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吟唱土地的聲音~~康原台語詩歌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吟唱土地的聲音~~康原台語詩歌研究"

Copied!
18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文寶 先生

吟唱土地的聲音~~康原台語詩歌研究

研究生:周素珍撰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八月

(2)
(3)
(4)
(5)

謝 誌

穿上碩士服,對鏡頭作出有點假卻發自真誠情感於內心的微笑,

終於要畢業囉!翻翻有生以來第一本超過一百頁的印刷品—論文,我

只能說:我學得比這個多得多。

首先感謝康原老師,若不是他同意我研究他的作品,熱心的提供

資料,關心我的研究進度,滿足任性的要求,也豁達的任我粗淺的大

放厥詞,也無法順利完成論文;感謝親切和善卻有十足學術堅持的阿

寶老師,在一鬆一緊的教誨中得到兒文精髓;感謝博學中見詼諧的張

大俠,讓不愛念書的我重新發現充實心靈的良劑,鎮日只想跑圖書

館;感謝活潑有勁,隨時隨地伸出援手的同學,讓幾度灰心想捲鋪蓋

回西部的我終於能順利完成論文;感謝兒文所給我大家庭般的照顧與

支持;感謝房東提供我一個舒適的環境;感謝台東海濱公園讓我心情

沮喪時,有個嘶吼的地方;感謝台東的太陽,曬亮了我的眼、我的心;

感謝圖書館資訊室的工讀生幫我順利上傳論文,感謝……;要感謝的

太多太多,最後要感謝的是我自己:謝謝我給自己一次美好的學習機

會,在四年後幸福滿載的畢業。

2007 周素珍謹誌

(6)

吟唱土地的聲音~~康原台語詩歌研究

研究生:周素珍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論文摘要

康原出生彰化縣芳苑鄉,是道地的台灣庄腳囝仔,身兼作家及文 史工作者,對鄉土文化及母語教育的推廣不遺餘力。他的創作多元:

散文、童詩、兒歌、報導文學等,多有傑出表現,被譽為「彰化文壇 龍頭」、 「文壇八爪魚」 。在台語詩與囝仔詩歌中他展現他在台語上的 靈活操控力,魅力十足的將此一語言特色表露無遺,深刻的報導文學 及描繪生動的遊記,除了發揮語言的駕馭純熟外,在題材選擇上,也 處處流露對地方文史的繫念。

《台灣囡仔歌謠》 、《六0年代臺灣囝仔-童顏童詩童歌》、 《台灣 囡仔的歌》 ;閩南語兒童詩及囝仔詩歌: 《八卦山》、《不破章水彩畫 集》等康原的囝仔詩歌集及台語詩集為研究範圍。作品資料經整理、

歸納、統計、分析,以釐出作品特色,並採訪談法驗證資料的正確性 及可信度,藉以了解其創作歷程,並嘗試探討其作品在兒童文學的定 位及價值。

本論文共分為伍章,第壹章「緒論」 ,概述研究背景、動機及研 究目的、方法及限制,藉由文獻探討檢視康原在兒童文學及鄉土教育 的現況與成果。第貳章透過訪談法及文獻探討法,介紹康原的生平、

兒童文學創作歷程及兒童文學觀。第叁章至第肆章根據理論及研究者 閱讀心得,從類型、題材、主題內涵及語言藝術探討作品內容形式及 特色。第伍章「結論」 ,歸納總結以上各章探討重點及所得,對研究 問題作一解答,藉以對康原的兒童文學及鄉土語言教育貢獻做一定 位。

關鍵字:台語文學、兒童文學、囝仔歌、鄉土教材

(7)

Voice from Singing for the Land –

A Study on the Taiwanese Poems and Songs by Kang Yuan

by

Chou, Su-chen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Born in Fangyuan Township, Changhwa County, Kanyuan was a genuine Taiwanese country boy. He is a literature and history worker that he promotes native literature and mother language education without sparing his efforts. His works cover essay, children’s poems, children’s song and reportage. Hi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has earned him a good reputation and called as “The Head of Literary Circle in Changhwa” and

“ Literary Octopus”. He has demonstrated his flexible command of Taiwanese in his Taiwanese poems and children’s poems and song in which he glamorously b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iwanese language to the full play. His in-depth reportage and lively descriptive travel book not only show his skillful rein of the language but also reveal his concern about the local literature and history.

The research covers Kang Yuan’s children poems and songs such as

“Ballad for Taiwanese Children”, “Taiwanese Children in 60s – Children’s Looks, Children’s Poems and Children’s Song”, “Song for Taiwanese Children” and Taiwanese poetic anthology like “PaGu Mount”

and “No Break Chapter Collections of Watercolor Paintings”. After reorganization, induction, statistics and analyses, we tried to find out and outl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Kang Yuan’s works. We also used interview method to verify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materials to understand his creation course and tried to explore the position and value of his works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8)

“introduction” in which we gave a sketch of the background, motivation, purpose, method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Through the literature, we tried to review the situation Kang Yuan is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native education and his achievements. Through the interviews method and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Kang Yuan’s biography ad creation course and views of children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theory and what the researchers had learned, in the third chapter and the fourth chapter, we tried to explore the contents, for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Kang Yuan’s works from the viewpoints of type, subject matter, thematic connotation and language arts. In the fifth chapter

“Conclusion”, we inducted and summarized the key points and results of above chapter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presented in the research in positioning Kang Yuan’s contributions to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native language education.

Keywords:Taiwanese literature, children literature , children’s

song,provincial subject matters

(9)

目 次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問題 ………5

第三節 文獻探討 ………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 ………10

第五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12

第貳章  康原與兒童文學………15

第一節 康原的生平簡介 ………15

第二節 康原走進兒童文學的創作緣由………18

第三節 康原的兒童文學創作………28

第四節 小結 ……… 31

第叁章 康原的台灣囝仔歌分析………32

第一節 康原台灣囝仔歌的類型分析……… 32

第二節 康原的囝仔歌分析……… 36

第三節 康原的囝仔迌歌分析……… 65

  第四節 康原的搖囝仔歌分析……… 69

第五節 小結……… 74

第肆章 康原的閩南語兒童詩………76

第一節 康原閩南語兒童詩的類型分析……… 76

第二節 康原的閩南語敘事詩………81

第三節 康原的閩南語抒情詩……… 99

第四節 小結………110

第伍章 結論……… … 113

參考書目………130

(10)

附錄一:康原囝仔歌內容探究………136

附錄二:康原囝仔迌歌內容探究 ………139

附錄三:康原搖囝仔歌內容探究………140

附錄四:康原敘事詩內容探究………141

附錄五:康原抒情詩內容探究………144

附錄六:康原兒童詩中的歷史書寫………146

附錄七:康原訪問稿…………..………151

附錄八:康原寫作年表與著作……… …163

附錄九:康原生平與台灣文學大事件……… 166

(11)

表目錄

表 1-1:康原囝仔歌研究文本………12

表 2-1:康原兒童文學創作………28

表 3-1:囝仔歌類型分析……….32

表 3-2:囝仔歌內容深究統計表……….36

表 3-3:囝仔歌的押韻……….52

表 3-4:囝仔歌引用修辭……….55

表 3-5:囝仔歌的反覆修辭………59

表 3-6:囝仔迌歌的押韻……….68

表 3-7:搖囝仔歌的押韻……….72

表 4-1:台語詩類型分析……….77

表 4-2:生活敘事詩內容深究統計表………..81

表 4-3:生活敘事詩題材擷取……….82

表 4-4:康原關於鳥的描寫……….84

表 4-5:生活敘事詩主題內涵………88

表 4-6:生活敘事詩修辭運用………..95

(12)

第壹章 緒論

台灣經過長期的殖民統治,展現多元文化特性,在文學表現上更見一斑。面 對外來文化充擊,本土特色漸被掩沒,於文學反應最烈:用中文或其他外來語描 寫有關台灣的故事,只能算是一種翻譯性或半翻譯性的文學創作,而失去描寫的 準確度及親切感,於是一些本土作家倡導用母語創作。身為國小教育工作者,台 語詩及台灣囝仔歌作品是教導學童母語的利器,這激發我研究的動機。

康原,本名康丁源,彰化縣芳苑鄉漢寶村人。他以無比的熱情,從各種不同 的角度,透過翻查閱讀古籍、拜訪地方耆老、踏實的田野調查,他將這些紀錄及 資料以母語、精練而富韻律性的語句,入於台灣囝仔詩歌及台語詩中,形成獨特 作品特色,藉由朗朗上口的詩歌形式,在吟詠中更深刻認識本土文化。同為彰化 人,對其作品多一份感同身受,故著手研究其作品。

    本文以康原的《台灣囡仔歌謠》、《六0年代臺灣囝仔-童顏童詩童歌》、《台 灣囡仔的歌》;閩南語兒童詩及囝仔詩歌:《八卦山》1、《不破章水彩畫集》等 康原的囝仔詩歌集及台語詩集為研究範圍,分成兩章來探究康原的台語詩歌作品 在兒童文學界及鄉土文學教學推廣上的價值及地位。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一、研究背景

隨著社會變遷,在高度民主化及電子資訊傳播下,個人意識抬頭,族群渴求 歸屬感,追求族群特色及自我認同,引發了「本土化」風潮,「台灣文學」躍然 成為台灣最重要的文學。台灣文學重新獲得重視,除了作家口耕筆耘提倡外,一 九九三年教育部公布新課程,也將母語納入語文學習領域,鄉土教材在學校教育 掙得一席之地,教材的蒐尋及編纂受到各界的重視,台灣文學終於一掃陰霾,重 獲新生。強調本土化教學下,語言是關鍵點。九年一貫將台灣閩南語、客家語及 原住民語言列為本國語言教學課程之ㄧ,這是台語文學發展的新起點。在台灣的 本土語當中,族群人數最多的「福佬話」又是最可見發展成果的一支。文學是一 種以語言來傳達思想、情感的藝術,任何民族或地區,應該以其社會大眾語言或 本土語言做為主流文學的語言,語言為影響人最深且鉅的思想傳播工具,說母語 成為這股鄉土風潮的必然趨勢。

彰化縣有一群熱愛這塊土地的文學開拓者,用敏銳的心感受生活,以創作的

1 《囝仔歌》、《臺灣囝仔歌的故事》是由施福珍老師選錄一些傳統兒歌及現代創作兒歌,為之譜 上曲調,加上音階後,成為一首首歌曲;康原則針對歌詞及譜曲部分作賞析; 《台灣囡仔歌謠》是 由康原創作歌詞, 由「音樂素人」皮匠譜曲,母語教師鄭慶源標音;最特別的是由「雕塑名家」余 燈銓針對兒歌內容作雕塑為插圖;《八卦山》一書則是由彰化縣文化局舉辦「磺溪文學」作品徵

(13)

筆傳達熱情,表現出「愛」與「美」,寫出一篇篇在地的文學。其中一些從事兒 童文學研究者、創作者及文史工作者,感受到本土文學、文化、生活、種種的珍 貴紀錄,值得向下扎根,於是凝結各方力量,將鄉土文學編入教材。本土創作者 從有「台灣小說界的褓母」、「台灣新文學之父」的賴和到近年來的林武憲、洪醒 夫、吳晟、施福珍、康原、廖永來、劉正盛等,他們的創作表現在音調上講究押 韻、有節奏感,內容充滿想像力而用字淺顯易懂的兒歌及兒童詩上;表現在對家 鄉刻畫細膩、尋根探源的報導文學及散文上;表現在一篇篇鄉土故事上;這些作 品多以教育性為訴求,常成為編撰鄉土教材蒐羅方向。整個鄉土教材在政府及民 間推波助瀾下,日漸發光發熱。

二、研究動機

(一)釐清母語迷思及認識本土文化

投身教育界後,九年一貫課程推行,教育部將閩南語列入正式教學課程,身 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重新學習這個「母語」,學習過程的艱辛,讓我驚覺自己 對「母語」知識的貧乏,這震驚燃起認識本土文化的決心,更勉力體會母語的使 用之美。

傳統語言學習第一步驟是識字,再來是基礎的讀寫,最後才是進一步的閱讀 與作文訓練。兒歌用兒童的語言寫成,形式上是押韻且句式短小、富韻律性,內 容則是以貼近兒童的生活為題材,以較遊戲性的陳述寫成,在兒歌的念誦中,自 然學習文字,鍾信昌在《臺灣閩南語創作的兒歌研究》中就對傳統兒歌的語言學 習予以肯定:「閩南語兒歌,在早期臺灣社會是文學藝術的媒介,特別是在幼童 語言發展的過程中,提供多面貌的學習機會。」且「多配合譜曲,是一種極富音 樂性的兒童文學形式,再加上其內容時常呈現現代社會的題材以及想法,容易融 入現代社會,所以創作兒歌的加入,是兒童接受語言教育的一項有利工具。」(鍾 信昌,2001 年。)這和傳統中國在教育學童時的蒙學書一樣,採這種簡易的韻 文體入門,誠如張倩儀在《另一種童年的告白》中提到中國傳統教育教材使用上 的運用:「蒙書總結出的經驗是:針對中國孩子的學習情況,形式上要用韻語短 句。早在漢代史游的《急就篇》,就已是三四七言的韻語。自唐代《蒙求》以來 的蒙學書大抵都採取對偶、押韻、句子短的形式,兒童易記易背,可以讀到琅琅 上口。」(13 頁)語言學習,歌謠的確是一個學習利器,但仍需切合的教材才能 引發學習動機並達到學習功效。康原擁有閩南語靈活的運用能力,將一些傳統童 謠改寫成符合時代的新面貌,加上先人智慧的語言結晶-諺語及俗諺,讓學童在 吟誦過程中,除了學習語言,更能獲得本土文化的陶冶,詩中有的是語言使用的 智慧、有的是鄉土追尋的腳步,仔細分析研究其作品,藉此找出適合兒童教授的

(14)

兒歌、童詩,將兒童文學欣賞與鄉土教學作結合,相信對兒童教育工作一定大有 助益。

身為彰化人,對自己周遭的環境及本土文學認識有限,在彰化縣作家林武憲 的介紹,及蕭蕭在《照見人生--《總裁的故事》迴響》中發表〈囝仔歌是台灣詩 的田土—康原為彰化詩學另闢幽徑〉(150-187 頁),引起研究者對康原台語詩歌 作品研究的動機,之後,拜讀康原對家鄉的詮釋所寫成的作品,在靈活的語文運 用之下,可見文學技巧及充滿知識主題的童趣,研究者企盼深入了解其創作動機 及內涵,更希冀從詩中學習語言素養,及獲得在地地理及沿革入詩的技巧及知 識。康原對家鄉的熱情,用他最真的文字表現,將他踏查行腳所蒐集的資料,及 童年的經驗、所見、所聞的記憶,融合扎實的民間文學素養,寫成一篇篇精鍊的 詩歌,用詩歌歌詠這塊土地的面貌。

  身為彰化人,不能不知彰化事,康原開啟一扇觀察的視窗,也藉詩歌的傳播 力量,強化本土意識,藉由康原的作品引領,希望能對孕育長大的家鄉有更深一 層的認識,也進一步重燃對家鄉的熱情及關懷。

(二)台語教材的選取

外來文化充斥,潮流引領下,年輕一代說了一口流利的外文,卻期期艾艾的 難用母語表達,儼然殖民再現,文化產生的斷層令人憂心忡忡。鄭良偉在〈台灣 話文的開拓及認同〉 中提到台語教育需即早實施,一旦習慣了其他語言的書寫,

要重新調整就更困難了:

Ti 我四十年來研究語文教學經驗中,語言抑是文字少年人比大人卡緊 學。尚且漢字及羅馬字愛趁少年同時學習。咱用學習台語羅馬字來做 例。已經寫漢字寫慣勢的人,特別是中文作家欲來學羅馬字,不但比囝 仔學著卡慢,甚至比 hia-e m-bat 漢字的老阿婆仔、台灣話無啥物會 曉的外國人閣卡慢。(3 頁)

對本土文化日漸式微的憂心,基礎教育開始注重鄉土語言教材的實施。鄉土教育 方興未艾,兒歌以其淺顯易懂、活潑有趣的特質,成為兒童語言學習的最佳素材。

研究者身處教育工作前線,如何選擇適宜又正確的兒歌教材來教授,成為一個重 要課題。任教高年級時,教授鄉土語言課程,每每感於目前教授的教材流於簡易、

過份童言童語或不符合時代潮流,品質也良莠不齊,謝宛真 2004 年於《應用兒 歌於鄉土語言教學之研究-以閩南語為例》研究中蒐集政府公家機關及坊間出版 的閩南語教材,共十七個版本,計有五十六冊,以探討兒歌教學應用及限制和歌 詞聲調及曲調諧和關係為研究,所得結果:「現今流通的閩南語兒歌教材品質參 差不齊。有些兒歌的內容充實,符合兒童身心發展學習需要,聲調曲調的關係亦

(15)

相當諧和,適合做為語言教材。有些兒歌則不然,其內容可能有過時、詞彙量過 多或過少、詞彙及句式難易度太深或太淺等問題,甚至其聲調與曲調關係亦不諧 和。諸如此類的兒歌便不適合選用為語言教材。」適宜的教材難尋,鄉土教育的 推動卻不能停殆,找尋最適合推廣鄉土語言教育的題材,是鄉土教育向下扎根的 首要工作。

康原以重點式的分析及深厚的音樂背景,為施福珍撰寫兒歌賞析,完成一系 列台灣囝仔歌讀本,開啟兒歌讀本結合音樂、創作、及賞析的扉頁。對民間文學 的喜愛及影響,康原的囝仔歌融入不少台灣諺語、俚語及民間傳說故事,加上近 年來積極從事地方文史探查工作,除以詳實的報導文學呈現,更將這些鄉土文史 資料入於詩中,這些作品對兒童的文史建構及鄉土風情認識有建設性的提升。對 於一個慣於使用華文寫作的作家來說,康原的轉型算是成功的,雖然在質與量 上,他的台語詩及台灣囝仔歌都不算搶眼,但有別於一般強調淺顯有趣、以吸引 兒童閱讀興趣為唯一目標的童詩,他的作品取材來自對土地的觀察及愛心,表現 形式不花俏,用盡心思的將歷史、風俗、俚語諺語、台灣早期生活狀況等融入囝 仔歌的創作中,試著用傳唱的力量,唱出本土文化風采,有些雖為了融入史實而 顯得嚴肅或繁複,但他的內容以常民生活為主,愛音樂及珍視本土語言,使囝仔 歌及兒童詩聲調與曲調關係諧和,相信能當作高年段兒童學習母語的教材。

(16)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問題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兒童文學角度切入,探討身兼作家及文史工作者-康原的台灣囝仔 歌及台語詩作品。從訪談中了解康原的寫作歷程及兒童文學觀,並研讀相關文獻 及探討文本,深一層剖析康原寫作動機及作品特色,藉由作品的分析探討,了解 其作品在兒童文學上的價值與重要性及對兒童、青少年鄉土文學教育的影響。藉 由本研究希冀達到以下目的:

(一)了解康原從事兒童文學創作的動機。

(二)了解康原台灣囝仔歌的特色及表現手法。

(三)了解康原台語詩的特色及表現手法。

(四)了解康原的台灣囝仔歌及台語詩在兒童文學界的價值。

二、研究問題

分析康原的創作歷程及作品,欲探討問題如下:

(一)了解康原從事兒童文學創作的動機為何?

(二)康原以何種寫法及表現,呈現台灣囝仔歌的特色?

(三)康原以何種寫法及表現,呈現台語詩的特色?

(四)康原的台灣囝仔歌及台語詩在兒童文學界的價值為何?

希冀藉由本論文研究,整理出康原兒童文學作品,並分析歸納其作品,藉以 了解作品特色,剖析這些台語作品在台灣兒童文學上多角度的呈現,提供日後作 台灣兒童文學作家的資料參考,及對康原台語文學創作深入探討的基礎。

(17)

第三節 文獻探討

本節以囝仔歌及台語詩的相關論述及學術專論研讀為主,再以關於康原的相 關研究為輔,作為研究者探討、研究康原的台灣囝仔歌及台語詩時的主要參考依 據:

一、 台灣囝仔歌方面:

(一)學術專論

林文寶著《兒童詩歌研究》。書中在﹤兒童詩歌研究﹥一篇中對兒童詩歌的 意義,從歌與謠、詩與歌,有透徹的見解,是研究者定義兒童詩歌的依據。在此 篇中對兒童詩歌的分類方式,採以作者為主的分類方式,收涵蓋作品較多,且能 拓展兒童詩歌領域方式的優點,並詳盡分述說明兒童寫的詩、成人為兒童寫作的 詩歌及適合兒童欣賞的詩歌的分類標準,是研究者定位康原台灣囝仔歌的依據。

林文寶著《兒童詩歌論集》。書中〈試論台灣歌謠〉一章中,對台灣歌謠的 歷史、採集與研究、台灣童謠的類型,均有詳實說明。在台灣童謠的類型分析中,

全面蒐羅各家對童謠分析觀點,其中許常惠將童謠分為:囝仔歌(兒歌)、囝仔

迌歌(兒童遊戲歌)、搖囝仔歌(搖籃歌)三類(343 頁),較符合本土囝仔歌 特色,也接近康原的寫作方式,研究者依據許常惠的兒歌分類方式,參酌篇中莊 永明針對囝仔歌、囝仔迌歌、搖囝仔歌的詳盡闡述,並針對康原寫作形式呈現,

發展適宜本研究之分類法,藉以探討康原的閩南語兒歌,希冀能翔實剖析康原的 囝仔歌表現,是研究者在類型上,分類康原台灣囝仔歌的依據標準。

關於題材的選取,陳正治在《兒童詩寫作研究》中,也有客觀的說明。他 歸納趙天儀、林鍾隆和梅沙對兒童詩如何選擇題材的說法,提出完整的歸納說明:

只要是兒童喜歡的、新穎的、有益的,不管是寫實或幻想、目前或未來、

人生或大自然、兒童或成人、天上或人間、有生命或無生命等事事物物,

都可以當作題材。(124 頁)

康原的感情起興,多來自生活中的人事物,研究者針對康原著眼於鄉土,且多角 度的取材方式,將他的台灣囝仔歌題材分成家庭生活、一般生活、遊戲生活、道 德教育、自然、人物、學校、工作等八類作探討。

在主題內涵方面,陳正治在《兒童詩寫作研究》也有明確的說明。他提到兒 童詩的主題特色應包含正確的主題(存真去偽、提善抑惡、褒美貶醜)、趣味的 主題及新穎的主題,研究者參考陳正治對主題內涵的看法,配合康原欲傳達的旨

(18)

趣,從愛心的主題、為人處事的道理、趣味的主題及知識性新穎的主題作分析。

林文寶等編《兒童文學》整理出兒歌的表達方式,陳正治在該書中提到兒 歌分類方式:「……筆者(此指陳正治)在《中國兒歌研究》一書中歸納常見的 表達技巧有:直敘法、問答法、擬人法、反覆法、起興法、誇張法、排比法、對 比法、譬喻法、層遞法、自語法、婉曲法、連鎖法十三種。不過,兒歌的表達技 巧是多樣的,不能全部歸納出來的。除了上述常見的十三種外,其他回文法、歸 納法、演繹法也常被應用。而且每一首兒歌,常是連用好幾種表達技巧,不是單 獨一種。」(79 頁)

陳正治扣合兒歌的文學表現特質,提出完整的修辭技巧表現,是研究者分析歸納 康原囝仔歌修辭技巧的參考依據。

(二)以「台灣童謠」為研究內容的博碩士論文

文化大學中國文學所的吳宜婷在 1995 年蒐羅 1945—1995 年共計八十八本,

近一千首創作兒歌,寫成《臺灣當代兒歌(1945--1995)》碩士論文集。論述兒 歌的定義、兒歌與兒童詩的區別和作品分期及其特色,探討兒歌的押韻、句式、

修辭和語言,並著重兒歌的內容分類、特質與價值,並分析當代八位兒歌作家,

將作品歸納、分析和比較,藉以得出作家的共同特色、身份背景和兒歌以外的文 學創作,希冀掌握當代兒歌的發展現況。但這一千首創作兒歌以中文為主,難以 呈現閩南語詩歌在兒歌界的表現及地位。2001 年 7 月,台北市應用語文研究所鍾 信昌發表碩士論文《台灣閩南語創作兒歌研究》,蒐羅抗戰勝利至 2001 年間,當 代代表作家寫作歷程及創作作品,從緣起、演進、現況等方面論述閩南語創作兒 歌的發展,並從內容及形式作探討分析,是較完整且全面的分析閩南語兒歌的研 究。研究者參考其閩南語兒歌內容分析方式,作為康原兒歌分析的切入點。

在閩南語兒歌作家研究方面,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何如雲 2002 年 8 月發表 碩士論文-《施福珍的台灣囝仔歌研究》。將施福珍 1964 年到 2002 年 6 月,出 版的十一本書介紹台灣囝仔歌的書:《台灣囝仔歌的故事》一、二集(自立晚報 版)、《台灣囝仔歌的故事》(玉山社)、《囝仔歌教唱讀本》、《台灣囝仔歌 曲集》一、二集、《台灣囝仔歌伴唱曲集》一至三集、《囝仔歌學台語》兩集列 為研究範圍,從自行填詞譜曲部分的文字內容分析及施福珍為傳統念謠譜曲部分 的閩南語兒歌文字內容分析著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林美雲在 2004 年 6 月發 表碩士論文《王金選閩南語兒歌研究》。蒐羅王金選創作兒歌部分,研究範圍為 王金選的閩南語兒歌作品,從「宇宙」、「作者」「作品」、「讀者」及「文學 研究」等方向切入,藉由類型分析、題材選取、主題內涵、語言藝術等方面做探

(19)

討分析,探討王金選創作的閩南語兒歌之特色,及其在文學界的定位。台語囝仔 歌的創作部分,康原起步晚,作品累積雖沒有施福珍及王金選等作家作品豐富,

但他受傳統歌謠影響甚深,並能在傳統中加入新時代思維,在傳統生活模式的紀 實中,能靈活運用台語語言陳述,表現出異於其他閩南語兒歌作家的特質,另外,

以文學推廣鄉土教育的用心,對保留本土文化頗多貢獻,是值得作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參考以上兩篇閩南語兒歌作家及作品探討、分析方式,作為研究基礎架 構,希冀發掘康原不同於其他閩南語囝仔歌作家的創作特色,藉以在台灣囝仔歌 歷史上予以落點。

二、 台語詩方面:

(一) 學術專論

陳正治著《兒童詩寫作研究》。書中對兒童詩的類型、題材選取、主題內 涵等皆有完整且明確的說明,是研究者分析康原台語詩的理論依據。

在兒童詩類型方面,陳正治歸納各家說法,加上自己對詩類型的統整,將 兒童詩分為敘事詩及抒情詩兩大類,再將敘事詩依內容分成生活敘事詩、故事、

寓言、童話詩等四類,抒情詩依情感的起興分成諷刺詩、景物詩及生活抒情詩三 類,不只忠實的將中文兒童詩作分類,也能完整呈現台語詩的類型表現。研究者 以陳正治兒童詩的分類法為基礎,針對康原作品中擅長的類型表現,將其在《八 卦山》、《不破章水彩畫集》兩本台語詩集中的閩南語兒童詩作品,歸納為生活敘 事詩及抒情詩兩大類,抒情詩則分為諷刺詩、景物詩及生活抒情詩等三類,希冀 透過分類探究,能一窺康原台語詩全豹。

陳正治在書中,對題材的選取也作詳實的分析說明。書中引用趙天儀的說 法:「兒童詩的素材很多,一般認為有家庭生活、趣味的人們、日常事件、季節、

自然景物、動植物、幻想與假想、幽默、冒險、美與智慧等十大類。」(123 頁)

陳正治也提出對兒童詩題材的分類並作詳實說明:自然現象題材--就是有關大自 然的一切現象和景物;兒童生活題材--就是有關兒童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感、

所想、所做的題材;社會及國家—就是有關社會問題、國家問題的題材;知識題 材—詩中有自然或人文等等知識的題材;五幻想題材—屬於非現實的題材。

(123-136 頁)為全面並忠實探討康原台語詩題材選取特色,研究者參考陳正治 及趙天儀提出的兒童詩題材範圍,再針對康原台語詩內容選材角度,分成地理、

歷史、人物、一般生活、自然、寫景等方面作分析。

書中提出兒童詩的主題內涵,也能反應兒童詩需韻涵的元素。研究者以此 為參考基礎,針對康原詩中所欲傳達的主題,在正確的主題中探討康原詩中的公

(20)

平正義及勤勉奮鬥精神表現;在新穎主題上則分成生態環保及鄉土風情,來分析 康原詩中的創意性;希冀能更完整分析康原詩中所欲傳達的主題表現。

(二)「台語詩」或「童詩」 部分的研究碩博士論文

柯順發 2006 年 8 月,發表碩士論文《彰化縣文化局兒童詩徵選得獎作品研 究》,以 1999~2005 年彰化縣文化局舉辦的兒童詩徵選得獎作品為研究對象,

研究重點放在分析兒童詩的內容與形式。「內容」研究以主題、題材、類別,勾 勒兒童詩的內容;「形式」研究以詩的結構、外形排列、節奏,探討兒童詩的形 式。藉由研究彰化縣文化局兒童詩徵選活動得獎作品,得出其對提升兒童詩創作 的功能及對兒童詩教育的影響。該研究主要著重在中文詩表現方式及對兒童語文 教育的影響,對作家部分並未加以著墨,忽略作家特質對詩創作的影響。

   兒童詩作家作品研究部分,林茂興 2003 年 8 月發表的碩士論文《林武憲童 詩研究》,針對林武憲兒童詩創作部分探討。從林武憲的簡介、兒童文學創作歷 程、兒童文學觀,再分別探討林武憲作品的題材、主題、類別、語言等方面,分 析林武憲兒童詩內容,從林武憲兒童詩表現手法,分析林武憲兒童詩修辭技巧、

兒童詩詩句形式、兒童詩外形排列,藉以釐出兒童詩風格特色及林武憲兒童詩成 就。洪國隆在 2006 年 8 月發表碩士論文《林沉默與台灣囝仔詩》,以林沉默的 七十七首囝仔詩為主要研究,以題材、類型、主題的分類及分析,剖析其內容及 旨趣;也以技法、句法、押韻、來探求外在形式上的表現。透過歸納分析,陳述 林沉默<台灣囝仔詩>的作品特色及對作品的解讀難處,並加以論說。康原、林 武憲與林沈默皆有台語詩作品,三位作家的創作風格迥異也各有特色。本研究參 考以上兩篇作家作品探討、分析歸納方式,作為研究康原台語詩的切入點,希冀 得知康原台語詩的創作特色,及其作品在台語詩界的價值及地位。

三其他方面:

蕭蕭在《照見人生--《總裁的故事》迴響》中發表〈囝仔歌是台灣詩的田土—

康原為彰化詩學另闢幽徑〉(150-187 頁),對康原的囝仔詩歌從內容、形式、特 色做了詳盡的介紹,並分析康原囝仔歌寫作特色及其囝仔歌作品在鄉土推廣上的 成就,研究者將參照此篇,釐出康原的囝仔歌與台灣詩關係,並探討其在鄉土文 學上的貢獻

研究者將一一探討上述文獻,以做為研究基礎及論點,希冀能對康原的囝仔 歌及台語詩的創作,做進一步的探討及研究。

(21)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

一、研究方法

本論文以文本分析法,分析探討康原的台灣囝仔歌系列作品:《六0年代臺 灣囝仔-童顏童詩童歌》、《台灣囡仔歌謠》、《台灣囝仔的歌》;台語詩及囝仔歌:

《八卦山》;及台語詩:《不破章水彩畫集》等五本詩集作為研究範圍;另採文獻 分析法、以主題式內容的分析,探討康原針對兒童創作或適合兒童閱讀的文學作 品做一歸納整理,再藉由訪談了解康原的創作歷程,窺見其生活環境對其創作的 影響軌跡,並探討康原在兒童文學創作上的語言運用、主題選取等對現今鄉土教 育的影響。

(一) 蒐集康原兒童文學創作相關資料

先從康原曾經發表過的刊物中,搜尋針對兒童創作或適宜兒童閱讀的各類作 品,再分析作家寫作的思想角度及寫作重點,以確定其對兒童文學的貢獻及研究 價值。

(二)文獻分析法

蒐集有關康原個人生平及作品的書面資料,包括各種評論、專訪及相關研 究,輔以康原本人所做個人剖析及所寫各類作品,深入了解生長背景及心理特質 等影響其創作因素。

(三)訪問法

藉由訪問的方式,確認康原的生活背景與創作取材方式,並將受訪結果與相 關文獻及作品做對照,以求資料正確性。

(四)應用文本分析法與統計法,針對作品內容分析。

在台灣囝仔歌研究方面,蒐羅康原台語囝仔歌創作,再根據許常惠的兒歌類 型分類法作成統計表,分成題材、主題內涵及語言藝術等方面作分析;台語詩部 分則參考陳正治的類型分類觀點,亦作成統計表以便探究分析。藉由統計表的數 據呈現,得出康原囝仔歌及台語詩的創作特色及文學上的價值。

(五)整理歸納作品特色及價值,以「讀者」角度 探究作品評價與

(22)

其對兒童文學的價值性。

在內容、形式的研究,及廣度、深度的探討後,綜合歸納出康原兒童文學作 品的特色,探討其作品在鄉土教育推廣上的價值,最後嘗試在台灣兒童文學史上 作一定位探討。

二、 研究步驟

本研究以下列步驟,逐步完成各章節寫作:

(一)針對研究問題,蒐集文獻,奠定理論基礎,並找尋適合本研究

的研究方法。

(二)蒐集有關康原個人生平的書面資料,輔以康原本人所做個人剖

析及所寫各類作品,再藉由訪問的方式,確認康原的生活背景

與創作取材方式,並將受訪結果與相關文獻及作品做對照,以

求資料正確性。深入了解生長背景及心理特質等影響其創作因

素,從中歸納其創作動機。

(三)尋找適宜的文獻及理論,分析探討康原所創作的台灣囝仔歌類

型,從中歸納出詩歌價值性。

(四)尋找適宜的文獻及理論,分析探討康原所創作的台語詩類型,

從中歸納出台語詩的價值性。

(五)歸納探討及分析後的結果,作一客觀整理,從中得出康原的囝

仔歌及台語詩作品對兒童文學界的影響及文學地位。

(23)

第五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探討康原針對兒童創作或適合兒童閱讀的文學作品為主,研究範圍 包括:

表 1-1

台語囝仔歌

書名 出版社 出版年月 數量

《六0年代臺灣囝仔-

童顏童詩童歌》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1999 年 10 月

29 首2

《八卦山》 彰化縣文化局 2001 年 7 月 18 首

《台灣囡仔歌謠》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02 年 8 月 17 首3

《台灣囡仔的歌》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06 年 11 月

20 首4 台語詩

《八卦山》 彰化縣文化局 2001 年 7 月 25 首

《不破章水彩畫集》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 2005 年 8 月 49 首

除了以上由康原所作的詩作,研究者也將康原其他的鄉土文學創作作為本論文參 考資料,藉以了解其「文史合一」、「以史入詩」的創作理念,對鄉土教育推廣影 響及作品在兒童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價值。台語詩的選擇,則根據林文寶歸納各家 意見,對兒童詩在兒童文學範疇所下的定義為基準5,作為搜納研究依據。

2 其中的〈廟埕好迌(阮為迌來出世)〉、〈中晝捉螃蟹(掠毛蟹來補冬)〉、〈姊妹花(涼風 吹過山)〉、〈做早操(姿勢真美妙)〉、〈天烏烏(蕃薯簽攪肉魯)〉等亦收錄在《八卦山》詩集 中。

3其中的〈阮為迌來出世〉亦收錄在《八卦山》詩集中。

4 其中的〈媽祖婆〉、〈瘦猴囝仔〉、〈阮為迌來出世〉亦收錄在《八卦山》詩集中。

5林文寶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中引用喜一宗及林煥章的說法,點出兒童詩的表現形式:

喜一宗給兒童詩下了這樣的定義:「專為兒童寫作,用最精鍊而附有情 感及節奏的語 言,採分行方式,將兒童世界的一切事物,以主觀念予以形象化,並創造特殊的意境 而能讓兒童欣賞的詩。」……林煥彰的說法比較具體些:「用詩的形式和本質,來表現 共同的愛心、想像力和需求。」(頁 267)

張清榮在«兒童文學創作論»中,則從功能面做探討:

童詩是以精練、音樂性的文字,詩的技巧及形式,表現兒童真摯情感世界的人事物,

重視意向的浮現,造成音韻、圖畫美感的意境,具明快趣味,兒童樂於閱讀,且能促

(24)

閩南語兒歌的創作,在形式上需考量台語八音的念法及節奏,但因本論文 著重在康原的創作題材與兒童文學關係,不在閩南語語音學,故語音方面不作深 入探討。

二、研究限制

(一)相關研究較少,資料不足。

截至目前為止,國內尚未有研究者針對康原閩南語詩歌部分作介紹,因此研 究者初次嘗試研究康原作品,相關文獻較難蒐尋,但經多次與康原訪談,並懇請 提供有助於研究的資料,希冀能彌補文獻不足缺失,讓本論文更臻完善。

國內鮮少有針對台語兒童詩作評論及研究發表,在文獻難以搜尋之下,研究 者僅能以國語兒童詩賞析角度作探討,不足之處,希冀之後有心研究閩南語兒童 詩者作補充加強。

(二)閩南語八音

6

探討不在本論文範圍

閩南語語音優美,不用配樂即能從聲韻中達到音樂效果,但複雜的八音發音 系統及標音、標號,因研究者所學有限,故無法詳細比較分析,留待之後有心作 閩南語語音學者作進一步探討。

(三)音樂性不深入探討

    林良在《認識兒歌》中曾提到:「『兒歌』是念的,只有『作詞者』,沒有

『作曲者』。我們中國古代把這種情形叫做『徒歌』。」(100 頁),沒有曲調作為 音律上的調整,詩歌本身的文字律動相形突出,但因研究者對閩南語八音研究不

進正面成長的作品。(154 頁)

陳正治試著擬出較詳盡的兒童詩定義如下:

「兒童詩是專供兒童欣賞的新體詩;他是根據兒童興趣、需要和能力,應用淺顯的而 藝術的語言,以及自然而精美的形式,抒發情感的文學作品。」(7 頁)

統合以上專家學者所言,研究者歸納兒童詩的定義:一、必須是兒童能讀、能理解的詩,作者可 以是兒童或有童心的成人。二、必須是詩,以想像的、兒童性的、分行的、有韻律的口語來表現 兒童生活經驗,所完成的一種文學形式。三、語言使用上必須淺顯易懂、意象鮮明(抽象變具體,

無象變有象),描寫要想像豐富、生動傳神、情趣盎然,以吸引兒童。四、寫作表現上要主題正 確、取材多樣化、感情表達真摯、形式多變、並能抒發兒童情趣、愉悅兒童。五、能達到兒童情 感抒發、知識傳播、純美欣賞、趣味共鳴、性情陶冶等功能。故本論文研究康原的作品蒐羅範圍,

以此為準則,根據研究者的判斷或康原的讀者設定做研究範圍設定。

6台語有八音,調序為:1 陰平 2 陰上 3 陰去 4 陰入 5 陽平 6 陽上 7 陽去 8 陽入;呼法可以下列 名辭作練習:獅(sai1)、虎(hoo2)、豹(pa3)、鱉 (pih4)、猴(kau5)、狗 (kau2)、象 (chiunn7) 、 鹿(lok8)。第二與第六音相同,故應只有七音。

(25)

夠透徹,語音自成音樂性所引發的自然旋律也所學有限,故本研究只著重在康原 創作兒歌內涵部分,在曲調上不作詳盡介紹及探討。

(26)

第貳章  康原與兒童文學

身為庄腳囝仔,康原沒有優良健全的文學培養管道供其孕育文采,他能在文 學界白手起家,靠的是自我淬勵及孜孜不倦的勤寫習讀,他樂於創新也廣納雅 言,積極在文學界挣一片天。本章介紹作家康原的生平,敘述康原文學創作的歷 程,陳述他從「吟風」到「采風」的文學歷練,及剖析走入兒童文學的動機,並 探討康原藉由台灣囝仔歌與台語詩表現童心及呈現鄉土關懷的心境,透過這些資 料呈現,釐出康原在兒童文學上的努力及貢獻。

第一節 康原的生平簡介

因外型頗似唱紅閩南語歌曲--「燒肉粽」的郭金發,加上喜唱台語歌,渾厚 富磁性的歌聲,讓康原享有「文壇郭金發」的稱號。初見康原,粗獷的外表,熱 情待客的豪氣,很難與他早期感性的散文創作聯想一起,文字中流露出的細膩筆 調,更不像是如此一個漢子的手筆,但在言談及接觸中,康原散發出來的自然魅 力,就像他在報導文學中流露出的恬淡之情,果然讓人感受他那獨特的文藝氣息。

康原,本名康丁源,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二十日生於今彰化縣芳苑鄉漢寶村,

父親康天權,母親陳美女,家中並不富裕,是個樸實的務農家庭,但因有個會說 書也愛說書的爸爸,讓康原聽書愛書,文學啟蒙早。畢業於漢寶國民小學之後進 入秀水農校五年制綜合農業科就讀,這時的音樂老師--施福珍先生,引領他走入 音樂世界,並參加管樂隊擔任指揮,埋下日後囝仔歌創作的伏筆。康原的求學路 不算順遂,他「坎坎坷坷,斷斷續續完成學業」(214 頁) 家庭也非書香門第,

文學素養全靠自我淬勵、啟發而來。

在當時的時代,務農生活是窮苦的,但康原囝仔歌中傳達的卻多是樂觀歡 樂的童年記憶:走斗箍、行包棋、閹閣雞、放風車、爌土窯、掠沙豬、灌土猴……

康原記憶中的童年是一個遊戲的童年,這些美好的回憶串成日後創作的靈感泉 源,繫上對家鄉繾綣之情,表現出天真浪漫的鄉土情懷,屢見對舊有生活嚮往的 真切抒發。

不似天蠍座的深沉內斂、沈默寡言,相反的,喜愛與人交遊的他,熱情、

熱愛生命,是一個樂天主義者;率直、天真的性格讓他廣受歡迎;反應靈敏,行 動敏捷,想到什麼就立刻化為行動。如此不拘小節的個性,林雙不曾在《最後的 拜訪》中評道:經過長達八九年的密切交往,我所了解的康原,基本上是ㄧ個感 性重於理性的人。由於感性重於理性,他坦率、豪爽、愛交朋友、不懂得計較利

(27)

害,卻也盲撞、馬虎、大而化之、無法細密考量。(1 頁)如此樂暢的個性表現 在文字工作的熱愛上,奠定了康原在彰化文學界龍頭的地位。

  或許出生在天蠍尾,射手頭的關係,個性上表現是射手的積極熱情,而蠍子 謹慎且深思熟慮,能掌握事物本質,且一旦確立目標就往前衝的特質,這不畏艱 苦的「台灣牛」精神,顯現在創作上,尤其報導文學的考察,十足看出他的堅決 而擇善固執及實事求是精神。

  1965 年與高中同學姚金足結婚,之後育有二女一男。這一家父子四枝筆,

各唱各的調,更為文壇津津樂道:大女兒康玲玫一邊攻讀電機博士,一邊還用「寧 馨兒」的筆名寫小說,出版一本短篇小說集;長子康乃仁以「阿仁」為筆名,出 版兩本小說集;小女兒康玲紋也不讓哥哥姐姐專美於前,以「小馨子」為筆名寫 作散文。康原鼓勵子女創作,自己亦不懈怠的口耕筆耘。退役之後應聘台東農校 擔任圖書館員,康原說:「圖書館豐富他的人生,也開啟了文學創作之路。」之 後又由台東農工調職彰化高工服務,康原這時發行了第一本散文集《星下呢喃》,

筆耕不歇的康原,之後又陸續出版《霧谷散記》7、《煙聲》8、《生命的旋律》

等散文集,屢屢獲得文學獎項的肯定。在彰工任教期間,認識詩人林亨泰先生9 , 小說家賴賢穎先生,對他之後的鄉土文學創作影響頗深;這期間,又與音樂家李 景臣先生學習管樂,更加強其音樂素養。文學的琢磨加上對音樂的感受敏銳,表 現在囝仔歌的創作上如魚得水。

  康原在出版《生命的旋律》散文集後,創作面臨無法突破的困窘,作家的自 我期許讓他屢思破繭,卻缺乏方向而陷入焦慮。直到調回故鄉--彰化高工(師大附 工),結識林亨泰、吳慶堂、賴賢穎等人,他試著將創作之路轉向關懷土地及鄉 野小人物。1984 年《明亮的眸》10、《最後的拜訪》等類報導文學性的散文集出 版,終於驚喜發現他的文風丕變。他將筆鋒轉向鄉土關懷,訴求點也從「小愛」

到「大愛」。1995 年服務教育界滿 25 年申請退休,轉任賴和紀念館館長,這兩 年期間,除執行賴和文教基金會的各項計畫之外,康原一直思考要如何使賴和精 神走進民間,讓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民認識賴和,並透過閱讀賴和作品喚醒台灣 意識。他著手規劃了「台灣文學教師研習營」,邀集中小學教師參與,使教師們

7此散文集榮獲青溪新文藝獎散文金環獎。仲揚認為此本散文集流動著三層面的哲思:「一是人 生的體驗,也就是生命過程中的閱歷;二是學識的涵養,從古人的經驗累積充實自己的學問;三是自 然的啟發,由大自然界的精神引發出靈性的天機。」(仲揚,《台灣日報》〈《霧谷散記》讀後〉,1977 年 1 月 10 日,副刊)。

8 獲七十七年度青溪新文藝散文類「金環獎」。

9 康原為林亨泰先生寫了一本《八卦山下的詩人.林亨泰》,(台北市:玉山社)。在〈啟蒙與見證〉

一文中,曾寫道:「磺溪地區以擁有這樣一位知性詩人為榮,有此一冷靜、睿智的前衛詩人,做為我 們的典範,當作後輩學習的目標……」

10 字語雕琢明顯較少,書寫的是一些由日常瑣碎的人事物,苦苓如此說:「作者對於某些人事即使 只有微小的感觸,也能在瞬間加以捕捉,然後相當精確的傳達出去。」(苦苓, 〈明亮的眸〉,收於

(28)

從接觸台灣文學中了解台灣的歷史與人文,再透過這群教育工作種子,將台灣文 學的精神教育傳給下一代。知悉傳媒的力量不容小覷,他積極透過廣電台的訪 談,製作「台灣文化列車」系列專題,並在公益頻道主持「文化列車」節目,傳 播原鄉的文化及台灣精神。工作使命加上自我砥礪,他立下鄉土追尋之路的目 標,鄉土文學作品多達數十餘本,在此不贅述。

這些年來,康原對鄉土教育推展工作的付出是有目共睹的,涉足兒童文學界 的成就也日益發光:一九九三年在中華民國青年企業社邀請下,演講「咱來念歌 詩」;在彰化縣文化中心書香之旅活動中,以「書香、故事與童歌」為題,作了 三十場的講座;目前擔任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文化系列」巡迴講座,講「傳唱 台灣文化」與「說唱台灣囝仔詩歌」,共二十一場。在說說唱唱中,康原重現台 語囝仔詩歌之美;除了演講,還受邀擔任彰化縣各項兒童詩創作比賽及鄉土語文 競賽的評審。講座、活動舉辦一場又一場,康原寫作的志業也不稍停墜:一九九 六年與施福珍合作「囝仔歌的故事」系列作品,連續得到兩屆金鼎獎的肯定,之 後出版《漢寶村之歌》,與路寒袖等人,共同創作《六0年代台灣囝仔—童顏童 詩與童歌》、又陸續完成《台灣囝仔歌謠》、《台灣囝仔的歌》等作品,並與彰化 縣頂番國小合唱團合作,在彰化縣政府及員林演藝廳發表《台灣囝仔的歌》二十 首創作作品。

將鄉土文學與兒童文學做結合,完整呈現在地文化,這是康原的文學成就,

也是令人肯定的文學價值。

(29)

第二節 康原走進兒童文學的創作緣由

康原非正統文學科班出身,他的童年也是在文化刺激不足的農村長大,後天 的努力及來自農家養成的奮鬥精神,讓他屢思突破,追隨時代的文學脈動,這份 對文學的積極及執著讓他創作多元,散文、小說、詩、藝術評論、文學評論、報 導文學無所不包,被譽為「文壇多爪魚」,這種多樣化的創作風格除了本身樂於 創作,也源於身為作家的自我期許及對文學創作的積極。對康原所知甚深的王灝

11曾如此提到他心目中最適合用來形容康原的文學表現,他在《最後的拜訪》中 如此譬喻:「康原毋寧更像一顆火種,熱烈而激切的想發光發熱,而企圖燃燒出 一片曠野來,這種火種的情性,一方面印證在他的創作力旺盛及創作取向的多層 面多角度,……。」(196 頁) 這應是對康原創作生命力的最佳詮釋。

一、文學創作生涯的蛻變及歷練

(一)、瓶頸--從風花雪月到純樸踏實

  早期的康原是唯情而淒傷,純然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辭強說愁」的 吟風弄月型作品,這類作品表現最力的是在他的散文創作部分,散文是康原文學 生命的胚芽。保持著不歇的創作力,他不斷推出新的作品,散文的創作一直都是 他著力最多、用功最勤的創作重點。對散文書寫頗勤的康原,王灝曾如此析說此 時的寫作:

從出版第一本《星下呢喃》起到《生命的旋律》、《霧谷散記》再到《煙聲》, 可以說是康原創作生涯的大半歲月紀錄,也可以說是康原青春歲月所投注 所努力的幾本成績冊,在這幾本散文創作的成績冊裡,康原所投注入的是 一種極端抒情,至為感性的吟風情性,這段時期的文章裡頭,充滿的是康 原個人的所感、所懷、所思、也就因為這種創作取向,使的康原長期囿於 自我自我的小小情性世界裡,陷入一種固定的創作型態中,而且這一段時 間維持了很久,最後終於成為康原創作上的一種侷限,而幾度想要去突破 去跨越,總是因為既定的型制拘限,而無法破繭而出,甚而成為康原的一

11 本名王萬富,一九四六年生,南投縣埔里鎮茄冬腳人,為鄉土畫家。曾任南投縣美術學會總幹 事、南投青年月刊雜誌美術設計及編輯埔里鄉情雜誌編輯,他的畫樸素、率性,沒有一點修飾,

沒有一點做作,這自然形成獨特的風格,這種氣質無法用傳統的繪畫理論來詮釋,是康原的摯友, 在創作中也多有合作。

(30)

種焦慮根源。(196 頁 )

一九七 0 到一九七九,康原九年間出版了《星下呢喃》、《霧谷散記》、《煙聲》、《生 命的旋律》四本散文集,認真筆耕的他,卻遇到無法突破的瓶頸,對樂於創作的 他來說,不啻是焦慮來源,率直的康原每每在言談中向王灝、林雙不等文壇好友 透露創作格局無法突破囿限的窘境,屢屢徵詢建議,正如林雙不12在《最後的拜 訪》中提到康原的膠著:「作為一個肯負責任的、不肯自我欺瞞也不肯欺瞞讀者、

真想有一番拼鬪的文學工作者,這種不上不下的尷尬處境康原不可能毫無感觸。」

(1 頁) 康原表現的是一個作家對自我作品的要求及熱情,這份使命感所衍生 出的焦慮,往往是作品進入另一個境界的契機。

康原文學生命的發展是屬於自我鍛鍊的典型,他終究突破以往的侷限,拓 展出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受到七 0 年代如火如荼推展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13影 響,及結識一群有志於台灣文學創作耕耘的文人,加上亟欲跳脫「唯情」路線,

一九八四年的《明亮的眸》一書的出版,可說是一部脫胎換骨的作品,這本散文 是康原對過去創作的回顧,也是開啟未來寫作方向的序曲。在《彰化縣文學發展 史》中提到:

    《明亮的眸》裡頭,除了寫花、寫酒、寫春、寫愛情,還有很大一部份是 康原故鄉瑣憶,以及一個離鄉遊子對親人臉顏的憶念。……,文字極之 素樸有情,與前此單純的心靈律動不大相同,是滿注著款款深情的鄉土 之呼喚,雖然並非批判性的文字,但卻自然而然就是不經包裝的鄉土,

將這些文字放在七 0 年代鄉土文學的流脈中,也顯的十分貼切。(412 頁)

之後《最後的拜訪》更是一本突破性寫法的散文集。康原在這本散文集中,試著 以拜訪者的角色,追溯鄉野的歷史,書中深度報導井、厝、廟、碑、石、墓、巷、

橋、路、鹽、圳、海、戲、歌、酒、花、書院、樹、石、扇子等物,惜物與懷舊 的摯情,溢於文字,這是一本報導鄉土文物、追索民風民情的集子,用散文的架

12林雙不,本名黃燕德,1950 年出生於雲林縣東勢鎮,十三歲即開始發表詩、散文、小說,早期 以「碧竹」為筆名,作品多半是學生生活的描述和情愛的體驗。七○年代後期,他在鄉土文學論 戰以及高雄事件的激發下,重新思考其人生價值,而在八○年代改筆名為林雙不,他的文學態度、

作品風格也隨之丕變,反映出一個知識份子的時代心聲,深刻而感人。

13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發生兩次。第一次是發生於一九三0 年,黃石輝在《伍人報》發表〈怎樣不提 倡台灣鄉土文學〉,文中提出以台灣話來進行寫作的主張,引起討論,之後黃石輝、郭秋生又在《台 灣新聞報》分別發表〈再談鄉土文學〉、〈建構「台灣話文」一提案〉,更具體的提出以台灣話寫 文章的觀點,這招來以中國白話文寫作者的反對;第二次發生於一九六四年吳濁流創辦《台灣文 藝》,主張鄉土文學;林亨泰、詹冰、桓夫等人創辦《笠詩社》,兩者皆以本土為依歸。一九七 0 年黃春明、王拓等現代寫實小說作家崛起,台灣文學分成兩個陣營。一九七六年朱炎主張「台灣 和大陸是一體的」,葉石濤則主張必須以台灣人的立場來透視整個世界的作品。這一次的論戰,

主要是為了「寫什麼?」而爭論不休。康原創作的轉型主要受第二次的影響。

(31)

構寫報導文學,康原讓這本書在骨子裡含涵著濃郁純散文創作的感性及報導文學 的寫真,增添另一番特殊文采。一九九五年康原從彰化師大附工退休,被延攬到

「賴和文教基金會」擔任「賴和紀念館館長」一職,更積極將寫作焦點集中在周 遭的鄉土事物上,透過對許多即將消失的鄉土記憶的書寫及史地的追本溯源,來 描繪屬於台灣人的真情至性,此時他的鄉土文學已臻成熟,奠定他在台灣文學的 創作地位,他發願用後半生訴說「賴和與台灣文學」,這為他的文學創作另闢一 塊沃地,從此開創另一番鄉土文學之路,他的創作反而比從彰工退休前更多,也 更具價值。

(二)、追本溯源--祖先足跡的探索及追尋

康原對家鄉及身世的亟欲了解,成為寫作的動機。康原說:「是在異地思念 故鄉,動筆抒發情感開始寫作。」也是因為「觀察與關心土地的人事物,創作者 才會產生感情」,他生長在中國文學興盛的時代,檯面上,沒有人願意談台灣文 學,甚至本土文學被矮化,難登大雅之堂,這讓康原對家鄉熱切的情感找不到出 口,康原說:「(我)要找本有關台灣土地的文學作品,不是遭禁;就是難覓,

既然找不到,就自己動手寫。」對自己應熟悉的世界竟如此陌生,對關心的事物 卻覓不到資料而無從關心起,這「自己動手寫」的念頭,讓他投入鄉土創作及推 廣志業達數十年不倦怠。他在《漢寶村之歌》中提到對身世之謎的探索:

1965 年我從秀水高工畢業後,準備提前去服兵役,偶然發現父親康天權 身分證父母欄登記其父名:嚴廷、母名陳鬃,帶來相當迷惑。從小的腦海 中,祖父是姓康、怎麼父親的爸爸卻姓嚴?父親從來沒有提過這件事,我 心想該要去了解自己的身世,去追溯自己的血緣關係。(15 頁)

細問之後,康原得知:父親生父家在永靖,民國十六年出生,滿週歲就被賣到番 挖的溝仔墘,成為螟蛉子14,嚴廷是生父,康萬居是養父,六歲時隨養父移居漢 寶園,兩家庭不相往來,父親也不敢問祖父。這段歷史,讓康原心有所感:

從此以後「永靖」、「番挖」、「漢寶園」成了我心中深刻的記憶,這些地名 觸動我想去了解祖先與這些地方的關係,我也希望能去永靖尋找自己的血 緣。

永靖、番挖、漢寶園這些地方,雖然有點血緣牽繫,甚至是自己的出生地,

但對我確實沒有概念,於是我想要去了解,但地方歷史、地理的文獻資料 實在非常缺乏,一直找不到相關的歷史資料。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想以 後有機會要為自己生活的土地,建構出ㄧ部完整的歷史。(15-16 頁)

14 以前農村社會,重男輕女,須子嗣傳香火,若家中無子嗣,會買或收養同姓較窮困人家的男孩做養

(32)

作家基於飲水思源,展開一場鄉土尋根之路。對鄉土的熱情,對家鄉歷史責無旁 貸的意識,康原不辭辛苦,積極追尋家鄉人文歷史的軌跡。從自己居住的土地出 發,他做了《漢寶村之歌》、與攝影家林躍堂合作出版《康原的故鄉:漢寶》、《漢 寶家園》、又撰寫家鄉的常民生活史--《野鳥與花蛤的故鄉—漢寶村的故事》等,

然後腳步推展到《彰化半線天》、《尋找烏溪》、《尋找彰化平原》,再到《懷念老 台灣》、《台灣農村一百年》、《大師的視界台灣》、《人間典範全興總裁》、《八卦山 下的詩人林亨泰》等報導文學及傳記,範圍愈來愈廣,視野愈來愈大,康原的筆 不再專為抒發感性,不再吟風弄月,而是將他的感性及熱切化為對鄉土的熱愛。

目前在員林、彰化市社區大學開授「台灣文學與社區營造」、「台灣文學與 台灣諺語」的課程,主要的目的是要社區的居民了解自己的家鄉的文學作品及作 家,藉此文學地圖來建構社區的地方精神;他有系統的規劃課程,用一種「康原 式」的熱切推助,帶社區大學的學生走入社區,然後指導學生運用報導文學的表 現方式做創作,並鼓勵學員寫村史15,紀錄社區人民的生活。鼓勵撰寫村史的原 因,誠如李遠哲所說:「『大家來寫村史』可說是一種文史角度從事社區營造的 地方重建運動,我們對家鄉的懷念與鄉土的熱忱往往是築構在這塊土地共同留下 的記憶,如果沒有村史,一個村莊不可能展現他的生命與活力。」16 從李遠哲所 提到村史的功效,我們可知,康原計畫從最小行政單位出發,企圖以村為單位建 構完整的常民生活歷史版圖。這份工作著實不易,但他用心且極力培育種子,期 待這批新血成為台灣文學的力量,創造出另一番「半線文學」,建構一套完整的

「半線歷史」。

(三)、文史建構—用文學寫出歷史演變

   

在訪談中,康原提到他現在想做的是文史建構的工作,也就是用文學記錄在 地的文化,充分實踐「在地人寫在地文」的愛鄉情懷及文學理想,並清晰掌握身 旁一點一滴的風土面貌。康原在獲得「第八屆全國社區大學優良課程」得獎感言 中懇切的說道:「我個人認為文學可寄寓歷史,文學要描寫社會,寫出土地上廣

15康原在獲第八屆全國社區大學優良課程得獎感言中提到:近年來我除了在彰化市社區大學開設

「台灣文學與村史寫作」的相關課程之外,帶領彰化地區的文史工作者、研究生,社大學生,投 入鄉土史的建構,共同出版了《台灣文學日日春》與《台灣文學半線情》等文集,社大學生也加 入了彰化縣文化局的「大家來寫村史」的撰寫工作,學生已完成村史出版的有五本,其中還有四 本陸續撰寫中,彰化市社區大學的專集《台灣文學半線情》也收錄了其中的篇章。

16 吳密察、陳板、楊長鎮編輯,《村史運動的萌芽》,(台北市:唐山),8 頁。李遠哲並在《村史 運動的萌芽》中提到寫村史運動的開始:「921 大地震,震出了台灣的地質斷層也震出了台灣的文

(33)

大群眾的心聲;歷史也可以很文學,以文學的表現方式來書寫生活,用常民的角 度來反映現實,每個人都可以不同的形式和觀點來表述自己社區的歷史,這種大 眾史學,人人都是歷史主角,歷史都由大眾來書寫,這是我極力推廣和身體力行 的。」他相信只要有心,每個人都可以用文學作歷史的記錄者,且是推廣家鄉文 化的最佳舵手。他希望他的學員:「學員在我的帶領下,除了探索自己的文化,

更藉由新詩、散文、報導、訪談紀錄等種種文學體裁,記錄所學、所見與所思,

見證了學員的心血與努力。」他的創作源源不斷,或許就是來自於對家鄉的文化 推動熱切的期待。   

1986 年,康原與鹿港的攝影家許蒼澤先生合作,透過一禎禎老照片照片的視 角,用洗鍊的文字詮釋了幾十年來台灣發展、變遷的開拓史,出版了《記憶》與

《歷史的腳步》、《懷念老台灣》。1993 年撰寫《尋找烏溪》報導文學作品,

可說是康原文史工作重要的里程碑記,這本書堪做為建構台灣中部地區的開發歷 史。1996 年成立「康原文史工作室」後,康原首先完成《芳苑鄉志文化篇》的 方志撰寫,緊接又完成《烏日鄉志文化篇》,並於 1998 年出版《尋找彰化平原》,

這又是他致力於鄉土文史建構的另一個重要里程碑。2001 年康原又在「時報文 教基金會」的委託下,撰寫《烏溪的交響樂章》一書。為建立彰化文學風氣,推 廣八卦山文學步道,他撰寫《八卦山文學步道導覽手冊》,並在步道上舉辦各種 文藝活動,讓旅客及縣民走入台灣文學的場域,把彰化與八卦山的歷史景點的照 片,懸掛在具有歷史意義的太極亭,讓遊客能在遊覽中,回顧古老的彰化面貌,

強化文學意象的效果。另外也編著了《文學的彰化—彰化縣新文學作家小傳》, 試著透過對作家的瞭解,激起讀者對台灣文學的喜愛及創作角度的認識。

除了一系列報導文學,康原創作最特別的部分,莫過於將鄉土歷史故事或 口傳民間傳說,以簡短的句式融入他的台語詩歌創作中,範疇包括諺語、古蹟、

土地歷史、天文自然探索、風土民情,他有意念的想將一些即將遺失,或不再傳 誦,或希望大家知道的在地事物,透過詩歌的力量,一代傳誦一代,也許表現在 三言,也許顯現在兩語,有時若不用心閱讀,或對在地歷史認知不清,可能忽略 了康原詩中的用心。擁有音樂背景的他,撰寫台語詩,熟練的配合八音,表現出 閩南語的自然唸誦之美,隨機加上耳熟能詳的俚語,讓兒童在唸誦當中,琅琅上 口,不用譜曲,已成音樂。

 

康原「文以載道」的風格,表現在詩的創作上,使他的詩或許趣味性不足,

卻反映一個結合創作及文史工作者的用心及涵養。

 

(34)

(四)、一個庄腳囝仔的洗鍊

 

  康原創作多元,不管在詩歌、散文、或報導文學上都有所成。他的創作或是 為了滿足理想,如鄉土報導文學探尋;或是為了讓兒童瞭解家鄉,如囝仔詩歌;

或是僅為了抒發情感,如散文創作;甚至為了公開活動的需要或政府機關請託,

不愛計較而性格灑脫的他,多會提筆創作。他的創作靈感,從早期的「小我」、「私 我」,到退休後的「大我」愈發光采。因緣際會的在施福珍老師17影響下,將鄉土 文化推展向下扎根,著手寫作台語兒歌,源源不斷的熱情,是一個文史家及一個 來自田庄的作家想推薦鄉里,為家鄉的人文及教育盡一份心力的抱負,這份素養 讓他有別於一般作家而卓然出眾,就如王灝所言:「如果按照他早期的文學風格 以及文學氣質,很可能只發展成為一個通俗的寫作者,先天的氣質,後天的環境 以及機運,在在都沒有預兆他能成為今日的,,但是他白手起家了,雖然不是大 家,但也卓然成家,我們能強烈的感受到他是以一種創業的心理與態度,在經營 處理自己的文學事業,沒有人投資,也沒有人培植,只能靠著自己摸索著文學市 場,艱苦的一步一步走著。」(205-206 頁)

 

不是天才型的創作家,秉持的是對文學的喜愛,是對自我理想及興趣的堅 持,「對於康原來說,他是一個自我成熟的火浴者,從青鬱年少初涉文壇,到成 長為一個壯碩的采風人,這期間,都是自我摸索中鍛鍊自己」(205 頁) 王灝如 此說,「他浪費的時間不算短,成長的步伐顯得有些緩慢,但是還是一步一步踩 踏上來,他不是屬於那種才華洋溢型的作家,生長的空間也不曾提供他有利的發 展環境,在奮鬥的過程當中也不曾出現過什麼良好的機運,綜合各種因素,康原 實在是缺乏成就大業的條件,但他以能不斷的寫作為樂,在寫的過程中,終於寫 到了一個困境與極限上去,最後還是脫身蛻變了出來。當他面對困境與極限時,

也就激發出一種欲突破,意欲破繭而出的強烈欲求。」(205 頁)

 

康原在文壇中「白手起家」,靠的是愛寫,敢寫,求突破。浴火重生後,康 原不只繼續寫作,更重要的是提攜後進,引領更多人珍惜自己的家鄉,投入台灣 文學創作,他將闢出的是一條嶄新的文學創作之路。

二、踏入兒童文學界

「無心插柳柳成蔭」應是康原踏入兒童文學界的最好寫照,以漢寶村兒童為 主要訴求對象,《漢寶村之歌》首開兒童文學先聲。之後康原著力台語囝仔歌及

17康原文學創作蘊涵囝仔歌,是受音樂老師施福珍的影響,施福珍是著名的囝仔歌創作者及記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Quality kindergarten education should be aligned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laying a firm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learning and growth of

How Can Parents Help Their Children Adapt to School Life Home-School Co-operation for Nurturing the New Generation Develop Children’s Potential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d

1.1.3 In an effort to provide affordable and quality KG education to all eligible childre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This is to inform kindergartens and primary schools of the “Library Cards for All School Children” scheme and the arrangement of bulk application for library cards of the

It is best for children to learn new ideas through working on meaningful projects,. not before working

Creative approach for counseling individual children in the school setting... Creative approach for counseling individual children in the

If using electronic screen products is needed, parents should accompany children and provide timely guidance.. Parent

• Most children with heart diseases can enjoy moderate intens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education