 年提出(引自鄭昭明,1994)。. 29.

(48) 如果對一個記憶單位給予長達八秒鐘的注意,則這個印象較能長久的保存在學習者的記 憶當中。換言之,當一個人學習某項事物的時候,必須先具備有能夠「注意」到事物的 存在,接下來必須花時間(八秒鐘)專注於該事物,才能達到學習的效果。 第三個層次是注意事物的關鍵所在,對於同一件事情的發生,專家(expert)與新 手(novice)的處理方式截然不同。專家能經由自身的學識經驗將問題做歸類的動作, 因而在問題注意與收錄的方式也會與新手有所差異。推演至教學來看,老師如何引導學 生使用正確的方法,去注意問題的核心線索,同樣也有助於學習的成效,反之若是注意 力放錯重心,則是會導致事倍功半。第四個層次是如何提高學生注意的動機。Berlyne 指出人對於不太簡單、也不太複雜的事物最感興趣,這些事物也特別能夠引起注意、投 入注意力(引自鄭昭明,1994)。. 二、注意力之理論模式 美國心理學之父 William James 在早期即提出「注意力」的問題。他認為注意力的 關鍵在於「犧牲部分事物的處理,以便有效的處理其他的事物」。這個論點將注意力的 特性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選擇性(selectivity)」 ,外界事物何其之多,當運用 注意力時,人類會選擇只注意某項事物,而選擇放棄對於其他事物的注意程度。第二方 面是「持續性(persistence)」 ,意指個體能夠依照自己的意願,持續地關注於某項事物, 不會受到其餘事物的干擾而分心。第三方面是「注意力的轉移(attention shift)」,指個 體能夠依據自身需要,將注意力從一件事情,轉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因而,早期有關注 意力的理論,大多聚焦於「選擇的注意力」(鄭昭明,1994)。. (一) Broadbent 的過濾器理論 (Filter theory) 一個訊號如果沒有被注意到,則其極小有機會能夠成為記憶並獲得保存,在 Broadbent 的模式中, 「注意」充當於一個過濾器,只讓有限的訊息得以通過,過濾掉其. 30.

(49) 他不被注意的訊息。Moray(1959)的實驗發現,在使用雙耳分聽的實驗中,受試者必 須同時收聽兩個不同列表的訊息,但是被要求注意其中一個耳朵所聽到的訊息,並且要 覆述(shadowing)唸出所聽到的字,另一個耳朵所聽到的訊息則無需注意也不必唸出 來(黃秀瑄譯,2009)。 在 Broadbent 的注意力模式中,包含一個選擇過濾器(a selective filter)、一個有限 的容量管道(a limited-capacity channel)與一個偵測器(a detection device) 。如下圖 2-2-1 所示:. 圖 2-2-1 過濾器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黃秀瑄(譯) (2009)。認知心理學(原作者 John B. Best)。臺北市:心 理。頁 53。. Broadbent 認為過濾器的功能如同開關一般,可以左耳開、右耳關或是右耳開、左 耳關,只留下經由注意到的訊息,放棄其餘的訊息,這種全有或是全無的理論,被後來 的研究提出質疑。後期研究發現當受試者在不接受訊息耳朵當中聽見特定訊息時(例如 聽見自己的名字),還是會去注意到該訊息,說明過濾器理論無法達到「全無」的功用 (引自鄭麗玉,1995)。.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形成 形成 形成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5.電視表現的形式與風格 從電視螢光幕談起,介紹電視如何傳送畫 面,以及電視的節目內容有哪些風格 6.電視科技發展

「相地而衰征」,按韋昭 3

五年級課輔班共有 48 位學生,其中有 30 位學生的視力不合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課程發展處 課程資源組 教育電視小組... 相片

電視畫面信息豐富,不同人在解讀相同的視覺 畫面時,都有各自關注的地方,同時需要以自

認為它注重對四大師的研究而忽視支援這些大師布教活動的庶民之信仰的研 究。[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