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幼兒視覺藝術能力發展

幼兒在發展的過程中,係透過日常生活學習經驗的累積而發展出不同的能力,如:肢體 動作技能、情緒與智商知能及語言能力,除了受成熟因素之外,學習則是另一個影響能力發 展的重要因素。

由於幼兒的表達與使用的詞彙能力有限,藝術創作的作品便成為幼兒使用的另一種語 言,它能幫助幼兒表達他想表達的想法(許信雄,1999)。幼兒藝術能力的發展是會隨著幼兒 的身心發展而循序漸進,所以和幼兒身心各方面的發展息息相關,如動作發展,智力發展、

語言發展、情緒發展、遊戲發展、以及行為發展(潘元石,1989)。教師若能對幼兒藝術能力 發展模式有所認識,可以幫助教師觀察幼兒的藝術行為,自而從幼兒的藝術行為與作品表現 中得到與幼兒心理相關的信息,以作為教師瞭解幼兒個別差異的參考(黎瓊麗、黎鴻彥,2006;

陳武鎮,1991;陳佳君,2011)。所以下列將說明幼兒繪畫視覺藝術發展階段與特徵,幼兒立 體造型活動發展與特徵以及幼兒視覺藝術發展與認知發展的關係。

一、幼兒繪畫視覺藝術發展階段與特徵

幼兒視覺藝術是指幼兒透過各種方式體驗各種不同的物品和創作媒材,進而發展出不同 美術階段的程度或表現(黃秋玉等,2004)。專業的教保服務人員必須瞭解幼兒的發展階段,

才能依幼兒的身心發展、興趣、能力和需要,進行因材施教,與幼兒溝通。在幼兒的工作領 域中,則要知道並認識幼兒藝術能力的發展情形才能給予適當的指導,達成幼兒工作教育的 目標(許信雄,1986)。

溫惠珍(2010)在幼兒視覺藝術發展一書中指出,近年來多位學者都提出不同的看法,

如羅恩菲爾(Viktor Lowenfeld)、皮亞傑(Piaget)、艾斯納(Eisner)、里德(H.Read)、巴特

(Burt)、海格·恩(Helga Eng)等人。在眾多的幼兒繪畫發展相關理論中,以美國學者羅恩 菲爾(Lowenfeld)對於幼兒繪畫心理的研究最有系統且影響最為深遠(陳朝平、黃壬來,

1995)。再則是艾斯納(Eisner),艾斯納是藝術教育研究與藝術課程理論的著名學者。研究者 整理各個學者的觀察和研究輔以說明其內容(溫惠珍,2010;賴碧慧,2008;林佳慧,2007;

周淑惠,2002;陸雅青,1999;呂彥卿;嚴允秀,1991)。以下就羅恩菲爾與艾斯納二位學者 在幼兒視覺藝術發展階段的理論作探討。

(一)羅恩菲爾兒童繪畫心理發展

溫惠珍(2010)指出羅恩菲爾(Lowenfeld)在《創造與心智的成長》(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一書中,深入探討兒童創作與心智發展的關係。依據羅恩菲爾的研究發現,幼兒的 自我繪畫作品創作受情緒、智能、生理、知覺、社會性、審美與創造影響,呈現階段性發展。

羅恩菲爾將兒童繪畫心理發展分為六個階段:塗鴉期、前圖式期、圖式期、寫實萌芽期、擬 似寫實期、決定時期(陳朝平,黃壬來,1995)。研究者以二到九歲時期的發展階段與特徵做 說明,塗鴉期、前圖式期、圖式期三個階段。

1.塗鴉期(Scribbling Stage):二~四歲

此乃自我表現的開始時期,幼兒在二歲左右,開始發展出一些手眼協調能力,可以拿筆 在紙上作無規則、無秩序的塗鴉。手、眼、腦逐漸產生協調,塗鴉也從無法控制發展為能夠

控制的狀況,對於塗鴉的「線」或「形」會加以命名。

此期可分為三個階段:

(1)隨意塗鴉:通常發生在一歲半至兩歲半的嬰幼兒,是早期非語言式表達的一種模式。這 時期的幼兒主要是享受塗鴉的滿足和快感,幼兒會以整隻手握筆,簡單、機械化、無秩序地 在紙上隨意揮動,是種無法控制的肢體動作所留下的痕跡。

(2)控制塗鴉:通常發生在二歲半到三歲的幼兒,此時幼兒的手、眼、腦逐漸產生協調,開 始意識到畫在紙上的線條與肢體動作的關聯。這時期是塗鴉階段最重要的過程,此時幼兒會 重複相似或相同的線條,逐漸從大圓圈線條到出現單一小圓圈。圓形的出現代表幼兒以會控 制塗鴉,讓線的起點和終點結合。

(3)命名塗鴉:是指三歲到四歲的幼兒,亦可稱為「象徵期」,此時幼兒會出現封閉線條,

發展出「圖」與「地」關係的概念,幼兒會告訴他人他所畫的物件名稱,但主題沒有固定性,

也會從單純的肌肉運動轉變到圖畫心象思考,幼兒思考由肌肉快感的「運動感覺」,轉變成「視 覺保存」的想像思考,是「繪畫行為」的產生期也是進入下個發展階段的重要基礎。

2.前圖式期(Preschematic Stage)

:四~七歲

人像是這個時期最先出現的圖畫象徵(graphic symbols),此時期幼兒對週遭環境的探索 有濃厚的興趣,他們在繪畫時表達並記錄他的心象思考。但只以一個圓形代表頭,再加上簡 單的線條即代表手和腳,就是所謂的蝌蚪人。但此時期還缺乏空間前後、物體大小概念,慢 慢地會出現房子、樹或其他東西,呈現較多樣式的面貌。物件的大小由自我內心的感覺決定,

在使用顏色上是比較主觀,以自己的興趣選擇色彩,並非是依據物體的原來的顏色。到了末 期,幼兒會畫出幼兒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或幼兒自己經驗過的事物,繪畫的表現大小會成比 例,也會注意物體之間的相對位置。但繪畫的風格有的較簡單省略、有的會誇大或扭曲形式,

最後幼兒繪畫出幼兒對人事物的感覺和想法,幼兒也喜歡談論自己的作品,並藉由抽象型態 表達他所知道的事物概念。

3.圖式期(Schematic Stage)

:七~九歲

此期乃是形式觀念達成的階段。圖式期是兒童美術教育最重要的時期,兒童在七歲左右,

不論是對於人或物,都已經逐漸發展出自己對圖畫概念或認知基模(schema),並成為他滿意 的固定圖案象徵。這些特定的個人象徵符號,會反覆出現,稱為「圖式」或「樣式」。此階段 也是教師最應迫切關心的時期。此時期的繪畫表達有幾個特徵:

(1)會反覆出現個人化的符號:例如對於人、房子、樹或花有自己固定模式的表現圖形。

(2)會出現基底線與天空線:基底線代表大地,並沿著基底線依序排列事物,有時以紙邊做 為基底線。天空常常是以一條長線或一片色彩放在畫面的上端來象徵。

(3)在空間表現上呈現多樣的面貌,例如展開法、X光透視法、平面垂直混合法鳥瞰法、時 間空間混合法。

(4)會表現出誇大或省略的畫法:兒童會依自己本身的經驗或其事件的經驗對他的重要性,

在原本發展出來的圖案上,作誇大和強調或省略的畫風表現。

(5)在色彩的使用:發展出物體的原來顏色即是以有固有色的概念,例如畫花用紅色,畫河 流用藍色。

羅恩菲爾的幼兒繪畫創作階段發展理論的主要觀點在於:美術教育必須依據兒童繪畫發 展階段。且希望兒童發展出自己的個性與創造性,讓幼兒能面對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並 藉由自由表現,給予幼兒自我探索和成長透過美術教育給的途徑促進兒童想像與創造力的發 展。因此,老師須提供適切的題材及材料,營造出自由、沒有干擾的環境,讓兒童自由自在 地發揮內在潛藏的創造力。

(二)艾斯納的兒童繪畫發展階段

艾斯納(Eisner)是藝術教育研究與藝術課程理論的學者,他以本身有豐富的藝術經驗和 藝術素養,還有獨樹一格的藝術教育思想體系。他將兒童繪畫表現的階段,區分如下(劉豐 榮,1991;郭榮瑞,2004):

1.機能性快感階段(Function-Pleasure Stage)

幼兒所獲得的滿足,是一種操作材料時所產生的刺激感與滿足感。幼兒最早的興趣並不

在於他所想的意象或理念,而是視覺和創作作品時運動產生的刺激。這些刺激來自於幼兒對 材料的使用。

2.圖畫記述階段(Pictographs Stage)

大約在三、四歲時,幼兒的活動具有說故事的特徵,透過所謂的「圖畫記述」,以簡單化 的方式及平面的方式來呈現物體,此階段的幼兒開始創造象徵世界的符號。

3.再現的階段(Representational Stage)

此階段的幼兒繪畫表現「看起來正確」,是繪畫的重點。此時的幼兒漸漸對圖畫記錄描述 的方式覺得不滿,想要以更廣泛、更適當的技巧,創造更具說服力的圖畫。

4.美感表現階段(Aesthetic-Expressive Stage)

艾斯納認為幼兒在機能性快感時期,美感的滿足來自於幼兒親身經驗的參與;圖畫記錄 與描述階段,它的美感滿足來自視覺的故事敘述;再現階段的美感滿足,則在於逐漸趨向成 熟的感覺。最後美感表現階段則是關注在形式的美感與表現。在幼兒每一個階段的創作中,

關注美感的表現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罷了。

綜合上述二位學者對兒童繪畫發展的看法,可發現一些共通的特性:1.個體的發展有階 段性,並不是跳躍式的發展;2.在同一年齡的幼兒,他的發展速度快慢不同;3.不同的個體他 的發展有其個別差異,包括進步的快或慢,對事物之形與色的處理方法都有差異等;4.個體 的發展是綜合性的、他們彼此會有關聯性,比較難單獨的針對特定的能力給予開發;5.個體 發展的過程中,有時會有心理倒退的現象。每一個發展階段的說明只能供作參考,實際上還 要和教學實務配合才有意義(潘元石,1989)。

二、幼兒立體造型活動發展與特徵

在幼兒視覺藝術發展的活動裡,不僅僅只有繪畫方面的發展,除了繪畫發展以外,教保 服務人員也要熟悉幼兒立體造型活動的發展,它是以繪畫發展為基礎,再從幼兒身體機能發 展的角度來研究。幼兒從單純的機械性動作進入到手腦並用的複雜動作,從簡單的手腳創作

動作到有空間概念,從單項的手工材料到複雜的創作拼貼和操作運用多元的美勞材料,教保 服務人員也將配合幼兒的發展準備材料,配合幼兒進行視覺立體藝術創作。因此幼兒階段的 幼兒立體造型的表現,正配合著幼兒身體機能的發展。張淑美與吳秋波(1991)將幼兒立體

動作到有空間概念,從單項的手工材料到複雜的創作拼貼和操作運用多元的美勞材料,教保 服務人員也將配合幼兒的發展準備材料,配合幼兒進行視覺立體藝術創作。因此幼兒階段的 幼兒立體造型的表現,正配合著幼兒身體機能的發展。張淑美與吳秋波(1991)將幼兒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