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說故事活動

說故事活動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人們喜愛聽故事及熱愛故事,全世界皆然;而 不容置疑的,幼兒對於聽故事更是喜愛,只要老師開始說故事,活潑好動的幼兒就會 自動安靜下來,眼神專注地聽講,隨著故事情節表現出喜、怒、哀、樂。而這許多的 故事所帶來的歡笑與想像,也為幼兒編織了一個綺麗的童年。以下就故事之價值、幼 兒說故事的發展階段及幼兒說故事的形式,分析相關文獻。

一、 故事之價值

美國著名的說故事專家 Augusta Baker(1987)認為故事具有以下的價值:是經驗 的分享、可傳遞並介紹文學、激勵兒童傾聽的技巧、創造兒童的想像力、幫助兒童洞 察人類的行為、可支援課程、延續民族的傳統文化、帶給說故事者和兒童無限的歡樂 與愉悅(引自陳宏淑譯,2006)。簡楚瑛(1988)提出幼兒從故事中學習並促進自我 認知的發展、社會性自我發展、創造性自我的發展以及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幼兒在 聽故事、說故事、看故事的活動中,可以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也可以獲得許多生活 知識,並接近許多正確的觀念,「說故事」在教育上是一種很有價值的方法(林良,

1974)。張湘君(1998)認為故事是孩子的最愛,以故事導入的方式教學,能吸引孩 子的興趣,使溝通更為容易,幼兒的學習效果將大為增加。以下就說故事之價值做更 進一步說明:

(一) 增加幼兒學習語文的機會

語文教育的形式包含了聽、說、讀、寫,進入幼兒園前,幼兒在家中所習得的語 文形式是屬於口語的形式,而文字的形式多在幼兒入學之後,才有正式學習的機會。

Hoskisson &Tompkins(1987)認為口語形式的語文為基本形式,而文字的形式則為續

26

發性的形式;閱讀以及傾聽則屬於接受性的語文形式,說和寫屬於生產性的語文形式

(引自陳宏淑譯,2006)。由此可知,傾聽能力可說是語文教育的基礎,幼兒必須從 聽話進而學習說話,再從口語形式進到文字形式的學習,而說故事正是幫助幼兒傾聽 的有效途徑。

經過長期的觀察,Woodward& Burke(1990)探討幼兒對文字的認知過程,發現 語文能力是在實際使用中自然發展的,而故事就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媒介。在聽講故事 時,幼兒在嘗試瞭解或述說故事的過程中,不斷地練習使用擴大中的語言知識(引自 洪銀杏,2001)。Roser 認為課堂中說故事活動是從文學欣賞到讀寫能力(literature to literacy)的重要橋樑(引自陳玉美,1995)。在聽說故事的過程中,幼兒可以看到各 種語言的使用方法,接觸各種不同真實溝通的策略,幼兒的語言知識因而充實擴大。

幼兒雖然尚未具有唸讀故事的能力,但當成人在唸讀故事的同時,正是提供幼兒一個 示範;說故事的方式能提供幼兒口語表達的機會,藉由聽故事的過程,可以提升幼兒 傾聽的能力,並幫助他們學習如何使用語調、語音、音量及口語來表達(洪曉菁,2000;

蔡麗芳,1998)。經由說與聽雙方的互動過程中,接觸不同的文字知識,提升幼兒字 彙語法能力的發展。

幼兒在聽說故事的脈絡中和語言文字玩遊戲,並藉此機會去學習多種語言形式的 掌控。Livo & Rietz(1986)提出幼兒喜歡高預測性的故事,並且藉由語言的遊戲來 幫助其語文能力的培養,並且經由書本、故事的選擇,提升對文學的辨識力,以及培 養對文學的知識(引自洪銀杏,2001)。幼兒對於喜愛的故事內容不需要大人口語提 示就可主動說出或是提出問題,成人適時使用提問法即可引導幼兒自發性與回應性的 口語,啟發幼兒多元的思考能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劉世菁,2008)。因此,兒童文 學作品最重要與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提高語文教育的成效(林武憲,1993)。

27

(二) 閱讀動機的激發

說故事給幼兒聽,可說是一個培養閱讀的途徑,幼兒聽故事時透過故事架構的瞭 解,能激發幼兒閱讀原著的動機,發展其閱讀的積極態度。因為成人在為幼兒唸讀故 事的過程中,可以在幼兒的心中形成一種故事與書本、書本與閱讀之間的聯想,進而 引發幼兒閱讀的興趣(郭宜男,1977)。因此,若要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經常讀書 給幼兒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步驟。

對於運用兒童文學來激發幼兒閱讀興趣的原因,Routman(1989)提出下列理由:

1.可使幼兒產生意義,而有意義的故事能使幼兒容易閱讀及記憶。2.可以引發幼兒對 自己、以及對於閱讀的正向態度。3.可促使幼兒語言的發展。4.可抒發情緒、培養同 理心、孩子可與故事中的角色在書中相遇,並認識角色所具備之特質。5.幼兒經由故 事認識其不同的形式與結構、主題與作者的風格,在內化後模仿並學習來呈現自己的 故事(方秋雅譯,2010)。林文寶(2000)指出成人是沒有辦法強迫兒童去閱讀他不 喜歡的書,只有「樂趣」才容易激發幼兒禁不住要閱讀的動機。由此可知,說故事除 了可以激發幼兒閱讀的興趣,還可以進一步提升幼兒閱讀的能力。

而閱讀習慣的培養,不論是在學校或家庭中都是同樣的重要。如果父母較少為幼 兒說故事,對某些幼兒可能造成心理問題,甚而導致幼兒潛意識的抗拒學習閱讀(鄭 雪玫,1983)。所以無論是教師或家長,都應該積極地在學校課堂上、或家庭生活中 對孩子說故事。

(三) 提升幼兒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創造與想像的世界,經由故事情節與角色的傳遞,讓孩子 徜徉在想像的世界裡,經由認同及同理心,藉以激發幼兒的創造力與想像力。美國俄 亥俄州立大學在1973年的研究報告就曾指出:說故事有助於提升兒童的創造力。兒童 經由對故事情節的想像,會使其想像力與創造力更加奔放(張湘君,1996)。想像力

28

與創造力的培養是經由直接或間接的體驗而來的,故事正可提供兒童這些難得的經驗。

藉由故事情節的發展,以及多樣變化的內容,幼兒在腦海中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世 界,並利用想像力來豐富自己的故事。故事的內容多采多姿,孩子可以從中體驗到不 同的生活方式、文化、種族、不同的人、事、物……,甚至是人性百態,故事中生動 的插畫及圖片吸引了幼兒學習的興趣,也激發了幼兒的想像力與觀察力。洪銀杏(2001)

認為許多無法直接接觸的生活經驗,透過故事作媒介,可以間接地幫助幼兒體會、豐 富幼兒腦中的資料庫建立舊經驗,待需要用到時,幼兒就有想法脈絡可以套用,等到 孩子成熟到可以將新舊經驗結合之後,即可內化、發展出一套自己的思考系統,進而 產生學習遷移的效果。Chambers也提到當幼兒敘說故事時,除了依照自己的邏輯外,

還會添加許多自己的想像力,他們會融入整個故事情節中,思考如何將故事講述出來,

幼兒將學會以不同的角度和觀點來閱讀及聆聽(許慧貞譯,2001)。當聽者和說者分 享故事時,創思能力的表現也正式展現,也就是創造性思考技巧對說故事的整體構成 是必需的要素(Livo & Riet , 1986)。

(四) 幫助幼兒情緒的抒發

透過說故事的方式與內容,提供了幼兒理解、表達情緒,抒發與情緒發展的一個 適當的途徑(簡楚瑛,1988)。故事敘說可以說是一種經驗分享,經由故事情節的發 展,幼兒隨著故事一起歡笑、一起憂傷,這個過程幫助幼兒情緒的抒發。幼兒對於故 事中的角色產生認同,體認自己與故事人物所共同分享性別,年齡、希望、挫折等特 性,幼兒相對應的情緒也會獲得紓解。換言之,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可藉故事中人物 來學習如何紓解情緒壓力,建立起一個成熟的態度,達到情感的認同或壓力的宣洩(陳 玫如、蔡淑惠,1992)。施常花(1985)認為幼兒認同了故事中人物的問題,察覺其 情緒的反應,藉著簡單的模仿與反應,就可學會解決自己的問題。故事情節的發展,

幫助幼兒認識情緒如恐懼、憂傷、快樂、憤怒等的呈現。

29

許多兒童心理學家在對兒童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就常以童話故事作為治療的 方法,因為兒童文學具有潛移默化的功能,幼兒在聽說故事的過程中,除了故事本身 帶來的樂趣之外,更重要的是成人對他的注意與關懷,使幼兒感受到溫暖與安全感(陳 宏淑譯,2006)。對幼兒而言,說故事最重要的價值就在於無論閱讀能力的高低,故 事都能感動幼兒、與他們進行溝通,並帶給幼兒許多的歡樂(洪銀杏,2001)。老師 引導幼兒分享生活經驗故事,以及重述幼兒熟悉的故事活動,更可提升幼兒對自己的 自信與成就感(吳璦如,2008)。

(五) 促進幼兒人際關係的發展

故事的價值在於呈現文學本身,文學作品可以在說故事活動中,擺脫文字的束縛,

觸動幼兒心靈,使幼兒經由故事擴展自己的觀點,瞭解別人的情感與期望,並且經由 說故事者與聽故事彼此分享對故事的信任,和諧而有更好的人際關係(Smith,1986,

黃孟嬌譯)。

說故事者與聽故事兩者間參與了分享故事的過程,說故事變成一個共享的經驗,

說書人和聽眾之間建立了緊密的聯繫,因而帶入一種親密感與歸屬感(陳宏淑譯,

2006))。郭宜男(1977)指出,說故事對幼兒來說,不只能使幼兒容易接受,而且也 容易使幼兒明白自己的生存環境,刺激幼兒運用思想以及幫助他了解人生真正的價值,

啟發幼兒的同情心和培養適應環境、克服困難的毅力。並培養高尚的情操,激發同情 心和互助的精神。透過重覆聆聽、閱讀的過程,幼兒與友伴共同討論與分享,在口語

啟發幼兒的同情心和培養適應環境、克服困難的毅力。並培養高尚的情操,激發同情 心和互助的精神。透過重覆聆聽、閱讀的過程,幼兒與友伴共同討論與分享,在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