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質性研究者為探討研究的相關問題,必須採用不同的方法蒐集多元豐富的資料,

將研究蒐集的資料妥適處理及詮釋,才能以公正、客觀、詳實來呈現,幫助探究研究 問題之意義與脈絡。在質性的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在現場進行觀察、訪談、蒐集文件 等資料,也必須同時進行閱讀記錄及資料的分析,二者是同時持續的進行。蒐集資料 必須同時分析和解釋資料,不僅僅是機械式的記錄,而是能立即知道這些資料是否相 互矛盾(黃瑞琴,2005)。這正是質性研究的一大挑戰,必須要從大量的資料中尋找 出意義之所在,辨別出具有重大意義者,並且能為所整理的資料作出合理的架構與處 理,以期達到質性研究分析、詮釋和呈現發現結果的最終目的(吳芝儀、李奉儒,2005)。 針對未來本研究的資料蒐集方法與處理做以下說明。

一、 資料蒐集方法:

為了增加研究者詮釋現象的角度,必須利用觀察、訪談、相關文件資料與研究日 誌等方式,才能使研究結果更趨於客觀(陳惠邦,1998)。因此本研究將以多元的方 式來進行資料的蒐集,以下分別說明。

(一) 觀察記錄

研究者為班級教師,藉由與幼兒間自然互動的優勢,幼兒說故事進行時,即能利 用觀察法來蒐集情境的相關資料。本研究的主要觀察現場為幼兒說故事活動,時間約 為每日上午九點三十分至九點四十分及下午二點四十分至二點五十分兩個時段,以錄 影及文字描述的方式,將幼兒說故事的情境記錄下來(如表3-3-1),另外研究者也隨 身攜帶札記本將其他時間觀察到與幼兒說故事的相關活動、幼兒與同儕間對話及自發 性行為表現,以文字速記的方式加以記錄(如表3-3-2)。

69

表 3-3-1

說故事活動記錄表

觀察日期 記錄者

參與幼兒 故事名稱

【觀察筆記】 【個人筆記】

時間 說故事活動觀察記錄 現場備註 省思

表 3-3-2

軼事觀察記錄表

觀察日期 記錄者

參與幼兒

【觀察筆記】 【個人筆記】

時間 軼事觀察記錄 現場備註 省思

(二) 訪談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訪談對象為參與研究的幼兒、

教師、以及個案幼兒家長。為避免疏漏並保留資料的完整性,在徵得受訪者同意後,

訪談時全程進行錄音。在訪談前將先擬定好訪談大綱,依序訪談,其餘部分則視現場 的反應,適時彈性增加問題或延伸追問,直到資料充足為止。

1. 訪談幼兒

幼兒說故事後,研究者會想要進一步瞭解幼兒對於說故事的想法,因此利用團體 分享時間或是活動間的轉銜時間,邀請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由於幼兒年紀較小,因 此必須在自然情境下與幼兒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以輕鬆的對話方式,讓幼兒在沒有 壓力的情況下,說出自己的感覺與想法,並透過傾聽、重述幼兒的回答等方式,以獲

70

得受訪幼兒完整的訪談回應。

2. 訪談教師部分

平日以非正式的訪談形式,與搭班教師討論幼兒說故事時的表現或相關事件,彼 此分享對於參與幼兒語文表現的想法,同時透過錄音蒐集兩人的討論內容。此外,研 究者也會盡快將當週所蒐集到的相關錄影、錄音資料,轉譯成逐字稿,作為與搭班教 師溝通討論的焦點資料,正式的訪談則在研究初及研究結束前各進行一次,正式的訪 談中將利用錄音方式,便於日後逐字稿轉譯及之後資料的分析。

3. 訪談家長部分

利用家長上下學接送幼兒時,與家長以非正式的方式,討論幼兒在班級說故事的 情形,或利用班級親師聯絡本及每周五的班級課程紀實,邀請家長給予回饋,希望家 長能提出對班上幼兒說故事的看法與建議。基於研究倫理的尊重原則,研究者會事先 詢問家長是否同意錄音,如果被婉拒,研究者會告知資料用途並再次徵求家長同意後,

將訪談想法以事後文字筆記加以記錄。

(三) 相關文件蒐集

質性研究中,文件的主要用途是增強與檢核其他來源的依據,如果研究者發現觀 察訪談所得資料和文件互相矛盾,即需進一步探究原因(黃瑞琴,1991)。本研究所 蒐集的文件包括教學日誌、幼兒的作品、課程活動報導、研究日誌、班級網頁等。研 究者蒐集這些相關的文件,期能與觀察及訪談資料相互印證或補充,以助於研究者更 加了解受訪者在語文表達時的情境與脈絡,並作為檢驗其他來源資料的依據。

二、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整理和分析資料是根據研究的目的對所獲得的原始資料進行系統化彙整,依靠不 斷持續的比較、想像、分析性思考、條理化及概念化的方法,逐步集中和濃縮將資料

71

萃取形成主題,甚至逐漸建立理論(陳向明,2003)。為便於資料的記錄與研讀,本 研究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將蒐集的資料依據日期排序,以助於日後的分析比對工作。

在進行資料的分析過程中,研究者將持續參考相關文獻並反覆閱讀所蒐集到的觀察、

訪談、個案作品及所蒐集到的相關錄影、錄音資料,轉譯而成逐字稿(如表3-3-3)等 相關文件資料,希望能在多元龐雜的資料中,解析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將各種方法所 蒐集的資料,經由初步的整理分析,能讓研究者反省跟發掘出更多問題,並引導研究 前進的方向、建構分類的架構、發展概念和理論主張(黃瑞琴,2003)。

表 3-3-3

錄音與錄影資料轉譯記錄表

日期 時間 地點

參與幼兒 故事名稱

閱讀重點

【轉譯筆記】 【個人筆記】

時間 觀察記錄 現場備註 省思

(一) 資料編號與轉譯

研究者對於資料作形式上的統一編號,以便於資料分類整理時能快速的登錄與辨 別資料的來源,以下是研究者依資料來源及編號方式進行分類,與逐字稿轉譯符號表 之說明:

表3-3-4

研究資料編碼管理表

資料來源 編碼代號 代表意義

觀察記錄 觀察1010930 表示101年9月30日錄音、錄影現場轉譯資料

(續下頁)

72

表3-3-4

研究資料編碼管理表(續)

資料來源 編碼代號 代表意義

軼事記錄 軼事1010930 表示101年9月30日相關軼事記錄

討論紀錄 師討1010930 表示101年9月30日與搭班教師討論的記錄 訪談資料 訪C1-1010930 表示101年9月30日訪問C1幼兒的記錄 訪談資料 訪P1-1010930 表示101年9月30日訪問C1家長的記錄 教學日誌 教學日誌1010930 表示101年9月30日當日教學活動後的省思 幼兒作品 作品C1-1010930 表示101年9月30日C1幼兒的創作作品 研究日誌 研究日誌1010930 表示101年9月30日的研究想法省思

表3-3-5

轉譯符號說明表

符號 符號說明

T1 研究者 T2 搭班老師

C倫(假名) 將幼兒編上一個不同的單字假名以為區別 C全 表示幼兒一起回答

CX 表示雖能聽見回應,礙於拍攝角度及錄音方式,無法確定發言的幼兒

【 】 表示研究者發問的問題

【 ? 】 表示聽不清楚

( ) 表式補充說明,包含表情、事件、情緒、情境

(續下頁)

73

表3-3-5

轉譯符號說明表(續)

符號 符號說明

< > 描述受訪者的肢體動作

…… 省略部分的對話內容

(二) 編碼

研究者仔細閱讀逐字稿內容後,找出重要的敘述句,進行編碼工作;亦即逐句或 小段檢視資料的內容,找出共同的主題,在空白處寫下研究者的想法,並加以命名與 編碼。

(三) 分類整理

研究者資料進行編碼後,將性質相近的編碼歸為一類,發展核心類別。

(四) 組織歸納研究結果

根據核心類別的關係加以組織,配合蒐集的文獻資料加以反覆修改,歸納出研究 結果以解答所欲探討之問題。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