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幼兒的閱讀

閱讀為一切學習的基礎,人的一生中,早期閱讀的質與量,對於日後閱讀的型 態有著形成性的關鍵(林文寶,2000),因此學齡前的幼兒閱讀行為建立與習慣的培 養可說相當的重要。本節透過文獻的探究,了解早期閱讀的意涵以及讀寫萌發的概念,

進一步探討有關在幼兒園中閱讀相關的活動。

12

一、 早期閱讀的意涵

早期閱讀是指幼兒透過圖畫、色彩、語言文字以及成人的語言講述,來理解讀物 的活動過程。許多成人所認知的幼兒閱讀,是指幼兒入學得到正式教導之後,正確無 誤的讀出圖書上的文字,孰不知,幼兒在接受正式教育之前,書面語言的學習就已經 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開始了(陳淑琴,2000)。早期閱讀發展的理論概念,是源於紐 西蘭的 Clay 博士於 1996 在紐西蘭的奧克蘭大學所發表的博士論文「萌發的閱讀行為」

(Emergent Reading Behavior),他認為幼兒學習閱讀和文字不是限定在某一特定的時 間發生,幼兒學習書寫語言(written language)和口說語言(oral languag e)都是一 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李連珠,1992),這個幼兒讀寫能力逐漸發展的現象,稱之為「讀 寫萌發」(Emergent Literacy)。

「讀寫萌發」以幼兒早期閱讀的觀點出發,嘗試探索幼兒已擁有的讀寫知識,幼 兒的讀寫能力在生活中的真實情境中逐漸發展而成,並非在真空的環境中進行,社會 與環境因素在這個過程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概念歸納如下(李連珠,1995;林 佩蓉,1992;黃瑞琴,1997;陳淑琴,2007):

(一) 幼兒在生活環境中即開始學習閱讀和書寫:幼兒在出生後幾個月,就已經在生活 中透過接觸玩具、圖畫書接觸大量的文字。在與文字的互動過程中,建立起讀寫能力 的發展。如兩、三歲的幼兒即能辨識環境中的標誌、符號和文字,同時開始試著為自 己的塗鴉命名。這些現象顯示幼兒在正式進入幼兒園學習閱讀與書寫之前,就已經開 始了他們的閱讀和書寫。Vygotsky(1978)指出當孩子在遊戲情境時,不知道他已在 學習讀寫的技巧,當孩子在學說的時候,他們應同時已在學習讀和寫(引自王珮玲,

1995,頁 271)。

(二) 在學習閱讀和書寫時幼兒是主動的學習者:幼兒早期的閱讀和書寫是一個概念化 的過程,幼兒自然地學習閱讀及書寫的技巧,就像學習說話、聽話、走路以及其他生 活技巧一樣。幼兒會透過線索,主動而積極的建構知識,並嘗試檢驗與假設,因此會

13

有幼兒自創文字的現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以說是語言知識的參與者和建構者。

因此,將幼兒置身於豐富的閱讀情境與活動中,他們便會主動去探索與學習。

(三) 幼兒學習閱讀和書寫是一種社會歷程:幼兒置身於語言或文字被有功能的使用環 境中,有機會配合個人不同的需要和目的,使用和發揮語言及文字的功能,進行閱讀 與語言的學習。因此,幼兒在經歷各種社會活動時,藉由他人的引導與協助,將活動 過程中所使用的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予以內化,進而逐漸建構自己的語文知識能力。

個體學習閱讀和書寫並非是一個認知技巧的學習,而是從使用語文中學會使用語文,

是文化適應的歷程,也是一種複雜的「社會心理語言活動」。

(四) 幼兒的書面語言是以意義、功能為取向:幼兒必須對於文字的意義和溝通功能有 所體認,像是在真實生活中會解讀各式各樣的廣告、招牌、標示或閱讀圖畫書的經驗,

才能進一步發現其結構或形式上的特徵,這都是讀寫能力的建構經歷過程。在家中,

父母並不常有意的教幼兒讀和寫,其實幼兒是在有功能的語言互動、社會環境、故事 分享,和真實的生活經驗中,尋求其意義與功能,進而自然學習;也就是說幼兒語文 的發展,是一個以「尋求意義」為取向的個體和社會互動的過程。

(五) 閱讀和書寫相互關聯發展:閱讀者和書寫者藉由口語、文字上的符號來轉換它們 的經驗。但於早期的讀寫發展過程中,幼兒並非先學會閱讀再學習書寫文字,讀寫二 者的關係是同時發展並進,彼此相互關聯的。經歷一連串有關理解與探索以及實驗性 質的階段,透過大量的閱讀,隨著不同讀寫經驗的認知與改變,幼兒的讀寫能力漸漸 朝向成熟發展。

綜合上述可知,幼兒學習閱讀和書寫的過程,並非透過正式的學習或教導,而是 持續性的發展過程。「讀寫萌發」是以幼兒而非成人的觀點去詮釋讀寫的概念,強調 幼兒自出生,便生活在一個充滿文字符號的社會中,而非在特定的時間點才開始。幼 兒透過主動建構知識,並且不斷與社會環境中的人、事、物與文字中充分接觸互動,

14

透過成人的引導與同儕間互相學習,逐漸將有意義的語言與文字內化成為個人的內在 知識。

二、 幼兒閱讀的發展過程

一般對於閱讀概念是指將書面的符號解碼(decoding)成為讀音,所謂的閱讀被 認為是從認字、將字詞組合成句到開始閱讀文字(陳惠茹、張鑑如,2011)。谷瑞勉

(2006)認為閱讀不是文字的編碼過程,而是心理語言學的猜測遊戲,幼兒會根據線 索與文字互動來建構意義。從讀寫萌發的觀點來看,閱讀其實是獲得資訊和傳達資訊 的過程,當幼兒注意環境中的符號、圖案、標誌、文字,並運用生活知識和經驗去推 測、辨識與思考這些資訊的意義時,閱讀已經開始(黃瑞琴,1997)。

Goodman(1986)提出,閱讀不是辨認單字,而是理解文章的過程。因為文章不 只是單字、字母的組合,閱讀者和作者都需要掌握複雜的語言運作及書寫形式,閱讀 者才有可能理解文章(引自方淑貞,2003)。Chomsky(1972)的研究指出,幼兒的語 言發展和其接觸圖書經驗的多寡成正相關,語言發展階段愈高,其接觸圖書的經驗亦 越多(引自黃瑞琴,1997)。幼兒的閱讀行為是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在進行,當幼兒開 始自發性的拿著書、將圖書裡的角色加以命名、假裝閱讀的活動、將故事重組為自己 的故事、喜愛重覆哼唱兒歌童謠、嘗試說故事給其他幼兒聽、辨認出熟悉的字等,幼 兒已經在真實的生活中探索文字了。

對於閱讀的發展歷程,不同研究者所持見解也各有不同。Chall(1996)認為閱讀 發展階段是從零歲開始,共可分為六個階段,分別為前閱讀期、識字期、流暢期、閱 讀新知期、多元觀點期以及建構和重建期,每個階段各有不同的任務,在各個不同的 階段中閱讀行為逐漸地產生質和量的變化(引自王瓊珠,2004)。前三期為「學習閱 讀」(learning to read),後三期為「由閱讀中學習」(reading to learn)。僅就年齡層與 幼兒閱讀相關之前三階段表列如下:

15

表 2-1-1

Chall(1996)閱讀發展前三階段

閱讀階段/年齡 行為描述

16

以及閱讀是從零歲開始的,打破了閱讀準備度的說法,幼兒即便未正式學習閱讀,仍 然可能在生活中學習文字的概念,呼應了讀寫萌發的主張(王瓊珠,2004)。

從閱讀萌發的角度看,幼兒的閱讀能力是逐漸形成且持續發展的。Sulzby(1985) 指出幼兒在能夠閱讀圖書中的文字之前,早已懂得閱讀圖書。她以觀察及訪談的方法 就幼兒閱讀圖畫書的行為進行研究,將幼兒在閱讀最喜歡的繪本時,所呈現的閱讀行 為類型,分成三個發展階段,其中又依序分成十一個類別,這發展模式描繪出幼兒的 閱讀能力,如何從「圖畫主導嘗試」(picture-governed attempts)過渡到「文字主導嘗 試」(print-governed attempts)的具體進程,對教學及研究具啟發意義,茲說明如下:

表 2-1-2

Sulzby(1985)閱讀能力發展

閱讀階段 閱讀行為 行為特徵

第一階段 (一)指名 1. 翻看到某一頁,指著圖畫,說出所畫物品的名

:注意圖 和述說 稱外表或特性。

畫,但未 2. 將每一個圖畫看成是一個靜止意象的現在式 形成故事 ,並未進入故事世界中過去、現在、未來的複雜結

構中。

(二)注意 圖畫中的

1. 把圖畫中的行動視為目前正發生的行為。

2. 還無法組成故事,把每一頁圖畫當作是獨立 行動 的單元。

3. 動詞會使用「現在式」或「現在進行式」的時 態。

(續下頁)

17

18

表 2-1-2

Sulzby(1985) 閱讀能力發展(續)

閱讀階段 閱讀行為 行為特徵

3.在逐字回憶故事時,幼兒可能會因忘掉故事的 某一部分而停止,然後要求大人讀給他聽。

第三階段 試著看文字

( 八 ) 覺 察 到 文字而不願 讀故事

1. 幼兒察覺到書中的文字,而不願意看圖說故事。

2. 幼兒會說出為什麼自己不能讀的原因。

(九) 部分 1.幼兒開始注意文字的某一方面而排除其他方 的讀 面,無法將字形、字音、字義三者加以整合。

2.用手指去指述書中的文字時,有時會出現從下 到上、由右到左的錯誤現象。

(十)以不平 缺乏彈性的閱讀策略,過度省略不認識的字、

衡的策略讀 過度依賴發音線索或過於期待大人給予的提示。

(十一)獨 1. 幼兒能自己讀出書上的字、自我進行修正錯誤、

立的讀 不需依賴成人。

2. 幼兒進行閱讀時,能整合字音、字形、字義所有 閱讀方面的知識。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黃瑞琴(1997)。幼兒讀寫萌發課程(頁22-25)。臺北市:

五南。

綜上所述,幼兒閱讀圖畫書的行為發展,是先看圖畫、以圖畫的命名為開始,

從尚未成形的故事漸漸以看圖來形成完整的故事,最後才試著看文字;幼兒閱讀的 行為發展是持續在進行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閱讀行為的發展亦漸趨成熟。

19

三、 幼兒園的閱讀活動

Goodman(1980)認為幼兒在進入學校之前就已經注意到文字的存在,因為日常 生活中到處充斥的這些文字與符號,例如:食品包裝上的說明、公共場合的指標、商 店的招牌等,均使幼兒意識到文字的功能是有意義的,而且具有溝通的功能(引自方

Goodman(1980)認為幼兒在進入學校之前就已經注意到文字的存在,因為日常 生活中到處充斥的這些文字與符號,例如:食品包裝上的說明、公共場合的指標、商 店的招牌等,均使幼兒意識到文字的功能是有意義的,而且具有溝通的功能(引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