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康原的囝仔迌歌分析

童謠須具備遊戲功能,這才是能讓兒童樂於念誦的主要原因。傳統歌謠中,

〈過城門〉:「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白馬,帶腰刀,走進城門滑一 跤」;另外配合遊戲,又能學習數數的傳統念謠:「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

三的沖沖滾,四的炒米粉,五的五將軍,六的六子孫,七的蚵仔煮麵線,八的講 伊欲分一半,九的九嬸婆,十的撞大鑼,打你千,打你萬,打你一千零五萬,羞 羞,不見誚,猜輸不甘願,玩輸起氣喘,不甘願,起氣喘,我要來去投老師,投 老師。」32這些童謠本身就是遊戲,一直深受兒童喜愛,傳播極廣,成為不能抹 滅的遊戲童年。莊永明在《兒童詩歌論集》中對囝仔迌歌的詮釋說:

囝仔迌歌不僅可以排除兒童的孤僻、靜默,鼓勵其展露出活潑、聰穎的 天性,也是「群育」的最佳方式,對培養團隊精神有甚大助益。這類童謠,

唱起來聲調通常較為昂亢。(346 頁)

兒童呼朋引伴一起吟誦童謠,藉由童謠中的內容及音樂性,發揮創意,一起創造 遊戲玩法,在與同儕的互動過程中,除了增加遊戲樂趣,也培養團隊精神,健全 身心發展。

康原詩歌創作中,囝仔迌歌僅五首,內容是童年遊戲的美好情趣,關於 囝仔迌歌的分析探究,請參考附錄二。趣味性是囝仔迌歌不可丟卻的主題,

只是為了傳摹農業生活中的兒童遊戲,康原顯然「說明」多過於「趣味」。

一、遊戲意味濃厚的題材擷取

傳統的迌歌往往配合遊戲作吟誦,較像是一種遊戲中的口訣,目的在激勵 遊戲中玩耍的士氣,題材選擇上也多為「無意之趣」。在康原的創作中,迌歌 數量並不多,題材選擇上也多以遊戲生活為主,雖然童謠本身並未搭配遊戲,但 卻也能在童謠中發現遊戲的樂趣,甚至可一邊遊戲一邊吟詠,求得另一番樂趣。

如〈唵咯雞〉: 廟內唵咯雞 一陣囝仔 宓相尋

宓門邊 宓桌下

32這個遊戲在雙人玩的遊戲歌裡,是相當受歡迎的一首。遊戲玩法是:小朋友隨著輕盈活潑的韻 律,邊唱邊拍手,兩人左手對右手,右手對左手,直向相互拍打;或左手對左手,右手對右手,

也有宓入神案底 宓佮存一个 蓋佇龍柱做阿西

(《六 0 年代台灣囝仔:童顏童詩童歌》,80 頁)

前一段是遊戲玩法,後一段則是對「當鬼」者的戲謔,增添捉迷藏遊戲的高潮。

而 〈拍干樂〉一詩中,一開始連續的「干樂 干樂」已經為投擲出去的陀螺發聲 打氣,打起陀螺來也愈發氣勢十足,之後用擬人法「干樂尚愛澎風」,因為它就 像愛炫耀的人一樣「廟埕黑白趖」、「惦大埕旋玲瓏」,這裡似乎也諷刺著驕傲的 人不要像陀螺空會打轉,卻一事無成,最後用「一隻腳閣真會走」、「沒聲喙閣大 聲吼」點出我們所知道的陀螺特徵 。另外一首描寫人物的〈瘦猴囝仔〉則在與 彰化縣頂番國小合作發表「台灣囝仔的歌」的音樂會中,曾慧青在為詩譜曲的同 時,為了增加趣味性及加強童稚的情懷,特別針對旋律性及節奏性,配上兒童互 相擊掌並猜拳決定勝負的遊戲動作,而成為一首可當作遊戲題材的囝仔迌歌。

在遊戲囝仔歌中,「繞口令」藉著語言的音、調和韻的應用與混合,把發音 相近、收韻相同的字,組合在一起,使人唸來彆扭拗口的唸謠,除了當作語言學 習的工具外,兒童在朗誦中,自然而然引發樂趣來源,而和傳統歌謠「一隻猴真 正賢,帶一群猴去溝仔,一隻猴跋落溝,彼隻猴,返去提鉤仔鉤猴」有異曲同工 之妙的〈猴佮狗〉是一般人所喜愛的「繞口令」,「一隻猴跋落溝」的猴、賢、

溝、鉤同韻;而猴與溝、鉤同音,但不同調,這些字一連串緊緊湊在一起,唸者 如果沒練習過,又急著一口氣唸完它,常會因唇、舌不及應付,而弄得聲音混淆,

語句錯亂。康原藉由閩南語的「狗」與「猴」拼音相同,音調不同,讓讀者在朗 誦這首童謠時,除了學習音調高低的掌握之外,童詩內容所傳達的滑稽意象,也 令人興味盎然。除了仿作,康原這幾年開始針對台語音調不同所產生的意義差 異,及衍生出的樂趣作創作,這不只充分表現其對閩南語的深厚素養,更將這個 語言的魅力作重點式的傳揚,我們期待他的努力開花結果,相信不只是康原文學 語言使用的再提升,更是語言學習者之福。

二、不可或缺的趣味性

囝仔迌歌又稱兒童遊戲歌,既然是遊戲,趣味性是必要的考量,不管是 說遊戲的〈唵咯雞〉、〈拍干樂〉、〈石頭彈天國〉;急口令的〈猴佮狗〉:人物趣味 描寫加擊掌歌的〈瘦猴囝仔〉;對兒童的遊戲來說,都是有趣且饒富興味的。可 惜的是,康原未能蹲至兒童的高度來揣摩兒童追求的樂趣,這使他的一些遊戲歌 不純然為趣味寫成,仍傳達教育主題,值得提出探討。

(一)趣味中的知識性主題。

由於物質環境日漸優渥,鄉土的童謠似乎已不再是這一代兒童的休閒娛樂節 目,取而代之的,是感官刺激的電視、電玩,及琳瑯滿目的玩具,屬於兒童的遊 戲歌漸漸為人所淡忘,傳統遊戲也銷聲匿跡。如:

一放雞,二放鴨 三分開,四相疊 五拍胸,六拍手 七紡紗,八摸鼻 九咬耳,十食起

這是興盛一時的兒童遊戲,許多大人提起這項遊戲應仍記憶猶新。兒童手裡抓著 三個小沙包或小石子,然後配合兒歌的節奏,一邊玩一邊唸兒歌。這遊戲可以一 個人玩,也可以兩個人比賽,看誰做得既快又正確。遊戲的方法是:(一放雞)

把手中的一個小沙包往上拋,然後很快的從掌中放下一個小沙包,接著右手再接 落下來的小沙包;(二放鴨)把手中的一個小沙包往上拋,再迅速的從掌中放下 一個小沙包,同時翻掌接落下來的小沙包;(三分開)把手中的小沙包往上拋,

用手把地上或桌上的兩個小沙包分開,再迅速接落下的沙包。四到十,和三的基 本法一樣,一邊配合歌詞,一邊做動作。這其中除了包含遊戲的趣味,兒童也可 學習數數,訓練手口平衡。

呈現傳統社會的生活模式是傳統童謠的特點,也是康原極力彰顯傳統文化 的方式,來自鄉間的他,兒童遊戲景況是常出現的題材。其中〈石頭耍天國〉33 是一首特別寫法的童謠:

五個囝仔圍歸堆 每一人攏占一位 先將石頭疊一堆 閣用一粒給彈開 距離遠近排順序 最近个人代先開

33 「耍天國」是一個兒童極愛的彈珠遊戲,康原在《漢寶村之歌》中有詳細介紹:每個人準備 一個彈珠,並在地上挖五個洞--中間一個洞,其餘四邊各有一個洞,四個洞距離中間的洞長度都 相同,排起來成十字型,玩的時候,先從指定的線開始,把自己的彈珠彈進第一個洞,彈的過程 中,如果能把別人的彈珠擊中,算是進一個洞,再向前推進一步。全部進洞完成後,可吃別人的

(22-23 頁)

卡遠个人來相隨 石頭彈天國歹圍

(《六 0 年代台灣囝仔:童顏童詩童歌》,105 頁)

兒童在遊戲間獲得樂趣,也在遊戲中培養團體生活方式,更在遊戲過程中刺 激腦力思考,培養健全的人格發展。

(二)戲而不謔的愛心情懷

兒童天性純真,對於是非對錯的判準也不似大人精確,往往直覺的表現自己 的喜怒哀樂,依個人喜惡作親暱或疏離表現。有些傳統童謠的趣味是建築在外貌 特徵的批評上,如:「大箍呆,白目眉,無人請,自己來。大箍呆,炒韭菜,燒 燒一碗來,冷冷阮不愛」;也有戲謔的遊戲口訣,如:「點荖點叮噹,油炒蔥,

肉堅凍,看誰弄破阿婆仔的豬屎甕」,還有一些充滿趣味性及誇張反差效果的,

如:「人插花,你插草,人未嫁,你先走,人抱孫,你抱狗,人睡紅眠床,你睡 屎海仔口」, 這些都是孩子自己吟唱,充滿俏皮與誇張,表面看來語帶戲謔,

但中國人情味卻隱而未彰,如〈大箍呆〉的不請自來,主人沒顯出不耐,仍熱情 款待,滿足需求,表現出中國人敦厚的性格;另一首〈點荖點叮噹〉的無意之趣,

則能化解被點出當鬼的尷尬情境;除了趣味,中國人和善的性格仍表現在童謠的 精神中。康原秉持傳統童謠的原味,不管〈唵咯雞〉或〈瘦猴囡仔〉傳達出的友 愛及親情,都是在趣味之餘,流洩出的意念。

(三)活潑及趣味的語言藝術

1、押韻

莊永明提到囝仔迌歌會比其他類型的童謠,在聲調處理上較高昂,其目的 即在引起兒童樂趣,激發遊戲的情緒。以下就康原囝仔歌的押韻做探討:

表3-6

篇名 一韻到底 換韻 不規則

〈唵咯雞〉 e

〈瘦猴囡仔〉 an

〈猴佮狗〉 au

〈拍干樂〉 go,au

〈石頭彈天國〉 ui

康原在這五首囝仔迌歌中,押的都是尾韻,一韻到底的詩佔了四首,這不但較

易上口,也能讓氣勢延續;一般而言,當語音多是平聲時,會給人有平舒之感;

入聲則有激促、亢奮之感;去聲則有勁切之感。康原在這五首囝仔迌歌,中除 了音量較大的開口呼(a),入聲字也佔了詩文的多數,可將兒童激亢的情緒吶喊 出來。

2、修辭

(1)、擬人法

擬人法常運用於兒歌的敘述中。耳熟能詳的〈白鴒鷥〉就是將白鷺鷥給擬 人化,聽聽小動物吟唱的詩,唱唱小動物吟唱的歌,也看看小動物吟唱的可愛模 樣,這讓性喜接近小動物的兒童來說是一大趣味。猴與狗在閩南語發音上為同音 異調字,以急口令的方式可學習發音;而以猴的精明靈巧與狗的忠心淳厚做了一 個形象上的對比,趣味、教學效果兼收。

(2)、摹寫

運用視、聽、嗅、聞、觸等五官感覺來做摹寫,是文章最基本的開始,也是 作家最具體表現真實情感的修辭方式。

用逗趣語言作人物描寫常令人莞爾,如〈大塊呆〉中有趣的文字描寫:「大 塊呆/白目眉/無人請/自己來/ 來來大塊呆/炒韭菜/燒燒ㄧ碗來/冷冷阮不愛/嘿 !

用逗趣語言作人物描寫常令人莞爾,如〈大塊呆〉中有趣的文字描寫:「大 塊呆/白目眉/無人請/自己來/ 來來大塊呆/炒韭菜/燒燒ㄧ碗來/冷冷阮不愛/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