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康原的兒童文學創作

一、康原的兒童文學創作

康原的創作多元,但在兒童文學創作方面則以台語囝仔詩歌為主,描繪的是 康原對童年家鄉的記憶及土地的關懷。以下羅列康原作品中,可供兒童閱讀的作 品:

表 2-1

台語散文

書名 出版社 出版年月

《漢寶村之歌》 教育部兒童讀物出版資 金管理委員會

2001 年 6 月 台語兒歌

書名 出版社 出版年月 數量

《六0年代臺灣囝仔-

童顏童詩童歌》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1999 年 10 月

29 首22

《八卦山》 彰化縣文化局 2001 年 7 月 18 首

《台灣囡仔歌謠》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02 年 8 月 17 首23

《台灣囡仔的歌》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06 年 11 月

20 首24 台語詩

《八卦山》 彰化縣文化局 2001 年 7 月 25 首

《不破章水彩畫集》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 2005 年 8 月 49 首

以上這些作品,不管是以詩歌或散文形式呈現,題材選取都是康原關注的鄉土,

這也是他近期創作的重心。

二、康原的台灣囝仔歌與台語詩

  康原以台灣囝仔歌及台語詩的創作方式進入兒童文學界,數量雖不多,但仍 可見用母語寫作的用心及決心。

22 其中的〈廟埕好迌(阮為迌來出世)〉、〈中晝捉螃蟹(掠毛蟹來補冬)〉、〈姊妹花(涼 風吹過山)〉、〈做早操(姿勢真美妙)〉、〈天烏烏(蕃薯簽攪肉魯)〉亦收錄在《八卦山》詩集 中。

23其中的〈阮為迌來出世〉亦收錄在《八卦山》詩集中。

24 其中的〈 〉〈 〉〈  〉

(一)與兒童文學接軌的台灣囝仔歌

受鄉土文學論戰感召,開始以閩南語創作的康原,直到 1999 年在彰化縣文 化局邀稿下,為攝影師許蒼澤的鄉土攝影作品寫詩,出版了《六0年代臺灣囝仔

-童顏童詩童歌》,之後才有較多的囝仔歌發表。2001 年,以磺溪公理正義精神 為中心主旨,採取批判及抗議文學的角度作為創作內涵,完成磺溪文學作品集《八 卦山》,這本台語詩集中有成人詩、兒童詩,也有囝仔歌,其中的〈八卦山〉、〈班 甲聲是阮的夢〉、〈海口兄弟〉、〈阮厝惦彰化〉、〈灌土猴〉25、〈伊達邵个囝仔〉、〈菜 籽花〉、〈種菜个阿嬤〉、〈看海〉26等,也收錄在彰化縣文化局出版的《兒童文學 卷》內,作為鄉土文學的課外補充教材。配合余燈銓的陶塑作品寫詩,2001 年

《台灣囡仔歌謠》出版,內容寫的是傳統農業時代的兒童,在生活中接觸的人事 物所衍生的故事,這是陶塑的故事,也是康原記憶中的童年。2005 年《不破章 水彩畫集》也是為畫面寫詩,只是這次是水彩畫,寫的是日本畫家不破章眼中的 台灣形象,康原用異國畫家的取景,加上他對台灣各地沿革的了解及在地人感 受,完成詩畫合一的作品。2006 年的《台灣囡仔的歌》,由曾慧青譜曲,並與彰 化縣頂番國小合作,在彰化縣政府禮堂及彰化員林演藝廳舉辦詩歌演唱發表,作 品的內容有兒童唱的囝仔歌,也有大人欣賞的情歌,歌詠的是台灣的自然景觀、

風土人情及居民智慧,讓這片土地上的人更加珍惜所擁有的資產。

將原本枯燥的地方文史紀錄,轉換成生動有趣的文學作品,這是長久以來 投入文史調查工作的康原,其作品獨特、迷人之處。童詩及兒歌兩者分頭進行的 康原,除了內容包括台語詩、及囝仔詩歌的磺溪文學作品--《八卦山》詩集外,

《台灣囝仔歌謠》、《台灣囝仔的歌》等閩南語童謠創作,不但與兒童文學接軌,

也為在地文化貢獻心血,對日被重視的鄉土教育推廣功不可沒。

(二)富含教育意味及批判意識的台語詩

康原的囝仔歌受傳統念謠影響極深,而他的台語詩也有著囝仔歌的色彩,

但比起以淺白易懂為訴求點的囝仔歌,在閩南語詩中多了濃厚的教育意味:〈野 鳥詩抄〉的水鳥習性初探及生態保育觀;《不破章水彩畫集》的在地風情畫;以 磺溪精神為訴求的《八卦山》 詩集;康原用詩「興、觀、群、怨」,有心的表 達自己熱切的鄉土情及愛國心,內容來自我們熟悉的土地,可作為兒童認識鄉土 的教材。或許承繼賴和「新樂府詩」創作理念,康原許多詩中強烈表達社會批判 意識,如 〈囝仔兄〉、〈雞歸王〉等用詩來嘲諷、針砭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的社 會亂象,另外閩南語長詩〈集集大地動〉,對那些大難來臨時,罔顧民眾權益,

只求自己安身立命的權貴們毫不留情的巖詞批判,這對兒童來說或許是沉重且較

25 以上五首收錄在《八卦山》 詩集中。

26 以上四首收在《台灣囝仔的歌》詩集中。

無法感同身受的主題,但詩中所呈現的民族意識,卻是值得兒童學習及認知的。

 

康原以一個文史工作者的角度,及專業作家的身分,用文字記錄在地生活,

用關懷家鄉事物的熱情和鍥而不捨的腳步搜尋土地的故事,他的創作結合語言及 歷史,可供從事鄉土教育者做為參考。誠如林央敏在《台灣文學論戰始末》所言::

「從七 0 年代的『方言詩』躍進八 0 年代的『台語詩』,並且擴大成『台語文學』

之後,由於越來越多人投入台語文寫作,報刊上可見台語文學作品以及理論越來 越多,」,「台語文學在台灣已形成一股運動力量。」(52 頁)愈來愈多「本土」

方言撰寫的文學,介紹台灣風土民情及歷史寫實故事的出現,不但讓台灣文學蓬 勃發展,更讓我們關懷這一片土地。

本研究以康原收錄在《六0年代臺灣囝仔-童顏童詩童歌》、《台灣囝仔歌 謠》、《台灣囝仔的歌》及《八卦山》中的九十二首囝仔歌及收錄在《八卦山》

及《不破章水彩畫集》的七十五首台語詩為研究範圍,從作家風格、特質及心靈 底層的精神面貌,找出他們作品中與土地的關連共存性,正如他如此期勉自己及 致力於文壇的後進:

我志在文學,但我選擇的書並不只是文學類的作品。我深知文學是反映 社會、表現人生的喜、怒、哀、樂,抒發人性的ㄧ種工具;要文學作品 有深度,除了深入現實的生活外,必須研究相關科學、心理學、哲學、

宗教,以及各種知識,使其相輔相成,把生命投資在研究學識之上,勇 於吸取,勇於發問,虛心求教,大膽去嘗試創作。(223 頁)

康原「文以載道」,跳脫以風花雪月書寫感情的思維,將文學當成教育與生活的 一部分 ,這從他的台語詩以及台灣囝仔歌創作題材擷取及特色表現中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